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噴嚏顯博學,兩篇文章見真功——讀《季羨林全集》札記之六

2020-12-05 九秋風露

《季羨林全集》第七、八兩卷的內容是「雜文及其他」,約有400篇,值得動筆的「寫點」甚多,其中有兩篇文章堪稱姊妹篇,印象深刻。

《說「嚏噴」》,寫於1989年,《再說「嚏噴」》,寫於1994年,均發表於《文史知識》,收錄在第七卷。所謂「大專家寫小文章」,這兩篇正是如此,彰顯學者風範,真正大家手筆。

一、《說「嚏噴」》

噴嚏,也叫嚏噴,《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由於鼻黏膜受到刺激,急劇吸氣,然後很快地由鼻孔噴出並發出聲音,這種現象叫打噴嚏。形容打噴嚏的聲音叫阿嚏,屬於常見的生理現象。

傳統民俗對此有多種解釋,第一,打噴嚏意味著有人在「想我」,《詩經》為證,「寤言不寐,願言則嚏」;東坡詩云:「曉來頻嚏為何人」?第二,打噴嚏意味著有人在「說我」,背後議論,內容應理解為壞話或閒話。第三,打噴嚏是好事將至的吉兆,《燕北錄》記載:「戎主太后噴嚏,近侍臣僚齊聲呼『治夔離',猶漢人呼『萬歲'也。」第四,與第三種說法恰好相反,打噴嚏是壞事將至的兇兆,旁人所謂「長命百歲」等吉祥之語,並非祝願,而是及時禳解,以求平安。

法國有本著名的童書,《噴嚏先生和眼淚女士》,建國初期,有本書叫《國王打噴嚏》,說的就是一個吝嗇殘暴而又多疑膽小的國王,因為打了一個噴嚏,便以為有人要刺殺他……

欣賞一下季先生的大作,「在中國民間,小孩子一打嚏噴,有點古風的大人往往說:『長命百歲!』我原以為,這不過是中國一個地方,甚至只是中國北方的風俗。」這是開篇之言,未見高深之處。「後來到了德國,在那裡,大人或者小孩一打嚏噴,旁邊的人就連忙說:「Gesundheit(健康)!」我才知道,這種風俗不限於中國。」寫作具有綜合性,首先強調的就是生活閱歷,「行萬裡路」,信哉斯言!

「前幾年,讀清魏源的《海國圖志》……即衣索比亞。在這裡,國王一打嚏噴,舉朝和舉國皆大聲應諾……專就打嚏噴而論,我的眼界又大大地開闊了,從亞洲開闊到歐洲,又從歐洲開闊到非洲,縱橫數萬裡一句話,當之無愧了。」寫作綜合性的另外一大體現就是強調知識積累,「讀萬卷書」,信哉斯言!

《說「嚏噴」》

「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我後來讀佛典的律部,又在其中發現了有關的材料……時世尊嚏,諸比丘咒願言:『長壽!』」「此外,從老和尚舊妻的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到,打嚏噴,如果別人不立即祝願:「長壽!」則會被藥叉吸去精氣,離開人間。這真是性命交關,哪能不認真對待!」藥叉就是夜叉,佛教中的惡鬼。

「打嚏噴本來是人類最常見的極其微末的小事,不意佛典竟也鄭重記載。印度佛典幾乎都不是出自釋迦牟尼本人。但是佛典中的律至少都是一二千年前的產物。如此說來,這種風俗不但縱橫數萬裡,而且也上下數千年,真不能不令人驚異了。」《大藏經》等佛經,能有多少人讀得懂呢?也正因如此,先生所言,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什麼叫學者型作家?斯之謂也。

還有,「沒有想到,Gesundheit這個詞竟也為英國人所借用,而且正好是在別人打噴嚏時來使用……英國人也有這樣一種習俗。」

《說「嚏噴」》

學界有「南饒北季」之說,兩位學者治學嚴謹,學術領域廣闊,研究成果豐碩,文章接著談到了饒宗頤先生的作品,「饒先生還講到,古代希臘、羅馬均有以打嚏噴為預佔之事。如此看來,這一定是一種流行於全世界的風俗。」

《說「嚏噴」》曾被列為「鳳凰網」中「讀書」欄目的經典文章,「百度學術」也將此文作為論文收錄,有摘要和關鍵詞等。

「南饒北季」於北大

二、《再說「嚏噴」》

1994年,季先生已經84歲高齡,「最近,我因為搜尋《糖史》的資料,翻閱了大量在中國特別流行的一種著述體裁『筆記』。不意在裡面竟也找到一些有關嚏噴的資料。足見中國文人對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加以注意了。」

「看來我那一篇短文確有加以補充的可能與必要。饒宗頤先生說:『參互推證,論起崖略,戔戔所得,於研究古代遺俗,諒不無涓埃之助。』這話說得好,我就本著這種精神,寫下這一篇短文。」

