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克莫司,一款土壤真菌培養的器官移植抗排斥藥

2020-11-30 騰訊網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藥學部 馬利雲、周瑩

他克莫司(又叫FK506)是一種從土壤真菌的培養液中提取出來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具有很強的免疫抑制作用,常用於肝臟、腎臟、心臟等器官移植的排異反應,也可用於一些難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他克莫司的主要劑型有膠囊劑、注射劑、滴眼劑和軟膏劑。肝、腎等器官移植術後患者常服用膠囊劑,常見規格為0.5 mg、1 mg,推薦口服給藥。

服用他克莫司後需監測全血谷濃度

他克莫司的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十分接近,有效血藥濃度範圍很窄,並且個體差異明顯,如有研究表明給予相同劑量他克莫司,不同個體間血藥濃度相差10倍以上。因此,臨床使用中需對他克莫司的全血谷濃度(每一次服藥前最低的血藥濃度)進行監測。根據全血谷濃度監測結果進行劑量調整,以維持患者血藥濃度在有效範圍之內,避免血藥濃度過低出現排異反應,過高引起嚴重的毒副作用,從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增加經濟負擔甚至貽誤病情。

影響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的因素

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種族、性別、年齡、遺傳差異、生理病理狀態及藥物間相互作用等,而遺傳差異是導致他克莫司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他克莫司主要通過肝臟代謝,肝藥酶CYP3A酶係為主要代謝酶類,所以影響CYP3A酶系活性的藥物(表1)均會影響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

表1 影響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的藥物

口服他克莫司的注意事項

應空腹服用

食物會降低他克莫司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因此建議空腹服用他克莫司,即餐前1小時或餐後2~3小時,在服藥前2~3小時或服藥後1小時不要進食,服用時需整粒吞服,以溫水送服最佳。

每天固定時間服用

為保證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的真實性,應確保服藥時間的準確性。他克莫司膠囊應每日服藥2次(早晚各1 次),間隔12小時,具體服藥劑量需由專科醫師或藥師來制定方案。

遵循正確的採血時間

口服給藥時,採血時間應在給藥後12小時左右即下次服藥前測定谷濃度。如每天早上八點和晚上八點服藥,採血時間可選擇晚上八點或早上八點服藥前5~10分鐘,時間越接近越好。

目標血藥谷濃度

他克莫司用於肝移植受者的起始劑量低於腎移植,目前國內指南推薦的口服起始劑量為0.075~0.15mg / ( kg·d),分2 次口服,指南建議的全血谷濃度參考值詳見表2。腎移植患者的口服初始劑量為0.05~0.25 mg / ( kg·d),分2 次口服,維持治療應根據血藥濃度調整劑量。在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初始和維持治療方案(他克莫司+黴酚酸類藥物+激素三聯方案)中,他克莫司的目標谷濃度參考值詳見表2,根據下表,患者可以對照自己的血藥濃度監測結果做對比,對自己的治療效果心中有數,發現問題及時跟醫生、藥師諮詢或就診。

表2 肝、腎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血藥谷濃度參考值

血藥谷濃度監測頻次

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監測頻次應根據臨床需要而定。肝移植患者的理想監測時間為開始服藥後的第2天或第3天,具體監測時間和頻次詳見表3,腎移植患者的推薦監測頻次較肝移植少(表3)。特殊情況下,如出現肝/腎功能改變、不良反應或合併使用影響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的藥物時,必須增加監測頻次。

表3 肝、腎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監測頻次

固定監測血藥濃度的地點和他克莫司的廠家

監測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的儀器不同,結果可能會不一致;他克莫司的廠家不同,藥物在吸收、代謝等方面也會存在差異,因此建議患者儘量固定在一家醫院監測血藥濃度,在服用一種品牌的他克莫司治療穩定的情況下不推薦更換其他品牌。如必須更換廠家,必須監測血藥谷濃度直至維持目標濃度穩定。

其他注意事項

他克莫司為處方藥,必須由專業的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開具處方使用。

他克莫司要嚴格按照醫生處方足量、足療程應用,切勿擅自增減藥量、停藥等,以免產生耐藥、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病情反覆或加重等風險。

中草藥成分複雜,有些成分會影響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切勿擅自同時使用,如需使用,一定要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使用。

少食綠豆類食品,避免飲酒及飲用含酒精的飲料,以免降低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

避免服藥期間食用葡萄柚或含有柚子汁成分的飲品,以免升高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

患者在服用他克莫司期間應定期到醫院複診,監測血常規、血糖、血壓、血脂、肝腎功能等,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安全合理用藥。

