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書市「解讀莫言」火爆 拼湊之作讀多於解

2020-12-05 騰訊網

原標題 [元旦書市「解讀莫言」火爆 拼湊之作「讀多於解」]

元旦書市「解讀莫言」火爆 倉促拼湊之作「讀多於解」

在挽救了2012年書市之後,莫言再努力為2013年的書市作出一點貢獻。只是這一次不再是莫言本人的作品,而是各色「解讀莫言」之作。

元旦期間,本報記者在書市中探訪時發現,「解讀莫言」真正火了一把,而購買者多為學生,他們是在聽聞莫言作品可能進入考題之後蜂擁而至的。業內預測,解讀之作暢銷意味著,書市中的「莫言旋風」也開始接近尾聲。

熱現象:

「解讀莫言」正時髦

記者發現,在經歷了將近兩個月的火爆熱銷之後,莫言本人作品集已開始降溫,這次輪到「解讀莫言」之作登場了。元旦期間,任何一家大型書城都能找到數種「解讀莫言」圖書。

出版社想著法子和莫言沾上邊,不僅要《看莫言》,還要《莫言論》、更要《聚焦莫言》,當然不會忘記《莫言作品解讀》。而作者中,不僅有文學評論家,還有莫言的親戚、莫言的戰友,以及許多想談論莫言的人。出版社和作者都有一擁而上的氣勢,因為隨著諾獎效應接近尾聲,他們知道這是最後「消費莫言」的時刻。

一家書城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這些「解讀莫言」之作,每種元旦中都有幾十本的銷量。除了一些是之前剛買過整套莫言作品集,現在想深入「解讀莫言」的讀者外,大多數在校學生。記者在採訪時遇到民立中學的高中生小顧,他說得很直白:之前沒怎麼讀過莫言的作品,現在聽說今年高考可能考到莫言,所以只能來讀莫言,無奈莫言的長篇小說寫得實在太厚了,「解讀莫言」正合考試需要。也因此,像《莫言作品解讀》這類書賣得尤其火。

冷思考:

怎能獲獎後才倉促「解讀」?

記者注意到,此輪熱銷的「解讀莫言」圖書,絕大多數是2012年12月或2013年1月新出,搭莫言獲獎東風的意圖很明顯。但由於從莫言獲獎到出書總共才一兩個月時間,很是倉促,這批「解讀莫言」中除了幾本是「舊書新出」外,大部分只能走「拼湊」的路子。

記者看到有一本書,只是將張藝謀、餘華等十幾位名人過去談論莫言的文字都搜羅了一遍,看不出編排思想,只是堆砌而已。有的名為「解讀」,其實「讀」多於「解」,彙編幾篇莫言經典之作而已,成為變相的作品集。在此輪熱潮之中,過去不被待見的有關莫言的隻言片語都成了「香餑餑」,重複地出現在各類「解讀莫言」圖書之中。

有業內人士認為,「解讀莫言」圖書鋪天蓋地情有可原,但另一個尖銳的問題是,為什麼只有在獲獎之後才倉促想起去「解讀」?記者了解到,在過去二三十年間,雖也有一些研究莫言的專著出版,但這些書不僅印得少,而且平時在書店裡很難買到。「那時莫言作品都賣得一般,解讀莫言的書賣得就更少了。除了為了憑職稱需要,研究者不太會出此類專著。」

難道,同一個作家,獲獎前沒啥好「解讀」,獲獎後就很值得「解讀」了?這種跟著市場走的「解讀功利化」,已經引起了業內的警惕。畢竟,完全以市場為研究導向,熱得快,冷得也快。 記者 酈亮

