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車機構控制出現異常 專家稱公布體現開放—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2013年12月15日,北京飛控中心大屏幕上顯示嫦娥三號著陸器上的相機拍攝的「玉兔」號月球車。新華社發登錄手機應用平臺,免費下載並使用「雲拍」,拍攝圖片觀看視頻。

在進入第二個月夜休眠前,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玉兔」號發生故障。國防科工局1月25日表示,受複雜月面環境的影響,月球車的機構控制出現異常,有關方面正在組織專家進行排查。

 

玉兔嫦娥對話完畢

 

在經過上一個寒冷的月夜後,「玉兔」本月23日首次成功與「嫦娥」搭話,而這也是中國太空飛行器在地外天體上首次完成的「兩器」通訊,為未來深空探測和建立空間站等打好了通訊基礎。

 

據悉,「玉兔」對「嫦娥」說的話是通過UHF頻段通信鏈路來進行傳遞,這是一種單項通信設備,也就是只能玉兔說話給嫦娥聽,嫦娥能聽見,但不能直接回復。

 

據專家介紹,「嫦娥」直到23日才接收「玉兔」的問候,是因為嫦娥三號探測器首先要完成軟著陸,而其自身帶的能量有限,必須在保證成功實現軟著陸後,UHF接收機才能正式開機,從而實現巡視器對著陸器的通信。

 

完成兩個世界首探

 

據國防科工局專家介紹,在自主喚醒後的第二個月晝期間,嫦娥三號探測器上的科學載荷開機工作,繼續開展既定的科學探測任務:著陸器上的月基光學望遠鏡開展了觀天探測,極紫外相機對地球等離子體層進行觀測,這兩項均為世界上首次在月面開展的探測活動。

 

月球車在此期間進行了巡視,在多個探測點開展了相關探測工作,測月雷達、全景相機、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紅外成像光譜儀均獲得了大量科學探測數據。

 

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自2013年12月14日實現月面軟著陸至今,著陸器和月球車已完成兩個月晝期間的工作。

 

月球車出現異常

 

記者還從國防科工局獲悉,昨日凌晨,嫦娥三號月球車進入第二次月夜休眠。但在休眠前,受複雜月面環境的影響,月球車的機構控制出現異常,有關方面正在組織專家進行排查。

 

「嫦娥三號作為我國航天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出現意外是正常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說。

 

「由於月球的自轉軸與黃道面夾角很小,月面地形對溫度的影響更大,某些方面的環境比火星更為惡劣。」楊宇光說,在「玉兔」登月之前,世界上僅有蘇聯成功開展過無人月球車的探測活動,人類對於輻射、月塵、溫差等月面環境因素的認知仍然非常有限。

 

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認為,國防科工局在第一時間發布這一消息,體現了中國航天的開放。「世界早期探月活動,任務失敗的探測器連編號都沒有,更不會對外公布。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勝利和挫折,這是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也說明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有趣的是,網名為「月球車玉兔」的網友發了一條內容為「啊……我壞掉了」的微博,被網友們大量轉發,紛紛鼓勵其「要站起來」。

 

有網友發微博稱,「兔兔加油!馬上就要過年了,我們還想和你一起過年呢!你一定要好起來啊,等你好了咱們一起過年,我們在地球上放漂亮的煙花給你看哦。」(原標題:月球車「玉兔」出現異常)

 

