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菲律賓冒死偷回一根藤,明朝「袁隆平」成功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從菲律賓偷走一根藤,明朝「袁隆平」養活中國三億人。中國自古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人口基礎的龐大的背景下糧食消耗也是巨大的。所以在古代一直被統治者重視糧食的產量。而新中國成立之後袁隆平院士發現了雜交水稻,也成功的解決了中國幾億人的糧食問題。
-
袁隆平提出發展海水稻目標:年增產300億公斤,養活8000萬人口!
「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這句告誡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最近,疫情在全球加速擴散,再加上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引發了許多國家對糧食能否正常供應的擔憂,比如菲律賓、印尼和伊拉克等國。相比之下,中國憑藉糧食產量豐、庫存足的優勢,能夠從容應對各種糧食問題。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袁隆平同意了嗎?
如果不是近些年網絡的興起,對於糧食的細分細化技術,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比如:「雜交水稻」,也只有在農業或者生物課本中會出現,算個專業術語詞。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 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
袁隆平:如果世界一半稻田種雜交稻將多養活五億人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8日報導,在剛剛結束的2017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表示,他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如果能實現,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多養活五億人口。
-
他在沙漠中種出萬畝水稻,養活幾百萬的人口,堪稱袁隆平二代!
――司湯達袁隆平解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有一名中國小夥子解決了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的問題。他就是在科爾沁沙漠中種出萬畝水稻的騰飛,大家都知道土地沙漠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威脅非常大,沙漠裡面不能生長植物,不能居住人類,因此被稱為死亡之海。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這也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袁隆平提出海水稻目標:每年增產300億公斤 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最新指導意見:「不斷發掘水稻耐鹽鹼基因,並將其轉育到秈粳交高產雜交稻,特別是第三代雜交稻上。」4月14日,在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上,科技日報記者獲取以上信息。 「耐鹽鹼水稻研究許多國家都在做,包括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甚至有些國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進展都不大。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又是好消息:拓展「紅線」外耕種面積,每年能夠養活8千萬人 中國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22%的人口,取得了超凡成就。為了確保我國10多億人口有飯吃,2006年出臺了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不減少的「紅線」。
-
是雜交稻養活了中國人?
說雜交稻養活了14億中國人,既和事實不符,又與邏輯相悖。一,中國14億人不是個個吃稻米。提到糧食,很多人就將糧食和稻米混為一談,這是一種誤解。糧食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個種類。目前的中國人,並不是個個以稻米為主食。比如北方的蒙古族和西部的藏族是以茶食、奶食和肉食為主。近年來,西藏部分地區的主食開始向麵食轉化。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袁隆平介紹說,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亞洲有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中新社青島9月7日電 (記者 胡耀傑)「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第一筆帳,是關於雜交水稻的產量優勢。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他同意了嗎?
如果不是近些年網絡的興起,對於糧食的細分細化技術,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比如:「雜交水稻」,也只有在農業或者生物課本中會出現,算個專業術語詞。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衝這名字「袁隆平中華拓荒人」這個號就在短短數小時粉絲突破千萬網友們關注的理由也異常統一:誰讓我吃了他家大米原理很簡單吧但要實現水稻雜交卻未必容易……因為打開稻花一看你就會發現水稻這丫竟然是個雌雄同體生物學上把這叫做「自花授粉」
-
袁隆平團隊又幹了件大事!
:「海水稻」若研究成功 可多養活1億人口 袁隆平在此前的採訪中說 「我們國家的耕地面積少 18億畝耕地紅線 但是我們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
-
人口膨脹加劇,地球承擔有限,中國最多能養活20億人?
當資源真的匱乏到那種程度的時候,相信無論活下來的是誰,都不會想成為地球上最後一個人。隨著人口膨脹加劇,人口數量從萬年前的不到萬人,發展到19世紀的10億人,再經過一個世紀,人口達到60億。到了21世紀最初的20年,人口已經增長了10億,現在全世界約70億人口,中國佔有14億。很明顯的人口爆炸現象,已經持續很久了,地球還能撐多久,地球的資源還夠養活多少人?
-
袁隆平院士獲「紀念麥哲倫海峽500周年獎」
,我們希望與世界各國分享他的成就。」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二樓報告廳裡,身著西裝和領帶的袁隆平院士,在夫人鄧則的陪伴下,高興地接受了獎章。他說,雜交水稻是中國的一項重大創舉,在中國增產的糧食每年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
-
袁隆平抖音一天粉絲數破千萬!第一條抖音將是這個內容
昨日,在抖音平臺上一個開通不久的帳號,還未發布一條視頻粉絲數就突破千萬隻因這個帳號的認證是袁隆平!網友紛紛留言:果斷關注!談拓荒人之前,還是要從袁隆平的「海水稻」說起。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鹼地,其中約有2-3億畝具備改造成農田的條件。基於此,袁隆平提出了一個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8千萬人口。希望通過耐鹽鹼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讓鹽鹼地像普通耕地那樣造福人類,他把海水稻技術的突破和創新稱為「拓荒人精神」。
-
袁隆平海水稻「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對「海水稻」提出了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八千萬人口。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荒蕪的、白花花的鹽鹼地。鹽鹼地的鹽分濃度高,大部分植物不能生長,更不用說種糧食。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他曾說,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他曾說,按現在情況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增產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是我的夢想。《面對面》將帶你親密接觸我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