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菲律賓冒死偷回一根藤,明朝「袁隆平」成功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2020-12-05 北岸的木子

從菲律賓偷走一根藤,明朝「袁隆平」養活中國三億人。

中國自古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人口基礎的龐大的背景下糧食消耗也是巨大的。所以在古代一直被統治者重視糧食的產量。而新中國成立之後袁隆平院士發現了雜交水稻,也成功的解決了中國幾億人的糧食問題。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當中,在明朝也有著一個如同袁隆平的人,那就是陳振龍被譽為「番薯之父」。從菲律賓拿回了一根藤條使得中國增加了三萬人的人口。

一.棄儒從商與海外經商

陳振龍生於明朝萬曆年間的福建長樂,由於當時傳統水稻無法在那裡取得豐收。使得當時的人們大多都忍受著飢餓。為此陳振龍從小就立志要改變現在的場面。便拋棄了很多書生那樣千裡考取功名的傳統思想,投身進入商業來改變家鄉的現狀。

陳振龍跟隨者船隊在海上前行,有一次來到了呂宋島(如今的菲律賓)發現他們在食用一種當時明朝沒有的食物就是紅薯。而且紅薯對於環境影響的因素很小,並且沒有生熟之分,陳振龍便想要將這個農作物帶回中國這樣便可以解決當時人們忍飢挨餓的局面。因此他將紅薯帶回了家鄉。

二.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

鄭和下西洋之後開闢了航海的道路,由西班牙的殖民者帶來了屬於美洲的產物紅薯在東亞的呂宋島。

當時的西班牙常年擁有者西班牙的自主權但是他們禁止呂宋島的一切事物傳出島中,其中西班牙人帶來的紅薯更是如此,嚴禁外傳。這樣使得陳振龍的想法受到了重重的阻礙。

普通的方法沒法將紅薯帶回中國,經過陳振龍的仔細研究之後發現,紅薯只需要藤蔓便可以開花結果由此心生一計。

1593年,陳振龍等待著一艘中國的商船前來接應他,陳振龍將一根紅薯藤綁在了麻繩上來捆綁貨物,藉此躲過了西班牙人的搜查使得這一希望帶了中國。

三.唯一的救命稻草

陳振龍將紅薯藤帶回來之後便開始在自己家進行試種。果真如同陳振龍所想一般可以在自己家鄉貧瘠的土地上開花。之後邊推廣到了整個長樂縣中。第二年,福建大旱,百姓顆粒無收。

當時的福建巡撫為此感到苦惱,但是長樂縣中種植著番薯躲過了這一場大旱。使得金學增在當時採納了他的意見在全省進行種植使得紅薯成為了饑荒時候的救命稻草一般。

四.一根藤,養活了3億人

在清朝時期,紅薯已經推廣到了全國範圍。在清朝末年人口暴漲到了4億人口足足比當時紅薯入境之前多了3億人。在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之時,人口也自然而然的翻了幾番。

清朝的人口暴漲之後並沒有出現過於嚴重的饑荒問題由此說來紅薯將三億多人的需求完全的滿足。

古有陳振龍,今有袁隆平。這些人們的默默付出使我們炎黃子孫慢慢的繁衍了幾千年。在大是大非面前總有著人們為我們披荊斬棘負重前行。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相關焦點

