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免疫產業專題報告:CAR-T療法大顯神威

2020-11-02 未來智庫

以 CAR-T 為代表的細胞免疫療法引領抗癌治療進入新時代。CAR-T 療法於在血液腫瘤領域出色的療效進入公眾視野,同時引領著抗癌治療進入新時代。免疫治療讓我們第一次在與癌症的戰爭中看到勝利的曙光。

與傳統的癌症治療藥物不同,CAR-T 細胞療法主要是利用 T 細胞啟動人體 自然宿主防禦機制。CAR-T 可以在識別腫瘤抗原時無需主要組織相容性復 合體(MHC)的限制,能夠識別 MHC 非依賴型靶標,同時通過共刺激性 分子信號增強 T 細胞免疫的殺傷性,從而克服由於腫瘤細胞下調 MHC 表 達或抑制共刺激分子分泌而造成的免疫逃逸。

1. CAR-T 療法介紹及發展歷程

2012 年,在 Carl June 的一項針對兒童 B 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 CAR-T 臨床試驗中,一個名叫 Emily 的急性白血病患兒在二次復發無藥可治的情況下,通過靶向 CD19 的 CAR-T 治療,三周後腫瘤完全消失, 至今 Emily 依然健康活著,可以說 CAR-T 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醫學奇蹟,給無數癌症患者帶來的新的希 望。2017 年美國 FDA 批准了兩項靶向 CD19 的 CAR-T 細胞療法上市,即諾華的 Kmriah(tisagenlecleucel)和 Kite 的 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分別用於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特定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

CAR-T 療法至今一發展到第五代:第一代 CAR 僅依賴於 CD3ζ介導 T 細胞激活,由於缺乏胞內共刺 激信號,並不能提供長時間的 T 細胞擴增信號和持續的抗腫瘤效應,臨床療效有限;為了提高 T 細胞的增 殖活性延長其存活時間,通過在胞內信號轉導區增加一個或兩個共刺激分子(CD28、4-1BB、ICOS 或 OX40 等),由此產生了第二代和第三代 CAR,在現有的共刺激結構域中,CD28 和 4-1BB 是應用頻率最高的共刺 激分子,相比之下 4-1BB 作為共刺激信號的 CAR-T 細胞在體內擴增更溫和持久,發生細胞因子風暴風險較 低,復發率也更低;第四代 CAR 則是引入了促炎症細胞因子(IL-12、IL-15、IL-18 等)和共刺激配體,主 要目的是克服腫瘤免疫微環境的抑制,例如,CAR-T 細胞中一種經常過度表達的細胞因子是 IL-12,這是一 種增強 T 細胞分泌 IFNγ、顆粒酶 B 和穿孔素的有效分子,允許招募 NK 細胞消除 CAR 未能識別的腫瘤細 胞;第五代 CAR 則是在第二代的基礎上,添加了激活其它信號通路的共刺激結構域,比如 IL2-2Rβ胞內結 合 SAAT3/5 的結構域等。目前大多數公司產品以二代 CAR-T 技術為基礎,在此之上進行探索開發。

2. CAR-T 凸顯治療優勢,部分癌症展現顯著療效

對於傳統治療方法束手無策的癌症患者,CAR-T 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手段,並且展現出突破性療效, 自體抗 CD19-CAR-T 細胞的臨床試驗在成人和兒童 r/r ALL 患者中獲得了高達 93%的緩解率,在 r/r CLL 者中使用 CAR-T 細胞進行的臨床試驗表明,總有效率(ORR)高達 75%,完全緩解(CR)高達 66%,同 樣 CAR-T 在一些淋巴瘤患者中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緩解率。

與傳統的癌症治療藥物不同,CAR-T 細胞療法主要是利用 T 細胞啟動人體自然宿主防禦機制。CAR-T 可以在識別腫瘤抗原時無需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的限制,能夠識別 MHC 非依賴型靶標,同時 通過共刺激性分子信號增強 T 細胞免疫的殺傷性,從而克服由於腫瘤細胞下調 MHC 表達或抑制共刺激分子 分泌而造成的免疫逃逸。

