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MoS2電催化制氫的活性邊緣位點的鑑定

2021-02-24 二維材料前沿
異相催化中活性位點的鑑定需要表面敏感方法和反應性研究的結合。固態催化劑具有多種不同的催化位點,且難以識別和量化,而確定活躍的活性位點對於催化材料的開發和設計至關重要。美國史丹福大學Thomas F. Jaramillo教授工作團隊確定了納米顆粒MoS2的氫釋放反應(HER)2H++ 2e-→H2的活性位點。該論文「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Edge Sites for Electrochemical H2 Evolution from MoS2 Nanocatalysts 」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圖1 MoS2納米顆粒在Au(111)上的一系列STM圖像。 顆粒表現出具有導電邊緣態的典型多邊形形態,並且不考慮覆蓋率和退火溫度(400°C或550°C)而分散在Au表面上密度泛函理論(DFT)的計算表明,MoS2納米粒子的的邊緣對析氫具有活性。對MoS2催化劑的結構研究表明,它幾乎完全由S-Mo-S三層的扁平多邊形組成。對於單個三層膜,存在兩種常規類型的表面位點:露臺位點(位於基面上的那些位點)和邊緣位點(位於納米粒子的邊緣),本文中MoS2樣品通過將Mo物理氣相沉積在乾淨的Au(111)襯底合成的。圖2 在五個不同的MoS2樣品以及空白樣品的陰極電勢窗口中的極化曲線和Tafel圖。 退火至400°C的樣品為深藍色,退火至550°C的樣品為淺藍色繪製了每個樣品的交流電流密度與兩個樣品參數,MoS2面積覆蓋率(圖3A)和MoS2邊緣狀態長度(圖3B)的關係。 僅當繪製與邊緣長度的關係時,數據點才落在一條直線上。由於反應速率與所有樣品的邊緣位點數量成正比,而與顆粒大小無關,因此得出結論即邊緣位點確實是活性位點。圖3 交換電流密度與(A)MoS2面積覆蓋率和(B)MoS2邊緣長度的關係圖4 納米顆粒MoS2和純金屬的交換電流密度與DFT計算得出的吸附原子氫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函數確定其活性位點後,還考慮了其如何進行改善。使所有MoS2邊緣位點吸附H,則活性可以提高4倍。這可以通過適當調整邊緣的電子結構以提高吸附的H的鍵強度來實現。 這樣的修飾可以同時改善每個邊緣部位的固有周轉率,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材料對Pt類金屬的整體活性。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Edge Sites for Electrochemical H2 Evolution from MoS2 Nanocatalysts

Thomas F. Jaramillo, Kristina P. Jørgensen, Jacob Bonde, Jane H. Nielsen

DOI: 10.1126/science.1141483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該論文只做學術交流使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版權所屬為2021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歡迎投遞博後簡歷,歡迎轉載,歡迎申請報導

