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全集》第七、八兩卷的內容是「雜文及其他」,約有400篇,值得動筆的「寫點」甚多,其中有兩篇文章堪稱姊妹篇,印象深刻。
《說「嚏噴」》,寫於1989年,《再說「嚏噴」》,寫於1994年,均發表於《文史知識》,收錄在第七卷。所謂「大專家寫小文章」,這兩篇正是如此,彰顯學者風範,真正大家手筆。
一、《說「嚏噴」》
噴嚏,也叫嚏噴,《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由於鼻黏膜受到刺激,急劇吸氣,然後很快地由鼻孔噴出並發出聲音,這種現象叫打噴嚏。形容打噴嚏的聲音叫阿嚏,屬於常見的生理現象。
傳統民俗對此有多種解釋,第一,打噴嚏意味著有人在「想我」,《詩經》為證,「寤言不寐,願言則嚏」;東坡詩云:「曉來頻嚏為何人」?第二,打噴嚏意味著有人在「說我」,背後議論,內容應理解為壞話或閒話。第三,打噴嚏是好事將至的吉兆,《燕北錄》記載:「戎主太后噴嚏,近侍臣僚齊聲呼『治夔離',猶漢人呼『萬歲'也。」第四,與第三種說法恰好相反,打噴嚏是壞事將至的兇兆,旁人所謂「長命百歲」等吉祥之語,並非祝願,而是及時禳解,以求平安。
法國有本著名的童書,《噴嚏先生和眼淚女士》,建國初期,有本書叫《國王打噴嚏》,說的就是一個吝嗇殘暴而又多疑膽小的國王,因為打了一個噴嚏,便以為有人要刺殺他……
欣賞一下季先生的大作,「在中國民間,小孩子一打嚏噴,有點古風的大人往往說:『長命百歲!』我原以為,這不過是中國一個地方,甚至只是中國北方的風俗。」這是開篇之言,未見高深之處。「後來到了德國,在那裡,大人或者小孩一打嚏噴,旁邊的人就連忙說:「Gesundheit(健康)!」我才知道,這種風俗不限於中國。」寫作具有綜合性,首先強調的就是生活閱歷,「行萬裡路」,信哉斯言!
「前幾年,讀清魏源的《海國圖志》……即衣索比亞。在這裡,國王一打嚏噴,舉朝和舉國皆大聲應諾……專就打嚏噴而論,我的眼界又大大地開闊了,從亞洲開闊到歐洲,又從歐洲開闊到非洲,縱橫數萬裡一句話,當之無愧了。」寫作綜合性的另外一大體現就是強調知識積累,「讀萬卷書」,信哉斯言!
《說「嚏噴」》
「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我後來讀佛典的律部,又在其中發現了有關的材料……時世尊嚏,諸比丘咒願言:『長壽!』」「此外,從老和尚舊妻的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到,打嚏噴,如果別人不立即祝願:「長壽!」則會被藥叉吸去精氣,離開人間。這真是性命交關,哪能不認真對待!」藥叉就是夜叉,佛教中的惡鬼。
「打嚏噴本來是人類最常見的極其微末的小事,不意佛典竟也鄭重記載。印度佛典幾乎都不是出自釋迦牟尼本人。但是佛典中的律至少都是一二千年前的產物。如此說來,這種風俗不但縱橫數萬裡,而且也上下數千年,真不能不令人驚異了。」《大藏經》等佛經,能有多少人讀得懂呢?也正因如此,先生所言,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什麼叫學者型作家?斯之謂也。
還有,「沒有想到,Gesundheit這個詞竟也為英國人所借用,而且正好是在別人打噴嚏時來使用……英國人也有這樣一種習俗。」
《說「嚏噴」》
學界有「南饒北季」之說,兩位學者治學嚴謹,學術領域廣闊,研究成果豐碩,文章接著談到了饒宗頤先生的作品,「饒先生還講到,古代希臘、羅馬均有以打嚏噴為預佔之事。如此看來,這一定是一種流行於全世界的風俗。」
《說「嚏噴」》曾被列為「鳳凰網」中「讀書」欄目的經典文章,「百度學術」也將此文作為論文收錄,有摘要和關鍵詞等。
「南饒北季」於北大
二、《再說「嚏噴」》
1994年,季先生已經84歲高齡,「最近,我因為搜尋《糖史》的資料,翻閱了大量在中國特別流行的一種著述體裁『筆記』。不意在裡面竟也找到一些有關嚏噴的資料。足見中國文人對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加以注意了。」
「看來我那一篇短文確有加以補充的可能與必要。饒宗頤先生說:『參互推證,論起崖略,戔戔所得,於研究古代遺俗,諒不無涓埃之助。』這話說得好,我就本著這種精神,寫下這一篇短文。」
《再說「嚏噴」》
《再說「嚏噴」》一文先是通過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明白了「這種遺俗之古,傳播之廣」,然後列舉了四段翻檢「筆記」所見到的材料,「綜合新發現的材料,加上第一篇文章中已經使用過的材料,我現在談幾點看法:」共有八點看法,頗有啟迪意義,只是篇幅所限,不再重複。
通過這兩篇文章,先生之博學可見一斑,博聞強識,旁徵博引,雖非信手拈來,但可搜尋得來,這就是功夫,而且是上乘功夫;「對研究古代民俗學的專家來說,未必沒有參考價值。」治學嚴謹,邏輯清楚,肯定文章價值,但又不妄下結論;謙虛低調,大家風範,「資料匱乏,探索無由。這一切都留待將來去做吧。」「作一點力所能及的解釋,」「拉雜寫了上面一些意見,事屬猥瑣,文非宏文,聊資談助而已。」
令人感慨的還有寫作年齡,分別完成於79歲和84歲,曾經提到過的《清塘荷韻》寫於87歲,貴在堅持,持之以恆,寫作的綜合性還要強調人格修養和才情稟賦,這些都會和年齡的增長成正比關係,文章越寫越精,先生實乃典型。
效仿古人,詩曰:一聲噴嚏顯博學,兩篇文章見真功。若問品讀何所悟?大師學者非虛名。
《再說「嚏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