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浩與山東大學王偉、貴州大學雷蕾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通過系統梳理發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80萬年)的澳亞隕石降落事件和印尼多巴火山噴發事件,研究人員探討了這兩次災害事件對廣西百色盆地先民的潛在影響並提出相關假說。
發生在舊石器時代的短期地質災害事件,為研究早期人類與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重要信息。約80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時代手斧人群,很可能親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事件。
澳亞隕石散布區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晚但分布範圍最廣的隕石降落區域,廣西百色盆地即屬於澳亞隕石散布區。最新結果顯示,澳亞隕石的形成年代約在78.5 ± 0.8(0.9)萬年前。新鮮、未經搬運和磨蝕的玻璃隕石埋藏於百色盆地第四級階地的網紋紅土堆積中,且與古人類製作的手斧工具同層出土,指示隕石與手斧在年代上可能非常接近。一系列古環境研究證據顯示,澳亞隕石降落事件曾導致較大規模區域性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
位於印尼爪哇島的多巴火山,更新世期間曾發生過3次較大規模的噴發,其中最早的一次發生在約78.5 ± 0.07萬年前,接近或處於百色盆地手斧人群生存的年代。來自南中國海和印度洋的深海巖芯記錄顯示,最早的多巴火山灰正好沉積於澳亞隕石層之上,表明兩次災害發生的時間間隔較短,有可能產生環境疊加效應。從規模來看,早中更新世之交的多巴火山噴發屬於超級噴發事件,可能引發了劇烈的全球短期降溫和降水減少。
上述兩次時間間隔較短的地質災害事件,很可能使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先民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目前的考古發掘材料也顯示,盆地內第四級階地含手斧地層發現的石器標本,無論數量還是分布密度都比較低,這一現象可能與人群規模的大小有緊密關係。同時,盆地內出土的手斧主要位於第四級階地的下文化層,在第四級階地上文化層和較低海拔的階地上,目前尚未發現手斧遺存,暗示手斧人群可能在生存環境壓力下離開百色盆地遷徙到其他地區。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0.109927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