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元旦書市「解讀莫言」火爆 拼湊之作「讀多於解」]
元旦書市「解讀莫言」火爆 倉促拼湊之作「讀多於解」
在挽救了2012年書市之後,莫言再努力為2013年的書市作出一點貢獻。只是這一次不再是莫言本人的作品,而是各色「解讀莫言」之作。
元旦期間,本報記者在書市中探訪時發現,「解讀莫言」真正火了一把,而購買者多為學生,他們是在聽聞莫言作品可能進入考題之後蜂擁而至的。業內預測,解讀之作暢銷意味著,書市中的「莫言旋風」也開始接近尾聲。
熱現象:
「解讀莫言」正時髦
記者發現,在經歷了將近兩個月的火爆熱銷之後,莫言本人作品集已開始降溫,這次輪到「解讀莫言」之作登場了。元旦期間,任何一家大型書城都能找到數種「解讀莫言」圖書。
出版社想著法子和莫言沾上邊,不僅要《看莫言》,還要《莫言論》、更要《聚焦莫言》,當然不會忘記《莫言作品解讀》。而作者中,不僅有文學評論家,還有莫言的親戚、莫言的戰友,以及許多想談論莫言的人。出版社和作者都有一擁而上的氣勢,因為隨著諾獎效應接近尾聲,他們知道這是最後「消費莫言」的時刻。
一家書城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這些「解讀莫言」之作,每種元旦中都有幾十本的銷量。除了一些是之前剛買過整套莫言作品集,現在想深入「解讀莫言」的讀者外,大多數在校學生。記者在採訪時遇到民立中學的高中生小顧,他說得很直白:之前沒怎麼讀過莫言的作品,現在聽說今年高考可能考到莫言,所以只能來讀莫言,無奈莫言的長篇小說寫得實在太厚了,「解讀莫言」正合考試需要。也因此,像《莫言作品解讀》這類書賣得尤其火。
冷思考:
怎能獲獎後才倉促「解讀」?
記者注意到,此輪熱銷的「解讀莫言」圖書,絕大多數是2012年12月或2013年1月新出,搭莫言獲獎東風的意圖很明顯。但由於從莫言獲獎到出書總共才一兩個月時間,很是倉促,這批「解讀莫言」中除了幾本是「舊書新出」外,大部分只能走「拼湊」的路子。
記者看到有一本書,只是將張藝謀、餘華等十幾位名人過去談論莫言的文字都搜羅了一遍,看不出編排思想,只是堆砌而已。有的名為「解讀」,其實「讀」多於「解」,彙編幾篇莫言經典之作而已,成為變相的作品集。在此輪熱潮之中,過去不被待見的有關莫言的隻言片語都成了「香餑餑」,重複地出現在各類「解讀莫言」圖書之中。
有業內人士認為,「解讀莫言」圖書鋪天蓋地情有可原,但另一個尖銳的問題是,為什麼只有在獲獎之後才倉促想起去「解讀」?記者了解到,在過去二三十年間,雖也有一些研究莫言的專著出版,但這些書不僅印得少,而且平時在書店裡很難買到。「那時莫言作品都賣得一般,解讀莫言的書賣得就更少了。除了為了憑職稱需要,研究者不太會出此類專著。」
難道,同一個作家,獲獎前沒啥好「解讀」,獲獎後就很值得「解讀」了?這種跟著市場走的「解讀功利化」,已經引起了業內的警惕。畢竟,完全以市場為研究導向,熱得快,冷得也快。 記者 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