CAR-T 療法在血液腫瘤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在 CD19-CAR-T 方面,CD19 表達於大多數 B 系淋 巴瘤細胞,而不存在於造血幹細胞和正常組織中,根據目前全球已完成及正在進行的 CAR-T 臨床試驗,以 CD19 作為靶點接近一半,CD19 已成為當前 CAR-T 免疫治療最重要的分子生物標誌物。

3. CAR-T 療法大展神威,細胞免疫行業迎來市場機遇

以 CAR-T 療法為代表的免疫療法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癌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特別是集採及醫保目錄 談判等新機制的出臺,顯著提升患者的支付意願及能力,細胞免疫將逐步解決目前臨床上未滿足的重大需求,與此同時國內細胞免疫行業也迎來重大的市場機遇。根據 Frost & Sullivan 報告,中國細胞免疫治療產 品市場規模預計於 2021 年至 2023 年由人民幣 13 億元升至 102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 181.5%。預計市場於 2030 年達到人民幣 584 億元。

2017 年 NMPA 將細胞治療納入治療性生物製品進行申報管理,同年出臺《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 術指導原則(試行)》,2018 年 6 月 5 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發布《CAR-T 細胞治療產品貨量控制梱 測研究及非臨床研究考慮要點》,2018 年 9 月 7 日,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發布《嵌合抗原受體修飾 T 細胞 (CAR-T 細胞)製劑製備貨量管理規範》,2020 年 7 月 7 日,CDE 發布《免疫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技術 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隨著行業監管日趨完善,國內細胞免疫治療行業的產業化進程將逐步開啟。

目前細胞免疫治療領域以 CAR-T 療法療效最為顯著,而針對適應症集中在血液腫瘤,目前臨床取得重 大突破的主要是復發/難治急性 B 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復發/難治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及 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MM)等等。

血液系統腫瘤是一種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及多發性骨髓瘤等在內的造血系統疾病,具有惡性程度高、 治療複雜及預後較差等特徵。與實體腫瘤不同,血液腫瘤主要採用放化療聯合骨髓移植進行治療,隨著靶 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給臨床帶來新的選擇,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顯著提高。根據 2016 年一項對全球疾病負擔 研究的報告,全球每年血液腫瘤新發病例數與死亡病例數分別為 114 萬和 46 萬,分別佔到所有腫瘤的 7% 和 5%。


3.1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血液病,以骨髓和淋巴組 織中不成熟淋巴細胞的異常增殖和聚集為特點,生物學特徵多樣同時具有較高的臨床異質性。兒童和成人 均可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但其發病高峰在 2-5 歲之間,之後歲年齡增長逐漸下降,直到 50 歲後發病率 由略有上升。在所有白血病中,ALL 佔到 15%,約佔急性白血病的 30%-40%。ALL 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 瘤。

關於 ALL 的治療手段,第一階段主要以化療為主,在白血病細胞還未產生耐藥性之前用化療藥物最大 限度殺傷白血病細胞,恢復骨髓正常造血功能,這個階段化療藥物主要採用 VDLP(D),即長春新鹼、柔 紅黴素、門冬醯胺酶、潑尼松或地塞米松。隨著化療方案不斷完善,ALL 患者總體生存率已達到 90%,長 期無病生存率已達 80%,對於有明確分子生物學異常的患者,可給予靶向治療藥物來提高患者預後,如果 符合條件可對患者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從而最終達到臨床治癒。

儘管近年 ALL 患者的生存率有著顯著提升,但仍然有 20%-30%的復發難治患者,他們的長期生存率普 遍較低(不到 40%),對於這些患者仍然需要新的藥物或療法。特別是對於無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的復發難治 ALL,以 CAR-T 為代表的免疫治療方案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假設國內 CAR-T 治療 ALL 患者的年費用為 30 萬元,CAR-T 在國內的滲透率為 30%和 40%情況下,針對 ALL 的市場空間分別為 2.34 億元和 3.12 億元

國內 CAR-T 企業在 ALL 適應症的布局,目前均處於臨床階段,包括恆潤達生。重慶精準、華道生物 及合源生物目前均處於臨床 I 期,預計明年將有部分企業進入臨床 II 期。

