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分獎勵新衣服:會削弱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要用多巴胺控制法

2020-12-03 武小溪育兒說

01「德西效應」削弱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父母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很多時候都會採取物質獎勵的方式。

我記得小時候每逢考試前,媽媽都會跟我說:「如果你這次考試考了兩個100分,媽媽就送你一件你喜歡的新衣服。」

雖然剛開始效果不錯,為了得到新衣服,我會變得努力學習,爭取考兩個100分。但慢慢地,我關注的不再是享受學習的樂趣,而是如何獲得新衣服。

也就是說,不恰當的獎勵機制,讓我失去了學習積極性。

這種規律在心理學上稱為「德西效應」,是指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動機不但不會增強,反而會減弱,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也就是德西效應。

這個結果是心理學家德西在實驗中發現的。實驗的大概過程是這樣的:

實驗中,讓大學生在實驗室裡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實驗對象完成難題無獎勵。第二階段,實驗對象被分為兩組,一組完成一道難題獲得1美元的獎勵,另一組無獎勵。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通過觀察被試者在這階段是否繼續解題來考察獎勵是否能提高解題積極性。

額外的物質獎勵

實驗結果發現,獎勵組雖然在第二階段很努力,但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就很少了。說明興趣和努力的程度在減弱。

而無獎勵組在第三階段仍然有比較多的人在繼續解題。說明興趣和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實驗結果表明,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能讓人獲得內感報酬),如果同時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即外在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也就是說,父母為了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而給予額外的物質獎勵,反而會一點點削減孩子的學習興趣。

02要增加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孩子的內感報酬就可以了

根據「德西效應」我們知道,要增加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只需要增加孩子的內感報酬,而不要給孩子額外增加外在報酬就可以了。

而所謂的內感報酬其實是指獲得成功後的愉悅感。大腦因體驗到成功而分泌了多巴胺,多巴胺能讓人感到愉悅。

科學研究表明:當人類完成某項工作或克服困難,即體驗成功時,大腦都會分泌多巴胺。也就是指「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的大腦機制。

多巴胺

當大腦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之後,人會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體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自發地增強對同樣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這種傾向被稱之為「強化學習」。

這是由大腦的天性決定的,因為大腦具有多巴胺依賴性,渴望多分泌多巴胺,自然也就愛上了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的行為。

在《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這本書中,作者菅原道仁提到多巴胺控制法能提高大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增加內感報酬比較好和科學的方法。

所謂的多巴胺控制法就是指學習、活用成功者無意中掌握的大腦控制法。

國際上也曾進行過大量關於大腦的科學研究,發現只有「多巴胺控制法」才可以提高大腦的積極主動性,從而變得幹勁十足。

03通過多巴胺控制法,提高孩子的內感報酬,增加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多巴胺控制法分為三個步驟,完成三個步驟為一個周期。通過反覆循環這個周期,使其最終變成孩子的習慣。這種方法也被稱為「多巴胺循環」。

多巴胺控制法的三個步驟分別為:

步驟一:自我暗示步驟二: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步驟三:促進多巴胺分泌

首先是步驟一自我暗示。在心理學上,自我暗示是指通過主觀想像來進行自我刺激,從而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

暗示有著神奇的力量。心理暗示的始祖是一位出生於19世紀的法國人,名叫埃米爾·庫埃。他的理論體系被稱之為「庫埃療法」,以精神療法為主的治療,能夠治癒多種身心疾病。

打破不相信,相信自己能做到

簡單說,只要人抱有某種強烈的信念,也就是暗示,那麼在機體的可能性範圍內就一定能做成這件事。

亞里斯多德說過:「一個清晰的想像促使身體服從它,這正是行為的自然原理。想像實際上控制著所有的感知力,感知力又控制著心臟的跳動,而且通過它激活所有的生命機能。因而,整個機體是可以被改善的。儘管如此,這個想像無論多麼清晰,它也不能改變一直手、一隻腳或者其他器官的形態。」

在具體實施自我暗示的時候,父母可以教導孩子這樣做:

