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旗下的《轉化醫學》子刊發表封面文章,通過病理標本測序方式,證明在廣泛使用中草藥的亞洲,特別是中國臺灣、大陸,肝癌高發生率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是含有馬兜鈴酸的數十種中草藥。
此文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方反應不一。
有人在大量轉發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清單,提醒大家不要吃這些藥物;有的則認為這樣的研究證據還不充分;更有些反對意見,聲稱中藥本來「是藥三分毒」,科學檢驗標準不適用於天然中草藥。
馬兜鈴酸是什麼,它到底怎麼了
《轉化醫學》封面文章稱,來自美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的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中國臺灣、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及歐美的1400多例肝癌標本,對其中發生的基因突變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臺灣的98例肝癌病理樣本,78%具有馬兜鈴酸誘變的特徵,中國大陸的89例肝癌標本中,有47%符合馬兜鈴酸基因突發特徵。而在歐美,這一數字分別是1.7% 和4.8%。
也就是說,亞洲人群的肝癌和馬兜鈴酸產生的突變高度相關,而其中又以中國臺灣及中國大陸最高。
馬兜鈴酸也被稱為馬兜鈴總酸、增噬力酸或木通甲素,是一類具有強烈致癌性和腎毒性的硝基菲羧酸。這類有機化合物天然存在於諸如馬兜鈴屬及細辛屬等馬兜鈴科植物中,而這些植物曾廣泛被用作中草藥。
其實,國際醫學界早在十幾年前,已經對含有馬兜鈴酸藥物喊停。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中提出對馬兜鈴酸藥物的藥物警報。2002年,美國FDA下令禁止使用一切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隨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也先後宣布停止進口及銷售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材。
2005年,《中國藥典》取消了記錄中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2012年,因其毒性強烈,所有的馬兜鈴酸類物質已被升級為1類致癌物。
不過,《中國藥典》2015年版,有三種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仍在名單上,他們分別是天仙藤、馬兜鈴和細辛。
中藥不是第一次遭遇「科學檢驗」
其實這並不是中藥第一次遭遇「科學檢驗」了。早在2012年4月,《美國科學院院刊》就發表文章,證實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可能導致尿道癌,稍後澳大利亞大學也檢驗出進口中藥材中含有多種有毒成分。
歐美科學家開始重視對中草藥的研究,正是因為比利時、英國和日本在90年代年輕女性服用中藥減肥後出現腎損傷(後查明是馬兜鈴酸所致),國際醫學界因此稱之為「中草藥腎病」。
「中藥有效性」危機不僅發生在國外,在國內同樣迎來多事之秋。
2016年8月,中國國家食藥監總局在多年不良反應報告的基礎上,禁止將茵梔黃注射液用於孕婦、新生兒和嬰幼兒;時隔一年之後,又大範圍修訂「茵梔黃口服製劑」。
2017年2月,食藥監總局對39種中藥注射劑進行報銷限制,限制有良好搶救手段的二級以上醫學方可使用;9月底又召回了兩款中藥注射劑,並且將對總體安全性進行重新評價。
那麼,對於中外科學家們出手,用「科學標準」為中藥「清理門戶」,我們應該怎麼看?
有不少人認為,科學標準不適用於中藥,中藥就應該是傳統的、天然的、是基於陰陽五行、君臣佐使的中醫配伍理論,屬於中國文化與哲學,無所謂科學不科學。
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既不符合科學事實,也不符合發展中醫的精神。
▲新京報「動新聞(ID:xjbdxw)」視頻截圖
科學標準具有普適性和現代性
自從1840年中國被迫打開國門以來,中國傳統的「數理化天地生」都無一例外地與國際學術發生接軌。
當今中國的科學家們在各個學科追趕國際領先潮流,並且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說明科學標準並無國界或文化差異之分。沒有哪個國家的科學工作在科學評價標準中,會因為文化原因而受到優待或者歧視。
同時我們要看到,科學思維就像是一把善於解剖自我的手術刀,它近乎嚴苛的標準所對準的,是我們在以往對世界認識裡可能發生的錯誤。
有很多人認為中藥具有悠久歷史,因而不需要檢驗。這就忘記了中國的「天圓地方」、西方的「地心說」同樣具有悠久歷史,最終仍被科學新發現所推翻。時間長度並不是「正確」的保證,恰恰相反,科學發展對我們思維的一再顛覆說明,越古老的認識可能潛藏的錯誤越多。
比如中藥裡的許多「驗方」並非是「驗證有效」,實際上用現代循證醫學來看,僅僅是「用過的方子」。它並不是根據隨機雙盲對照組實驗,這樣的科學標準檢驗過的「有效」處方,並未排除安慰劑效應,也就是人體的自愈功能。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說明我們祖先試圖為了解決人們的病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價,然而無論這些貢獻是大還是小,都不是為了讓後人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甚至盲目牟利的。
實際上,我們每一代人都應該對我們所擁有的所有知識,用科學標準進行重新檢驗,這樣才能達到現代化的要求與目的。
科學標準何以適用中藥
從自然科學的發展來看,中藥也必須主動擁抱科學,接受現代醫學標準的檢驗,才能成為科學體系的一部分,而不是自外於科學體系之外。
無論是人還是其他動植物,都是自然演化的產物,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實際上,無論來自何方,基於何種理論,藥物總是要進入人體,被分解成小分子,吸收進入細胞才能起作用。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老老實實地弄清楚藥物成分是否有效,有效或有副作用的機制究竟是什麼,治療的同時如果有副作用,是否在可接受的安全範圍內。這時候不能拿「陰陽五行」「君臣佐使」或者「是藥三分毒」等模糊猜想來搪塞,因為我們身體的細胞可不懂文化與哲學。
更廣義地來說,通過這種方式檢驗中藥,這就是中藥的科學化與現代化的契機。2015年獲得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在40多年前進行的發現和製備青蒿素的工作,正是標準的科學樣本。
事實上,當前我們也已經具備了用科學標準檢驗中藥的條件。多年來,我國近百所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培養出了許多兼通中西的人才。
接下來的關鍵事情是,我們能否用現代醫學理念,堅持科學標準重新檢驗中藥材,實現中藥在科學標準之下的真正的現代化,更加科學地造福於中國和全世界人民。
就像我們國家發展歷程一樣,任何改革,包括中藥的現代改革需要巨大智慧和勇氣,有時候我們必須直面缺點,勇敢批評和自我批評。
我們國家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科學研究體系,用科學標準「清理門戶」,不讓中藥這樣具有悠久歷史的領域止步不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也是中藥能為全世界繼續做出貢獻的前提。
□孫正凡(作者為科普作家、科學松鼠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