3.2 瀰漫大 B 細胞淋巴瘤

淋巴瘤,根據瘤細胞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 NHL 佔 80%—90%, 根據細胞來源可分為 B 細胞類型、T 細胞類型和 NK/T 細胞類型。其中,70%-80%%都是 B 細胞系,少數為 T 細胞系,NK 細胞更少見。B 細胞淋巴瘤中,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佔到 30%-40%。瀰漫性大 B 細胞淋 巴瘤(DLBCL)是 NHL 中最常見的類型。

關於 DLBCL 患者的治療方案,標準一線療法是利妥昔單抗、環磷醯胺、多柔比星、長春新鹼和潑尼松 (R-CHOP)。使用這種方案大約 60-70%的 DLBCL 患者可以有效緩解。然而,大約 30-40%的患者會復發, 或者在一小部分患者中,對 R-CHOP 治療是難治的。如果達到條件的患者推薦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但有 相當一部分患者不能通過這種方法治癒。

總的來說,仍然有很多復發/難治性 DLBCL 患者由於移植不合格或化療難治而不能滿足其醫療需求。 對於這些患者有必要採取新的方案。CAR-T 作為一種利用自體基因修飾的 T 細胞的細胞療法已經顯示出了 巨大的前景,並且已經被 FDA 批准用於 r/r DLBCL 的後線治療。

根據《2019 年淋巴瘤患者生存報告白皮書》,淋巴瘤患者對於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法有較強的需求,其中 CAR-T 療法受到患者最多期待,但是新的藥物及療法在給患者帶來治療獲益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相當大的經濟負擔,根據報告統計淋巴瘤患者總花費平均支出約 32.6 萬元,自費比例在 60%左右。


假設國內 CAR-T 治療 ALL 患者的年費用為 30 萬元,CAR-T 在國內的滲透率為 30%和 40%情況下,針 對 ALL 的市場空間分別為 7.04 億元和 9.39 億元。

國內針對 B-NHL 適應症的 CAR-T 企業布局較多,其中復星凱特與藥明巨諾已遞交其 CAR-T 產品的上 市申請,考慮到諾華國外已有產品上市,僅需在國內做橋接試驗,預計將是國內第三款遞交上市申請的 CAR-T 企業。第二梯隊則是以恆潤達生、科濟生物為代表的國內企業,目前均處於臨床 I 期。

3.3 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MM)是一種克隆性漿細胞異常增殖的惡性疾病,是僅次於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第二常見 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對於初治患者中, 以含有蛋白酶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激素及單抗等的聯合方案序貫自體造血幹 細胞移植及維持治療, 是目前的標準治療。由於目前尚無法徹底消除微小殘留病灶(MRD),而無法避免最 終復發,大多數患者最終將面臨復發或疾病進展的問題,對於復發或難治的患者(r/rMM),則是選擇與既 往治療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

關於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市場,已形成了來那度胺、泊馬度胺、達雷木單抗、硼替佐米、卡非佐米和 埃羅妥珠單抗等六大品種競爭的市場格局。以 BCMA CAR-T 為代表的免疫療法的出現,以及 Belantamab mafodotin、XPO1 抑制劑、PD-1 等新的療法出現,都將改變未來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格局。

結合多發性骨髓瘤的流行病學及其藥物格局,我們對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市場空間進行測算, 假設國內 CAR-T 治療 MM 患者的年費用為 30 萬元,復發難治 MM 的比例為 60%,CAR-T 在國內的滲透率 為 20%和 30%情況下,針對 r/r MM 的市場空間分別為 19.66 億元和 26.21 億元。

BCMA 是一種極其重要的 B 細胞生物標誌物,廣泛存在於 MM 細胞表面,近年來已成為 MM 和其他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一個非常熱門的免疫治療靶點。針對 BCMA 靶點的 CAR-T 療法展現出出色的臨床療 效,有望成為未來 r/r MM 的重要治療手段。

目前全球關於 MM 適應症尚無 CAR-T 產品上市,bluebird 的 bb2121 有望成為全球首款上市的針對 MM 的 BCMA-CAR-T 產品。國內 CAR-T 企業南京傳奇緊隨其後,根據目前臨床數據,其療效不遜於 bb2121, 且被 FDA 及 CDE 授予突破性療法認定,可以說國內企業南京傳奇在 BCMA 靶點已處於全球第一梯隊,國 內其餘企業科濟生物、恆潤達生、南京馴鹿等處於第二梯隊。