第一,始終要用現在時態而不是將來時態進行暗示。比如可以這樣說:「我現在就能把作業寫完。」而不是說:「我待會兒就能做完作業了。」

只有相信自己當前能做到,才會真的去做。

第二,暗示要用積極的方式進行。因為「潛意識」不會被否定的詞暗示,所以在進行暗示時要用肯定的句式。

比如要說:「我越來越愛學習了。」而不是「我再也不能不學習了。」

愛學習的孩子

第三,要選擇合適的暗示方式。這是指在進行自我暗示的時候,暗示的內容不會讓自己感到反感,而是能令自己感到舒適和積極向上的。

其次是步驟二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神經心理學家朱迪·威利斯認為採用「階段性小目標法」更加能夠自由控制多巴胺的分泌。也就是設定小目標,再一步步達成大目標。

相對大目標來說,小目標更容易達成。每次達成小目標時,都能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愉悅感。

比如孩子給自己設立的學習目標是閱讀完一本經典書籍。那麼可以將目標分解成一個月看多少頁,一個禮拜看多少頁,甚至是一天看多少頁。

或者如果孩子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考入年級前十,那不如將這個大目標進行分解,比如每次考試前進10名,或者每次考試多考10分。

認真學習的孩子

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來,就會極大地提高成功的機率。而且在每次獲得階段性成功的時候,又會反過來促進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從而更有動力去實現後面的小目標。

最後是步驟三促進多巴胺分泌。

有數據表明: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士兵在聽到槍聲後,其體內的多巴胺水平會急劇上升。學界研究後發現,聽到槍聲的士兵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而大量分泌多巴胺,以激發乾勁。

所以,多巴胺不僅跟愉悅有關,還跟「幹勁」有關。因此,多巴胺也被稱為「幹勁激素」。

當大腦認為「可能會發生大事件」時,不論這件事是好是壞,為了保護自己並讓自己馬上行動起來,大腦就會大量分泌多巴胺,讓自己變得幹勁十足。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創造一種條件,讓大腦覺得「可能會發生大事件」。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來激發乾勁。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這種條件必須是安全健康的,而不是易成癮的手段,比如糖分、咖啡因、酒精、購物等。

科學研究表明:採用非正常手段強行提高多巴胺水平,最終會導致瘋狂自殘。

正確的提高多巴胺水平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運動。運動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經常運動的孩子不僅身體比較強健,而且性格也會相對開朗。而且運動與多巴胺的分泌有關。

運動並且開心的孩子

2018年1月31日,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Zukerman心腦行為研究所的Rui M·Costa教授及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到,多巴胺會在運動前大量分泌,促進運動的發生。

也就是前面說過的,讓大腦覺得「可能會發生大事件」,多巴胺分泌,激發乾勁。

比如父母在吃過晚飯後、周末或者節假日,可以帶著孩子去外面散散步,或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運動項目,都有利於多巴胺的分泌。

第二,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專注於興趣的孩子能體會到不一般的樂趣。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並進行培養。

比如閱讀、手工、樂器、聲樂、舞蹈、繪畫、書法等。

第三,聽音樂。沉浸在自己喜愛的音樂中,不僅能放鬆身心,還能感受到快樂。孩子做完作業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

第四,挑戰新鮮事物。挑戰總能激發人的戰鬥性,孩子天生就有挑戰未知的欲望。作為父母,只要確保不危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應該讓孩子去嘗試、挑戰不同的新鮮事物。不要一味地阻止孩子去嘗試,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最後讓孩子變得畏畏縮縮什麼都不敢做。

