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火星 天津技術頂得上

2020-07-24 光明網

【探索火星 天津技術頂得上】天津新聞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在這次遙遠的探索過程中,隱藏著不少「天津元素」——從負責運輸火星探測器的「胖五」火箭,到為火星探測器專門創新研發的側開門「專屬包裝」,再到火星探測計劃中的地表研製……加速打造全國先進位造研發基地的天津,在「天問一號」的徵途中貢獻了強大科技實力。

探索火星 天津技術頂得上探索火星 天津技術頂得上探索火星 天津技術頂得上探索火星 天津技術頂得上探索火星 天津技術頂得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火星基地首發 全新奧迪Q7的無畏探索精神於發布會體現得淋漓盡致
    正是因為對未知的好奇與勇敢探索,才支撐人類走到了今天。當對地球的探索日漸深刻,永不止步的人類開始將目光移出地球,投向火星,乃至宇宙。跟隨全新奧迪Q7探索的腳步,當地球上最接近火星地表的火星基地展現在屏幕上時,那顆探索之心瞬間被點燃。
  • 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2026年送人上火星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12月1日說,他依然對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到2026年載人著陸火星「高度自信」。 馬斯克當天說,這一目標「從現在起大約6年」可實現,「如果我們運氣好,可能4年」。 他說:「我們打算兩年後向那裡發射無人運載工具。」
  • 新技術可將火星滷水變成氧氣和燃料 有利於未來火星探索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可將火星上的滷水轉變成氧氣和燃料。這一技術不僅有利於未來的火星探索,也可用在地球上,比如應用於國防和深海探測等領域。2008年7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鳳凰號」火星探測器研究了火星表面的土壤,發現火星上存在冰凍水。
  • 「天問一號」出徵火星,「天津元素」閃耀星空!
    「胖五」與天津的淵源  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是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的天津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又稱大火箭基地)「誕生」的。作為我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因為身寬體胖,被親切地稱為「胖五」火箭。
  • 怎麼樣的技術才能在火星上生活?
    專家們說,從地球上大量補給的費用實在是太高了,因此,開採紅色星球的資源對於短期內負擔得起的載人任務和長期維持火星定居點至關重要。「我們希望以與過去類似的方式進行移動和探索,以便我們能夠在陸地上生活,使所有這些任務都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和效率,」該組織代理主任Prasun Desai美國宇航局太空技術任務局戰略整合與分析辦公室上周二(8月6日)說。
  • 火星探索,未來火星上的孩子們如何展望地球
    人類自從發明了航空航天技術以來,就一直沒有放棄對宇宙中其它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進行探索。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有自己的繞行軌跡,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約有5500萬公裡。從1962年起,地球上的人們開始對火星進行了探索,逐漸揭開了火星什麼的面紗。
  • Space X火星探索計劃提上日程,殖民火星或成現實?
    近日,美國商業航空公司Space 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稱將會在4年內完善相關技術,爭取在2024年向火星發射一枚無人探測器,驗證「地球-火星」星際飛船的重複利用可行性,同時初步對火星進行技術探索,為將來載人登陸做準備。
  • 火星探索新突破!新技術將滷水變燃料
    ,並發現火星上存在冰凍水,這為人類將來如何在火星生存提供了線索。他說:「我們最初對這項技術感興趣並不是因為火星,但當我們了解到火星上可能存在滷水時,我們就想嘗試下。」在火星表面的溫度下,鎂溶液可以保持液態,這會在火星表面和地下形成液態滷水。研究人員解釋稱,這種滷水可以轉化為氫燃料和氧氣,為未來的火星任務提供資源。這種轉化技術為電解槽,是一種將水轉化為氫和氧的電化學裝置。為了使這項技術在火星上適用,研究人員希望能研發一種模塊化設備,並運送到火星上。在火星上,這種轉化設備可以持續運行,不斷吸收滷水,並將其轉化為氫氣和氧氣。
  • 探索火星,是為了我們的地球
    中國也將擇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1號」,以期實現對火星全貌進行觀測、降落在火星以及在火星上巡視探測的「繞、落、巡」三大任務。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為3億-4億公裡。依據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研究,科學家了解到,火星上大氣稀薄,年平均氣溫非常低,達到零下50攝氏度。