4. 細胞免疫治療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4.1 毒副反應

儘管 CAR-T 在血液腫瘤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仍會產生不容忽視的毒副反應,而這些 毒副反應可能是嚴重的,甚至致命的。

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是細胞免疫治療中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 CAR-T 細胞在回輸患者體內後,會使患者體內 T 細胞被激活並快速增值,引發細胞因子大量釋放(如 TNF α、IL-2、IL-6、IL-8 等),從而引起患者高熱、疲勞、肌痛、呼吸困難、心律失常等炎症反應,嚴重的導 致多器官衰竭。在CAR-T細胞輸注後3 周內,若出現下列症狀之一則應考慮可能發生CRS:①體溫≥38 ℃; ②低血壓(收縮壓<90 mmHg);③低氧血症(動脈氧飽和度<90%);④臟器毒性反應。一般 CRS 的嚴重 程度與腫瘤負荷密切相關。CRS 在 CAR-T 細胞治療後的一周內發生,30-94%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 CRS。 CRS 根據不同的症狀分為不同的等級,美國血液和骨髓移植學會(ASBMT)制定了免疫細胞療法相關的 CRS 和神經毒性的新定義和分級。

神經毒性,也稱為 CAR-T 細胞相關腦病症候群(CRES),是與 CAR-T 細胞治療相關的第二常見的威 脅生命的事件,在 CAR-T 治療後的患者腦脊液中經常觀察到 CAR-T 細胞,可能與大量細胞因子釋放增加 了血管及血腦屏障等的通透性有關。少數患者接受 CAR-T 細胞治療後會出現嚴重的神經毒性,主要臨床表 現有精神錯亂、失語、嗜睡、震顫、語言障礙,嚴重者可能出現癲癇發作和腦水腫。

臨床表明,輕度 CRS 和 CRES 大多可自行緩解,但對於大於等於 2 級的 CRS 和 CRES 需要幹預治療, 如醫學檢測、輔助吸氧、抗 IL-6 單抗及類固醇激素的使用等。

除了上述毒副反應外,CAR-T 治療過程中還會有脫靶效應、過敏反應、病毒轉染過程中潛在的致瘤風 險及腫瘤復發,這些都是限制 CAR-T 細胞應用的臨床的因素。

4.2 實體瘤療效不佳

CAR-T 的療效已在 ALL、DLBCL 及 MM 等血液腫瘤得到充分驗證,但到目前為止 CAR-T 在實體瘤方 面的治療效果不甚理想,治療實體瘤的抗腫瘤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腫瘤微環境的抑制及 缺乏特異性腫瘤相關抗原等。

實體瘤靶點選擇問題。由於實體瘤固有的異質性,在同一個腫瘤病灶上,很難找到一種靶抗原可以覆 蓋全部的腫瘤細胞,腫瘤特異性抗原(TSA)的缺乏嚴重限制了 CAR-T 的應用。而靶向腫瘤相關抗原(TAA) 是克服 TSA 不足的一種替代方法,但腫瘤相關抗原一般在腫瘤和正常組織同時表達,因此當 CAR-T 治療時 患者可能面臨靶向非腫瘤毒性的潛在風險;另外,傳統 CAR-T 治療需要識別細胞表面的抗原,但是只有約 1%的可以靶向的蛋白表達於細胞表面,這意味著大量潛在的腫瘤靶抗原並不適用於 CAR-T 療法,TCR-T 及納米抗體的 CAR-細胞治療是潛在的解決方案。

CAR-T 細胞難以有效浸潤入腫瘤組織。與血液腫瘤不同,在將 CAR-T 回輸患者體內後,CAR-T 細胞 想達到實體瘤部位需穿過細胞外基質並克服免疫抑制微環境等不利因素,而腫瘤的發生會使得細胞表面及 腫瘤微環境分泌的趨化因子不足,以及實體瘤本身的特徵,如集中的血管、腫瘤相關的成纖維細胞及骨髓 細胞形成的細胞外基質等都增加了 T 細胞在腫瘤部位浸潤的難度,這些都會導致 CAR-T 細胞不能有效浸潤 腫瘤組織並殺傷腫瘤細胞。