以上幾種方法都能提高孩子體內多巴胺的水平,激發孩子的幹勁和愉悅感,從而讓大腦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更加樂於去學習,去做一些事情。也就是說孩子的內感報酬提高了,而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有的家長則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 為什麼獎勵對你的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缺少的,是內在動機
    表姐便想著激勵一下女兒,讓她有動力去學習。於是便鼓勵女兒說,如果這次你能考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你就可以買你喜歡的漫畫書了;如果你能考進班級前5名,就可以帶你去海洋世界玩一天。一開始,這樣的方法是奏效的,小女孩希望得到媽媽期許的獎勵,於是便會暫時拋開外界的雜音,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
  • 多巴胺引領下的分布式強化學習
    強化學習最初的體現就是試錯學習, 因此理解強化學習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如何通過一個簡單的機制在不確定的環境下進行試錯, 掌握有用的信息。在這個框架下,我們需要掌握的只有兩個基本要素,一個是行為,一個是獎勵。在這個級別的強化學習,就是通過獎勵,強化正確的行為。
  • DeepMind用強化學習探索大腦多巴胺對學習的作用
    多巴胺——通常被稱為大腦的愉悅因子——被認為與AI強化學習算法中使用的獎勵預測誤差信號類似。AI系統通過獎勵(reward)指引的試錯來學習如何行動。研究者認為,多巴胺的作用不僅僅是利用獎勵來學習過去行為的價值,而且,多巴胺在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區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使我們能夠高效、快速、靈活地學習新任務。
  • 孩子學習積極性總是偏科怎麼辦?請把學習興趣立體化!
    在孩子求學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偏科的現象。孩子只對一到兩門學科感興趣,學習很有勁,對另一些科目沒有積極性。家長時長這樣抱怨孩子:"如果你把學英語一半的勁去學數學,你數學就不會不及格了!"「如果學語文能有學物理那樣,語文成績也會很好的!」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前段時間這一成語在網上也是大火特火的狀態,把它用在孩子的學習上也是剛剛好,而且也已經給出了新釋: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離得遠一點,還能稍微交流交流,離得近了,想不攻擊他都很難。多巴胺能夠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多巴胺就像是一瓶「肥宅快樂水」,區別在於「肥宅快樂水」會讓你變得更懶更胖,但多巴胺卻會重新燃起你的動力,能夠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 討論:如何利用多巴胺的功能來刺激學生求知慾?
    注意一下,這裡的學習記憶不是學習知識本身,而是對行為的強化學習與記憶,比如上網成癮的孩子,體驗到遊戲的快樂後,在多巴胺的刺激下就不斷呼喚他要去玩遊戲。體驗學習知識所帶來的成就感的孩子就會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不斷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衝動。萬物只要利用好,我認為都是對人有好處的,在大體了解多巴胺是什麼的前提下,我們來了解一下多巴胺在某一行為衝動時是如何分泌的。
  • 如何調動孩子學習拼音的積極性?學會這幾個方法,讓家長不再煩心
    孩子特別討厭學習拼音,每次一學起來就哭鬧不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普通話也不標準,上學那會學的拼音早就還給老師了,更別說要去輔導小孩"、"孩子面對學拼音完全沒有幹勁,就算家長一遍遍地教,孩子也是記不住"。
  • 激活大腦額葉區,保持神經遞質高水平,培養孩子「超強專注力」
    多巴胺:是種正向的情緒物質,人要興奮,大腦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我們的快樂中心伏隔核裡面都是多巴胺的受體。受體:當多巴胺與受體結合時,會在腦細胞群中引發反應,讓你感到愉悅。我們的大腦深處會產生很多波動,額葉會抑制這種波動,像過濾器一樣消除噪音,使我們能夠集中注意力。運動後,多巴胺水平會立即提升,並且當訓練結束後,多巴胺水平在幾分鐘內依然會上升,然後維持幾個小時的高水平。很多人在運動後覺得思維變得更加敏銳、冷靜與專注,就是這個原因。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由此可見人們想要獲得成就,那麼歸因於可控的努力因素要更加容易實現一些。將成功歸因於"努力"比歸因於"能力"更重要一個人的能力是先天存在的,聰明的孩子學習效率必定是要比普通孩子高一些,他們對於事物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不過這種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地下降,所以我們是沒有辦法去控制和改變的。
