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華南手斧人群曾親歷大規模地質災害

2020-11-19 今日科學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浩與山東大學王偉、貴州大學雷蕾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通過系統梳理發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80萬年)的澳亞隕石降落事件和印尼多巴火山噴發事件,研究人員探討了這兩次災害事件對廣西百色盆地先民的潛在影響並提出相關假說。

發生在舊石器時代的短期地質災害事件,為研究早期人類與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重要信息。約80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時代手斧人群,很可能親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事件。

澳亞隕石散布區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晚但分布範圍最廣的隕石降落區域,廣西百色盆地即屬於澳亞隕石散布區。最新結果顯示,澳亞隕石的形成年代約在78.5 ± 0.8(0.9)萬年前。新鮮、未經搬運和磨蝕的玻璃隕石埋藏於百色盆地第四級階地的網紋紅土堆積中,且與古人類製作的手斧工具同層出土,指示隕石與手斧在年代上可能非常接近。一系列古環境研究證據顯示,澳亞隕石降落事件曾導致較大規模區域性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

位於印尼爪哇島的多巴火山,更新世期間曾發生過3次較大規模的噴發,其中最早的一次發生在約78.5 ± 0.07萬年前,接近或處於百色盆地手斧人群生存的年代。來自南中國海和印度洋的深海巖芯記錄顯示,最早的多巴火山灰正好沉積於澳亞隕石層之上,表明兩次災害發生的時間間隔較短,有可能產生環境疊加效應。從規模來看,早中更新世之交的多巴火山噴發屬於超級噴發事件,可能引發了劇烈的全球短期降溫和降水減少。

