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衣原體逃避溶酶體消化作用的機制

2020-11-25 生物谷

最近,由託馬斯傑弗遜大學,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以及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在PLoS ONE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一些細胞內病原體能夠利用宿主細胞的生物學屬性來逃避細胞內溶酶體的攻擊和破壞。

導致女性不育的衣原體(Chlamydia),引起軍團菌病的軍團菌(Legionella)等都是細胞內病原體,這些病原菌能夠躲避細胞內溶酶體的吞噬作用,但其具體的躲避機制研究人員一直都不甚了解。近日Fabienne  Paumet等人發現,這種躲避機制可能與病原菌所表達的SNARE-like蛋白有關。

SNARE蛋白是真核細胞融合細胞內容物必需的蛋白質。這些蛋白一般以穩定的複合體形式出現在細胞內容物的表面,引發和細胞膜的融合。因此,衣原體和軍團菌必須和細胞內的運輸小泡以及細胞膜融合機制競爭,並且躲避溶酶體的破壞作用。

研究人員測試了病原菌所表達的SNARE-like蛋白,這些蛋白可以和真核細胞SNARE蛋白相互作用,並使細胞膜融合朝著利於病原菌生存的方向改變。衣原體和軍團菌表達的SNARE-like蛋白分別為IncA和IcmG/DotF,均能抑制真核細胞SNARE蛋白介導的細胞融合。

研究人員Dr.  Paumet介紹說,根據觀察結果可以看出,細胞內病原體所表達的SNARE蛋白抑制劑能夠阻斷溶酶體和病原菌的融合。因此,這種SNARE-like蛋白或可成為治療諸如衣原體等這類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新靶標。(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PLoS ONE 4(10): e7375. doi:10.1371/journal.pone.0007375

Intracellular Bacteria Encode Inhibitory SNARE-Like Proteins

Fabienne Paumet1*, Jordan Wesolowski1, Alejandro Garcia-Diaz2, Cedric Delevoye3, Nathalie Aulner4, Howard A. Shuman5, Agathe Subtil6, James E. Rothman2

1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ecticut,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3 Institut Curie, Structure et Compartiments Membranaires, CNRS-UMR144, Paris, France, 4 Institut Pasteur, Imagopole, Batiment Monod, Paris, France, 5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New York, New Yor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6 Institut Pasteur, Unité de Biologie des Interactions Cellulaires, CNRS-URA 2582, Paris, France

Pathogens use diverse molecular machines to penetrate host cells and manipulate intracellular vesicular trafficking. Viruses employ glycoproteins, functionally and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the SNARE proteins, to induce eukaryotic membrane fusion. Intracellular pathogens, on the other hand, need to block fusion of their infectious phagosomes with various endocytic compartments to escape from the degradative pathway. The molecular details concerning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process are lacking. Using both an in vitro liposome fusion assay and a cellular assay, we showed that SNARE-like bacterial proteins block membrane fusion in eukaryotic cells by directly inhibiting SNARE-mediated membrane fusion. More specifically, we showed that IncA and IcmG/DotF, two SNARE-like proteins respectively expressed by Chlamydia and Legionella, inhibit the endocytic SNARE machinery. Furthermore, we identified that the SNARE-like motif present in these bacterial proteins encodes the inhibitory function.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SNARE-like motifs are capable of specifically manipulating membrane fusion in a wide variety of biological environments. Ultimately, this motif may have been selected during evolution because it is an efficient structural motif for modifying eukaryotic membrane fusion and thus contribute to pathogen survival.