  • 津雲專訪:天津武清的火星探測天線究竟是幹什麼的?
    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屆時將與地球最遠相距4億公裡之遙,這麼遠的距離如何保障探測信號的接收?坐落在天津武清的天線跟中國的火星計劃有什麼樣的關係?和中國的火星計劃有著怎樣的關係?  答:中國的深空探測和火星探測,都會分成很多分系統,最核心的分系統叫探測器分系統。著陸器、巡視器、上升氣壓環繞器,這些都屬於探測器分系統。探測器分系統一般都是航天造的,也就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造的。
  • 探索火星的挑戰
    火星的大小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重量大約是地球的十分之一,體積相當於地球的六分之一。在火星上一年大約相當於地球上兩年。火星探險歐陽自遠院士說過一句話,如果科學家把探索的目標想清楚了,在技術的支撐下,才能實現這些科學的夢想。實際上國際上的科學界,對宇宙的探索也是走的這樣一條路。
  • 為什麼金星更近,但是人類卻更愛探索火星呢?
    2020年,是人類探索太空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對中國來說,今年也是極有意義的一年,因為我們終於開啟了對火星的探索,它不再是一個遙遠的代名詞,我們終於向它靠近了。實現探測器的著陸難度也會比火星高得多,既然如此,那我們還不如去火星呢!
  • 「納米紙飛機」如何探索火星?
    火星上到底有什麼?未來,人類能不能移民火星呢?我們迫切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了早日得到答案,2020年,美國宇航局將發射「毅力號」火星探測車,如果成功著陸火星,這將是火星地表上第四輛美國探測車。探測車是人類探索火星的先鋒,但是光靠它們是不夠的,以目前正探索火星的美國「好奇號」為例,它一天只能行駛20米,光靠這幾輛車,何時才能走遍火星呢?對此,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有了新的辦法。
  • 將人類送入火星的5種推進技術
    火星顯然是科幻小說靈感的來源。它是熟悉且經過精心研究的,但又相距甚遠,足以迫使超凡脫俗的冒險經歷。由於許多相同的原因,美國NASA將目光投向了紅色星球。包括即將在火星上發射的恆心漫遊者在內的機器人向我們介紹了水面的情況。該信息有助於告知未來人類對紅色星球的任務。我們還需要為太空飛行器和太空人配備技術,使其到達那裡,探索地表並安全地將其送回家。
  • 天問一號磅礴啟程,開啟中國火星探索元年
    因主火箭直徑5米,比照4枚捆綁助推器(包括其他長徵火箭在內)直徑都只有3.35米,長徵五號顯得身材粗壯,故此得名。2臺主火箭發動機:YF-77液氫液氧發動機(因此也稱胖五為超低溫冰箭),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款高推力低溫燃料發動機,相對於中國以前的低溫氧/氫發動機,比長三甲、長三乙使用的YF-75發動機,在技術上跨越一大步。海平面版推力510千牛,真空版推力700千牛,燃燒時間520秒,無毒無汙染。
  • 2020火星元年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火星,只是人類進行深空探索的一個前哨站或中轉站而已。未來人類可以在火星上修建空間站、補給站和飛船發射基地,在火星上進行空間技術、蔬菜種植,和人類在外太空生存的研究實驗。同時,在火星上修建運載火箭和飛船的發射基地,為進一步的深空探索做準備。人類探索宇宙的目的,是最終找到類地行星,也就是跟地球生態環境相同或相似的,可以供人類進行繁衍生息的新家園。
  • 中國航天再得新突破,火星探索發現暗能量,刷新人類宇宙認知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國的航空技術也開始日益進步起來,因此中國的航天計劃也不能有所落後。最近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伴隨長徵五號火箭成功到達了火星,這代表了中國對火星的探索和研究計劃也走到了新的階段。這次的探索意義非凡,不僅說明了中國的航天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還為人類對火星的了解提供了更廣泛的技術研究數據。
  • 火星探索的那些眾所周知與鮮為人知
    2020年7月,人類對火星的探索似乎異常忙碌。幾乎前後腳,繼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發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也於當地時間7月30日開啟了「奔火」之旅。
  • 「天問一號」火星探索任務,走在星辰大海的徵途上!
    在今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活動上,國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即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同時公布的還有任務標識(如下圖所示)。
  • 即將抵達夏普山峰頂!火星傳回最新照片,好奇號所處位置不太妙
    趣味探索訊 在地球上,山間小路給人留下崎嶇不平的印象,尤其是懸崖峭壁,形成一道讓人無法逾越屏障,而在與地球相隔約1.98億公裡的火星也是如此,山路複雜險峻,而且還沒有花紅葉綠的美景相伴。火星上的唯一能移動的人造物就是好奇號火星車,所以好奇號成為了世人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