  • 他冒死從國外帶回一根藤,養活中國上億人口,不是袁隆平
    大家都知道,中國在建國的初期,我們國家的糧食產量一直是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的,要是一戶人家想要來拿糧食,他們就必須要按著糧票上的規定在換取糧食,這樣的一種特殊規定一直延續到了改革開放以後。在我國,袁隆平有著雜交水稻之父的特殊稱謂,他所發現的超級水稻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糧食。
  • 袁隆平提出發展海水稻目標:年增產300億公斤,養活8000萬人口!
    「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這句告誡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最近,疫情在全球加速擴散,再加上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引發了許多國家對糧食能否正常供應的擔憂,比如菲律賓、印尼和伊拉克等國。相比之下,中國憑藉糧食產量豐、庫存足的優勢,能夠從容應對各種糧食問題。
  • 袁隆平:如果世界一半稻田種雜交稻將多養活五億人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8日報導,在剛剛結束的2017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表示,他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如果能實現,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多養活五億人口。
  • 袁隆平提出海水稻目標:每年增產300億公斤 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最新指導意見:「不斷發掘水稻耐鹽鹼基因,並將其轉育到秈粳交高產雜交稻,特別是第三代雜交稻上。」4月14日,在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上,科技日報記者獲取以上信息。  「耐鹽鹼水稻研究許多國家都在做,包括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甚至有些國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進展都不大。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袁隆平表示,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根據推算,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的稻穀才能滿足溫飽;現在每公頃稻田可提供27人的糧食,而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才能滿足需要。  雜交水稻可以利用雜種優勢顯著提高糧食產量。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這也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袁隆平院士說: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可讓普通農民用常規的栽培模式就能獲得每畝1000公斤產量。如果加上好的栽培技術,每畝可達到1340公斤。未來幾年在全國推廣1億畝,畝均增產200公斤!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袁隆平同意了嗎?
    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 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況且,從90年代早期開始,就把70年代中後期形成的糧食出口國,變成了糧食進口國。呵呵,自己糧食都不夠吃,如何養活全世界呢?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最後各國只好無奈表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直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全世界才首次育成了具有根系發達、穗大粒多等優點的強優勢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袁隆平介紹說,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亞洲有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中新社青島9月7日電 (記者 胡耀傑)「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 他在沙漠中種出萬畝水稻,養活幾百萬的人口,堪稱袁隆平二代!
    ――司湯達袁隆平解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有一名中國小夥子解決了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的問題。他就是在科爾沁沙漠中種出萬畝水稻的騰飛,大家都知道土地沙漠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威脅非常大,沙漠裡面不能生長植物,不能居住人類,因此被稱為死亡之海。
  • 袁隆平團隊又幹了件大事!
    :「海水稻」若研究成功 可多養活1億人口 袁隆平在此前的採訪中說 「我們國家的耕地面積少 18億畝耕地紅線 但是我們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
  • 袁隆平海水稻「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對「海水稻」提出了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八千萬人口。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荒蕪的、白花花的鹽鹼地。鹽鹼地的鹽分濃度高,大部分植物不能生長,更不用說種糧食。
  • 是雜交稻養活了中國人?
    說雜交稻養活了14億中國人,既和事實不符,又與邏輯相悖。一,中國14億人不是個個吃稻米。提到糧食,很多人就將糧食和稻米混為一談,這是一種誤解。糧食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個種類。目前的中國人,並不是個個以稻米為主食。比如北方的蒙古族和西部的藏族是以茶食、奶食和肉食為主。近年來,西藏部分地區的主食開始向麵食轉化。
  • 中國最成功的外來物種,幫中國挺過多次困難,如今被引種全國各地
    中國,向來都被賦予了有很多的標籤,就像是"人口大國"這樣的標籤,就是其中的一個。據悉,自從宋朝開始,中國就開始穩居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的位置上,就算是經歷了很多次的戰爭、改朝換代和自然災害等等,可是中國的人口依然還是穩居第一。
  • 87歲袁隆平全程飈英語演講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
    目前每公頃所產稻穀能養活27人,但到2050年,每公頃所產稻穀必須要養活43人才行。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 這些與雜交水稻有關的數據,恐怕沒有誰比袁老更清楚了吧。 如網友所說:用英文介紹雜交水稻,不止是英語要好,還要懂很多專業術語! 在現場聆聽袁隆平的英文演講時,中青網記者也被震撼到了。
  • 這3種「藤花」不貴,撿來一根藤「遇水即活」,鄰居羨慕死了!
    這3種「藤花」不貴,撿來一根藤「遇水即活」,鄰居羨慕死了!說到養藤蔓花卉,第一個讓人想到的就是「歐月」,但是,歐月的價格有點小貴,而且養護成本較高,尤其是人工成本高,這也讓很多人打起了退堂鼓。其實,還有幾種「藤花」並不比歐月差,價格還比歐月便宜,也不怎麼要人管,非常適合院子裡養!下面這3種「藤花」就不貴,我們只要撿來一根藤,它「遇水即活」,長起來觀賞價值一點不比歐月差,鄰居都羨慕死了!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看吧!
  •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為何陝北饑民這麼多,足以撼動明朝的根基?或者是陝北為何鬧饑荒?是因為地主兼併土地,搞得民不聊生?都不對!陝北本就土地貧瘠,以小農為主,地主並不多不多。地主們雖然比普通農民多那麼幾畝地,但真的鬧起饑荒,這些地主們也只能跟著一起餓肚子。
  • 人口膨脹加劇,地球承擔有限,中國最多能養活20億人?
    隨著人口膨脹加劇,人口數量從萬年前的不到萬人,發展到19世紀的10億人,再經過一個世紀,人口達到60億。到了21世紀最初的20年,人口已經增長了10億,現在全世界約70億人口,中國佔有14億。很明顯的人口爆炸現象,已經持續很久了,地球還能撐多久,地球的資源還夠養活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