審稿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藥學部 曾芳、劉亞妮、張玉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相關焦點

  • 由探索復活節島而發現意外驚喜,造福了無數器官移植患者
    器官移植術是將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另一個人體內使之迅速恢復功能的手術,目的是代償受者相應器官因致命性疾病或損傷而喪失的功能。但移植的器官對於人體來說終究屬於外來物,免疫系統會發生排斥反應,且會相繼識別、對抗和清除異物。因此,器官移植後,需要終身服用抗排異藥。對抗排異對抗感染,也是器官移植醫生必須掌握的技術,這十分棘手,一著不慎面對的就是器官移植失敗甚至患者死亡。
  • ...打造DD時代器官移植管理最優方案 「MSN思辨學院」大型病例分析...
    由全國大型中心分享經典移植病例,由手術經驗豐富的教授擔任評委,通過選手對病例的層層剖析、大咖的現場訪談以及觀眾的實時參與,旨在幫助移植醫生建立完善縝密的臨床分析思維模型,共同探索最具可操作性的臨床實踐模式,降低患者排斥反應發生率、使移植物短期及長期存活率得到大幅度改善,建立適應DD時代的最全面最優化的器官移植管理方案。
  • 排斥反應並非器官移植最終結果
    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小鼠研究成果顯示,由於感染引起的器官移植排斥反應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移植也會遭遇排斥
  • 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有望在早期發現!供體cfDNA或將成為預測標誌物
    研究人員認為,同樣的測試也可能有助於監測其他類型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這項工作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資助。「這項測試解決了肺移植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檢測排斥反應的隱藏跡象,」該研究的聯合負責人、NHLBI心血管分部器官移植基因組學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醫學博士Hannah Valantine說。
  • TREG療法:通向腎器官移植領域聖杯的希望?
    如何提高移植物和移植受者的長期存活率是移植學研究的主題,其中,對於免疫抑制劑的研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免疫抑制劑一面是其抗排斥反應療效,另一面則是其不良反應。免疫抑制劑能抑制與免疫反應相關細胞(主要是T細胞和B細胞)的增殖和功能,降低免疫應答。
  • 異種移植:豬的器官「得天獨厚」
    12—14日,在長沙召開的第三屆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國際研討會上,國際異種移植協會主席Leo Buhler說。異種移植,簡單說,即把一種動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到另一種動物體內。人類期望通過這一技術,在符合安全和倫理的前提下,解決移植供體短缺難題,治療人類疾病。十年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王維教授團隊關於「豬胰島移植」研究,在全球率先獲得重大突破。
  • 免疫抑制劑裝上「開關」 器官移植後可智能給藥
    對於器官移植患者來說,手術後都面臨著排斥反應,即體內的免疫細胞(主要是T細胞)會攻擊植入的器官。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來抑制器官移植引起的T細胞活化。記者22日從南京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設計了一種「智能」的超分子水凝膠,從而可以根據患者免疫狀態「智能」釋放免疫抑制藥物。該成果近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上。
  • 最新《科學》找到防止器官移植慢性排斥的免疫新機制
    而這一難題在近60年來一直是器官移植的重要失敗原因。小鼠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基於這項發現對免疫細胞做相應的處理,讓腎和心臟等移植器官的存活時間延長數倍。 在接受了珍貴的器官後,患者面臨一個不可避免的挑戰——排斥,也就是免疫系統會攻擊移植的器官組織。 隨著外科技術日臻成熟、組織配型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劑的不斷問世,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大大下降,移植器官在短期內的存活率穩步提高。
  • 這項新技術,助推生物製品進入粉末給藥時代?
    這一智慧財產權的亮點在速度方面,快速凍結將分子鎖定在阻止降解的狀態,成為這一工藝過程的關鍵所在。接著將冷凍的溶劑升華,留下精細粉末,這種粉末,可以很好地用於吸入給藥、鼻腔給藥,或復溶為注射劑。Williams博士承認,大家最初是擔心這項技術對生物製品的影響。如果冷凍速度不夠快,就會使蛋白質和多肽分子變性。
  • 預防抗真菌藥物不良反應,這樣做就對了!