實體瘤腫瘤微環境的抑制。即使 CAR-T 進入實體瘤內部,也會面臨內部腫瘤微環境(TME)的抑制。 TME 是由各種細胞、信號分子、可溶性因子、纖維化細胞外基質及免疫調節細胞組成的複雜系統。TME 具 有氧化應激、營養耗竭、酸性 pH 環境和缺氧等特性,會降低 CAR-T 細胞活性。TME 中的免疫調節細胞包 括調節性 T 細胞(Tregs)、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和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TANs)。TAMs 和 TANs 可與 Tregs 聯合產生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及相關配體,如 TGF-β、PD-L1 等,這些都會降低 CAR-T 細胞活 性;免疫調節細胞產生的吲哚胺 2,3-雙加氧酶(IDO),可將色氨酸分解為犬尿氨酸,引起 GCN2 活化和 mTOR 抑制,導致 CAR-T 細胞和 Treg 反應性降低使得 CAR-T 細胞不能有效治療表達 IDO 的腫瘤。

4.3 CAR-T 面臨產業化難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儘管 CAR-T 在臨床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驗證,但由於其製造流程的複雜性、較長的生產周期及 缺乏標準化的監管,CAR-T 目前仍然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療法。關於 CAR-T 生產流程,主要分為以下幾步:

1. 單採白細胞及細胞清洗。利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從患者外周血中分離白細胞,之後洗滌去除白細胞分 離過程中添加的抗凝劑;

2. 富集 T 細胞並激活。T 細胞通過 CD4 /CD8 特異性抗體或者表面標記偶聯磁珠進行分離,然後可加 入 CD3/CD28 單克隆抗體磁珠或人工抗原提呈細胞等對細胞培養基中的 T 細胞進行激活;

3. 基因傳遞/轉染。使用慢病毒/逆轉錄病毒載體或非病毒方法(電轉 DNA、轉座子/轉座子系統)將 CAR 轉染到 T 細胞中;

4. 細胞培養。通過生物反應器等細胞培養設備對 T 細胞進行擴增培養;

5. 冷凍及運輸,最終回輸患者。根據配方調整細胞數和培養基成分,然後將產品轉移到合適的容器中 進行冷凍及運輸,最終回輸到患者。

與傳統藥物不同,CAR-T 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生產周期長,製備流程複雜,質控 環節眾多,整個生產流程涉及質粒的製備、病毒的製備、樣本的採集、接收、處理、細胞刺激、轉導/轉染、 擴增、收穫、質量檢測、凍存和運輸等過程,在各個環節廠家都需保證嚴格的質量控制。作為 CAR-T 中最 重要的原材料,病毒和質粒的質量控制非常關鍵,廠家需保證轉染病毒的質量及安全性,同時在整個生產 過程中生產工藝的穩定性、工藝參數和質量控制都同等重要,這些都對 CAR-T 企業的產業化能力提出了較 高的要求。

最關鍵是大多數細胞免疫治療是以患者自體細胞改造,屬於非通用型細胞免疫治療,面臨高昂的製造 成本,根據當前的製造工藝生產 CAR-T 產品的總成本在 15 萬-30 萬美元。降低細胞產品製備成本也是 CAR-T 產業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法國 Cellectis 公司於 2017 年宣布其 UCAR-T123 獲得美國 FDA 的 IND 批件,這是全球第一款通用性 CAR-T 產品,可以選擇異體健康人群的 T 細胞並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其進行改造,然後直接應用於患者, 該產品具備規模化生產的可能,有可能實現規模化並大幅降低 CAR-T 生產成本。目前全球布局 UCAR-T 的 企業還有 Allogene、CRISPR Therapeutics、Celyad、Precision BioSciences 等等。目前關於通用 CAR 均處於 臨床階段,而且異體 CAR-T 還面臨一些問題,例如可能導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以及異體 CAR-T 細胞可能被宿主免疫系統清楚,限制其抗腫瘤活性等。Cellectis 的 UCAR-T123 的臨床試驗曾因造成受試者 死亡而被 FDA 叫停,之後在修改臨床方案後又獲重啟,而近期其針對多發性骨髓瘤的 UCAR-T CS1A 的臨

床試驗造成一位患者出現CRS,並在治療 25 天后死於心臟驟停,之後被 FDA緊急叫停,可見對於通用CAR-T 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未來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5.國內 CAR-T 相關公司