京華時報記者梅天一綜合新華社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月球車「玉兔」機構控制異常
    數字版首頁 > 第A01: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月球車「玉兔」機構控制異常 專家正進行排查,稱出現意外正常
  • 月球車機構控制出現異常 專家正組織排查
    綜合新華社電 在進入第二個月夜休眠前,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玉兔」號發生故障。國防科工局25日表示,受複雜月面環境的影響,月球車的機構控制出現異常,有關方面正在組織專家進行排查。
  • 月球車"玉兔"出現異常 玉兔君發微博:我壞掉了
    據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完成第二月晝工作,再次迎來月夜。25日凌晨,月球車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在進入第二個月夜休眠前,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玉兔」號發生故障。國防科工局25日表示,受複雜月面環境的影響,月球車的機構控制出現異常,有關方面正在組織專家進行排查。
  • 月球車出現故障:誰是幕後「黑手」?
    原標題:月球車出現故障:誰是幕後「黑手」?在進入第二個月夜休眠前,「玉兔」 號出現了機構控制異常情況,後來雖然被喚醒,但問題仍然存在。事實上,在人類的探月徵途上,由於距離遙遠、環境複雜,一直有各種各樣的「狀況」發生。   人類探月成功率僅51%   據統計,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進行了130次月球探測活動,其中成功或基本成功67次,失敗63次,成功率約51%,尤其是探月早期失敗更多。
  • 玉兔號月球車為何異常仍未知 正研究恢復方案(1)
    昨日,國防科工局正式宣布,12日下午,「玉兔」號月球車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    此前,嫦娥三號著陸器於11日2點45分實現自主喚醒,進入第三個月晝工作期。進入新的月晝工作期後,嫦娥三號著陸器搭載的有效載荷重新開機,按計劃開展下一步科學探測。
  • 專家釋疑中華牌"月球車"如何適應月球兇險環境
    3月31日,中國自行研製的兩款月面巡視探測器(通稱月球車),首度在上海第三屆中英空間科技合作研討會上公開亮相這個長得像小鴕鳥一樣的小傢伙究竟將如何在陌生而兇險的月球上保證自己的衣食住行?已經能在沙石中行進自如的月球車能否適應真正的月球環境?又有哪些難關等著科研人員們繼續攻克?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採訪了國家天文臺和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的相關專家。
  • 嫦娥四號月球車全球徵名 探測器公布外觀設計構型(圖)
    嫦娥四號月球車全球徵名 探測器公布外觀設計構型(圖) 2018-08,並對外公布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著陸器和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
  • 月球玉兔車,微博上一次靈性的進化
    在成功抵達月球後的第 42 個地球日,月球車玉兔出現了異常,這樣一條微博開始大範圍傳播。這靈性的「呼救」來自帳號@月球車玉兔。與微博隻言片語相輔相成的是來自月球玉兔車的博客,黃金 13 篇文章記錄下這一航空儀器一個多月的月球之旅,包括《和所有的故事主角一樣,我也遇到了一點問題……》。
  • 紐約時報:「玉兔號」月球車仍「帶傷」作業
    參考消息網7月22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探月工程的一位科學家對國家新聞媒體說,去年登月的「玉兔號」月球車仍在繼續運作,雖然嚴重的機械故障讓它不能移動。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資料圖片:「玉兔」號月球車搭載的全景相機(左相機)獲得的著陸器及月面彩色圖像。
  • 人民幣中間價止跌回升 專家稱應對異常波動說「不」
    人民幣中間價止跌回升 專家稱應對異常波動說「不」 2016-01-08 21:09:5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月球環形山記錄8億年前「流星雨」—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cience Lab / Alamy 大約8億年前,月球可能被一場巨大的小行星風暴襲擊,當時無數巖石雨點般落下,其中一些還可能撞擊了地球,並使地球進入歷史上最嚴酷的一次冰河期。 但從地球表面探尋這段歷史是困難的,因為侵蝕和生命的影響會覆蓋所有隕石坑,但人們可以從月球上尋找線索。「它是太陽系歷史的見證。」
  • 70年70人丨鄧宗全 「牽」著月球車前進的人
    70年70人丨鄧宗全 「牽」著月球車前進的人 2019-09-24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玉兔2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發現奇怪淺色巖石
    圖片來源:CNSA/CLEP/Our Space中國的「玉兔2號」月球車在最近的月球遠端探測活動中發現了一些相對年輕的巖石。據報導稱,在2019年12月的第13個月球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拍攝到了月球表面散落的淺色巖石。
  • 阿聯小型月球車「拉希德」2024年登月
    如今,阿聯又將目光投向了月球。據《自然》雜誌11月5日最新消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宣布,計劃發射一輛名為「拉希德」的小型月球車以研究月球。消息中稱,這體現了阿拉伯世界國家在航天方面的勃勃野心。該團隊將僱傭一個太空機構或商業夥伴來執行探月任務中最危險的部分:發射和著陸。「拉希德」預計2024年登上月球,如果成功,它將成為由私人公司和太空機構製造的月球漫遊車之一。
  • 嫦娥四號月球車外觀正式公布 為全球重量最小月球車
    國家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供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嫦娥四號月球車外觀和設計。新京報記者倪偉 攝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外觀今天(8月15日)正式公布。這將是我國繼「玉兔號」之後的第二輛月球車。
  • 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研發工作展開學術交流,以促進在相關領域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8位海內外專家學者作了主題報告,論壇除主會場外還同期開展了線上直播,線上線下共有近3000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 嫦娥五號不會帶新月球車上天(新聞背景)
    近日,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說,在2014年1月25日,「玉兔」號月球車進入第二次月夜休眠前,月球車的機構控制出現異常。2月12日,「玉兔」號全面甦醒,狀態趨於好轉。  「月球車出現故障,說明我們對月球環境仍然缺乏了解,比如對月塵的認識非常不足。」
  • 樂山官方稱異味氣體系化工廠洩露,涉事企業曾聲明:未見異常
    20日12時55分,五通橋區官方微博發布最新消息稱,該市區兩級環保部門啟動了應急監測,城區三個監測點位均未發現氯化氫、氟化氫、氯氣、氨氣、VOCs(揮發性有機物)等指標超標情況。「目前,現場已無異常氣味。組織有關專家進入企業逐戶開展排查,區內所有化工企業均未發生爆炸、也未發現有洩漏等情況。源頭排查工作正持續開展,排查結果將及時公布。」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六十載鑄就輝煌,《中國科學報》見證了改革開放創新者的攀登身影。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前者2月4日發表了首批論文,後者於2月12日開放投稿入口。   據了解,《通訊—材料》刊發材料科學各個領域的重要研究,包括材料學與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交叉領域的研究。 「我們尤其注重發表涵蓋所有技術就緒水平的論文——從材料基本性能和屬性,直至其實際應用用途和擴展等。」該刊主編John Plummer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