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皮爾士。
西方的哲學起源於古希臘,而哲學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探討最根本、最普遍的問題,比如世界是有什麼構成的?世界存在的本質是什麼?世界有沒有什麼根本的目的?人類是如何獲得真理的?等等。而在這些哲學研究的背後,有一種潛在的思維邏輯,那就是,認為這個現象的世界背後,存在一個更加本質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存在一套簡單而有序的規律。
比如被譽為「哲學之父」的泰勒斯就提出了「水是萬物之原」的假設和學說,後來古希臘大批哲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和學說,構建了繁榮的古希臘文明。哲學家柏拉圖將世界分為「現象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第一次明確提出和區分了「現象和本質」,開啟了西方世界此後幾千年對世界的不斷探索,尋找這個現象世界背後,那個更加真實,更加本質的世界。
但隨著哲學在西方的不斷發展,從古希臘到近現代哲學,哲學研究的話題也越來越抽象,哲學通過概念邏輯,構建了一座晦澀艱深的哲學理論大廈,比如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都是非常晦澀難懂的哲學體系,而哲學發展到近現代,有一種思想試圖打破這種哲學傳統的束縛,走出這種離人們生活越來越遠,越來越思維化和純理論化的哲學討論,將哲學引入現實生活,這種思潮就是:實用主義。
這個哲學流派是起源於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最終在美國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幾位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包括今天要聊到的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皮爾士,以及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和杜威等等。
與傳統的理論哲學關注真理、本質、意義這些更加根本的問題不同,實用主義哲學關注:「實際的效果」。
這種哲學思想在美國流行並發展也有其時代背景,19世紀下半葉,美國剛剛結束了南北戰爭,受歐洲的工業革命的影響,美國在工業浪潮的推動下,經濟和社會蓬勃發展,同時,在高速發展的工業社會中,追逐利益、追求效率、注重實效成為了美國社會的一種普遍價值觀,而實用主義正好反映了美國當時的這種社會現實。
實用主義的主要觀點包括:
1、強調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現實是可以改變的;2、強調實際經驗是最重要的,原則和推理是次要的;3、信仰和觀念是否真實在於它們是否能帶來實際效果;4、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動;5、理論只是對行為結果的假定總結,是一種工具,是否有價值取決於是否能使行動成功;6、人對現實的解釋,完全取決於現實對他的利益有什麼影響。
從上面這些思想和觀點可以看出,實用主義關注的當前的「效果」而長遠的「意義」,他們認為有實際效果的理論就是有意義的;不能產生實際效果的理論就是沒有意義的。
出生於1839年的哲學家皮爾士說:認識的任務不受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而是認識行動的效果,從而為行動提供信念。
實用主義對美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塑造是深遠的,甚至直到今天的美國,也仍然是實用主義為主導,後來有位美國哲學家賓克萊說「實用主義給美國人只關心實際行動,而不關心崇高理想提供了一個哲學的根據」
為什麼他們會信奉更加現實的實用主義呢?是目光短淺,只看現實利益嗎?
其實他們也有其背後的理論基礎,從近現代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以來,西方哲學研究的方向和角度都是以「人」為出發點的,認為這個世界本來是永恆不變的,是人的主觀地認識這個世界,也就是說,世界本身是不變的或者不可知的(康德等哲學家認為),而是人的思維和意識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
而皮爾士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流動變化的狀態,也就是說,人的內在思想和意識,以及外界的世界都是隨時變化的,這個世界是高度不確定的。所以,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應該是類似「摸著石頭過河」一樣,我們只能不斷探索和實踐,才能逐漸認識這個世界,類似於盲人摸象一樣,而且每次摸到的象都不太一樣。這種哲學思想其實是對傳統形上學的一種批判,也是對本質主義的一種批判,認為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什麼所謂的本質,只有現實。
而在多變和不確定的現實世界中,人們難免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那認為是如何安定自己的這種情緒的呢?這個時候人們就需要追求一些確定性的東西,而這個確定的東西就是:信念。
皮爾士對信念的定義包括三個維度:第一,信念我們意識到的某種東西;第二,信念平息了懷疑引起的焦慮;第三,信念會在我們的本性中建立起一種行為規範,或者簡讀來說一種習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信念體系,比如:有的人堅信付出就有回報,努力就有結果。所以,他們可以孜孜不倦地努力,即便沒有進步,他們也會認為,他們的付出終有一天會得到回報,這就是信念的力量,它們是我們行為的原則,也能幫助我們應對焦躁不安和不斷變化的世界。
皮爾士還認為,哲學的研究其實就是打造了一套信念體系,幫助人類認識外在的世界,比如「知識」也是一種實用的信念。關於如何確定信念呢?皮爾士提出了四種方法:
第一種:固執的方法,就憑著自己的主觀意願去確定一套自己認為正確的信念。第二種:權威的方法,就是通過權力機構、權威專家,來確立一套信念體系。第三種:先驗的方法,比如哲學家按照一種理性原則,通過演繹和推理的方式確定信念,比如笛卡爾從「我思,故我在」為起點,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第四種:科學的方法,排除任何主觀的偏見和盲目的權威,從客觀現實出發,以科學實驗為基礎,建立一套科學的信念體系。
當然,皮爾士認為,前面三種都是偏主觀和盲目的信念體系,而只有科學的方法,才能建立真正可靠、客觀和普遍實用的信仰體系。
就像皮爾士說的,真理就是效果,真的東西不過是認識中令人滿意的東西,真理不同於謊言的地方,只在於以真理為依據的行為必然達到我們指向的地方,而不是離開它。
沒有永恆不變、一勞永逸的真理。科學精神要求隨時拋棄與經驗發生衝突的信念,不應該有過分的自信。今天你相信的東西,明天你可以完全不相信它。
這些就是實用主義的思想核心,是不是在其中能夠看到我們當代人的價值觀體系?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訂閱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