5.1 傳奇生物

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細胞治療療法的生物科技企業,成立於 2014 年 11 月 17 日,是 金斯瑞生物科技的控股子公司。2020 年 6 月,傳奇生物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第一家 CAR-T 行業的上市 公司。

LCAR-B38M 是南京傳奇的核心產品,主要針對 BCMA 靶點的 CAR-T 細胞治療,2017 年楊森與南京 傳奇開始全球合作,共同開發和推廣 LCAR-B38M 治療 BCMA 靶點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2018 年 3 月, LCAR-B38M 成為國內首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 CAR-T 療法,之後 JNJ-68284582 同時獲得 FDA 批准進入 臨床,這也是首個獲得 FDA 批准的中國自主研發的 CAR-T 臨床試驗。由於出色的臨床療效,FDA 授予該 產品突破性療法認定。預計 2020 年年底提交上市申請。

除 LCAR-B38M 為代表的 CAR-T 療法外,南京傳奇還布局 TCR-T 及同種異體細胞療法,適應症還包 括實體瘤及傳染病等領域。

5.2 藥明巨諾

藥明巨諾是由全球細胞免疫療法的領軍企業 Juno Therapeutics 與藥明康德共同在中國建立的 CAR-T 胞免疫療法技術研發商,公司成立於 2016 年 2 月。10 月 18 日通過了港交所聆訊,有望成為繼南京傳奇後 第二家登陸資本市場的 CAR-T 企業。公司的主打候選產品 Relmacabtagene autoleuce l(relma-cel)是針對復 發或難治 B 細胞淋巴瘤的抗 CD19 CAR-T 療法,且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於 2020 年 6 月受理審查公司將 relma-cel 用於 DLBCL 三線療法的新藥申請。

2020 年 7 月,藥明巨諾宣布收購 Syracuse Biopharma,獲得 Eureka Therapeutics(優瑞科)專有的針對 實體腫瘤的 ARTEMIS antibody TCR 技術在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授權許可。

5.3 復星凱特

復星凱特為復星醫藥與美國 Kite Pharma(吉利德旗下公司)的合營企業,2017 年 4 月於中國上海註冊成 立,致力於腫瘤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產業化。

Yescarta 是美國 Kite Pharma 開發的 CAR-T 細胞免疫治療產品,2017 年 10 月 18 日獲得 FDA 批准上市, 用於復發難治性大 B 細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療,是美國 FDA 批准的首款針對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 CAR-T 細胞藥物,復星凱特 2017 年初從美國 Kite Pharma 引進 Yescarta,項目名稱 FKC876,獲得全部技術授權,並擁有其在中國包括香港、澳門的商業化權利,該產品將被開發用於治療兩線或以上系統性治療後復發或 難治性大 B 細胞淋巴瘤,包括: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型、原發性縱隔 B 細胞淋巴瘤 (PMBCL)、高級別 B 細胞淋巴瘤和濾泡淋巴瘤轉化的 DLBCL。

2020 年 2 月,NMPA 正式受理復星凱特 CAR-T 細胞治療產品 FKC876 的 NDA,用於治療二線或以上 治療後復發難治性大 B 細胞淋巴瘤成人患者,並與 3 月份將其納入優先審評。除 Yescarta 以外,復星凱特 同時在上述地區享有 Kite Pharma 後續產品授權許可的優先選擇權。

5.4 科濟生物

科濟生物是聚焦於 CAR-T 細胞、抗體等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公司成立於 2014 年,總部位於上海。目前公司已建立了廣泛的 CAR-T 候選產品研發管線,開發了能夠覆蓋大部分實體瘤及 血液腫瘤的高效特異性 CAR-T 及抗體藥物候選產品。公司具有針對多種腫瘤靶點如 GPC3、CD19、BCMA、 CLAUDIN18.2、EGFR/EGFRVIII 等 11 款 CAR-T 細胞治療產品。

