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PB | 江蘇師範大學整合植物生物學課題組揭示小蛋白編碼基因SlSTE1提高番茄耐鹽性的機制

2021-02-13 JIPB
番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和園藝作物之一,同時也是用作遺傳研究的重要模式植物。然而,大多數番茄品種在發育的各個階段均對鹽脅迫敏感,從而嚴重影響其產量和品質。目前,雖然對番茄耐鹽性的遺傳調控研究已取得了許多進展,但鮮有研究報導小蛋白編碼基因在番茄鹽脅迫應答中的功能和作用機理。JIPB近日在線發表了江蘇師範大學整合植物生物學課題組題為「SlSTE1 promotes ABA-dependent salt stress-responsive pathways via improving ion homeostasis and ROS scavenging in tomato」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番茄中一個無任何已知保守結構域的小蛋白為鹽脅迫應答正調控因子,因此將其命名為SlSTE1 (SALT TOLERANCE ENHANCER1)。研究結果表明,SlSTE1基因的表達受多種非生物脅迫和激素處理的顯著誘導,超表達該基因顯著增強了番茄植株對多種氯鹽(NaCl、KCl和LiCl)和氧化脅迫的耐受性;相反,沉默SlSTE1的植物對鹽脅迫的耐受性降低。鹽脅迫下,超表達植株中抗氧化酶活性、ABA和葉綠素含量提高,而MDA和ROS的積累減少。此外,在超表達植株中K+/Na+值更高,且K+外流減少,H+外流增加。RNA-seq分析顯示,在鹽脅迫下,與WT相比超表達植株中有1330個差異表達的基因,其中編碼轉錄因子、脅迫相關蛋白、激酶和激素合成或信號轉導(特別是ABA和ACC)等相關蛋白的基因的表達水平顯著提高。隨後進一步發現超表達植物對ABA的敏感性增加,並證實SlSTE1能夠與ABA信號受體SlPYLs和ABA信號正調控因子SlSnRK2s相互作用。因此,SlSTE1通過與ABA信號途徑的重要調控因子SlPYLs和SlSnRK2s相互作用來參與依賴於ABA的鹽脅迫應答途徑,並能通過影響K+/Na+平衡、ROS積累以及脅迫相關基因的表達來實現番茄耐鹽性的增強。江蘇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孟小慶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蔡敬為共同第一作者,江蘇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宗芸教授和朱明庫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工程師鄧磊,江蘇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韓永華教授、董婷婷副教授、孫健副教授、徐濤副教授參與了本項研究工作。本研究主要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等項目的資助。

1. Ali A, Muzaffar A, Awan MF, Din S, Nasir IA, Husnain T (2014)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Engineered tomato with extra advantages. Adv Life Sci 1: 139-152.

2. Foolad MR (2004) Recent Advances in Genetics of Salt Tolerance in Tomato. Plant Cell Tiss Org 76: 101-119.

3. Fujii H, Chinnusamy V, Rodrigues A, Rubio S, Antoni R, Park SY, Cutler SR, Sheen J, Rodriguez PL, Zhu JK (2009) In vitro reconstitution of an abscisic acid signalling pathway. Nature 462: 660-664.

4. Kaveh H, Nemati H, Farsi M, Jartoodeh S (2011) How salinity affect germination and emergence of tomato lines. J Biol and Environ Sci 5: 159-163.

5. Xu N, Chu Y, Chen H, Li X, Wu Q, Jin L, Wang G, Huang J (2018) Rice transcription factor OsMADS25 modulates root growth and confers salinity tolerance via the ABA-mediated regulatory pathway and ROS scavenging. Plos Genet 14: e1007662.

