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觀天看雲識雨晴?製作雲圖 總結經驗

2020-11-25 中華網文化頻道

■霍壽喜

天上的雲,姿態萬千,變幻無常。通過看雲,常常可以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重視雲的觀測。《詩經·小雅》 曰:「上天同雲,雨雪雰雰。」意思是說,下雪的雲,在天空中是均勻一色的。的確,冬季下雪之前,雲層常常是比較均勻的高層雲;而當下雪時,就變成雨層雲了,雲的分布同樣也比較均勻。

夏季下大雨的雲一般是怎樣的呢?北宋蘇軾形容:滿座頑雲撥不開……浙東飛雨過江來。這裡的「頑雲」,就是現在說的聚集濃密、含雨量豐富的積雨雲。唐代李肇《國史補》中,則有「暴風之候,有炮車雲」的話。這種雲底部平坦、雲頂隆起,群峰爭奇,漸漸頂部伸展,呈砧狀,很像炮車。當這種結構最終形成時,那就絕對是對流強烈的積雨雲了。

古人還根據云層的形狀、薄厚、顏色及其變化,總結出一系列「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如「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其中的「城堡雲」和「炮車雲」形狀相仿,都是可以產生雷陣雨的雲體。

不僅有「看雲預測雨」,也有「看雲預測晴」。如「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這裡的「魚鱗斑」指的是一種透光高積雲。這種雲體比較高,也不厚,一般預示著持續晴日。

在唐代有關民間天氣經驗的書籍中,最有名的是黃子發的《相雨書》。這本書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氣預測經驗,有些至今還很有價值。例如書中說:雲中出現黑色和紅色,就會下冰雹。現在進行人工防雹作業時,也須判斷是否有雹雲。雹雲的顏色先是頂白底黑,而後雲中出現紅色,形成白、黑、紅的亂紋雲絲,雲邊呈土黃色。可見,對可能下冰雹的雲的顏色,二者描述基本一致。

如今,各種版本的雲圖畫冊是提高氣象科技人員看雲能力的良好工具。這些精美逼真的雲圖,一般要藉助於現代攝影技術。但在古代,依靠手工描摹和文字說明,也製作出了許多雲圖。目前發現的最早雲圖是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 《天文氣象雜佔》(西漢帛書)和敦煌出土的 《佔雲氣書》(唐天寶初年)。明代典籍《正統道藏》中有《雨暢氣候親機》《雨曬氣候親機》兩篇,內有雲圖39幅。