相關焦點

  • 《莫言的文學共和國》:讓你輕鬆走進莫言的豐富世界
    這樣的多重身份和複合型能力,讓葉開可以多角度透視莫言,多層面研究莫言的作品;可以充分發揮小說家的敘述才華,將原本枯燥晦澀的文學研究書寫得鮮活生動,趣味盎然。我們欣喜地看到,葉開在人物傳記和作品研究之間找到了一條有滋有味的敘述通道,輕鬆感性與深度理性合為一體,讀起來暢快有趣,品味起來有嚼頭。
  • 聽取蛙聲一片——於蛙聲中讀莫言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本書——《蛙》, 這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 初讀完,意猶未盡,腦海裡只覺著有「蛙、娃、哇」這些聲音在迴蕩 、一幅幅畫面浮現在眼前。莫言的作品一貫遵循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揭露當下社會現象,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痛苦、關注人的命運。
  • 有關翻譯的爭議:馮唐譯作被指不雅 莫言小說被大改
    在回應翻譯莫言作品的質疑時,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曾引用了這句義大利諺語。在他看來,自己的翻譯是「用中文讀,用英文寫」。  不過,葛浩文的這種屢試不爽的翻譯方式雖然讓經他手的譯作廣為人知,卻也引起過不小的爭議。其中,最為中國讀者熟知的即是其在翻譯中將莫言作品《天堂蒜苔之歌》的結尾做了較大地修改。  在中國,葛浩文「不忠實於原著」的譯本屢遭非議。
  • 當代4大「禁書」,莫言獨佔2部,都是不凡之作,最後一本獲得諾獎
    當代4大「禁書」,莫言獨佔2部,都是不凡之作,最後一本獲得諾獎引言每一首好的詩篇都是作者的嘔心之作,不僅會蘊含很多道理和現實,更能夠使讀者受到啟發和激勵。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反應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狀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 莫言領諾獎後,卻被楊振寧調侃出身問題,莫言:以中國農民自豪
    鄉土大家莫言莫言是個筆名,其實莫言的原名叫管謨業,莫言在家裡排行老三,大哥和二哥分別叫管謨賢、管謨欣。父親對他們管教嚴厲,大哥和二哥分別從校長和農業機械員的崗位退休。1955年莫言在山東高密平安莊出生,童年的莫言在衣食無憂中度過,這是他生命最初的模刻。
  • 莫言兄長憶往事:莫言第一學歷僅小學五年級肄業
    大家都知道,莫言的第一學歷只是小學五年級肄業,後來雖然進了軍藝文學系,再後來又進了北師大作家研究生班,最終得到了文學碩士學位,但這畢竟不是真正的文學科班出身。我曾提醒他多在國學上下一番工夫,他也自知,比起魯、郭、茅、巴這些文學前輩,自己在知識上有缺陷,所以在進行文學創作之初,尤其是到了保定以後,一方面因教學的需要,讀了大量的馬列原著;一方面也加倍努力地惡補了文學經典這一課。
  • 獨家剖析莫言獲獎原因
    十年後,2012年10月11日傍晚,消息傳來:中國山東作家莫言榮獲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世界文學和輿論界從此開始了「莫言時間」。為什麼是莫言?近30年的寫作裡,這個土地之子如何使神秘的高密東北鄉成為世界性的中心舞臺?他的作品,又如何痛哭著歡笑著解釋苦難?從1985年《透明的紅蘿蔔》到2009年《蛙》,為自己取名「莫言」的管謨業筆下卻是寫不盡的千言萬語。
  • 讀莫言小說有感:關注中國農村女性,拓寬題材,敢於突破禁區
    讀莫言的小說,我感受最深的有四點:一是善於對農村女性的描寫。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描寫了眾多的農村女性,而且這些女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紅顏薄命。當人們讀到這裡的時候,難道不為我奶奶的正義感和慷慨捐軀而感動嗎?!二是敢於突破小說題材禁區。莫言的創作風格,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題材上敢於突破禁區,創作上手法開拓創新。以莫言的中篇小說《紅高粱》為例。
  • 莫言:我不願意做白色的烏鴉
    後來他又讀到風格迥異的《紅樓夢》和《水滸傳》,覺得之前未能成行的旅行也沒那麼令人失望了,「無論如何,閱讀都比坐飛機、坐火車更能助我探索中國思想。」而對於中國當代文學了解的空白,則在他讀到老舍作品《北京人》後,得以彌補。「老舍的故事很多對我有啟迪,他寫的是京城平民百姓,頗有莫泊桑、斯坦貝克的神韻。其中那種傷懷,是老舍所特有的。」
  • 莫言奪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成中國第一人
    多年來跟蹤研究諾貝爾文學獎並出版相關著作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旅瑞華人作家萬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瑞典文學院很久以來就關注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漢學家馬悅然被選為文學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學院需要有精通中文的專家來準確解讀中國。
