糖,是目前很多朋友都關注的話題。在市集的時候,很多顧客會直接問:哪些食物是不含糖的?也有些朋友會覺得,完全避免糖是不太可能的。還有很多朋友比較關心:每天關於糖的攝入量維持在什麼樣的水平比較合適?今天我們會討論這個話題。
糖的種類
Categories of Sugar
要想了解關於糖攝入量的合理標準,我們先來看看糖的來源有哪些。
我小的時候,物質生活遠沒有現在豐富。偶爾的一塊巧克力、小販賣的關東糖、糖葫蘆、烤白薯、一根冰棍……是那時候糖分攝入的主要來源。那個時候的餐廳,偶爾會在在粥湯或者點心裡加些白糖(比如奶油炸糕)。所以,我對糖的最初認知,就是白糖,還有紅糖。
到了德國以後,我開始喜歡去有機商店買食物。了解了在「健康食品」界比較流行使用的是天然糖分,比如椰子花糖、龍舌蘭、蜂蜜、甜菊或者楓糖等等。
學習了營養學之後,我了解了二者的區別:
- 白糖、紅糖等也叫精製糖(refined sugar),意思是它們經過了化學加工,過程中去掉了雜質,也去掉了很多營養成分。
- 椰子花糖、龍舌蘭、蜂蜜、甜菊或者楓糖等是天然糖分(natural sweeteners),是直接從植物或者蜂巢裡提取出來的。比如椰子花糖(coconut blossom sugar)就是把椰子花根部的莖割破後,用桶收集裡面的汁液再熬製成的。這類糖往往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纖維和其他營養物質。
升糖指數
Glycemic Index
除了加工過程不同以外,精製糖和天然糖分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也有區別。怎麼理解升糖指數呢?簡單地說,吃過糖以後,血糖會升高,這是人體的自然現象,升幅的大小就是升糖指數。升糖指數越高的食物,吃後血糖增幅越大,之後再回落,好像一個很高的波峰。升糖指數低的食物,吃完以後血糖雖然也會升高,但幅度較小,和前者比好像一個小的波峰。
升糖指數通常可以分為三類[i]:
小於等於55=低升糖指數(較好)
56-69之間=中升糖指數
70或更高=高升糖指數(不好)
我們對比一下白糖和幾個天然糖分的升糖指數[ii],就會發現:一般情況下,天然糖分的升糖指數比較低,屬於「低升糖指數」的範疇:
隱形的糖
Hidden Sugar
除了糖果、冰激凌、蛋糕等顯而易見的甜食以外,糖還可能存在於我們想像不到的地方:火鍋蘸料、奶茶、碳酸飲料、運動飲料、燒烤醬、番茄醬、果汁、麵包、零食等等。有些「低脂」的食物也可能含有比較多的糖,比如低脂酸奶。
還有的食物標明「沒有蔗糖」,但可能含有糖醇或者其他人工合成的糖,這再次說明購買食物之前讀標籤有多重要。
每天到底吃多少糖合適?
How Much Sugar per Day is Proper?
這裡我很不情願給出一個數字,因為那樣又變成用大腦去吃飯了。正如我在《為什麼健康教練不數卡路裡》裡提到過,人體是個複雜的系統,遠不是「進多少,出多少」的線性思維能夠考量的。一個每天熬夜、經常趕deadline,不怎麼在家吃飯、也不怎麼運動的人,即使一周不吃甜點,血糖可能也會比一個每天冥想、在家吃飯、定期運動、但每周吃兩大塊蛋糕的人高。
此外,因為剛才提到的隱形的糖的來源,我們很可能無法準確計算自己每天糖的攝入量。——那要怎麼做?
1.吃全食物
與其關注在不要攝入什麼,不如關注在吃全食物(whole foods)上,增加蔬果(特別是蔬菜)、蛋白質(如豆類、藜麥)、健康脂肪的攝入。營養學裡有個詞叫「crowd out」(擠出去),當全食物佔到我們每天飲食的80%以上時,很可能你就不那麼想吃甜食了,也沒什麼機會經常吃含糖的零食、醬料了。
什麼是全食物?簡單說,就是地裡長得是什麼樣子、樹上結的是什麼樣子,到我們盤子裡的時候它也是這個樣子。它和精加工的食物是相對的。而且在家吃飯很重要,這時我們才能把握自己吃的是什麼。只要稍微花些時間和心思,全食物也可以是很美味的。
2.通過消化了解血糖變化
觀察自己的消化狀況:吃完飯後,腦子是清楚的?還是懵懵的?昏昏欲睡的?一餐過後幾個小時會餓?餓的時候,是那種可以再忍受半個小時的隱隱的飢餓感,還是「非要現在吃東西、否則就不行了」的那種強烈的飢餓感?
再觀察一下自己吃東西的習慣:每天吃不吃早飯?在家吃?還是在路上買著吃?每天吃多少零食?吃零食的時候,真的是因為感覺到飢餓了嗎?吃之前,有沒有讀過包裝上的標籤?
吃早飯,有助於血糖穩定。血糖穩定的時候,我們的飢餓感是緩慢的。吃完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時,我們腦子清楚,不影響繼續工作。
3.最後還是說一下數字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說法,每天吃到的添加到食物裡的糖應該不超過[iii]:
- 男士:37.5克(9茶匙)
- 女士:25克(6茶匙)
現在,您可能對自己關於糖的攝入量有了大概的認識。我個人並不建議強制性地完全戒糖,我認為,如果不是身體自發的決定,有壓抑的地方必有某種形式的反彈。現在我們能做的是,對自己關於糖的攝入有覺知,然後聽從身體的感受,多吃全食物。畢竟,身體知道答案。
作者/Author:Meng
認證整合健康教練
綠莆方洲聯合創始人
MBA
Certified holistic Health Coach
Co-founder of Green Oasis Wellbeing
MBA
參考資料/Reference:
[i] How to Use the Glycemic Index,https://www.webmd.com/diabetes/guide/glycemic-index-good-versus-bad-carbs#1
[ii] Glycemic Index for Sweeteners, http://www.sugar-and-sweetener-guide.com/glycemic-index-for-sweeteners.html
[iii] Daily Intake of Sugar — How Much Sugar Should You Eat Per Day?,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how-much-sugar-per-day
聲明:
本文內容只用於信息分享的目的,不可取代專業醫生的建議、診斷和治療。如您有身體不適或健康問題,應諮詢相關醫生。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for informational sharing only, and cannot replace advice, diagnosis or treatment by doctors. If you have discomfort or health issues, you shall always consult your doctors.
圖片來源:網絡
文章來源:綠莆方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