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了鯨魚歪斜頭骨的神秘演變過程

2020-12-03 施普林格自然OA

原文以 Wonky whales: the evolution of cranial asymmetry in cetaceans 為標題發布在 BMC Biology 期刊

有些鯨魚是歪斜的。你可能從外觀看不出來,但它們的頭骨其實是非常不對稱的。這種神秘的特徵有助於回聲定位。回聲定位是指鯨魚通過發出聲音並感知被物體反射回來的聲音,據此來確定物體的位置的方法。

歪斜的狀態並不是在所有鯨魚身上都存在。我和我的同事們最近進行了研究,希望明確這些鯨魚頭骨歪斜的原因,以及它們是何時與頭骨對稱的表親分道揚鑣、朝著不同方向進化的。我們現在知道歪斜的鯨魚頭骨最早出現在3000萬年前,當時的那個物種隨著進化,頭骨變得越來越不對稱,最終成為了我們今天所認識的現代鯨魚。

為了了解頭骨歪斜的鯨魚是如何變成這樣的,我們需要看看它們過去是如何生活和適應的。對我們來說很幸運的是,鯨魚化石的記錄非常全面,科學家甚至稱鯨魚為"進化的模範代表"。現存的完整頭骨和骨骼可以追溯到5000萬年前最早的鯨魚,鯨魚的歷史中分布著更多的化石分布,一直延續到我們今天所了解的活鯨魚。

通過這個記錄,我們能夠看到鯨魚的鼻孔逐漸從吻部移到了頭頂,這是一種便於在水面上呼吸的進化策略。齒鯨(嚴格意義上包括海豚,還有抹香鯨等物種)的頭骨也逐漸變得不對稱,一側的骨骼與另一側相同的骨骼位置不同。

這是因為齒鯨有一團叫做"額隆"的脂肪組織,用於回聲定位。齒鯨的額隆和回聲定位所需的軟組織位於頭骨上方左側,因此使它們的前額呈球狀突出,也使下方頭骨的骨骼向左傾斜生長。隨著齒鯨的進化,它們的頭骨也變得越來越歪斜。

但為什麼不是所有的鯨魚有這種歪斜的構造呢?最早的鯨魚被稱為「archaeocetes」,即拉丁語的「古鯨」。它們從在陸地上行走進化到完全水生,只用了相對較短的800萬年左右。

我們現在已知古鯨化石的吻突(即吻部)是歪斜的。這可能是化石變形了,也可能它就是一種幫助古鯨辨別聲音來自水下哪個方向的特徵。

然後,大約在3900萬年前,鯨魚分化成兩類:一類嘴裡長了牙齒,被稱為"齒鯨";另一類長了鯨鬚(一排剛毛,可以讓鯨魚從水中過濾食物),被稱為"鬚鯨"。到了某個時點,齒鯨進化出了歪斜的頭骨和回聲定位。然而,包括那些巨大鬚鯨(如藍鯨)在內的鬚鯨類則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進化道路。它們進化出了鯨鬚和濾食行為,頭骨比古鯨和齒鯨都更加對稱。

我們想了解為什麼這種進化分歧會發生,以及它發生的確切時間。因此,為了追蹤鯨魚頭骨進化過程中不對稱性的變化,我們製作了162個頭骨的3D掃描圖,其中78個是化石。我們將頭骨歪斜的形變匹配在鯨魚的家譜上,就可以精確地追蹤它在進化史上何時首次出現,以及在哪些族群中發生了進化。

根據我們對這些頭骨的分析,鼻面不對稱(即歪斜)似乎是在3000萬年前首次演化出來的。這發生在在古鯨向現代鯨類過渡之後,也是在齒鯨和鬚鯨分開之後。大約在頭骨歪斜現象出現的同時,這些早期的齒鯨也進化出了高頻聽覺和複雜的回聲定位系統。

我們還證實現代鯨魚的早期祖先在鼻面部幾乎沒有什麼顱骨不對稱性,很可能無法回聲定位。因此,鬚鯨很可能從來都不具備回聲定位的能力。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種不對稱性在一些特定的物種中達到了最高水平,如抹香鯨和獨角鯨以及其他生活在深海或極端環境中的物種。

這些生活在複雜環境中的動物還包括生活在冰冷、雜亂水域的白鯨和生活在淺水、渾濁河流中的河豚。這說明這些動物已經進化出了不同的回聲定位能力,比如更多樣或更離散的聲音曲目,以幫助它們導航和捕獵。隨之而來的是鼻部和面部周圍的骨骼變得更加不對稱。

齒鯨變得越來越不對稱的這種進化路徑表明,隨著它們的回聲定位技術變得更加特化,它們的頭骨和上覆軟組織可能會繼續變得更加歪斜。

這些發現一方面提醒我們鯨類動物經歷了複雜的進化途徑才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適應性極強的標誌性海洋居民,而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儘管我們與這種地球上存在過的最大動物之一共同生活,但關於它們我們仍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