  • 被「我愛學習」刷屏了?怎樣才能真的愛學習?
    所以,當一個人學習感到快樂,是因為學習在TA的獎賞迴路上給了溫柔的一擊。在他們的感受裡,學習就是如你玩遊戲/吃美食/看電影/買新衣服……一樣的存在。知道了這一點,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學習真正變成自己的興趣呢?也就是說,怎樣讓學習激活我的獎賞迴路呢?在心理學中,當人作出某一決策後如果被證實正確並產生了好的結果,大腦會向負責決策的區域發送「獎賞」信號,這會促進人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環,這被稱作「獎賞效應」。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孩子學習不認真、不愛做家務、做事磨蹭、沒禮貌、調皮搗蛋等等問題都讓我們頭疼。比起責罵和體罰,我們會覺得獎勵是個更好的辦法。有位媽媽就用虛擬幣來激勵兒子遵守行為規範。比如按時洗洗睡獎勵5元,認真完成作業獎勵10元,收拾房間獎勵5元等。然後孩子可以用積攢的虛擬幣來消費,比如要玩手機遊戲,10元玩10分鐘。
  • 多巴胺讓我們迷上了科技?
    Schultz告訴我,這種多巴胺過程在所有昆蟲和哺乳動物中都很常見,它以學習為基礎:預期對行動的獎勵,如果滿足獎勵,則使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或者,如果存在差異,則進行調整。 (洗碗機平板電腦可能看起來像一個美味的甜,但第一次嘶咬也將是最後一次。)舒爾茨說,多巴胺是否產生愉快的感覺尚不清楚。但這並沒有削弱它作為幸福的奇蹟而獲得的聲譽。
  • 當我們談到獎勵的時候,其實談的是多巴胺
    大腦中的多巴胺能神經系統,又稱獎勵系統,在這些評估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了解大腦中發生了什麼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被稱為多巴胺能神經元,在一系列疾病中起作用,包括成癮行為、肥胖到帕金森病。在成癮或肥胖中,獎勵系統的信號可能太強或太弱。
  • 人類對大腦多巴胺機制理解錯了!頂級版AlphaGo背後技術啟發腦科學
    Alpha系列背後利器:分布式強化學習強化學習,就是讓智能體在一個未知的環境中,採取一些行動,然後收穫回報,並進入下一個狀態。而時間差分學習(temporal difference learning,TD)算法,可以說是強化學習的中心。
  • 華少「愛情多巴胺「理論引熱議:多巴胺到底是福還是禍?
    在小說《呼嘯山莊》中描述的反派希斯克利夫最後的情形,實際也是為了滿足多巴胺的持續刺激而無暇吃飯,把自己活活餓死的。多巴胺對人體具有如此強大的控制能力,它到底是怎麼發揮作用的呢?多巴胺是如何為我們工作的?當大腦預見到某種行為會帶來利益的時候,它就會分泌多巴胺,讓人體感到渴望和期待。
  • 想要孩子成才,用動機提升學習效率,給未來創造更多可能
    這樣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差,有些時候離開了父母可能他們什麼都做不了。2.過度獎勵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覺得對於孩子一定要多表揚少批評,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進步。
  • DeepMind發表Nature子刊新論文:連接多巴胺與元強化學習的新方法
    上周,DeepMind在 Nature 發表論文,用 AI 復現大腦的導航功能。今天,DeepMind 在 Nature Neuroscience 發表新論文,該研究中他們根據神經科學中的多巴胺學習模型的局限,強調了多巴胺在大腦最重要的智能區域即前額葉皮質發揮的整體作用,並據此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元強化學習證明。
  • 科學家解讀多巴胺的奧秘!
    多巴胺是一種機體的神經傳導物質,這種大腦分泌物和機體的情慾和感覺有關,其能幫助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近年來,科學家們對多巴胺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來解析多巴胺的奧秘,與大家一起學習!
  • 大腦對時間的彈性感知,竟和強化學習中的獎勵有關
    當面對屏幕上的圖像時,我們看到憤怒的臉會感覺時間過得比看到中立的臉要更久,看到紅色比看到藍色更持久。你盯著的那壺水,似乎永遠都不會開,而歡樂的時光總是易逝的。上月《自然神經科學》的論文,來自以色列惠特曼研究院的三名科學家,發現了「什麼決定了我們大腦對時間的彈性感受」。他們的發現,證實了長久以來的懷疑:大腦的時間感和大腦的獎懲學習機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