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菲律賓偷走一根藤,明朝「袁隆平」養活中國三億人。
中國自古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人口基礎的龐大的背景下糧食消耗也是巨大的。所以在古代一直被統治者重視糧食的產量。而新中國成立之後袁隆平院士發現了雜交水稻,也成功的解決了中國幾億人的糧食問題。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當中,在明朝也有著一個如同袁隆平的人,那就是陳振龍被譽為「番薯之父」。從菲律賓拿回了一根藤條使得中國增加了三萬人的人口。
一.棄儒從商與海外經商
陳振龍生於明朝萬曆年間的福建長樂,由於當時傳統水稻無法在那裡取得豐收。使得當時的人們大多都忍受著飢餓。為此陳振龍從小就立志要改變現在的場面。便拋棄了很多書生那樣千裡考取功名的傳統思想,投身進入商業來改變家鄉的現狀。
陳振龍跟隨者船隊在海上前行,有一次來到了呂宋島(如今的菲律賓)發現他們在食用一種當時明朝沒有的食物就是紅薯。而且紅薯對於環境影響的因素很小,並且沒有生熟之分,陳振龍便想要將這個農作物帶回中國這樣便可以解決當時人們忍飢挨餓的局面。因此他將紅薯帶回了家鄉。
二.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
鄭和下西洋之後開闢了航海的道路,由西班牙的殖民者帶來了屬於美洲的產物紅薯在東亞的呂宋島。
當時的西班牙常年擁有者西班牙的自主權但是他們禁止呂宋島的一切事物傳出島中,其中西班牙人帶來的紅薯更是如此,嚴禁外傳。這樣使得陳振龍的想法受到了重重的阻礙。
普通的方法沒法將紅薯帶回中國,經過陳振龍的仔細研究之後發現,紅薯只需要藤蔓便可以開花結果由此心生一計。
1593年,陳振龍等待著一艘中國的商船前來接應他,陳振龍將一根紅薯藤綁在了麻繩上來捆綁貨物,藉此躲過了西班牙人的搜查使得這一希望帶了中國。
三.唯一的救命稻草
陳振龍將紅薯藤帶回來之後便開始在自己家進行試種。果真如同陳振龍所想一般可以在自己家鄉貧瘠的土地上開花。之後邊推廣到了整個長樂縣中。第二年,福建大旱,百姓顆粒無收。
當時的福建巡撫為此感到苦惱,但是長樂縣中種植著番薯躲過了這一場大旱。使得金學增在當時採納了他的意見在全省進行種植使得紅薯成為了饑荒時候的救命稻草一般。
四.一根藤,養活了3億人
在清朝時期,紅薯已經推廣到了全國範圍。在清朝末年人口暴漲到了4億人口足足比當時紅薯入境之前多了3億人。在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之時,人口也自然而然的翻了幾番。
清朝的人口暴漲之後並沒有出現過於嚴重的饑荒問題由此說來紅薯將三億多人的需求完全的滿足。
古有陳振龍,今有袁隆平。這些人們的默默付出使我們炎黃子孫慢慢的繁衍了幾千年。在大是大非面前總有著人們為我們披荊斬棘負重前行。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