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雲,能否「識」天氣?

2020-11-23 中國天氣

  入汛以來,在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餘威」下,我國南方地區迎來多輪強降雨,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活動的發生頻次和影響範圍均超過常年,甚至出現龍捲風等極端天氣。

  而在網絡上,不少網友圍繞「如果忘記查看天氣預報,如何判斷是否會雷雨來臨」展開熱烈討論。看雲究竟能否「識天」?所謂可以通過查「怪雲」來預判龍捲風的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雲與天氣活動有何關係?   

  不同形態的雲對天氣過程具有一定的指向。雷暴、冰雹多生於對流活動旺盛的積雨雲。龍捲風更容易發生於強烈發展的積雨雲中,這類積雨雲又被稱為「超級單體」。極為強烈的對流活動會使積雨雲內產生中心氣壓極低的渦旋,該渦旋一旦接地或觸碰水面,就形成人們口中的「漏鬥雲」。

  值得一提的是,理論上,人們可以通過發現「漏鬥雲」覺察龍捲風的到來,但實際情況中,這些積雨雲往往與雨層雲同時出現,後者導致「白晝如夜」,前者同時帶來有強降雨、冰雹等惡劣天氣。這種環境下,肉眼觀察到漏鬥雲的可能性很低。

  另一種破壞性強的惡劣天氣——颱風,颱風及其周邊存在著的並不是同一種雲。從水平來看,颱風外圍螺旋雲帶中有淡積雲、濃積雲和積雨雲;颱風的內螺旋雲帶一般包含濃積雲和積雨雲;颱風本體也叫「雲牆區」,它由很多發展旺盛的積雨雲組成;颱風眼區通常是晴空,或存在少量淡積雲或層積雲。從垂直來看,颱風中低層主要是各類積雲,颱風頂層的輻散氣流中則是卷層雲。

  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劉湊華指出,人們所說的短時強降雨,即小時雨強達20毫米以上的降雨,一般是由積雨雲造成;雨層雲帶來的降水強度適中但持續時間較長,長時間持續降雨也可能導致在12小時或24小時內達到暴雨級別。譬如,雨層雲常產生連續性的雨、雪過程;積雨雲內對流活動旺盛,多下雷陣雨,有時伴生狂風、冰雹。雨層云云底很低、雲層厚而均勻,覆蓋面積大,能完全遮蔽日月,常布滿全天,即通常「烏雲蔽日」所指。積雨雲垂直發展極盛,遠看像聳立的高山,並可發展為鐵砧狀或馬鬃狀,雲內對流活動極其旺盛,雲底陰暗混亂、起伏明顯,所謂「黑雲壓城」很可能指的便是鬃積雨雲給人帶來的「壓迫感」。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只有看到積雨雲或雨層雲才要帶傘」。事實上,人們俗話中的看看「哪塊雲彩會下雨」並不科學。雲的形態乃至性質,在很多情況下,會隨著對流活動而呈現動態變化。

  譬如,天空中排列著有水平底邊、頂部凸起明顯、如城堡般的雲彩,人們稱之「堡狀高積雲」。堡狀高積雲本身通常不會產生降水,然而,它一般出現在低壓槽前,預示著空氣不穩定。如果在暖季的早晨出現堡狀雲,在中午時分,隨著低層對流發展,上下不穩定層次結合,便會產生強烈的對流活動,空中出現的就成了積雨雲。北方地區夏季午後的雷陣雨之前,大多能看到積雨雲。

  雲層對陽光的光學作用也孕育了「彩虹雲」。能形成彩虹雲的通常是含有均勻冰晶的薄雲,如高積雲、捲積雲,雲層需明顯但不厚重,同時與陽光射入的角度要適宜,約保持在10°至40°左右,空氣能見度也要好。陽光在冰晶或水滴上發生多次反射和折射,不同角度的光將陽光的七彩色呈現。

  至於網友所說地震前後可能出現的「地震雲」,劉湊華認為,以現在有限的研究樣本來看,地震發生地出現的雲從形態特徵上看並無特別之處,很難說與地質活動本身有關。

  觀測雲有何價值?

  在氣象預測預報工作更多通過數值模式預報來實現的今天,對雲的觀測,更多只是為預報員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劉湊華認為,雲的形態對於一些天氣現象具有指向意義,這也是古人「觀雲識天」的依據所在。目前,我國氣象觀測業務大多實現自動化,而對於雲的觀測仍是保留的人工觀測項目之一。氣象觀測員除了要觀察、判斷雲的形態,還要觀測雲量及雲高。

  但是,雲對於天氣活動來說,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舉例來說,高積雲既有可能在低雲演變成高雲的過程中出現,也可能在高雲演變成低雲的過程出現,前者預示著天氣轉好,後者則預示對流活動即將旺盛。同時,雲對於天氣現象的指向性僅限於臨近時段,若想預判3天甚至一周後的天氣狀況,「觀雲」便無能為力。   

  不過,劉湊華表示,對於氣象愛好者來說,觀雲、識雲,仍是接觸大氣科學、了解天氣現象的一條重要途徑。應當說,雲不僅是地球上龐大水循環的表現形式及結果之一,也是大氣熱力循環的重要一環。大多數天氣現象,如雨、雪、雹、雷電都與雲關係密切。此外,雲也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容易激起人們鑽研大氣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而對公眾而言,特別是遭遇不方便查詢天氣預報時,掌握識別雲的基本常識,有助於其敏銳察覺天氣轉變,及時針對強降雨、雷暴等高影響天氣過程採取避險措施。

  「觀雲識天」對於氣象科技工作的科學價值或許在降低,但其科普價值仍不容忽視。

  連結:雲分幾種?