相關焦點

  • 看雲,能否「識」天氣?
    而在網絡上,不少網友圍繞「如果忘記查看天氣預報,如何判斷是否會雷雨來臨」展開熱烈討論。看雲究竟能否「識天」?所謂可以通過查「怪雲」來預判龍捲風的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雲與天氣活動有何關係?  劉湊華認為,雲的形態對於一些天氣現象具有指向意義,這也是古人「觀雲識天」的依據所在。目前,我國氣象觀測業務大多實現自動化,而對於雲的觀測仍是保留的人工觀測項目之一。氣象觀測員除了要觀察、判斷雲的形態,還要觀測雲量及雲高。  但是,雲對於天氣活動來說,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 科普小知識:觀雲識天,可讀懂「雲」對生活的影響
    「觀雲識天」是由政府間國際氣象合作機構世界氣象組織(WMO)確定的2017年世界氣象日主題。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在主題日致辭中如此強調雲的作用:雲不僅是一種文化符號,同時還在調節地球能量平衡、氣候和天氣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可以幫助驅動水循環和整個氣候系統;今天推出的《國際雲圖集》修訂版(首版1896年)將為氣象部門、企業以及航空和航運等行業提供更好指導。
  • 「觀雲識天」的故事:雲和天氣的那些事兒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看雲識天氣,需因地制宜  以耕地為生的農民懂得雲,他們根據云的形狀、移速、厚薄、顏色等特點判斷天氣趨勢,總結出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通過諺語代代流傳。「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棉花雲,雨快淋。」
  • 雲也有個性——觀雲識天
    民間一直有「觀雲識天」的說法,古往今來,智慧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天氣經驗,對生產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諺語,這是根據云的移動方向來預測陰晴,雲向東、向北移動,預示著天氣晴好;雲向西、向南移動,預示著會有雨來臨。我們肉眼所見到的雲主要是由水汽凝結液化而成的,水汽進入大氣後,由於各種原因會被慢慢抬升,隨著高度增加,上升的水汽逐漸變冷。由於飽和水汽隨著氣溫下降而降低,原來不飽和狀態逐步趨向飽和。
  • 自然|怎麼看初雪才夠酷?點擊查看衛星雲圖觀雪指南
    ——鮑照《髮長松遇雪詩》這句詩貼切形容了在衛星雲圖上,雪覆蓋的江河溝渠都變成和陸地一樣白茫茫一片,呈現出江渠成陸、天野無界的景象,一切景物都被白雪覆蓋。詩詞意境壯美、潔白一片的景致和氣象衛星雲圖呈現出的冰雪圖如出一轍。為什麼風雲衛星能看雪?
  • 氣象專家談「觀雲識天」:天上灰布懸 雨絲定連綿
    省氣象局昨日舉辦「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活動,專門就「觀雲識天」進行了科普講座。來自怡海小學、西湖小學等學校的400多名學生及家長參加了活動。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觀雲識天」。在省氣象預警中心,記者了解到,省內多個電視頻道的天氣預報節目都是在該中心錄製完成,這也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
  • 雲騰致雨,古人教你看雲識天氣
    古人還根據云層的形狀、薄厚、顏色及其變化,總結出一系列「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如「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其中的「城堡雲」和「炮車雲」形狀相仿,都是可以產生雷陣雨的雲體。不僅有「看雲預測雨」,也有「看雲預測晴」。如「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這裡的「魚鱗斑」指的是一種透光高積雲。
  • 觀雲識天——「3·23」世界氣象日訪談
    我國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的變化,也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來預判天氣走勢,並總結出一些諺語代代流傳。觀雲識天在現代天氣的監測和預報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步驟,尤其是衛星和雷達等新型觀測手段的發展為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做出了重要貢獻。
  • 怎麼看可見光雲圖?
    很多人對天氣比較關注,古人有看雲識天氣的方法,而現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藉助衛星和雷達,可以對天氣作出比較準確的預測。衛星雲圖該怎麼看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下其中的可見光雲圖。只要記住這些數據,相信能幫你對可見光雲圖有一定的判斷: 湖泊和海洋的反照率8%、一般地形反照率15%到20%、沙漠反照率27%、海冰反照率35%、積雪反照率60%到80%、薄雲反照率30%到40%、厚雲反照率75%到90%。所以在圖上,當沒有雲層覆蓋時,湖海大多看起來是黑的,植被森林看起來是淺黑色,沙漠是淺灰色,而雲越厚則越越白。
  • 古人能「觀天象」預測天氣,這種技術為何現代天氣預報從來不用?