《再說「嚏噴」》

《再說「嚏噴」》一文先是通過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明白了「這種遺俗之古,傳播之廣」,然後列舉了四段翻檢「筆記」所見到的材料,「綜合新發現的材料,加上第一篇文章中已經使用過的材料,我現在談幾點看法:」共有八點看法,頗有啟迪意義,只是篇幅所限,不再重複。

通過這兩篇文章,先生之博學可見一斑,博聞強識,旁徵博引,雖非信手拈來,但可搜尋得來,這就是功夫,而且是上乘功夫;「對研究古代民俗學的專家來說,未必沒有參考價值。」治學嚴謹,邏輯清楚,肯定文章價值,但又不妄下結論;謙虛低調,大家風範,「資料匱乏,探索無由。這一切都留待將來去做吧。」「作一點力所能及的解釋,」「拉雜寫了上面一些意見,事屬猥瑣,文非宏文,聊資談助而已。」

令人感慨的還有寫作年齡,分別完成於79歲和84歲,曾經提到過的《清塘荷韻》寫於87歲,貴在堅持,持之以恆,寫作的綜合性還要強調人格修養和才情稟賦,這些都會和年齡的增長成正比關係,文章越寫越精,先生實乃典型。

效仿古人,詩曰:一聲噴嚏顯博學,兩篇文章見真功。若問品讀何所悟?大師學者非虛名。

《再說「嚏噴」》

相關焦點

  • 翻譯大師季羨林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創作了《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論文,甚至提出《西遊記》部分素材源於印度的說法,成為一家之言;(5)對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除此之外,季羨林在東方文化研究、保護古籍和散文創作上也有可說之處。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季羨林為什麼選擇這些「絕學」?  問:季老研究的有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這都是絕學,很少有能知道的,季老為什麼要選擇大家都很少知道的這種文字作為研究對象?  蔡德貴:在清華大學他讀的是西洋文學系德國語言專門化專業,就是學德語的,但是到了柏林,和交換處的一個女職員對話,德文既聽不懂又不會說,原因是什麼呢?
  • 季羨林的一首詠泰山詩,通篇大氣磅礴值得一讀,不愧是國寶級文人
    季羨林,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在「響噹噹」之前,筆者沒有加領域,似乎不太符合我說話嚴謹的風格,這是因為確實不知該怎麼加。有了學術的滋養,季老似乎一直不顯老,其求學精力之盛令人羨慕。1980年大詩人臧克家與季老再次相逢時,曾提筆贈了季老這樣一首詩:年年各自奔長途,把手欣逢驚與呼!樸素衣裳常在眼,遍尋黑髮一根無。
  • 季羨林遺產爭奪戰
    張衡說,之後,季老又給北大校長閔維方寫了兩封信。「但都無回音」。 一氣之下,張衡向北京海澱公安分局報了案,並和唐師曾一起採訪老先生,準備向媒體披露該事。 唐師曾,男,48歲,新華社記者,季羨林好友之一。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
  • 季羨林:陳寅恪與朱光潛的課令其受用終身
    [摘要]《此情可待成追憶》一書是季羨林先生關於在清華讀書和在北大工作的回憶性文章精選集,還包括季老在清華讀書期間的《清華園日記》選編和初入北大執教期間的《北大紅樓日記》選編。對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嶄新的見解,令人頓生石破天驚之感,仿佛酷暑飲冰,涼意遍體,茅塞頓開。聽他講課,簡直是最高最純的享受。這同他寫文章的做法如出一轍。當時我對他的學術論文已經讀了一些,比如《四聲三問》,等等。每每還同幾個同學到原物理樓南邊王靜安先生紀念碑前,共同閱讀寅恪先生撰寫的碑文,覺得文體與流俗不同,我們戲說這是「同光體」。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就是要從六根中顯示。十番顯見是「帶妄顯真」,是帶著一分的虛妄來顯示真心。因為阿難尊者既然要舍妄求真,世尊便答應為他顯示真心,不過要在眾生的份上,指出純真無妄的心,縱使是佛陀也沒有辦法;因為純真無妄的心,是清淨本然的理性,既然是理性,就不涉入於事相,也就沒有辦法指出來給人看。「顯見是心」是顯出能見的是心而不是眼睛。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他對季羨林影響極大,季先生是這樣說的:「記得我的第一篇作文題目是《讀〈徐文長傳〉書後》。完全出我意料,這篇作文受到他的高度讚揚,批語是『亦簡勁,亦暢達』。我在吃驚之餘,對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弄到了《韓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歐陽修、三蘇等的文集,想認真鑽研一番。」後來,季羨林在第一學期考了一個甲等第一名,而且平均分數超過九十五分,受到了王狀元的嘉獎。
