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裡有沒有細菌?

2020-12-07 騰訊網

在地球上,細菌幾乎無處不在。像大多數生物一樣,細菌生存也需要水、有機物等外界條件。我們都知道,太空中沒有空氣,是個十分極端的環境,並不利於生命的存活。但是,對於太空中有沒有細菌仍然不能準確地答覆。

目前,一種較為流行的理論認為,宇宙中其實充滿了各種微生物,地球的生命最初可能也起源於太空,那些生命力極強的微生物隨隕石一起墜落到地球上,給地球帶來了生命。支持這個理論的事實是,一些細菌被人們送入太空後仍然可以繼續存活。另外在地球上的極端環境中,如南極冰層、火山口、核反應堆等地也發現了細菌的存在,說明生命在太空這種極端環境中生存是可能的。

科學家們發現彗星中富含有機質,這為太空中充滿細菌提供了旁證。此外天文學家也似乎找到了一些類似地球的行星,有可能在那裡找到細菌。

美國科學家將地球和隕星中的胺基酸分子特徵進行比對,他們發現隕星墜落之地的胺基酸分子特徵與地球完全一致。除了地球,隕星還可以墜落到其他地方,如果隕星落到了與地球相似的環境中,那麼隕星中的生命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此外彗星是一個由冰、塵埃、巖石組成的集合體,包括了氮、氧及其他有機物。當受到外界的熱量影響時,彗星內部的冰雪會融化成水,這些水的存在為細菌的生存創造了條件。