    眾所周知,古人是可以夜觀天象預測天氣的,而古代有關預測天氣的科學技術基本沒有,只是靠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一些自然現象與天氣變化的經驗來預測天氣。那麼為何這種技術現代天氣預報從來不用呢?古人云:「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是說月亮周圍出現光暈,第二天颳大風的可能性很大,房屋柱石上發潮,下雨的可能性大。《詩經·小雅》:「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說月亮運動到畢宿——按金牛座的位置,則會有大雨出現。諺語說:「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意思是朝霞是下雨的前兆,晚霞是明後幾日晴天的預兆。
  • 氣象專家介紹:觀雲識天 首先你得讀懂雲的語言
    ■天府早報記者朱佳慧「天上豆莢雲,不久雨將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雲向東,有雨變成風,雲向南,水漣漣,雲向西,下地披衣」,不論這些民間諺語有沒有科學依據,但在平時在生活中有些市民似乎都有觀雲識天的本領。
  • 古人云「好男有毛不過三」,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
    古人云「好男有毛不過三」,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智囊》裡記錄了這樣一句非常經典的俗語:好男有毛別有三。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形容的是古代男性的體貌特徵。在古代判斷一個好男人的標準,不僅要從道德品質和家庭入手,還要看一下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好男有毛」其實說的是,一個身體健壯的男性一定會有胸毛。而這種男人的精力會比較旺盛,在幹農活的時候也是一把好手。
  • 古人是如何進行天氣預報的?8個預測天氣的方法告訴古人有多智慧
    那麼,古人如何了解天氣變化呢?其實,首先應該是結合節氣——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根據自己天氣變化的一些經驗,然後總結起來一定的天氣變化規律。比如:「疙瘩雲,曬死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等,一些就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諺語。
  • 從看「天兒」預報到衛星雲圖實時監測系統 天氣不再靠眼力 風雨欲來看雲圖
    對她而言,高強度的記錄、分析並不困難,最難的是要「觀雲識天」。「那時候對觀測員的要求很高,要記錄天空的狀況。萬裡晴空最簡單,直接記錄晴天。如果有雲,就要識別出是什麼雲,形狀是怎樣的,大概多高,在空中佔了多大的比例……」郭金蘭說,自己雖然是一名預報員,但為了快速上手,成為一名好的預報員,這些觀測員的工作她都做過。
  • 雲也有心情和個性?沒錯!看雲識天氣有依據
    &nbsp&nbsp&nbsp&nbsp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胡玲玲 徐天保&nbsp&nbsp&nbsp&nbsp「烏雲烏雲快走開,你可知道我不常帶把傘……」每次出行穿衣,都離不開看天氣,明天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觀雲識天」,世界氣象組織是這樣解釋主題:為了以突出表現雲在天氣氣候預測和水循環中的巨大作用
  • 2017年世界氣象日主題——觀雲識天
    對於藝術創作而言,雲總是能引起人的無限遐想。在大氣科學領域,雲可幫助驅動水循環和整個氣候系統,在天氣預報預警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雲還是氣候變化研究中不確定性要素之一。來自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消息,2017年世界氣象日(3月23日)將「觀雲識天」作為主題,以突出表現雲在天氣氣候預測和水循環中的巨大作用。
  • 衛星雲圖帶你看奇妙的雲
    【衛星雲圖帶你看奇妙的雲】冷流低雲,是由冬季冷空氣經過暖溼海面,導致低層大氣層結不穩定產生的雲。多為有序開口細胞狀雲,灰白顏色。昨天在山東附近就出現了這樣像浪花神奇的雲
  • 世界氣象日氣象專家教你「觀雲識天」
    今年的世界氣象日主題為「觀雲識天」,溫江國家基準站高級工程師陳樂介紹,雖然每一朵雲都形態不一,但在氣象專家眼裡,雲層依然有規律可言。目前,常見的雲可以分為3族10屬29類。今年世界氣象組織推出了新版《國際雲圖集》,確認了10大基本雲屬,這10個屬又按形狀和內部結構細分成不同的種類,共有約100種組合。如何能在短時間內「觀雲識天」?
  • 天氣不再靠眼力 風雨欲來看雲圖
    從看「天兒」預報到衛星雲圖實時監測系統  天氣不再靠眼力 風雨欲來看雲圖  對她而言,高強度的記錄、分析並不困難,最難的是要「觀雲識天」。「那時候對觀測員的要求很高,要記錄天空的狀況。萬裡晴空最簡單,直接記錄晴天。如果有雲,就要識別出是什麼雲,形狀是怎樣的,大概多高,在空中佔了多大的比例……」郭金蘭說,自己雖然是一名預報員,但為了快速上手,成為一名好的預報員,這些觀測員的工作她都做過。
  • 觀雲識天 咱身邊的雲彩有哪些小秘密
    去年11月天空出現的透光高積雲   3月23日是第五十七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觀雲識天」,以突出表現雲在天氣氣候預測和水循環中的巨大作用。在古詩詞中「雲」的出鏡率就非常高,「朝辭白帝彩雲間」、「白雲深處有人家」、「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這些經典詩句裡都有雲彩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