上述兩次時間間隔較短的地質災害事件,很可能使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先民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目前的考古發掘材料也顯示,盆地內第四級階地含手斧地層發現的石器標本,無論數量還是分布密度都比較低,這一現象可能與人群規模的大小有緊密關係。同時,盆地內出土的手斧主要位於第四級階地的下文化層,在第四級階地上文化層和較低海拔的階地上,目前尚未發現手斧遺存,暗示手斧人群可能在生存環境壓力下離開百色盆地遷徙到其他地區。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0.109927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華南手斧人群對地質災害事件的響應
    發生在舊石器時代的短期地質災害事件,為研究早期人類與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重要信息。生活在距今約80萬年前廣西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時代手斧人群,很可能親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事件。新鮮、未經搬運和磨蝕的玻璃隕石埋藏於百色盆地第四級階地的網紋紅土堆積中,且與古人類製作的手斧工具同層出土,指示隕石與手斧在年代上可能非常接近。一系列古環境研究證據顯示,澳亞隕石降落事件曾導致較大規模區域性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比如,在泰國東北部,發現新鮮隕石與大量有機木質材料(包括大而完整的樹幹)伴生的現象,很可能與隕石墜落引發的森林火災有關。
  • 80萬年前華南先民或親歷較大規模隕石、火山地質災害事件
    中新網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研團隊最新完成的一項舊石器時代地質災害事件研究表明,生活在距今約80萬年的華南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時代手斧人群,很可能親歷了澳亞隕石降落和印尼多巴火山噴發這兩次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事件,並受其影響而遷徙到其他地區繁衍生存。
  • 最新研究:華南百色盆地手斧人群原料選擇策略明顯
    科研合作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14日電 (記者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與廣西、貴州考古文博及高校等組成合作團隊,最新研究獲得有關華南百色盆地手斧人群技術行為的新認識表明,舊石器時代百色盆地先民已具有對手斧製作石材的明顯選擇策略,並能夠對手斧尖部刃緣進行更加精細、規範的修理。
  • 中國高鐵導致群發性地質災害?保智商,遠離荒謬釣魚文
    認為在中國的地質條件下,高鐵產生的夏爾謝夫力將導致嚴重的史蒂芬金效應,引起群發性的地質災害。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他一直致力於阻止高速鐵路的盲目上馬,他曾多次向鐵道部和國務院寫信表明自己的擔憂,卻屢屢遭到無視。而現在,隨著這一批高鐵線路的陸續通車,張拾邁教授的警告正在漸漸地不幸變為現實…… 」網文截圖這些都是真的嗎?
  • 武漢巖土所從風化土的崩解特性解析華南地區崩崗災害的孕育機制...
    崩崗是一種災害嚴重性僅次於滑坡和泥石流的地質侵蝕災害,被學術界稱為「生態潰瘍」。我國崩崗災害集中在長江以南熱帶、亞熱帶的花崗巖、玄武巖風化殼形成的丘陵區,大致與華南海岸線相平行。 崩崗是一種災害嚴重性僅次於滑坡和泥石流的地質侵蝕災害,被學術界稱為「生態潰瘍」。我國崩崗災害集中在長江以南熱帶、亞熱帶的花崗巖、玄武巖風化殼形成的丘陵區,大致與華南海岸線相平行。
  • 深海地質災害有哪些?
    隨著我國海洋科技戰略的實施,海洋地質人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未知的深海。在這片未知的區域——深海底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發生了或者將會發生哪些不為人知的地質災害呢?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深水技術發展較為迅速。最近幾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
  • 發現香港超級火山的親歷者講述發現之旅
    測巖齡發現超級火山  作為地質師,鄧麗君長期在香港野外進行地質勘察,對於九龍東的花崗巖再熟悉不過,而位於糧船灣景區、曾多次被遊人評選為「香港十景」之首的六角形火山巖柱,她更是了如指掌。但長時期以來,鄧麗君並沒有發現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 長白山發現5萬年前標準手斧 否定西方"莫維斯線"假說
    原標題:長白山發現5萬年前"標準"手斧 徹底否定西方"莫維斯線"假說    近日,考古學家在中國東北長白山區發現了一件舊石器時代石制手斧。經權威專家鑑定,這件手斧距今約有5萬年,而且製作工藝精湛,器形優美,是非常標準的手斧,可與西方典型的「阿舍利手斧」媲美。
  • 發現香港超級火山的親歷者鄧麗君講述發現之旅
    超級火山的發現者地質師鄧麗君。8月30日,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公布,在香港東南部發現一座古代「超級火山」,這是首次在中國華南東部發現這類火山。測巖齡發現超級火山作為地質師,鄧麗君長期在香港野外進行地質勘察,對於九龍東的花崗巖再熟悉不過,而位於糧船灣景區、曾多次被遊人評選為「香港十景」之首的六角形火山巖柱,她更是了如指掌。但長時期以來,鄧麗君並沒有發現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 地質災害分類、分級
    一、地質災害分類分級原則(1)地質災害是依據地質災害概念和涵義進行全面的科學分類。凡是與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人類工程動力作用有關的地質災害,以巖石圈自然地質作用為主導因素形成的自然災害都歸入地質災害類型。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解決方案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全國各地的地質災害治理水平得到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概述: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通過結合專業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和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地質災害的監測及預警功能。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質災害小常識,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3、地質災害分哪些級別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但我省地質災害防治仍面臨巨大的挑戰,其主要問題包括:一是我省災害點多面廣,隨機性強,防不勝防。我省目前僅通過人工排查發現的,直接對人民生命財產、重大工程建設和基礎設施構成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就達4.2萬餘處。
  • 強降雨北方「發力」 需防範地質災害及城市內澇
    氣象專家提醒,此次北方的強降雨過程,局地降雨量較大,四川、陝西、甘肅等地要特別注意防範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預計 20~22日,江南大部、華南大部等地將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局地最高溫度可達37℃。
  • 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
    近期,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地震地質災害項目編制工作驗收會,驗收通過了《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項目。市應急管理局防汛處、安科院,項目實施單位相關負責同志參加驗收會議。會上,市應急局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關於項目編制背景、編制思路、主要內容、實施情況、完成成果等情況的匯報,審閱了相關的成果報告,一致認為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同意通過驗收,並對《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徵求意見稿)、《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報審稿)中主要內容提出了修改建議。
  • 這處災害治理「博物館」,藏著235處地質隱患
    作為北京市惟一的純山區,門頭溝區的山區總面積佔98.5%,而其中公路總裡程的93.8%為山區線路,500多公裡的公路沿線分布有23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位居全市16區之首。由於門頭溝山區地質災害的複雜性和治理手段的多樣性,也使得這裡的國道沿線被喻為地質災害治理的「博物館」。
  • 摸底「地質災害博物館」
    在波密縣易貢鄉加拉村附近,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寧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山地所」)一批科研人員在易貢藏布流域等區域開展扎木弄溝地質災害鏈誘發下遊河道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與危險性評價的調查。
  • 2020年11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2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1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809起,其中滑坡4794起、崩塌1790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8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8起,造成117人死亡、22人失蹤、5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0.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加26.5%和81.4%,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減少37.9%(表1)。
  •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2020-07-13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10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1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0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771起,其中滑坡4775起、崩塌1775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4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