相關焦點

  • PLoS ONE:SARS病毒解旋酶NSP13的作用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密蘇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闡明了SARS病毒解旋酶NSP13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15日在線發表在Plos ONE上。研究發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的非結構蛋白13(NSP13)是一種解旋酶,利用能量水解核苷酸,分開雙鏈DNA(dsRNA)或者是具有5′→3′極性的DNA(dsDNA)。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自噬作為細胞的防禦機制,將病毒或病毒蛋白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或調節病毒誘導的細胞死亡,從而抵禦病毒感染【4,5】。病毒也進化出各種機制以逃避自噬降解,一些病毒甚至能夠利用自噬通路的膜結構完成自身的複製和釋放【6】。比如多種正鏈RNA病毒能夠阻斷自噬體與溶酶體的融合,並將RNA複製機器錨定在自噬膜結構上進行病毒基因組的複製【7-9】。
  • 溶酶體是怎樣一種細胞器?
    初級溶酶體與細胞內的胞內體、吞噬體和自噬體融合形成複合物,溶酶體中的酸性水解酶發揮作用,將胞內體和吞噬體等逐步消化,此時的溶酶體不僅含有水解酶,而且含有大量被催化的底物,是一種正在進行消化作用的溶酶體,被稱為次級溶酶體。次級溶酶體內的消化作用完成後,酶的活力變得很弱甚至喪失,僅留有未消化的殘渣,稱為殘餘體。
  • PLoS Biol:科學家揭示「神藥」雷帕黴素的新型作用機制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雷帕黴素能夠通過靶向作用細胞中名為mTOR的細胞生長主要調節子來發揮作用,當雷帕黴素靶向作用mTOR時就會抑制細胞生長,這就使其成為了一種潛在的抗癌藥物(癌症的主要標誌就是細胞失控生長),mTOR的抑制會誘發自噬作用,即細胞中的溶酶體會清理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和損傷的細胞器等
  • 細胞質-溶酶體的結構和自噬功能
    試題1:溶酶體的主要功能是吞噬消化作用。有兩種吞噬作用:一種是自體吞噬,另一種是異體吞噬,如下圖所示。請據此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消除細胞內衰老的細胞器是通過自噬作用實現的B.溶酶體參與抗原的加工處理過程C.溶酶體與吞噬體的融合體現了生物膜具有流動性D.巨噬細胞通過吞噬作用特異性識別抗原解析:巨噬細胞不能特異性識別抗原,屬於非特異性識別。
  • 溶酶體運輸機制和白化病研究獲進展
    溶酶體運輸是囊泡運輸的重要環節,它參與溶酶體及相關細胞器發生、蛋白質等的降解與信號轉導活性的調節、細胞分泌等重要細胞功能。
  • 溶酶體相關新型靶標的藥物發現
    眾所周知,溶酶體通過內吞和吞噬作用對細胞外物質進行降解和再循環,在細胞內則主要通過自噬發揮作用。這些過程的降解產物既可以被運輸到高爾基體供重複利用也可以通過胞吐從細胞中釋放,這意味著溶酶體能廣泛地參與到免疫反應中。此外,藉助於mTORC1,溶酶體可以在細胞的營養感測以及能量代謝控制中起關鍵作用,進而影響質膜修復,骨吸收,免疫反應,病原體的消除等。
  • EID:沙眼衣原體感染或在流產中起關鍵作用
    最近,瑞士洛桑大學醫院的David Baud等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新發感染性疾病》雜誌Emerg Infect Dis發表論文"Role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Miscarriage"證實流產與血清學/分子學顯示的存在沙眼衣原體感染相關聯,這項研究成果支持了沙眼衣原體感染在流產中的作用。
  • Nature子刊:膠質細胞溶酶體具有分泌ATP的功能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及其學生張志君、陳罡、周偉等在他們原來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發現星形膠質細胞的溶酶體含有豐富的ATP,  並可在一定的生理和病理刺激下呈現不同程度的分泌,這種不同模式的分泌可能在介導膠質細胞的各種神經生理和病理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該工作於7月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上。
  • 衣原體的概念
    ,能通過細菌濾器,專性活細胞內寄生的一類原核微生物。過去誤認為"大病毒",經現代技術研究歸於立克次氏體類群中,分類學上監定為衣原體目、衣原體科、衣原體屬。    衣原體細胞比立克次氏體稍小,但形態相似,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2-0.3微米。馬基維羅染色法染色,衣原體呈紅色,而姬姆薩染色呈紫色,在光學顯微鏡下剛剛可見,革蘭氏染色陰性。   分析提純的衣原體,主要由蛋白質、核酸、脂類、多糖組成。
  • Science子刊:成骨細胞溶酶體在骨礦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根據他們的觀察結果,基質囊泡能夠與溶酶體一起運輸並通過胞吐作用加以分泌。Iwayama等人提供了溶酶體能夠在礦化的成骨細胞中運輸無定形磷酸鈣的證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7月3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Osteoblastic lysosom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mineralization」。
