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看雲識天氣 你見過看水池識天氣嗎?

2020-12-06 上遊新聞

天氣與我們息息相關,天氣預報是很多人每天都要關注的。通常,我們獲得天氣信息的途徑有上網、看電視、看報紙、聽廣播等,你見過在水裡獲取天氣預報的嗎?

渝北區一園區的員工就靠看水池來獲悉當天的天氣。

29日上午11時許,上遊新聞記者來到渝北人和某園區內,該園區中的一處景觀水池裡,「今日天氣」四個白色大字清晰可見,在其下方,還有多雲的標誌,旁邊則顯示的溫度是13—19℃,和氣象臺播報的天氣一樣。

△29日,「播報」著當日天氣的水池。

由於池底的石磚呈褐色,加上池中清水映襯,遠遠看去,水池變身成了一個巨大的屏幕,「屏幕」上正在「播報」當日的天氣。

△29日,園區水池正在「播報」當日天氣

「每天早晨一進園區,就能看到當天的溫度,很實用!」阮女士在園區中經營一家店,她表示,這項創意不僅為園區職工提供了方便,也讓水池變得更加美觀,「高端大氣!」

這樣的天氣是怎麼做到的呢?

阮女士介紹,天氣預報是每天早上有人到水池裡擺放的。擺放者是園區的保潔阿姨高詩英。

高詩英告訴上遊新聞記者,自己每天都要清洗一次水池,清洗之後,她就將池子裡的白色碎石擺放成當日天氣的漢字和數字,每次都需要約半個小時。阿姨說,每天早上自己會通過手機查看天氣信息,然後穿水筒鞋進入景觀池,「手動」改變當日的天氣數字。

△29日,一位女士從天氣預報水池旁走過

高詩英向上遊新聞記者透露,「擺天氣」這個創意是園區物業的領導想出來的,做出來後得到了園區內各公司職工的點讚。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景然