相關焦點

  • 朱健康/黃三文合作團隊發現番茄馴化導致耐鹽性降低的分子遺傳機制
    在保證產量的情況下,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提高栽培番茄的耐鹽性,首先需要了解番茄耐鹽性的分子機制,而野生番茄是揭示耐鹽機理和挖掘耐鹽基因的重要種質資源。該研究發現,番茄馴化過程中番茄耐鹽性降低主要是由鈉鉀離子轉運體編碼基因SlHAK20中的自然變異導致的。
  • 在植物抗逆、表觀遺傳和基因編輯領域新進展
    該研究還初步證實了RAFs家族蛋白激酶對於ABA誘導的SnRK2的激活也是必需的,B亞組RAFs的14突變體對ABA不敏感。該研究揭示了RAF-SnRK2級聯途徑是滲透脅迫的早期信號途徑,為深入了解植物感受和應答滲透脅迫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線索。同時,通過高通量磷酸蛋白組學鑑定未知蛋白激酶的探索和多基因家族的大規模敲除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3-09   今日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研究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基因家族的5個成員中只有OsPRR73基因可以特異性地響應鹽脅迫信號。
  • .| 褪黑素與水稻耐鹽性、青枯病菌T4P組裝蛋白功能、種子休眠調控
    No.1 植物非生物脅迫 河南農業大學趙全志/張靜團隊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Sergey Shabala團隊研究發現褪黑素通過使K+保留在根中來提高水稻的耐鹽性
  • JIPB文章被F1000推薦
    姜裡文團隊文章的中文簡介如下:姜裡文課題組揭示蛋白質轉運相關基因Sec62對植物發育和該論文通過對內質網(ER)質膜上Sec蛋白轉運複合體組分Sec62突變體和亞細胞定位的研究,揭示了Sec蛋白轉運複合體對植物發育和ER脅迫應激反應的重要調控作用。ER作為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摺疊的主要場所,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大量必需的蛋白質。
  • Plant Physiol |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中心朱健康課題組揭示植物...
    2019年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課題組在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Two Chloroplast Proteins Negatively Regulate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Through Separate Pathways
  • 【前沿】PNAS:南京師範大學黃曉華課題組破解稀土元素(REEs)如何激活植物胞吞作用
    百餘年來,因缺乏REEs細胞行為直接可視化及學科交叉探究技術及策略,REEs生物(尤其動、植物)效應的細胞學機制揭示,被公認是化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共性難題。其中,植物存在細胞壁及細胞質膜外較強酸性環境,更難實現REEs細胞行為可視化與機制揭示。
  • 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何躍輝課題組發表越冬植物「春化作用」的分子...
    解析植物春化作用的調控機制有助於作物的引種與分子育種,使其能在合適季節開花結實,提高作物的產量。近日,JIPB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何躍輝課題組題為Experiencing winter forspring flowering—a molecular epigenetic perspective on vernalization的綜述文章。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的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發文揭示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並結合效應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體並作為全酶催化NAD+水解的分子機制。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植物先天免疫是植物在與病原微生物長期共同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免疫對抗機制,用來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其中一類重要組成部分是效應蛋白引起的先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
  • 江蘇師範大學團隊發現IbPSS1調控甘薯根細胞Na+平衡和耐鹽性
    近日,江蘇師範大學甘薯研究團隊在 Horticulture Research 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Overexpression of phosphatidylserine該研究克隆了甘薯磷脂醯絲氨酸合成酶基因IbPSS1,並利用兩種不同基因轉化方式證明: IbPSS1 過表達能夠提高甘薯根細胞質膜Ca2+通道對NaCl和H2O2的敏感性,促進甘薯根細胞質膜Na+/H+逆向轉運活性,降低根細胞Na+積累,並在整株水平提高甘薯耐鹽性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是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又是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尚亟待得到科學解答。
  • 中國農業大學竇道龍課題組鑑定到大麗輪枝菌一個新MAMP分子及其免疫受體!
    其中一些EIXs,如生防木黴菌的TvEIX和病原灰黴菌的BcXynIIA可以被番茄識別並激發植物免疫反應。然而,這些已知的EIXs都不能被植物病理學中的模式植物本氏煙所識別。2020年11月18日,植物科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竇道龍課題組(點擊查看課題組最新研究進展:EMBO Reports  | 中國科學院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揭示大豆受體激酶
  • 植物激素代謝組學|山東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植物激素介導鹽脅迫綜述
    因此,在鹽脅迫條件下,植物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通過調節GA來達到植物最佳生長速率的一種主動適應機制。鹽鹼地植物的生長繁殖以種子萌發為基礎,這與ABA和GA密切相關。在鹽脅迫和乾旱脅迫下,植物體內GA濃度變化顯著,說明GA和ABA與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密切相關。總的來說,GA積累誘導了種子萌發,而降低GA水平或發芽後GA信號傳導是提高植物耐鹽性的必要條件。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2020年度,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院士以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共發表了 6 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內容。
  •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細胞壁的完整性對於植物維持生長和抵抗非生物脅迫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過去幾年的研究已經表明植物中存在感受細胞壁完整性的受體,包括CrRLK1L家族蛋白和WAK蛋白,但是植物感受細胞壁完整性的具體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A) 反義長鏈非編碼RNA(divergent lncRNAs)通過調控鄰近蛋白編碼基因的轉錄來參與與該蛋白相關的生物學過程。B) LncRNA Evx1as順式調節EVX1表達的模式圖。  2016年發表的這篇論文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揭示了,lncRNAs順式調控鄰近蛋白編碼基因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模式。早期研究發現,一些組織特異性表達的lncRNA會與基因組上鄰近的蛋白編碼基因在時間和空間上共同表達;但是,這種共表達的功能、機制和意義尚不清楚。
  • 李毅課題組揭示了一種調控植物生長發育重要激素——乙烯有利於...
    該研究通過遺傳學、生物化學以及生物信息學等方法揭示了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如何通過誘導水稻體內乙烯合成促進病毒自身侵染與複製的分子機理。乙烯合成及信號轉導通路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多種病毒侵染植物宿主後都能夠誘導宿主體內乙烯含量的升高,然而病毒如何誘導植物乙烯合成的內在機制並不清楚。
  • 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紀兆林和朱峰課題組揭示α-苦瓜素通過調控活性氧信號增強菸草對TMV的抗性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α-苦瓜素通過激活活性氧清除相關基因的表達,調控活性氧動態平衡,增強菸草對TMV的抗性新機制。 植物病毒對農作物的危害非常大,素有「植物癌症」之稱。目前已知的植物病毒大約有1200種。因此,深入研究植物防禦TMV的分子機制將為在農業生產上綠色防控TMV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一些植物基因可以編碼一種特殊的蛋白—核糖體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s, RIPs)在防禦病原菌中起重要作用(Zhu et al.,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