  對於地球而言,雲是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成的水滴、過冷水滴、冰晶,或是它們混合組成並漂浮在空中的可見聚合物。人們通常以雲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對其歸類,並因其觀測到的不同形狀進行具體劃分。

  從大氣科學的角度,通過「雲高」和「雲狀」對雲進行分類,有利於對雲進行觀測、記錄。雲高、雲狀與雲的成因關係緊密,因而能夠反映當時、當地的天氣狀況,對天氣預報來說有一定參考價值。

  人們通常按照雲底高度,將雲分為低、中、高3族;進一步的,按雲的外形特徵將雲分為10屬;再按雲的結構特徵和成因,將雲分為29類雲狀。

  低雲多是由微小水滴組成,雲底距地面較低,一般低於2500米,並隨季節、天氣條件以及地理位置而變化。低雲包括積雲(淡積雲、碎積雲、濃積雲)、積雨雲(禿積雨雲、鬃積雨雲)、層積雲(透光層積雲、蔽光層積雲、積雲性層積雲、堡狀層積雲、莢狀層積雲)、層雲(層雲、碎層雲)、雨層雲(雨層雲、碎雨雲)5屬(14類)。多數低雲都有可能產生降水。 

  中雲多由微小水滴、過冷水滴或冰晶、雪晶混合組成,雲底一般為2500至3000米之間。中雲分高層雲(透光高層雲、蔽光高層雲)、高積雲(透光高積雲、蔽光高積雲、莢狀高積雲、積雲性高積雲、絮狀高積雲、堡狀高積雲)兩屬(8類)。高層雲在夏季多出現降雨,冬季則多有降雪發生。高積雲較薄時,則不會出現降水。

  高雲則由微小冰晶組成,雲底高度一般在5000米以上,但在高原地區時較低。其分為捲雲(毛捲雲、密捲雲、偽捲雲、鉤捲雲)、卷層雲(毛卷層雲、薄幕卷層雲)、捲積雲3屬(7類)。高雲出現降水較少,但會產生「雪幡」,即冰晶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升華,最終在雲底形成白色的絲縷狀懸垂物。

