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後強推剃髮令,為什麼沒有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滿語?

2020-12-09 觀文殿大學士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如果要列舉哪個歷史朝代最常拍成劇集,清朝必定名列前茅。清劇最大的特點莫過於陰陽頭。除了陰陽頭之外,現在的清劇還保留了一些滿語稱謂,就像皇阿瑪,皇瑪法是滿語中父親、爺爺的意思,額娘是滿族人對母親的稱呼,格格是指滿語 gege,翻譯成漢語是「小姐」的意思等等。

清軍入關在中原建立起近三百年王朝,為鞏固統治,頒布「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企圖同化漢族,便於管理,但這漫長的統治時期,為什麼清朝統治者沒有在全國推行滿語?

一、現實環境根本給不了滿語傳播的條件

語言的推廣不同於剃髮易服,服從的容易度和成效的顯著性都無法一概而論,粗暴的武力可以強制執行。語言的推廣需要良好的環境,最起碼要有可以學習或模仿的對象,會講滿語的人與漢族人形成顯而易見的數量差,這導致滿語學習環境無法形成,連老師都無法配足。

而如果要強行推廣滿語,打個比方,滿語就如同我們現在的英語,有不少人即使學了很久英語,卻仍然無法流利用英語交流是同一個道理一樣。這對比的還是工業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在工業發展落後的古代,普及乃至統一一門語言,是一件費時費力的艱辛工程,尤其學習就意味著停產,在填飽肚子是首要大事的古代社會,根本推行不了滿語。

清朝要求官員要學滿語,滿語就如同現在相當於第二外語的英語一樣,是當時官員學子晉升的敲門磚,但由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卻少之又少,到後來,反而是滿族官員被漢化,很多滿族官員開始說漢話。慈禧太后甚至下令廢除滿文,滿語這個國語名存實亡。

雙語牌匾

二、滿族人自身被漢語徵服,普遍接受漢語

清軍入關時,滿人20萬人,要面對的是四億漢人,而坑爹的是,滿語還不是滿族人人皆會的語言。滿語是努爾哈赤時期創立的,然而,滿族各部落、各階層文化底子、文化水平、學習能力不同,又沒有一套成體系的教育模式,僅僅通過口耳相傳就指望學習複雜的滿文和滿語,顯然是困難重重,滿語尚且不能在滿族部落中成為統一的官方用語,又談何在漢人中推廣。

滿文教科書《清文啟蒙》

比起讓漢人學習滿語,反而是滿族人入關後,為數不多的八旗子弟紛紛被派往各地,為了實現統治需求和生存需求,必須與漢人交流,滿語本身詞彙量貧瘠,如果是作為統治者發布條例,倒還應付得來,但如果用於日常生活交流使用,就顯得極其不方便,漢人的不少文化產物,滿語都沒有對應的詞彙,在這種環境下,加之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滿人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滿語反被逐漸拋之腦後。

清朝在滿語和滿文的推廣上也曾下過功夫,清軍入關之初,滿文被定為官方文字,官員都必須會說滿語,用滿文寫奏摺,甚至為從源頭保證滿語官員,要求科舉考試必須使用滿文答卷。

但是,奈何大環境沒有滿語的市場,收效甚微,滿族人意識到統治漢族人必須學習漢人文化,尤其是到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順治帝認為不學習漢語,又如何與漢臣交流。

既有皇帝作表率,漢語成為八旗子弟的必修課,而從康熙帝時期開始,皇子們既要學習滿語又要學習漢語。這種「雙語學習」成為清朝中後期上流階層常見現象,滿族貴族需要學漢語,而漢族臣子又為了進入官場學習滿語,雙語學習不僅沒有動搖漢語的地位,反而由於漢語本身的優勢,滿語逐漸沒落,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提到自己不會說滿語,甚至晚年回憶中說自己只會一個滿語,那就是起。

滿語從曾經的國語,奏摺、公文、教學和日常交流的主要文字,到逐漸被邊緣化,直到現在,已經成為使用人數不到50人的瀕危語言,如今,絕大多數滿族人對滿語都極其陌生。徵服者最終在文化層面被徵服,甚至自身文化面臨消亡,這種現象也是極其罕見的。