但是以上的理論還缺乏確鑿的證據支持,所以目前還沒有人知道太空中到底有沒有細菌。

相關焦點

  • 太空中的細菌有什麼意義?
    進入太空後,菌落的結構發生了什麼變化呢?研究太空中的細菌對於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論人類走到哪裡,都會發現細菌的蹤跡。一旦人們身處太空,不論時間長短,細菌都會以欣欣向榮之姿茁壯生長。因此,我們很高興看到,已經有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太空飛船中的環境是如何影響細菌群落的。有關浮遊菌落的研究表明,一旦離開地球,這些浮遊生物的毒性會增強,增長速度也會加快。
  • 研究發現有地球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多年時間
    據外媒報導,雖然人類此刻有生活在太空中,但那也只是因為科技的進步才使得這樣的壯舉成為可能。經過幾十年的技術進步,有人可能會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適合在太空中生存的。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最新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非常特殊、適應性很強的細菌可以獨自在太空中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 冰箱有沒有細菌,細菌的危害有哪些?
    冰箱是我們生活中必須要用到的電器,家庭中有冰箱才能很好的儲存食物避免食物變質,也有不少人認為冰箱內是沒有細菌的,那麼冰箱有沒有細菌?冰箱細菌危害有哪些?小編將為大家一一作出解答,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冰箱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溫度是4℃至8℃,在這種環境下,絕大多數的細菌生長速度會放慢。但有些細菌卻嗜冷,如耶爾森菌、李斯特氏菌等在這種溫度下反而能迅速增長繁殖,如果食用了感染這類細菌的食品,就會引發腸道疾病。
  • 如果太空中也有細菌和病毒……
    當人類終於有能力將探測器送出地球軌道親眼看一看其他星球時,問題卻接踵而來。這些探測器除了搭載精密的科學儀器之外,還經常順便捎上一些「不速之客」——地球上的微生物。雖然在前往其他星球的旅途中,宇宙空間嚴苛的溫度以及強烈的射線足以殺死大部分像細菌病毒這樣的微生物,但架不住還有另一些已經在地球上進化得刀槍不入的生命,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地表最強生物」水熊蟲。
  •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有一種實驗細菌存活了整整一年
    在太空中度過一年不是在公園裡散步。問問2015年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呆了一年的美國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他長期呆在太空中,改變了他的DNA、端粒和腸道微生物群,他的骨密度也不正常,三個月後他的雙腳仍然疼痛。
  • 太空變異!國際空間站廁所出現新型「超級細菌」?
    太空變異!國際空間站廁所出現新型「超級細菌」?在太空中打掃廁所並不比在地球上打掃廁所有趣,但它能帶來更多有趣的驚喜。舉個例子: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ISS)的廁所裡發現了四種從未見過的耐抗生素細菌。
  • 太空人如何防止把太空細菌帶回地球?執行完任務有嚴格隔離措施
    國際空間站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科學研究都不能明確太空深處到底有沒有細菌之類的微生物,但有一個可以確定的地方就是,太空中其他天體或是一些隕石,如果沒有這種抗體,即便今天看起來「人畜無害」的一些細菌或病毒,都會對人類造成「致命一擊」!
  • 人在太空不會感染細菌病毒:現實不可思議
    地球上細菌、病毒很多,那太空上是怎樣的呢?據外媒報導稱,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ISS)檢測到了細菌和病毒,而且空間上存在了這樣的物質,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對吧。科學家是在國際空間站的飲水機中檢測到兩種細菌,通過收集細菌樣本,科學家希望通過對其展開的研究獲得更多的發現。
  • 在太空裡能打噴嚏嗎?
    人類的鼻子相當於真空吸塵器,但是細菌有時還是會逃過鼻毛的阻擋,跑到鼻腔通道裡去。這時候,鼻腔裡的細小神經就會向大腦發送信號,接著大腦就會命令胸腔和喉嚨的進入緊繃狀態,並讓人閉上眼睛和嘴巴,然後噴嚏就打出來了。
  • 為什麼細菌在太空中存活
    在休斯頓大學喬治福克斯教授的實驗室裡,科學家正在研究可能汙染其他行星的地球細菌儘管進行了極端的淨化努力,來自地球的細菌孢子仍然設法進入宇宙飛船的外太空。福克斯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究一些孢子如何以及為何無法消除汙染。他們的研究發表在BMC微生物學。 為了進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世界上最大的潔淨室或加利福尼亞州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超級清潔潔淨室,員工可以通過一系列遊說活動。
  • 神秘地球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
    ,就像整日在公園裡散步。  但事實上並非他描述的那樣簡單,長期太空生活改變了他的DNA、端粒和腸道微生物群,骨密度降低,3個月後他的腳仍然疼痛。  但在沒有國際空間站保護的裸露太空環境下生存則完全不同,紫外線輻射、真空、巨大溫度波動和微重力,都會對人體構成巨大威脅。
  • 在太空中頑強生存3年的「超級細菌」
    三年後,在厚度超過0.5毫米的團塊中,研究者驚喜的發現了仍然存活的細菌。在這些菌落團塊中,雖然外層的細菌已經被太空輻射的紫外線殺死破壞,但這恰好可能為內部的健康細菌提供了保護,菌落內部的細菌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任然得以存活。存活下來的細菌在國際空間站外「生活」3年後,被帶回地球培養,又開始繼續繁殖。
  •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將細菌置於國際空間站(ISS)外部的新實驗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這項研究為生命可以在行星之間旅行的想法提供了依據。細菌是頑強的小生物。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從極地冰層深處到最乾燥的沙漠,從地下數英裡到大氣層深處。
  • 太空「生物採礦」有望成真:科學家研究用細菌開採小行星礦藏
    現在,美國和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他們認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那麼,究竟什麼是太空「生物採礦」?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呢?
  • 科學家把一堆細菌帶到太空宇宙輻射下暴曬三年,發現它們還活著!
    在這種質疑下,有了第二種流行的假說:「胚種論」。胚種論認為,生命不是來自地球,而是來自外太空中的微生物。在整個太空裡,瀰漫著各種形態的微生物。它們藏在彗星、小行星裡,四處遊走。但日本科學家山岸彥明更進一步,他認為微生物在沒有隕石保護的情況下,也能四散開來。也就是說,生命有在行星之間自由穿梭的能力。為了證明這一點,這位來自東京醫科大學的分子生命學教授找到日本太空實驗艙合作。
  • 地球細菌可以「飄」到火星?細菌可能在太空傳播生命
    雖然宇宙空間基本真空,並且受到太陽的直接「滅菌」,但是科學家依舊發現太空確實存在微生物,並且比想像中普遍的多。一個小型的球菌菌落,就可以在太空環境下生存3年時間,科學家認為如果一個大小足夠足夠的微生物菌落
  • 人類還在吃,科學家發現一種「肉罐細菌」,能在太空存活一年以上
    人類一樣,我們需要的基礎性氧氣沒有的話,很快就會受到生命的危機,所以當人進入太空的時候,都會製造各種裝備。根據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細菌,能夠在太空強力生存,這是來自地球的一種細菌,並且能在太空存活一年以上,我們來看看情況。
  • 太空環境下細菌或變異擴散:成為致命超級病毒
    美國休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馬德罕·蒂魯馬萊(Madhan Tirumalai)發現,在類似太空的條件下細菌將變異和擴散,做為迄今最嚴謹的一項研究工作,他觀察到大腸桿菌在一個模擬微重力的旋轉容器內迅速繁殖1000多代。最新研究稱,大腸桿菌在微重力環境下將發生變異,潛在威脅太空人健康。
  • 細菌如何在太空中存活數年?形成厚厚的凝結塊
    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還能在太空的惡劣環境下生存。  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研究人員取下了乾燥的抗輻射奇異球菌樣品,發現這些樣品在太空中放了3年之後,竟然又「復活」了。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倖存下來的細菌此前形成了一團厚厚的凝結物。
  • 日本科學家把一堆細菌帶到太空宇宙輻射下暴曬三年,發現它們居然還活著
    在這種質疑下,有了第二種流行的假說:「胚種論」。胚種論認為,生命不是來自地球,而是來自外太空中的微生物。在整個太空裡,瀰漫著各種形態的微生物。它們藏在彗星、小行星裡,四處遊走。當它們撞擊到其他行星後,微生物停留下來,生長繁衍,最後形成高級生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