BMC Biology

doi:10.1186/s12915-020-00805-4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又發現鯨魚新品種
    所以當聽到科學家們居然又發現新品種的鯨魚,電視機前的觀眾都發出了驚嘆聲。關於這種新鯨魚的線索首先出現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日本,那時捕鯨者報告說他們抓住了一頭陌生的劍吻鯨。然後在2004年,一頭死去的鯨魚被衝上阿拉斯加的海岸,它看起來似乎有點印象。
  • 奇怪的鯨魚頭骨被證實屬於獨角鯨/白鯨雜交品種
    不過這兩種鯨魚是否會雜交呢?丹麥科學家現在已經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他們通過被稱為「Narluga」的獨角鯨/白鯨雜交品種的頭骨來證明這一點。這個故事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一位格陵蘭獵人捕殺了一頭奇怪的鯨魚。由於鯨魚引發了他的好奇心,他決定保留鯨魚的頭骨。
  • 這種鯨魚曾經被認為已經滅絕了200萬年!但事實是,它們仍還活著
    >侏儒露脊鯨是一種神秘而難以捉摸的動物。它們很少到近海或上岸;實際上,它是一個被認為在200萬年前已經滅絕的遠古鯨魚物種中,最後一個活著的成員——直到現在,人們還是不認為它仍然生活在我們身邊。體型相對較小的侏儒露脊鯨,長度大約只有6.5米,生活在開闊的海洋中。
  • 鯨魚奇特進化方向:腦殼愈加不對稱!為什麼部分進化,其它卻不變
    鯨魚頭骨很多人也有輕微的頭骨歪斜,除了因為宮腔內環境受限,就是嬰兒時期睡覺姿勢不對導致;人有時候望鏡子看久了會覺得自己臉不對稱,除了頭骨問題,就是面部肌肉問題了。而一些鯨類頭骨的嚴重不對稱已經刻入基因,代代相傳。為啥會進化出頭骨不對稱的情況?
  • 研究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演變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團隊研究員陳吉濤等通過對相關地層的鍶、碳同位素綜合研究,認為顯生宙最大的一次冰期事件——晚古生代大冰期的發生
  • 化石研究表明:史前鯨魚或能夠吮吸式進食
    在遠古時期,鯨魚似乎都是有牙齒的。可現代的鯨魚,似乎成為了「大口吞食」的代名詞(鬚鯨很是出名)。不過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卻為鯨魚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暗示某些鯨魚只是簡單地「吸食」了它們的食物。Carlos Peredo 展示史前鯨魚頭骨化石(via:Ryan Lavery)關於「某些種類的史前齒鯨能否直接進化出鯨鬚」、還是經歷了「有齒鯨 / 無齒鯨」之間的階段,理論上的爭吵已持續很多年。
  • 大氣所揭示華北春季極端「倒春寒」的特徵和環流演變過程
    目前已經有較多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其變化特徵和機制。但是,春季的冷事件(俗稱「倒春寒」)卻鮮有研究涉及。我國華北地區是重要的冬小麥產區,春季是冬小麥返青、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極端「倒春寒」事件(ESCS)可以使當地的冬小麥產量減產20%以上。特別是全球變暖背景下,冬季顯著增溫,使得ESCS的破壞性增強。
  • 石墨烯摩擦表界面結構演變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磨損與表面工程課題組發現了摩擦力致氧化石墨烯向理想石墨烯表界面結構原位轉化的現象,並與清華大學馬天寶教授團隊合作,結合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了結構演變過程的分子作用機理與規律,提出了一種利用簡便的摩擦力作用,即可實現選擇區域的石墨烯表界面結構調控的新方法。
  • 水晶頭骨真的是古代神秘力量的象徵?
    關於頭骨的玄學說法至於它的用途,據說可以揭示人類的起源和死亡,也能解開宇宙生命之謎,當地球文明達到極致之時會重新出現,並顯示人類過去和未來的秘密他們認為水晶頭骨和能量有關,不是入口就是出口或者兩者兼容。在他們看來頭骨的設計和水晶的結構完美契合,所以水晶頭骨可被用來治病(包括癌症)、發射能量和提升一個人的心智能力。還有人認為它是一個鑰匙,能從意識上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從而讓我們了解人類起源和演化的本質」。總之這類人的觀點就是:這玩意是聖物,得到它好處大大的。當然還有另一派人,認為頭骨中可能蘊含著某種外星文明的信息。
  • 水星特殊的構造特徵,如何揭示其演變過程?
    那麼,水星到底具有哪些特殊的構造特徵,在其形成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水星的坑窪表面揭示暴力的早期太陽系事實上,就水星的外觀而言,它與我們地球的月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其表面所呈現出的大小不一的坑窪形態,便是該星球保留下的早期太陽系充滿暴力的證據。