光緒年間雙語奏摺

滿語的沒落反而對比出漢語體系的成熟,歷經少數民族的文化侵略,依然持久傳承,老祖宗智慧真是佩服。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後的血腥殺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然而, 在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 戰爭的行為卻是極其血腥和野蠻的, 尤其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 更是發生了慘絕人寰的野蠻屠殺, 典型的事件就是「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滿清入關已成趨勢!1643年,皇太極在入關前夕猝死,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隨後,他的第九個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大統。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1644年,滿清入關,入主中原,遷都北京。1645年,清軍將領多鐸率軍進攻揚州,當時南明將領史可法率部對清軍殊死抵抗,多次擊退清軍的進攻,清軍損失慘重。隨後,惹惱了清軍,加派兵力攻打,史可法最終因無援兵,彈盡糧絕,揚州被清兵攻佔。
  • 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有一支竟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雖然清軍在近代戰爭中屢戰屢敗,但是清軍的人數還是很龐大的。在政府滅亡以後,清軍人數都還有100多萬人。那麼剩下一百萬士兵都去了哪裡呢?結果誰都沒想到,其中一支撐到1987年成土皇帝,在地方上佔領一方,威嚴大得很。我們都知道清朝有八旗軍,還有綠營軍,這兩支是清朝最傳統的軍隊。
  • 英軍把清軍按在地上摩擦,為何卻被阿富汗人打得全軍覆沒
    在這場戰爭中,數千英國軍隊如入無人之境,打得清軍潰不成軍。坐擁百萬雄兵的清王朝被嚇破了膽,被迫向英國人割地賠款,結束了這場戰爭。而就在鴉片戰爭爆發不久,英國人同時打響了另一場戰爭。1841年,第一次英阿戰爭爆發,英國和阿富汗進行了激烈的戰爭。在戰爭中,阿富汗人把入侵的英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英軍把清軍按在地上摩擦,為何卻被阿富汗人打得全軍覆沒?
  • 清朝皇宮內真的是東北話滿天飛嗎?真實的清宮生活其實是這樣的!
    畢竟,清軍入關十年後,康熙就出生了,這時他身邊的人應該都說滿語,加上這些人全部是從遼寧遷移過來,可以想像,康熙的東北口音絕對比張學良還濃重。持此論者會繼續推理,康熙的祖籍在今天的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距離趙本山的老家鐵嶺直線距離只有100公裡。所以,康熙的口音不一定與趙本山相同,但相似度至少會在一半以上。
  • 明朝大臣說清軍大炮轟擊,銅牆鐵壁也擋不住
    有網友問:明清兩軍松錦大戰,明朝手握13萬大軍,為什麼還敗給了清軍? 1641年4月,明朝出動,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出擊遼東。這已經是明朝最後一支精銳野戰軍團。
  • 清朝入關以後,一共屠殺了多少中國人?永遠銘記歷史!
    我們來統計一下清朝這些禽獸在入關前後一共殺了我們中國多少人。 清朝這些禽獸在反叛大明王朝後,在中國的遼東地區,就至少殘殺了100多萬生活在遼東的中國人。 在袁崇煥殺了清朝最大的後顧之憂毛文龍毛帥後,清朝屢次入寇關內。
  • 順治說明朝如重用此人清軍必亡,紅夷大炮是如何埋葬大明帝國的
    徐光啟之前曾託好友李之藻在澳門買了四尊紅夷大炮,但運到江西時,徐光啟恰好被賦閒,一直沒有北運。徐光啟復出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紅夷大炮運到前線,同時還積極倡導鑄造西洋火器,培養武器製造和操炮人才,出版了《兵機要訣》和《兵法條格》等書。
  • 清軍沒有那弱:北收新疆南揍法軍意氣風發
    1876年6萬清軍徒步穿越從甘肅肅州到新疆哈密的1580公裡,人煙稀少,極度乾旱的荒原。8月清軍出現在古牧地,在使用開花大炮轟開城牆的一瞬間,清軍步兵以火藥包開路,直接衝進城內,與阿古柏軍隊巷戰,此戰阿古柏軍隊被殲滅近6000人,清軍僅損失500人。隨後清軍高速行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對方援軍到達之前奪取了烏魯木齊。到10月僅僅開戰3個月,清軍就收復了天山以北的新疆北部地區。
  • 清朝竟然有四個「禁區」,漢族人若是貿然入內,多數性命難保
    地方設行省這一制度始自于波斯,蒙古西徵後流傳於元朝,元朝曾設十大行中書省(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兩個單列區(北京中書省腹裡、吐蕃宣政院),後為明、清兩代所沿用。1644年,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之後,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逐步掌控全國。
  • 鴉片戰爭清軍的大炮和英軍大炮,差別有多大?自廢武功,焉能不敗
    為什麼一個泱泱大國被打得慘不忍睹,其主要原因就是雙方武器有代差,大炮差距太大。清朝軍隊使用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大炮,製作工藝落後,射程近,炮彈殺傷力小,精確度低。英法軍隊使用的火炮則是加農炮、榴彈炮、臼炮、卡龍炮和康格裡夫火箭炮;與同時期清軍火炮比,英軍火炮不但炮壁薄,重量輕,而且填充速度快,質量好,射程遠。
  • 清軍連發步槍敗給了日軍單發步槍(全文)
    陝西部隊原來沒有後膛槍,"各營平日操練皆用前膛洋槍及土槍,萬難應敵",後由劉坤一協濟林明敦槍1000枝,裝備北上援軍。張之洞派出北上參戰的吳元愷部,"有過山炮三十二尊,克虜伯新式快炮十二尊,連珠黎意快槍千枝,彈百萬,軍火可為關外諸軍之冠"。本來裝備落後的湘軍,到戰爭後期裝備大為改善,如陳湜部已配備了快利槍和新馬梯尼槍。!
  • 闖王軍隊高歌猛進,為什麼打下北京城後就虛了?軍中發生了什麼
    鼠疫在世界範圍內都曾經引發過極大的災難。最有名莫過於歐洲的黑死病事件。黑死病其實就是通過跳蚤達到人畜傳染鼠疫細菌的鼠疫。 明朝末年的鼠疫讓闖王虛了 明朝末年的鼠疫,雖然遠沒有歐洲的黑死病傳染的範圍廣,但是造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因為鼠疫的肆虐,直接導致了明朝軍隊戰鬥力的下降,乃至於無論是面對闖王還是清軍都沒有了一戰之力。
  • 唯一參加過清軍、北洋軍、國軍、八路,解放後授銜的軍人,他是誰
    後來,四處漂泊、深受生活之苦的蔣維平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存機會,能夠在短時間內學會諾多知識不足為奇,別人看來,這只是一些醫學知識,但在蔣維平看來,這是他的生存之道。
  • 蒸汽與人力的對決:鴉片戰爭中的英軍蒸汽輪船VS清軍車輪船
    英軍的大型風帆戰艦有輪船相助,可以無視風力限制在內河作戰,這在幾十年前是無法想像,清軍也因此大吃苦頭。  此外,輪船還要在長江、珠江中獵殺前來騷擾的清軍小型戰船。這些小船很多都是划槳戰艦(如快蟹),在內河中機動靈活,可以輕鬆地擺脫英軍的風帆戰艦。但遭遇速度遠比自己快的火輪船後,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