公司已率先啟動了多項治療復發/難治性實體瘤的 CAR-T 臨床研究項目,包括針對肝細胞癌(HCC)和 肺鱗癌的 CAR-GPC3-T 項目,CAR-EGFR / EGFRvIII-T 試驗用於膠質母細胞瘤,CAR-Claudin18.2-T 用於胃 癌和胰腺癌等的臨床研究。目前科濟生物已經獲得多項國內外的CAR-T 細胞新藥臨床試驗許可,其中 BCMA CAR-T 細胞藥物還分別獲得美國和歐盟藥監局的"再生醫學先進療法(RMAT)"和"優先藥物(PRIME)" 資格。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作者:山西證券,王騰蛟)

如需完整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www.vzkoo.com。

相關焦點

  • 醫藥健康行業:CAR-T療法大顯神威 細胞免疫產業迎機遇
    免疫治療讓我們第一次在與癌症的戰爭中看到勝利的曙光。與傳統的癌症治療藥物不同,CAR-T細胞療法主要是利用T細胞啟動人體自然宿主防禦機制。CAR-T可以在識別腫瘤抗原時無需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的限制,能夠識別MHC非依賴型靶標,同時通過共刺激性分子信號增強T細胞免疫的殺傷性,從而克服由於腫瘤細胞下調MHC表達或抑制共刺激分子分泌而造成的免疫逃逸。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除了用藥物解除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另一個思路是:直接利用患者體內的T細胞,將它們拿到體外進行改造,大量複製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這就是免疫治療的「另一條腿」——免疫細胞療法。目前,已有兩種免疫細胞療法在2017年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即諾華的Kymriah,和Kite Pharmar的Yescarta,就此開啟了腫瘤的免疫細胞治療的新時代。
  • 免疫療法之CAR-T細胞療法
    CAR-T 發展簡史 CAR-T進行治療,大致通過以下步驟進行: 從患者體內提取t細胞,全球首個使用複合雙靶點CAR-T細胞免疫療法成功臨床治癒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和紅斑狼瘡的案例。
  • CAR-T細胞免疫療法副作用可被抑制
    CAR-T細胞免疫療法副作用可被抑制 最有潛力抗癌技術變得更安全 2018-05-29 科技日報 張夢然   前景可觀的CAR-T療法,標誌著腫瘤治療進入一個新時代。其本質是一種基因修飾自體T細胞的免疫治療,也是使用患者自己的T細胞進行的「定製化治療」。近期,有兩種類型的CAR-T細胞療法獲批用於治療極其難治的癌症形式,另外還有更多類型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治療效果。然而,這些治療存在嚴重的潛在副作用——可引起死亡的神經毒性和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這些仍是有待克服的主要挑戰。
  • 美國新銳細胞療法公司Orca Bio、Lyell攜手進軍實體瘤,CAR-T賽道又...
    該公司希望通過使用特定組成的幹細胞和免疫細胞與患者的免疫系統相匹配,來降低同種異體骨髓移植手術(alloBMT)併發症的發生率和嚴重性,從而為患有血液及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目前該公司在研針對血液疾病的 T 細胞療法有兩款,OGFT-001 和 TRGFT-201。
  • CAR-T細胞療法最新研究進展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該療法是一種出現了很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中的新型細胞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
  • CAR-T細胞療法是什麼?一文讀懂免疫療法之星CAR-T細胞療法!
    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幾年,全球範圍內以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為基礎的細胞療法不斷取得突破,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細胞療法的大熱,也標誌著現代醫學由分子治療向細胞治療的轉變。細胞治療又稱為細胞移植或細胞移植治療,即利用患者自體(或異體)的成體細胞(或幹細胞)對組織、器官進行修復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細胞治療方式為免疫細胞療法和幹細胞療法兩種。而近兩年,CAR-T細胞療法作為腫瘤免疫治療界的黑馬,成為免疫細胞療法的大熱方向。
  • 細胞免疫——CAR-T 技術
    摘 要 細胞免疫治療療法,是採集人體自身免疫細胞
  • CAR-T細胞免疫療法副作用可被抑制—新聞—科學網
  • 從T、B細胞到CAR-T療法 TNFR2有望成為下一個靶點嗎?
    對T細胞的基礎研究有助於免疫治療邁入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許多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尋找治癒癌症的方法。 可以說正是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才使得CAR-T細胞免疫療法和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等腫瘤免疫療法成為可能。 CAR-T細胞免疫療法是一種出現了很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中的新型細胞療法。