相關焦點

  • 雲也有心情和個性?沒錯!看雲識天氣有依據
    &nbsp&nbsp&nbsp&nbsp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胡玲玲 徐天保&nbsp&nbsp&nbsp&nbsp「烏雲烏雲快走開,你可知道我不常帶把傘……」每次出行穿衣,都離不開看天氣,明天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觀雲識天」,世界氣象組織是這樣解釋主題:為了以突出表現雲在天氣氣候預測和水循環中的巨大作用
  • 小科普|送你一份「識雲指南」(入門+進階)
    阿根廷一座山脈上空的鬥笠雲。 Carina Sofia Baptista Osrio /TNC Photo Contest 2019抬頭望天空:這是哪種雲?如果你對「雲從石上起」「雲隨落日橫」的美景情有獨鍾,或者哪怕只是想自娛自樂,那麼,這裡有一份「識雲指南」(入門+進階)送給你,為你介紹關於雲的基本知識,以及必要的識雲資源。
  • 小科普 | 送你一份「識雲指南」(入門+進階)
    © Carina Sofia Baptista OsÃrio /TNC Photo Contest 2019抬頭望天空:這是哪種雲?如果你對「雲從石上起」「雲隨落日橫」的美景情有獨鍾,或者哪怕只是想自娛自樂,那麼,這裡有一份「識雲指南」(入門+進階)送給你,為你介紹關於雲的基本知識,以及必要的識雲資源。一起來看吧。
  • 2014年教師招聘《看雲識天氣》第一課時
    對,是雲、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雲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的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雲和天氣的關係的課文——《看雲識天氣》。(一)明確目標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2.理清如何看雲識天氣。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 看雲的形狀你能辨識天氣嗎?
    (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看雲識天氣》,作者:魏生生)夏季天氣多變,上午還是晴朗高溫,也許下午就暴雨磅礴
  • 古人如何觀天看雲識雨晴?製作雲圖 總結經驗
    ■霍壽喜天上的雲,姿態萬千,變幻無常。通過看雲,常常可以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重視雲的觀測。《詩經·小雅》 曰:「上天同雲,雨雪雰雰。」意思是說,下雪的雲,在天空中是均勻一色的。
  • 每日學點地理——如何看雲識別天氣?
    天空中白雲朵朵,有的人抬頭一看,就知道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會是什麼天氣的變化。雖然說現在有手機,想看天氣拿出手機查一下就OK了,但是如果你在戶外呢?你沒有手機呢?或者手機沒電了呢?這種情況下,掌握了看雲識天氣的本領,在關鍵時刻提供一些幫助!在了解這些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雲是怎樣形成的?
  • 「看雲識天氣」,看到這些雲你可以安心出門辦事
    看雲識天氣雲是地球上水循環的有形結果,太陽輻射照在地球的表面,地表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小塵埃(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另外,根據云的形態可以分為許多種類,而且有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天空中不同形態的雲,從而來判斷天氣,做做天氣預報。
  • 「看雲識天氣」,看到這些雲你應該考慮躲雨了
    看雲識天氣雲是地球上水循環的有形結果,太陽輻射照在地球的表面,地表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小塵埃(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樣就產生了雲的外觀。
  • 懂氣象知識,能尋寶還能識渣男?|《重啟》《三十而已》
    胖子跟著我出來,他還沒聽明白,我們找了個角落蹲下,仔細看了好幾遍這頁轉讓函。前前後後又翻了好幾遍。發現其它的留言都很正常。就只有這一頁有問題。「這,這東西能生效麼?」胖子問我。而氣象小編卻看到了這一幕:Q:天上真的有「堡狀雲」「破片雲」「捲積雲」嗎?A:「堡狀雲」「捲積雲」是存在的,但是,堡狀雲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首先,堡狀雲要像城堡呀! 它是由存在逆溫層的高積雲或層積雲發展而來的。在結構的不穩定性增大後,個別雲塊衝破逆溫層向上發展,形成一種像碉堡或城牆垛似的雲。
  • 「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原標題:「看雲識天氣」諺語準不準?   問:在缺乏天氣預報設備的古代,人們根據云的形狀、來向、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氣象規律,變成氣象諺語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不少天氣諺語還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預報未來天氣變化,比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東虹日頭西虹雨」等等。
  • 郭家隆:雲是天氣的「招牌」
    對於藝術創作而言,雲總是能引起人的無限遐想。在大氣科學領域,雲可幫助驅動水循環和整個氣候系統,在天氣預報預警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雲還是氣候變化研究中不確定性要素之一。所以今天請來了重慶市氣象局觀網處長期從事氣象觀測工作的的郭家隆老師一起來聊聊「觀雲識天」。
  • 看雲識天,這些雲出現竟然會下雨!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我們知道,雲是懸浮在空氣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的集合體,當空氣達到飽和時(即相對溼度達到100%),天空中就會形成雲。而雲變化多端,天空中有各種不同顏色的雲,有的潔白如絮,有的是灰濛濛一片,不同的雲出現,給人不同的觀賞感受,也預示著不同的天氣狀況。
  • 說明文——《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學案)
    對,是雲、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雲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的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雲識天氣》。
  • 看雲識天氣之積雨雲
    進入夏季,對流性天氣頻發,如果我們能夠識別積雨雲,並了解一些它的習性,就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做好防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損失。  對流雲顧名思義,就是由對流而產生的雲,這種雲多產生在夏季。
  • 聽說過看雲識天氣 你見過看水池識天氣嗎?
    天氣與我們息息相關,天氣預報是很多人每天都要關注的。通常,我們獲得天氣信息的途徑有上網、看電視、看報紙、聽廣播等,你見過在水裡獲取天氣預報的嗎?渝北區一園區的員工就靠看水池來獲悉當天的天氣。29日上午11時許,上遊新聞記者來到渝北人和某園區內,該園區中的一處景觀水池裡,「今日天氣」四個白色大字清晰可見,在其下方,還有多雲的標誌,旁邊則顯示的溫度是13—19℃,和氣象臺播報的天氣一樣。△29日,「播報」著當日天氣的水池。由於池底的石磚呈褐色,加上池中清水映襯,遠遠看去,水池變身成了一個巨大的屏幕,「屏幕」上正在「播報」當日的天氣。
  • 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語文說課稿:看雲識天氣
    《看雲識天氣》教材分析(1)內容分析:《看雲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 學會這幾招你也能預報天氣
    在遙遠的古代,我們通過「觀雲」來「識天」。甲骨文中「雲字」是這樣寫的:,表示氣流在天空流動。先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雲是大氣活動在天空的投影。不過,從「天氣小白」到「觀雲識天」大拿,還有幾步要走。Step1:睜開眼,抬頭看!
  • 數據帝:學會這幾招 你也能預報天氣
    在遙遠的古代,我們通過「觀雲」來「識天」。先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雲是大氣活動在天空的投影。數據帝說學會這三招 你也能預報天氣。不過,從「天氣小白」到「觀雲識天」大拿,還有幾步要走。  Step1:睜開眼,抬頭看!
  • 2014年教師招聘《看雲識天氣》教案(新課標)
    17、《看雲識天氣》教案設計學習目標: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②理清文章的思路。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④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教學重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