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德西效應」削弱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父母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很多時候都會採取物質獎勵的方式。
我記得小時候每逢考試前,媽媽都會跟我說:「如果你這次考試考了兩個100分,媽媽就送你一件你喜歡的新衣服。」
雖然剛開始效果不錯,為了得到新衣服,我會變得努力學習,爭取考兩個100分。但慢慢地,我關注的不再是享受學習的樂趣,而是如何獲得新衣服。
也就是說,不恰當的獎勵機制,讓我失去了學習積極性。
這種規律在心理學上稱為「德西效應」,是指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動機不但不會增強,反而會減弱,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也就是德西效應。
這個結果是心理學家德西在實驗中發現的。實驗的大概過程是這樣的:
實驗中,讓大學生在實驗室裡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實驗對象完成難題無獎勵。第二階段,實驗對象被分為兩組,一組完成一道難題獲得1美元的獎勵,另一組無獎勵。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通過觀察被試者在這階段是否繼續解題來考察獎勵是否能提高解題積極性。
實驗結果發現,獎勵組雖然在第二階段很努力,但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就很少了。說明興趣和努力的程度在減弱。
而無獎勵組在第三階段仍然有比較多的人在繼續解題。說明興趣和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實驗結果表明,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能讓人獲得內感報酬),如果同時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即外在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也就是說,父母為了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而給予額外的物質獎勵,反而會一點點削減孩子的學習興趣。
02要增加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孩子的內感報酬就可以了
根據「德西效應」我們知道,要增加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只需要增加孩子的內感報酬,而不要給孩子額外增加外在報酬就可以了。
而所謂的內感報酬其實是指獲得成功後的愉悅感。大腦因體驗到成功而分泌了多巴胺,多巴胺能讓人感到愉悅。
科學研究表明:當人類完成某項工作或克服困難,即體驗成功時,大腦都會分泌多巴胺。也就是指「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的大腦機制。
當大腦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之後,人會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體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自發地增強對同樣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這種傾向被稱之為「強化學習」。
這是由大腦的天性決定的,因為大腦具有多巴胺依賴性,渴望多分泌多巴胺,自然也就愛上了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的行為。
在《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這本書中,作者菅原道仁提到多巴胺控制法能提高大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增加內感報酬比較好和科學的方法。
所謂的多巴胺控制法就是指學習、活用成功者無意中掌握的大腦控制法。
國際上也曾進行過大量關於大腦的科學研究,發現只有「多巴胺控制法」才可以提高大腦的積極主動性,從而變得幹勁十足。
03通過多巴胺控制法,提高孩子的內感報酬,增加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多巴胺控制法分為三個步驟,完成三個步驟為一個周期。通過反覆循環這個周期,使其最終變成孩子的習慣。這種方法也被稱為「多巴胺循環」。
多巴胺控制法的三個步驟分別為:
步驟一:自我暗示步驟二: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步驟三:促進多巴胺分泌
首先是步驟一自我暗示。在心理學上,自我暗示是指通過主觀想像來進行自我刺激,從而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
暗示有著神奇的力量。心理暗示的始祖是一位出生於19世紀的法國人,名叫埃米爾·庫埃。他的理論體系被稱之為「庫埃療法」,以精神療法為主的治療,能夠治癒多種身心疾病。
簡單說,只要人抱有某種強烈的信念,也就是暗示,那麼在機體的可能性範圍內就一定能做成這件事。
亞里斯多德說過:「一個清晰的想像促使身體服從它,這正是行為的自然原理。想像實際上控制著所有的感知力,感知力又控制著心臟的跳動,而且通過它激活所有的生命機能。因而,整個機體是可以被改善的。儘管如此,這個想像無論多麼清晰,它也不能改變一直手、一隻腳或者其他器官的形態。」
在具體實施自我暗示的時候,父母可以教導孩子這樣做:
第一,始終要用現在時態而不是將來時態進行暗示。比如可以這樣說:「我現在就能把作業寫完。」而不是說:「我待會兒就能做完作業了。」
只有相信自己當前能做到,才會真的去做。
第二,暗示要用積極的方式進行。因為「潛意識」不會被否定的詞暗示,所以在進行暗示時要用肯定的句式。
比如要說:「我越來越愛學習了。」而不是「我再也不能不學習了。」
第三,要選擇合適的暗示方式。這是指在進行自我暗示的時候,暗示的內容不會讓自己感到反感,而是能令自己感到舒適和積極向上的。
其次是步驟二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神經心理學家朱迪·威利斯認為採用「階段性小目標法」更加能夠自由控制多巴胺的分泌。也就是設定小目標,再一步步達成大目標。
相對大目標來說,小目標更容易達成。每次達成小目標時,都能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愉悅感。
比如孩子給自己設立的學習目標是閱讀完一本經典書籍。那麼可以將目標分解成一個月看多少頁,一個禮拜看多少頁,甚至是一天看多少頁。
或者如果孩子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考入年級前十,那不如將這個大目標進行分解,比如每次考試前進10名,或者每次考試多考10分。
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來,就會極大地提高成功的機率。而且在每次獲得階段性成功的時候,又會反過來促進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從而更有動力去實現後面的小目標。
最後是步驟三促進多巴胺分泌。
有數據表明: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士兵在聽到槍聲後,其體內的多巴胺水平會急劇上升。學界研究後發現,聽到槍聲的士兵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而大量分泌多巴胺,以激發乾勁。
所以,多巴胺不僅跟愉悅有關,還跟「幹勁」有關。因此,多巴胺也被稱為「幹勁激素」。
當大腦認為「可能會發生大事件」時,不論這件事是好是壞,為了保護自己並讓自己馬上行動起來,大腦就會大量分泌多巴胺,讓自己變得幹勁十足。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創造一種條件,讓大腦覺得「可能會發生大事件」。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來激發乾勁。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這種條件必須是安全健康的,而不是易成癮的手段,比如糖分、咖啡因、酒精、購物等。
科學研究表明:採用非正常手段強行提高多巴胺水平,最終會導致瘋狂自殘。
正確的提高多巴胺水平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運動。運動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經常運動的孩子不僅身體比較強健,而且性格也會相對開朗。而且運動與多巴胺的分泌有關。
2018年1月31日,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Zukerman心腦行為研究所的Rui M·Costa教授及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到,多巴胺會在運動前大量分泌,促進運動的發生。
也就是前面說過的,讓大腦覺得「可能會發生大事件」,多巴胺分泌,激發乾勁。
比如父母在吃過晚飯後、周末或者節假日,可以帶著孩子去外面散散步,或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運動項目,都有利於多巴胺的分泌。
第二,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專注於興趣的孩子能體會到不一般的樂趣。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並進行培養。
比如閱讀、手工、樂器、聲樂、舞蹈、繪畫、書法等。
第三,聽音樂。沉浸在自己喜愛的音樂中,不僅能放鬆身心,還能感受到快樂。孩子做完作業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
第四,挑戰新鮮事物。挑戰總能激發人的戰鬥性,孩子天生就有挑戰未知的欲望。作為父母,只要確保不危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應該讓孩子去嘗試、挑戰不同的新鮮事物。不要一味地阻止孩子去嘗試,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最後讓孩子變得畏畏縮縮什麼都不敢做。
以上幾種方法都能提高孩子體內多巴胺的水平,激發孩子的幹勁和愉悅感,從而讓大腦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更加樂於去學習,去做一些事情。也就是說孩子的內感報酬提高了,而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