  • 紐西蘭驚現鯨魚無齒頭骨 將改寫海洋動物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赫芬頓郵報》11月19日報導,近日,科學家在紐西蘭發現兩具古代鯨魚的無齒頭骨,這一發現將改寫南半球海洋哺乳動物的歷史。據了解,這兩具頭骨的所屬鯨魚被分別命名為多哈拉達•銳庫哈(Tohoraata raekohao)和多哈拉達•維塔肯斯(Tohoraata waitakiensis)。
  • 我國學者發現「寶貴」頭骨化石 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比如現代人在東亞大陸的出現與演化規律及細節過程等一直存在爭議。因此,年代可靠、保存狀態良好的人類化石對於研究和論證這一時期人類演化過程尤為重要。
  • 古脊椎所揭示羅平強壯魚關鍵頭骨特徵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以2.44億年前羅平強壯魚為代表綜合研究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6月24日在美國學術期刊PeerJ在這篇長達33頁的論文中(另有38頁的附件文檔),徐光輝詳細描述了羅平強壯魚的骨骼形態,揭示了全骨魚類一些具有重要進化意義的頭骨特徵演化序列,重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全骨魚類進化樹。  全骨魚類分為鉸齒魚類和近鯡形類,分別以雀鱔和弓鰭魚為現生代表。
  • 科學網—新研究揭示恆星進化過程
    新研究揭示恆星進化過程。
  • 南極神秘「嘎嘎」實為鯨魚叫聲
    原標題:南極神秘「嘎嘎」實為鯨魚叫聲   現在,鯨類動物研究人員宣布解開了這一謎題:該聲音來自南極小鬚鯨(Balaenoptera bonaerensis)。   這一發現為這種鮮為人知的鯨類物種行為的研究提供了新見解,該物種是日本「科學」捕鯨的主要目標。研究人員通過在2013年將收集聲波數據的傳感器附在兩條鯨魚上獲得了這一發現。一條標記鯨魚的記錄時間為18小時,另一條僅為8小時。
  • 埃及沙漠深處居然有鯨魚?這是什麼情況?了解之後才明白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這萬千的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演變,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奇聞趣事發生,雖然如今的科技已經達到了一個不錯的高度,但是目前為止還是有很多的事情至今沒辦法用科學來解釋,這也就給世界披上了一張神秘的面紗。埃及沙漠深處居然有鯨魚?這是神秘情況?了解之後才明白。
  • 彭陽要火了,深山裡挖出神秘動物頭骨!村民稱為「龍骨」!
    由於無法確定頭骨年代,當地村民稱之為「龍骨」。這顆動物頭骨有何神秘之處,記者前往發現地一探究竟。 發現頭骨的農家位於新集鄉白河村。白河村地處兩座大山之間,兩山呈東西走向,之間地勢較為平坦,形成一道扇形「川地」。村舍民宅沿山修建,黃土窯洞遍布村組。記者看到,這顆未知動物的頭骨鑲在半山腰黃土中,骨色白潔,頭骨接縫清晰可見,牙齒堅硬。
  • 澳發現巨眼肉食鬚鯨化石 或重寫鯨魚進化史(圖)
    這一新的鯨魚種類的體型最大長度可以達到11.5英尺(3.5米),其鋒利的鋸齒型牙齒可以長達1.4英寸(3.5釐米)。  對澳大利亞東南部的託奇(Torquay)附近海灘的懸崖上發現的這一史前鯨魚化石的研究報告在《皇家學會學報B刊》上進行了描述。科學家們根據其獨特的頭骨形狀將這一新發現的化石歸為鬚鯨類。
  • 荷蘭科學家在頭骨底部發現新的器官
    參與研究的荷蘭癌症研究所研究員馬泰斯·瓦爾斯塔說:「現在,我們認為存在第四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放射治療與腫瘤學》(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雜誌上。放療過程即使出現很小的差錯,就可能永久性地損傷脆弱的組織。在仔細讀取一組掃描圖時,研究人員注意到頭部有兩個很不尋常的結構。這是兩個扁平、細長的腺體,長約4釐米,不顯眼地掛在連接耳朵和喉嚨的管狀結構上。
  • 精華盤點,走進神秘夢幻的鯨魚世界
    海洋一直是神秘而夢幻的境地,多少未知的風景隱藏在波濤背後,多少神奇的生物棲居於蔚藍之下……而說到海洋生物裡的霸主,鯨魚必定榜上有名。拍攝鯨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海洋霸主肯不肯露面,全憑你的耐心和運氣。今天讓我們一起跟著攝影大咖們的鏡頭,盤點一下全球各地的鯨魚們,為深度探索廣袤的海洋留下伏筆——虎鯨▲ Paul Nicklen /攝虎鯨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它們會以集群為單位共同行動,集群中的虎鯨多達40頭。▲ Paul Nicklen /攝挪威安德內斯,虎鯨正在追逐鯡魚群。虎鯨通常以海豹、海驢等海洋哺乳類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