  • Nature: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Yamamoto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胰腺癌細胞逃避免疫反應的機制。這一過程通常與細胞蛋白的正常降解和循環有關。作者發現,通過藥物或基因方法抑制這一途徑,可以逆轉胰腺癌動物模型中的免疫逃避。這一發現為研究靶向這一途徑是否對臨床有益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論基礎。
  • 通過脹破溶酶體而撐死癌細胞!
    Borkowska等人在《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種"無藥"策略,通過控制溶酶體中惰性金納米顆粒的聚集狀態來殺死癌細胞。溶酶體是廢物處理的細胞器,它接收並消化來自細胞內外的貨物。未消化物質的積累會導致溶酶體膨脹,從而增加溶酶體膜的通透性,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 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的結構和功能
    高爾基體還與溶酶體的形成有關,並參與細胞的胞吞和 胞吐作用。溶酶體是動物細胞中一種由膜構成的細胞器,呈小球狀,外面由一層非滲透性單位膜包被。溶酶體是一種動態結構,它不僅在不同類型細胞中形態大小不同,而且在同一類細胞的不同發育 階段形態大小也不相同。
  • 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Yamamoto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胰腺癌細胞逃避免疫反應的機制。這一過程通常與細胞蛋白的正常降解和循環有關。作者發現,通過藥物或基因方法抑制這一途徑,可以逆轉胰腺癌動物模型中的免疫逃避。這一發現為研究靶向這一途徑是否對臨床有益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論基礎。
  • ...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2019-11-19 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展示了溶酶體在線蟲蛻皮過程中對胞外基質表皮更新循環的調控,揭示了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溶酶體是真核細胞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胞器,它可以接收來自內吞途徑、吞噬途徑和自噬途徑的底物進行降解並對降解產物進行循環利用,以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
  • 研究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分子機制
    該項工作對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及其與ATG8家族蛋白、SNAP29和VAMP8的相互作用做了詳盡的生化和結構表徵,揭示了Syntaxin17在介導自噬體和溶酶體融合過程中三種不同的狀態,為進一步理解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過程提供了結構基礎。細胞自噬是真核細胞內一種高度保守的溶酶體依賴的分解代謝過程。該過程的功能紊亂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 新型冠狀病毒104: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糖原
    能將粗面內質網運輸的蛋白質進行加工、濃縮和包裝成分泌泡和溶酶體。 (…溶酶體:是分解蛋白質、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細胞器。溶酶體具單層膜,形狀多種多樣,是0.025~0.8微米的泡狀結構,內含許多水解酶,溶酶體在細胞中的功能,是分解從外界進入到細胞內的物質,也可消化細胞自身的局部細胞質或細胞器,當細胞衰老時,其溶酶體破裂,釋放出水解酶,消化整個細胞而使其死亡…) 核糖體 核糖體(Ribosomes)是橢球形的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膜的外表面(供給膜上及膜外蛋白質
  • 溶酶體與風溼性關節炎;溶酶體與腫瘤細胞侵入血管的過程
    富田興合苑業主的大事小事192、溶酶體與風溼性關節炎;溶酶體與>腫瘤細胞侵入血管的過程 溶酶體的病變: … 2.溶酶體在細胞自溶過程中的作用 溶酶體因含有許多種水解酶,故在細胞的自溶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狡猾的β-冠狀病毒「劫持」溶酶體進行自身傳播
    病毒感染細胞之後,會利用細胞生產蛋白的機制,合成自身複製所需的蛋白,在細胞內增殖,最後脫離細胞去感染其它的細胞。由於病毒利用了溶酶體胞吐作用的結果,研究人員證明了晚期內體/溶酶體的脫酸和溶酶體蛋白酶的失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發現溶酶體的生理紊亂對宿主細胞有重要的功能影響,包括抗原呈遞途徑的破壞。▲圖1進一步的顯微鏡成像研究顯示,冠狀病毒會被運送到溶酶體中,並且在那裡聚集。可是溶酶體裡的環境通常是強酸性,那裡有很多消化蛋白的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