相關焦點

  • 你知道怎樣看雲識天氣嗎?
    你知道怎樣看雲識天氣嗎? 2018年04月04日 17:24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你知道怎樣看雲識天氣嗎?
  • 2014年教師招聘《看雲識天氣》第一課時
    (二)整體感知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雲的形態、變化及雲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說明了怎樣看雲識天氣。(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1.複習提問(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麼的文章?說明雲和天氣關係的文章。(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麼來?
  • 說明文——《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學案)
    主要是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以及看雲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文章緊密聯繫生活,語言生動形象,表述層次明白清晰,學生不僅能從中學到相關科學知識,還能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並且更能養成在學習中細緻觀察生活、樂於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 看雲識天氣有依據
    &nbsp&nbsp&nbsp&nbsp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胡玲玲 徐天保&nbsp&nbsp&nbsp&nbsp「烏雲烏雲快走開,你可知道我不常帶把傘……」每次出行穿衣,都離不開看天氣,明天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觀雲識天」,世界氣象組織是這樣解釋主題:為了以突出表現雲在天氣氣候預測和水循環中的巨大作用
  • 看雲,能否「識」天氣?
    而在網絡上,不少網友圍繞「如果忘記查看天氣預報,如何判斷是否會雷雨來臨」展開熱烈討論。看雲究竟能否「識天」?所謂可以通過查「怪雲」來預判龍捲風的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雲與天氣活動有何關係?  劉湊華認為,雲的形態對於一些天氣現象具有指向意義,這也是古人「觀雲識天」的依據所在。目前,我國氣象觀測業務大多實現自動化,而對於雲的觀測仍是保留的人工觀測項目之一。氣象觀測員除了要觀察、判斷雲的形態,還要觀測雲量及雲高。  但是,雲對於天氣活動來說,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 看雲識天氣,你會了嗎?
    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的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我們在這裡將這些有關"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彙總在一起,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觀察對照。
  • 「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原標題:「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問:在缺乏天氣預報設備的古代,人們根據云的形狀、來向、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氣象規律,變成氣象諺語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不少天氣諺語還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預報未來天氣變化,比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東虹日頭西虹雨」等等。
  • 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語文說課稿:看雲識天氣
    《看雲識天氣》說課稿一、教材分析1.單元教學目標:(1)單元內容:第四單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單元。《看雲識天氣》教材分析(1)內容分析:《看雲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 《看雲識天氣》課後練習題答案
    1.看雲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用課文中的原話):  2.設計一種表格,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參考答案:  1.這道題檢查學生把握中......   一、默讀課文,完成下面兩題。
  • 看雲識天氣:什麼雲會下雨or天晴?
    看雲識天氣:什麼雲會下雨or天晴?來源:臨沂天氣原標題:《看雲識天氣:什麼雲會下雨or天晴?》
  • 雲騰致雨,古人教你看雲識天氣
    通過看雲,常常可以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重視雲的觀測。《詩經·小雅》曰:「上天同雲,雨雪雰雰。」意思是說,下雪的雲,在天空中是均勻一色的。的確,冬季下雪之前,雲層常常是比較均勻的高層雲;而當下雪時,就變成雨層雲了,雲的分布同樣也比較均勻。夏季下大雨的雲一般是怎樣的呢?北宋蘇軾形容:滿座頑雲撥不開……浙東飛雨過江來。
  • 2014年教師招聘《看雲識天氣》教案(新課標)
    17、《看雲識天氣》教案設計學習目標: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②理清文章的思路。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④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教學重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 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精選:看雲識天氣
    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精選:看雲識天氣     說明文閱讀是中考語文必考題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歷年語文中考中的說明文閱讀題。     閱讀《看雲識天氣》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8題。     ①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雲,叫捲雲。
  • 「看雲識天氣」,看到這些雲你應該考慮躲雨了
    雲是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成的水滴、過冷水滴、冰晶或者它們混合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見聚合物。也就是說雲的主要成分是水汽,還有少量的凝結核也就是塵埃。看雲識天氣雲是地球上水循環的有形結果,太陽輻射照在地球的表面,地表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小塵埃(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樣就產生了雲的外觀。
  • 「看雲識天氣」,看到這些雲你可以安心出門辦事
    雲是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成的水滴、過冷水滴、冰晶或者它們混合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見聚合物。也就是說雲的主要成分是水汽,還有少量的凝結核也就是塵埃。看雲識天氣雲是地球上水循環的有形結果,太陽輻射照在地球的表面,地表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小塵埃(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
  • 古代將軍的「看雲識天氣」,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可不像現在一樣可以收聽天氣預報來獲知未來的天氣狀況。但是在當時,人們不管是日常出行,還是下地耕作,都要受到不少天氣的影響。這時候,聰明的古人已經憑藉著他們自己長期以來對天氣的觀察,總結出了一套準確率頗高的預測天氣的方法,並且還把這套方法運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去了。這便是今日小編要聊的古代將軍的「看雲識天氣」,有些現象如今用科學都解釋不了。大家可別覺得這是小編信口胡謅的,小編這麼說當然是有真憑實據的。早在唐朝就有文獻記載,當時人們的「觀天法」。
  • 看雲識天氣,您必看的生活小常識
    #日常生活中,天空中的雲是變化莫測,似乎毫無規律,更別說看雲識天氣。其實不然,天空中的雲不僅可以通過觀察判別天氣,並且他還是有名稱有分類的。大致可以分為高層雲、中層雲、底層雲,其高層雲是不帶來任何降水的。中層雲是偶爾帶來降水,底層雲往往是降水的主力軍。
  • 古代將軍,一定要學會「看雲識天氣」,有的現象連科學都無法解釋
    初中課本上有篇課文叫做《看雲識天氣》,估計很多讀者也都還記得,書中寫到;「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就是學完了這篇課文,我們才開始關注天上的雲彩,但是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人們就已經懂得「看雲識天氣」了!那麼古人是如何看的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
  • 看雲識天氣第四輯——「遇見滾軸雲,暴風雨來臨」
    小夥伴們,今天小編又來帶大家看雲識天氣啦,今天介紹的雲的形狀可能大家見得很少,就隨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滾軸雲是水平的管形狀雲,曾經有一個美國德州卡車女司機邦妮(Bonnie Mask),放假在家休息,早上一起來往窗外看,赫然發現低空中躺著一條非常長的「滾軸雲」(Roll Cloud),白色滾筒狀宛如一條空中走廊,緩緩地向前飄動,就好像一個橫著的龍捲風,她拍下影片上傳到網路,引發熱烈討論。隨後世界各地對滾軸雲的研究也開始逐漸增多。
  • 怎樣看雲識天氣 一起跟著氣象專家學學吧
    市民們參觀氣象臺據了解,今年「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活動的主題是「觀雲識天」。在行政樓一樓的大廳裡,10種雲屬分別製作成10塊展板,每塊展板上都有這一雲屬的常見圖片,以及該雲屬所對應的天氣。市民們除了參觀湖州氣象展示廳、市氣象臺等場所,還了解了氣象工作、天氣預報的製作等方面的知識,更近距離觀摩了氣象應急指揮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等氣象現代化設備。市民們還通過參加「氣象就在我身邊——2017年科普知識競答」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氣象局,以前不知道人工降雨是怎麼回事,今天來這裡學到了不少新知識,感覺很好。」今年已經76歲的吳義連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