  • CAR-T(MAGE-A4陽性靶點)細胞回輸治療晚期肺癌
    藥物介紹car-t療法作為全球熱門的細胞療法,在血液瘤領域(例如白血病)的治療潛力毋庸置疑,2017年,先後有兩款car-t療法獲FDA批准在美國上市。斯丹賽致力於通過開發創新型的car-t療法根治實體瘤。針對以上實體瘤治療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公司自主開發了的治療實體瘤的coupledcartm平臺技術,並已在臨床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 雙重CAR-T細胞免疫療法,功能性治癒愛滋病毒感染
    好消息是,最近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介紹了一種新的雙重CAR-T細胞免疫療法,可有效對抗HIV感染。這些嵌合抗原受體對T細胞進行重新編程,以識別並消除特定的患病細胞或感染細胞,如癌細胞或可能感染HIV的細胞。目前已有三款CAR-T療法獲FDA批准用於癌症治療。哈佛醫學院臨床教授、麻省總醫院Ragon研究所所長Todd Allen博士及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微生物學教授Jim Riley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共同設計了一種新的HIV特異性CAR-T細胞。
  • CAR-T治療費用全覆蓋!美國宣布支付CAR-T細胞療法及其相關費用
    自2017年上市以來,這種療法的高昂價格成為了熱門議題。對此,各個國家紛紛探索醫保覆蓋CAR-T治療費用的可行性方案。最近,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宣布不僅支付CAR-T細胞療法的費用,還支付所有相關服務費用,包括藥物管理、細胞的收集和處理、細胞的回輸、以及門診或者住院的治療費用。
  • CAR-T療法和腫瘤疫苗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癌症免疫療法領域,對CAR-T療法和腫瘤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CAR-T療法雖然在治療血液癌症方面取得了出色的療效,但是如何有效治療實體瘤仍然是研究人員需要解決的挑戰。在今年的AACR年會上,我們也看到了這方面的進步。Shoba Navai博士是貝勒醫學院,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和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的細胞和基因療法中心的兒科教授。
  • Cell:利用CAR-T細胞作為微型製藥廠治療B細胞淋巴瘤
    2016年10月3日/生物谷BIOON/--最近針對免疫療法和基因工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的使用取得的進展已讓人們興奮不已。歷史上,CAR-T細胞免疫療法旨在給予免疫細胞所需要的信息來更好地將腫瘤細胞識別為外來的並攻擊它們,從而增強免疫系統。
  • CAR-T細胞療法最新研究進展(第18期)
    2020年11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該療法是一種出現了很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中的新型細胞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 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
  • CAR-T細胞免疫治療技術
    美國政府批准第二種基於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細胞的療法以來,在治療癌症方面效果顯著。CAR-T治療全稱是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指的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
  • CAR-T細胞免疫療法在造血幹細胞移植中的應用
    但為保證移植成功,需進行大劑量放化療及免疫抑制治療,使受者免疫功能恢復延遲,易發生感染及復發,嚴重者甚至死亡。微移植僅針對腫瘤細胞進行小劑量化療,治療全程不使用免疫抑制劑,並通過多個序貫療程的供者造血幹細胞輸入,形成供者細胞微嵌合,供者細胞一方面產生移植物抗腫瘤(GVT)效應,一方面激活受者免疫系統產生受者抗腫瘤效應。
  • CAR-T免疫療法新模式——治療實體瘤
    由於能產生腫瘤反應的免疫細胞數量較少,這兩種藥在治療一些腫瘤中療效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Edmund Moon教授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設計了新一代免疫細胞,通過病毒載體在CAR-T細胞中插入一轉基因受體PD1CD28。CAR-T細胞是CD19、間皮素、PSCA這三種關鍵蛋白的靶標,而這三種蛋白是在腫瘤細胞中表達的。
  • Sangamo公司黃金手指聯手幹細胞開發「通用CAR-Treg細胞療法」
    近日(2020年4月22日),基因治療領域的領導者Sangamo Therapeutics與Mogrify達成一項獨家許可協議,以結合Mogrify專有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和胚胎幹細胞(ESC)以及Sangamo基因編輯的黃金手指-鋅指蛋白(ZFP)來開發同種異體的CAR-Treg細胞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