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相催化中活性位點的鑑定需要表面敏感方法和反應性研究的結合。固態催化劑具有多種不同的催化位點,且難以識別和量化,而確定活躍的活性位點對於催化材料的開發和設計至關重要。美國史丹福大學Thomas F. Jaramillo教授工作團隊確定了納米顆粒MoS2的氫釋放反應(HER)2H++ 2e-→H2的活性位點。該論文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Edge Sites for Electrochemical H2 Evolution from MoS2 Nanocatalysts 」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圖1 MoS2納米顆粒在Au(111)上的一系列STM圖像。 顆粒表現出具有導電邊緣態的典型多邊形形態,並且不考慮覆蓋率和退火溫度(400°C或550°C)而分散在Au表面上密度泛函理論(DFT)的計算表明,MoS2納米粒子的的邊緣對析氫具有活性。對MoS2催化劑的結構研究表明,它幾乎完全由S-Mo-S三層的扁平多邊形組成。對於單個三層膜,存在兩種常規類型的表面位點:露臺位點(位於基面上的那些位點)和邊緣位點(位於納米粒子的邊緣),本文中MoS2樣品通過將Mo物理氣相沉積在乾淨的Au(111)襯底合成的。圖2 在五個不同的MoS2樣品以及空白樣品的陰極電勢窗口中的極化曲線和Tafel圖。 退火至400°C的樣品為深藍色,退火至550°C的樣品為淺藍色繪製了每個樣品的交流電流密度與兩個樣品參數,MoS2面積覆蓋率(圖3A)和MoS2邊緣狀態長度(圖3B)的關係。 僅當繪製與邊緣長度的關係時,數據點才落在一條直線上。由於反應速率與所有樣品的邊緣位點數量成正比,而與顆粒大小無關,因此得出結論即邊緣位點確實是活性位點。圖3 交換電流密度與(A)MoS2面積覆蓋率和(B)MoS2邊緣長度的關係圖4 納米顆粒MoS2和純金屬的交換電流密度與DFT計算得出的吸附原子氫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函數確定其活性位點後,還考慮了其如何進行改善。使所有MoS2邊緣位點吸附H,則活性可以提高4倍。這可以通過適當調整邊緣的電子結構以提高吸附的H的鍵強度來實現。 這樣的修飾可以同時改善每個邊緣部位的固有周轉率,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材料對Pt類金屬的整體活性。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Edge Sites for Electrochemical H2 Evolution from MoS2 Nanocatalysts
Thomas F. Jaramillo, Kristina P. Jørgensen, Jacob Bonde, Jane H. Nielsen
DOI: 10.1126/science.1141483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該論文只做學術交流使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版權所屬為2021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歡迎投遞博後簡歷,歡迎轉載,歡迎申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