    近年來,真菌逐漸成為引起人類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但隨著抗真菌藥的應用,其不良反應的報導逐漸增多,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了解抗真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預防此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 人工培養器官移植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利用老鼠幹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研究小組稱,在培養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分化出了心肌細胞,並在大約兩星期裡發育成了直徑約1毫米左右的心臟類器官。它和老鼠胎兒的心臟類似,具備心房及心室等構造,而且還能像真正的心臟那樣有規律地跳動。
  • 德國發現解決器官移植排異問題新方法
    德國基爾大學最近宣布,該大學醫學教授弗雷德·弗德李奇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避免人體器官移植中經常發生的危險性很高的異體排斥現象。 通常在人體器官移植手術後,病人的免疫系統會很快識別出外來的新器官,並對移植的新器官產生強烈排斥,這種排異現象會導致器官移植手術徹底失敗,嚴重時會奪取病人的生命。弗德李奇教授發明了一種可以使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的免疫系統處於安靜的狀態,並將新器官視為病人原有的器官一樣被完全接受的新的方法。
  • 器官移植帶來生命之光
    我國器官移植邁進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新華網湖北頻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器官移植研討會上獲悉,自1960年吳階平教授實施首例腎臟移植手術至今,經過42年的發展,我國器官移植的實施和研究機構已發展至
  • 一頭豬的傳奇:基因工程助力器官移植
    多年來,器官移植受困於可用於移植的器官源(供體)不足,這早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眾所周知,許多人因為乳糖不耐而不能喝牛奶;鮮有人知的是:另有一些人,他們因為對豬、牛、羊等紅肉中的一種糖類過敏,甚至一輩子不能吃紅肉。
  • Blood: 新療法告訴你,器官移植不排斥
    2015年3月4日 訊/生物谷BIOON/--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VHD)是一種特異的免疫現象,是由於移植物組織中的免疫活性細胞與免疫受抑制的、組織不相融性抗原受者的組織之間的反應,是幹細胞移植後排斥反應中常見的一種移植排斥。
  • 抗排斥藥物有哪些?
    腎移植的抗排異治療就是免疫抑制治療。適用於除同卵孿生者外的任何腎移植病人。常見藥物有五種:  (1)硫唑嘌呤 是應用最廣的抑制器官移植排異反應的藥物。用法為:術前晚口服200mg,術日晨繼服100mg,術後1~2天禁食,故不用硫唑嘌呤,術後第三日起每日口服50mg,維持直至停用環孢黴素A,然後逐步改為每天每千克體重2mg。肝功能減退或移植腎功能減退時應減量,最低維持劑量為每天每千克體重0.5~1.0mg。  (2)腎上腺皮質激素 常用強的松。
  • 「零」輸血換心,中山一院異血型心臟移植獲成功
    患者鄒先生4年來,鄒先生堅持規範的抗心衰治療,但胸悶、頭暈常常伴隨著他,他一直不能工作。就在3個月前,他的病情進一步加重,頻繁發作的胸悶、心悸、頭暈,躺不平吃不下,讓他深深感到絕望。醫生告訴他心臟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療手段,於是他多方打聽,後來到了中山一院。
  • 人類器官移植簡史:從「三線縫合」法到3D生物列印
    雖然沒有成功,但他敏銳地發現了移植物和接受移植的動物之間存在的問題,並表示需要在移植之前調控供體器官,或者對受體進行某種調節,以讓供體器官適應接受移植的動物的血清,這一想法比「免疫排斥」的概念早了幾十年。他甚至想到了,將射線或者苯這樣的化學物質應用到移植接受者身上,減少淋巴細胞的數量,以延長移植物在受體身上的壽命——這種方法在幾十年後真的被用於移植後抗免疫排斥。
  • 凱風帶你揭開"器官移植"的神秘面紗
    器官移植是一種醫學上用來治療疾病的方法,由於它涉及到供體和受體選擇,以及許多法律和道德問題,因此也經常成為網絡中熱議的話題。那麼器官移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它能治療什麼病、有哪些新進展,怎樣的器官移植才是合法的?請跟隨本文一起揭開器官移植神秘的面紗。
  •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德國科學家成功地阻止了實驗鼠心臟移植手術後可能出現的排異反應。  用胚胎幹細胞可以誘導培育出多種不產生排異反應的移植器官,這已被許多實驗所證實。但胚胎幹細胞來源有限,其應用也必須面對倫理爭論和法規限制,因此科學家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成體細胞上。  進行研究的基爾大學附屬醫院弗雷德·范德裡希教授等科學家,首先從一隻實驗鼠身上提取骨髓細胞,在實驗室中以特殊方式培養一段時間後,再植入另外一隻實驗鼠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