相關焦點

  • 原子級分散Ni–Ru–P界面位點用於高效全pH電催化產氫
    ,該催化劑表現出優異的電催化析氫性能,尤其是在鹼性條件下性能更加出色。在此,開發高性能、價廉、穩定的HER電催化劑對氫能源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過渡金屬磷化物(TMPs)已成為一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貴金屬電催化產氫催化劑。然而,TMPs材料的電催化活性和穩定性仍然不如鉑基催化劑,尤其是在鹼性介質中。此外,鹼性介質中還存在的額外水解離過程以及催化機理不明確等問題。因此,實現TMPs催化劑的合理設計與精準合成,對提高電催化性能和理解催化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硼路易斯酸位點調控提升非金屬硼碳氮材料電催化固氮活性
    ,非金屬碳基催化材料的真實活性位點和相應的準確催化機理仍亟待明晰。通過調整B路易斯酸位點實現了BCN材料電催化固氮活性的提升。BCN上硼活性位點的氮吸附自發性和較低的反應決速步能壘,實現了氮還原活性的提升。背景介紹氮,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可被轉化為氨和其他衍生物。氨,不僅是化肥、藥品等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還是潛在的能源載體和綠色燃料。
  • 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材料領域再獲進展
    》(影響因子:14.229)上發表了題為「Strong electronic couple engineering of 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s-oxides heterostructures as mult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production」(過渡金屬磷化物-氧化物異質結間的強電子耦合工程高效助力電催化制氫
  • ...單相鈣鈦礦氧化物:超交換誘導原子尺度多活性中心協同電催化產氫
    電催化分解水是一種高效、環境友好型的制氫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電催化析氫(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反應是電解水制氫的關鍵步驟,因此開發高效的電催化劑來降低HER反應電位,從而減少能量損耗,一直是電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不同於酸性HER反應機制,鹼性HER不僅僅只包含H*的吸附,還涉及到動力學水解離和氫氧根脫附過程。
  • 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SMMCs的常用載體,被半導體異質化的SMMCs通常具有三重作用: i)通過橋聯配體接受SC的光激發空穴; ii)為光催化水氧化提供活性位點; iii)有效降低SC表面的動能勢壘,同時不損失光吸收效率。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此外,證實在OER發生之前,Co/Fe尖晶石狀表面促進了高活性Co(Fe)OOH相的形成,從而增強了BSCF高導電鈣鈦礦結構的OER電催化性能。這項研究提供了對氧化物催化劑在電化學過程中經歷的基本轉變的詳細理解,並且可以幫助開發具有增強活性的新型氧化物催化劑。
  • 湖南大學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通過簡單地攪拌同時含有MOF和RuCl3的混合液,將孤立的Ru位點成功地注入到MOF的結構中,從而促進等離子體放電,NO/NO2吸附和形成·OH自由基。構造了一種特殊的羰基橋聯的Zr4+-O-Ru3+,以加速電子轉移和反應的連續進行。當MOF被等離子體誘導的「偽光催化」激活時,可以觀察到生成的電子從MOF向Ru位點的定向遷移。
  • 南洋理工樓雄文團隊AM:揭開電催化析氧反應的活性起源神秘面紗!
    因此需要高效的電催化劑來降低OER的過電位,以提高電解水的效率。其中,RuO2和IrO2是常用的OER電催化劑,但由於Ru和Ir作為貴金屬存在稀缺性和成本高而限制了其廣泛使用。因此,需要研究以含量豐富的稀土元素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電催催化劑,同時開發性能更優異的電催化劑。然而,單原子催化劑(SACs)因具有分離活性位點而成為電催化領域的新星而被廣泛關注。
  • ChemCatChem:有序介孔碳膜內超小鈷摻雜二硫化鐵納米顆粒用於催化電解水制氫
    電解水製取氫氣是目前最重要的制氫方法之一。鉑基材料被認為是析氫反應的最先進催化劑,但高成本和稀缺性嚴重限制了它的實際應用。因此,以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碳化物、氮化物和磷化物等地球上含量豐富的過渡金屬為基礎的電催化劑備受關注。硫化鐵由於與氫化酶活性中心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作為電解水產氫催化劑吸引了眾多的研究興趣。
  • 前沿透視:Nano Letters - 具有面內選擇性切割Mo-S鍵的MoS2助力高效析氫
    電化學驅動的水裂解被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制氫途徑,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反應體系中電催化劑的組成、形貌和電子結構。具有優先暴露不飽和活性邊緣位點的硫化鉬(MoS2),被認為是析氫反應(HER)的一種優異的電催化劑。然而,MoS2的析氫活性源於其邊界,而其基面呈電化學惰性,這限制了MoS2的HER活性進一步提高。
  • 哈工大韓傑才院士團隊在2D過渡金屬二硫化物電催化材料的最新綜述
    作者在前期有關層狀MoSe2電催化劑的研究工作中發現,通過改變水熱反應的溫度和還原劑硼氫化鈉的用量,可以分別控制樣品的無序度和晶相結構,通過精細的調控反應溫度和時間,可以在保證1T相的含量較高的前提下,提供充足的活性位點,從而使HER活性達到最優值(圖2a-c)。但是這種方法影響因素較多,實際反應中的可控性仍然是較差的,特別是對催化機理的研究,並不適用於採用水熱或溶劑熱方法得到的樣品。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Operando X射線吸收光譜顯示活性位點是與氮摻雜碳載體上的吡咯氮(N)原子所配位的離散Fe3+離子,在電催化過程中仍能保持+3氧化態。電化學數據表明,Fe3+位點比常規的Fe2+位點具有更快的CO2吸附和較弱的CO吸附能力,從而具有優越的活性。
  • 化學化工學院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材料設計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催化領域國際知名期刊《Applied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應用催化B:環境》,
  • 省科學院測試分析所光催化生物質制氫取得新進展
    但傳統制氫技術能耗大,且伴隨著大量二氧化碳釋放,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一直是國內外的研究重點。 生物質是一種來源廣泛、儲量大、廉價且可持續利用的能源載體。農業生產中的稻稈、麥稈、稻草,生活中以木質纖維為原料的紙杯、紙盤以及紙漿造紙排放的汙泥等都含有大量的生物質,然而這些生物質常被作為廢棄物拋棄。
  • 華東師範大學電催化制氫研究獲重要成果—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施劍林院士與青年教師陳立松博士在有機物輔助電催化析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湖南大學王雙印教授Chem:親核試劑電催化氧化活性起源
    ▲圖5.β-Ni(OH)2的NOR活性與晶格氧配位環境的相關性在上文中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對於β-Ni(OH)2來說,NOR是一個單電子的兩步反應包括電致的電催化劑脫氫反應和自發的親核試劑脫氫反應。因此調控其NOR性能的關鍵在於如何調控其NOR活性中間體β-Ni(OH)O的生成電位以及產生速率。
  • 吳驪珠團隊報導量子點光催化劑活性中心的定點定向「錨定」及其...
    在眾多人工光合成制氫反應研究中,基於半導體量子點與廉價金屬離子(如:Fe2+, Co2+, Ni2+等)構築的人工光合成體系展現出了極高的活性和穩定性,已成為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的一條高效、便捷且經濟的途徑。然而,在表面結構複雜、尺寸極小的量子點表面可控錨定活性中心一直以來都是該領域的巨大挑戰。傳統的光沉積或者熱沉積手段不僅無法控制催化位點的位置,而且會引入缺陷態,導致光生電子-空穴的非輻射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