  • 語言大師季羨林的那些英語學習經驗
    後來在正誼中學,遇到了一個英文非常好的鄭又橋老師,寫英文作文的時候季羨林寫好一篇,是非常中國式的英語,鄭老師在旁邊另外寫一篇,是非常地道的英文作文,季羨林拿自己的作文和老師寫的作文一字一句對比,領悟得非常之多,老師固然認真,學生的勤奮和執著也遠非我們現在能比。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我有一個渺渺茫茫希望,希望有哪一位蹲過牛棚的作家,提起如椽大筆,把自己不堪回首的經歷,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一定會開闊全國全世界讀者的眼界,為人民立一大功。可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東天出太陽,一直盼到今天,雖然讀到了個別人寫的文章或書,總還覺得很不過癮,我想要看到的東西始終沒有出現。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蔡德貴:在清華大學他讀的是西洋文學系德國語言專門化專業,就是學德語的,但是到了柏林,和交換處的一個女職員對話,德文既聽不懂又不會說,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清華大學的德語教學用英語教的,和交換處這麼一交流,聽不懂、說不出,人家感到很奇怪,你德語專門化怎麼專門化的?沒有辦法,你們必須進加強班。他跟喬冠華兩個人就被安排到柏林大學進德語專門強化班培訓了半年,把口語過關了。
  • 以詭譎的永恆死亡為主題:《愛倫坡短篇小說全集:驚悚懸疑篇》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愛倫坡短篇小說全集:驚悚懸疑篇》,愛倫坡的小說,以永恆的死亡為主題,但又不完全等同於浪漫主義死亡的感傷,亦與哥特小說死亡的純粹恐怖有差異,當然也不同於現代主義死亡的荒謬。他是獨一無二的——以繁複的筆法,渲染詭異恐怖的氣氛,勾勒離奇的情節,以及那個亦真亦幻,令人驚詫莫名、難以置信的世界。
  • 蘇東坡真跡,未曾想的千年曲折,還牽涉了季羨林諸人與北大的糾纏
    ,共有兩首三篇,一為《仁宗皇帝御書頌》(並敘)兩篇,二為《英宗皇帝御書頌》一篇。元豐七年,蘇東坡遇張士遜曾孫欽臣家傳的御書「寅亮天地,弼餘一人,日新其德」,有感其仁宗與太傅張士遜的情義及勉勵,而潑墨揮毫寫下《仁宗皇帝御書頌》(並敘)兩篇。宋仁宗與張士遜之間有兩則感人小故事:宋仁宗趙禎從東宮太子時就喜歡寫字畫畫,尤其愛好畫馬。擔任太子諭德的張士遜,一日向趙禎求一副馬圖。趙禎說,我怎麼能給師傅畫馬呢?
  • 季羨林遺產紛爭:大師身後的一本糊塗帳
    如今提到一代大師季羨林先生,說得最多的絕不是有關於他的學術研究,而是曠日持久的關於他遺產的爭奪。這既是一筆難以理清的糊塗帳,也是一個學者家庭令人唏噓的悲歡離合。爭產季羨林之子季承與北京大學之間關於季羨林部分遺產的爭奪仍在繼續。
  • ——靠名人朋友兩篇文章翻身...
    他官不大,知州而已;他政不顯,一州而已。他本來是個被皇帝貶謫,流放到窮鄉僻壤接受改造,戴罪立功的人,卻因兩位名人加哥們兒的兩篇文章鹹魚翻身,受到重用,一躍成為蘇州知州,成了「天堂」的最高長官。他的兩位好朋友是何等樣人?不說不知道,說出來驚人一大跳:第一位便是名冠兩宋的範仲淹!第二位則是詩文絕代的歐陽修!
  • 讀《西藏志》札記_第二期_中國西藏網
    ,刻本誤作「門裡」;外藩篇記駐藏大臣差員同頗羅鼐所派之噶隆「前赴適中之江則城」解勸布魯克巴兩家息爭,地即今之江孜,刻本誤作「汪則城」;唐碑篇「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今漢蕃二國所守見管封疆」,刻本皆顛倒作「甥舅」、「蕃漢」等等。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對魯迅評價之高,在古今文化人當中,無出其右。  毛澤東稱魯迅為「聖人」,源於他們的「心」是相通的。  毛澤東和魯迅雖然沒有謀過面,但兩人都非常明確地表達過對對方的真摯好感。魯迅生前在文章中公開表示要站在「毛澤東先生們」一邊,宣稱自己「即使怎樣不行」,被「毛澤東們」「引為同志,是自以為光榮的」。紅軍到達陝北後,他給毛澤東發電報,還捎帶火腿等等。
  • 作為語言大師,季羨林的外語學習方法非常高效,推薦給同學們!
    季羨林在我國的名氣很大,很多平常老百姓都知道他的成就。他是我國近現代知名的大師,涉足的領域很多,比如文學、教育、歷史、佛學、語言類等,還是北大的終身教授。季羨林才華橫溢,知識淵博,喜歡國學,也喜歡外語。
  • 季羨林採訪回顧三:拒絕「兩頭唬」,追憶牽念一生的德國姑娘
    本篇看點:留德十年,他與恩師在戰火中破譯絕世語言。 驀然回首,姑娘打字機裡藏著怎樣的悵然?背景提要:2007年,我任職於山東衛視《數風流人物》欄目,作為編導,採訪拍攝並製作了三集人物紀錄片《布衣鴻儒·季羨林》。那一年,季先生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