  • 莫言獲獎名至實歸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酒國》俄譯版首次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安芙蘭出版社出版,10月12日上架銷售。在此之前,在俄羅斯出版的只有莫言的幾篇短篇小說。199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為最先在俄羅斯出版的《酒國》寫序。他認為這部小說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寫作風格,將非同尋常的形象性、無窮的想像力和不同的高超的敘述形式融合在一起。
  • 《百年孤獨》:一本讓莫言解讀了20年的小說,好書1本勝過100本
    莫言在2012年獲得了世界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文學界的重大事件,也是突破歷來中國人未曾在文學方面獲得過世界級大獎的成功嘗試,振奮了中國無數的作家和文學愛好者,讓一個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家和作家彪炳史冊。在競爭愈加激烈的當今世界文壇,能取得這樣的榮譽,來之不易,莫言用《蛙》這部力作終於完成了中國人在文學領域的一個夢想。
  •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書法淺析,莫言書法作品欣賞
    莫言,作家,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個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和書法能關聯起來嗎?還真能,莫言不但舉辦過個人書法展覽,莫言的書法《沁園春·雪》還曾拍賣到一幅近百萬的價格。那麼莫言書法水平如何,莫言書法價格到底怎麼樣呢?我給大家冷靜分析分析。
  • 「非好即壞」,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大家對其看法如此極端
    言外之意也是說莫言獲獎不代表他是中國最「牛」作家。接下來還有話語權較重的陳丹青,陳丹青也是典型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他的暗示下,莫言的文學獎成了「可憐蟲」。陳對公眾說:我沒用看過他的東西,但知道莫言獲獎與作品無關。 陳丹青追加否定砝碼;他(莫言)獲獎是「諾貝爾」識時務了。
  • 【再復專欄】父女對談:莫言野性,高行健詩意
    莫言談論三島由紀夫的剖腹自殺行為時說,三島的行為絕不是為了「天皇」,而是為了文學。說得很有見地,莫言的一些被非議的行為,也是如此。只要認真讀一讀莫言的作品,就會明白這一點。        劉劍梅:您說高行健最具「文學狀態」。其實,莫言也很具「文學狀態」。他們倆都是徹頭徹尾的文學中人,全付生命都投入文學。莫言當上「作協副主席」,其實是作協需要莫言,而不是莫言需要作協。
  • 門票全免費,元旦火爆一房...
    記者從各大旅行社了解到,丁真故鄉理塘近期熱度上漲620%,元旦、春節假期預訂火爆,甚至一房難求。 丁真帶熱家鄉理塘,熱度大漲620% 黑亮的頭髮,純真的微笑,民族風情的服飾,再配上一雙清澈的眼眸,「甜野男孩」四川甘孜州藏族小夥丁真偶然被拍意外地走紅了。
  • 馬爾克斯和他的中國學生:莫言是在中國「爆炸」出的最絢爛的花火
    莫言是在中國「爆炸」出的最絢爛的花火莫言曾在發布會上說:「1984年我第一次讀《百年孤獨》的感覺是震撼,緊接著就是遺憾,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同時也就是受到了《百年孤獨》的啟發,莫言從這時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之路。莫言自稱,從1985年寫出《紅高粱》之後,有20多年的時間,「我始終在跟馬爾克斯搏鬥,我要離開那本書」。
  • 埃斯普馬克:莫言有超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
    「說莫言模仿馬爾克斯『貶低』了他的價值」埃斯普馬克是瑞典學院終身院士,也就是諾獎終身評委。2012年夏天,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閱讀莫言作品上。「這是我的『暑假作業』,讀了莫言大部分作品,而且包括不同語言的譯本。我發現翻譯莫言作品最多的是法國,英文的也不少,還有瑞典語的。我希望比較不同的譯文,從各個角度去了解作家。」
  • 2個諾獎獲得者同臺:楊振寧問莫言,後者回答後引來激烈掌聲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獎,並且成為我國第一個獲獎作家。這在沒有獲得過諾獎的地方來說,自然是值得慶賀的事,然而隨著過分解讀,莫言搬回的諾獎反而成了「燙手的山芋」。無論在任何場所,莫言一出現就會被大家格外關注。喜愛文學的人會崇拜莫言,感覺文學無濟於事的自然站在圈外看別人挑逗。同樣是諾貝爾獎,科技類獎明顯被大眾頂禮膜拜,而輪到文學獎時,則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