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醫療器械的「中國式生存」
由於長期把控著中國70%的高端醫療設備,通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被簡稱為GPS)更成為眾矢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之的
《企業觀察報》
醫療醫藥行業近期頗不平靜。
9月19日,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就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為在中國擴大藥品銷量、牟取不正當利益,而採取賄賂銷售模式,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的行為進行審判,葛蘭素史克最終被判處罰金人民幣30億元。葛蘭素史克目前為全球第三大製藥、生物以及衛生保健公司,而這則是迄今為止中國開出的最大罰單。
無獨有偶,半月前,商務部悄然展開了對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的調查。根據商務部官網發布,9月1日至9月3日,商務部反壟斷局副局長鄭文帶隊赴上海進行調研,將通過實地走訪企業、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深入了解半導體、醫療器械等相關行業的市場競爭狀況,並就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工作進行調研。
此次帶隊調研的商務部反壟斷局副局長鄭文被視作中國反壟斷的執法專家。有人認為,這是近期中國政府繼汽車及其零部件、高科技等行業的反壟斷調查後的又一次行動。
據了解,由於技術含量高、市場佔有率高等原因,外資醫療器械企業再次成為這次反壟斷調查的事實上的主要對象,由於長期把控著中國70%的高端醫療設備,通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這三大跨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被簡稱為GPS)更加成為眾矢之的。而在這之前,外資醫療器械定價過高,早已廣為外界詬病。在業內人士看來,醫療器械價格虛高不是醫療行業的秘密,對其進行反壟斷調查有著重要的意義。
包攬高端
市場
儘管商務部及相關部門一再強調此次反壟斷調查並非針對外資企業,但是目前外資醫療器械近乎獨攬中國市場的情況,使其成為事實上的主要反壟斷對象。
根據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2013年對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分析報告,2001年至2013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總額由179億元增至約2120億元。也就是說,剔除物價因素影響,我國的醫療器械市場銷售總額13年間增長了近11.8倍。由此,2013年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然而,偌大的市場卻沒能為國內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帶來廣闊的前景。該份報告指出,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共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4928家,國內企業規模小、市場分散,2013年上半年22家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的收入僅為100億元,僅佔到行業總規模的5%左右。
肥水流了外人田。「長期佔領著國內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的是外資企業,尤其是核磁共振(MR)、CT、分子影像(PET-CT)等技術高度密集的設備領域,幾乎已被『GPS』三家跨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統統包攬。」側重於醫療醫改研究的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任朱恆鵬對企業觀察報
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也指出,在我國醫用器械領域,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85%的檢驗儀器市場、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市場、80%的中高檔監視儀市場、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市場均被外資企業壟斷。在部分領域,進口設備的覆蓋率甚至可達100%。
而前述外來「包攬者」、朱恆鵬口中的「GPS」,則是通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這三大全球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包括核磁共振、CT、分子影像等設備在內,中國高端醫療設備的70%幾乎都出自這三家跨國企業,國產設備的比例尚不足10%。
另據了解,除了大型設備外,外資醫療器械產品還在很多耗材上佔據主導地位。在血糖產品上,強生和雅培公司仍然佔據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在醫院用終端耗材上,美敦力等外資企業在骨科產品、心臟支架、高級輔料等領域佔據著主導地位。
去年底今年初,外資醫療器械在中國市場完成的兩筆收購無疑加劇了壟斷的質疑,也進一步促使其遭到此次經營者集中反壟斷調查。
2013年11月16日,美國大型醫療企業美敦力公司宣布完成以8.16億美元收購國內骨科醫療器械公司康輝醫療有限公司,在此之前,康輝在國內骨科領域中低端市場擁有相當的份額。
2014年1月17日,美國史賽克公司宣布收購位於常州的骨科產品生產商創生控股。創生控股是香港上市公司,同康輝一樣,這也是一家業績優異,並給外資產品造成威脅的公司。
也就是說,短短3個月時間,我國骨科醫療器械行業居前兩位的企業均被外企收入囊中。「通過併購中國優質企業的方式來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這勢必會引起我國政府的注意和管控。」北京誼安世勳醫療器械公司總經理張勳向企業觀察報
更有敏銳者抓住了高層動態。根據此前新華社的報導,2014年5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考察上海聯影醫療科技公司時表示,現在一些高端醫療設備基層買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進程,降低成本,推動民族品牌企業不斷發展。據了解,上海聯影醫療科技公司總部位於上海張江高科技園,成立三年內已有10個產品進入市場,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產品線覆蓋全線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的公司。
如此背景下,外資醫療器械企業遭到政府的調查是遲早的事,對於此次商務部展開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調查,包括張勳在內的多位醫療器械業人士這樣表示。但「GPS」之一的通用公司(GE)內部人士向企業觀察報記者透露,公司高層目前正在準備相關資料,以接受政府調查,但並不認為GE在中國涉嫌壟斷。
另據多位業內人士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表示,此番政府對醫療器械行業展開經營者集中反壟斷調查的背後,應該還有著更深層的考慮—遏制價格壟斷。其中,天津市工商業聯合會醫療器械商會會長李建英的看法頗具代表性,他說,按照之前外資車企的壟斷邏輯,完成「獨攬」中國市場這一步後,就會有大面積的「價格壟斷」,這會不會成為外資醫療器械企業計劃中的下一步?因此或許也可以判斷,外資醫療器械企業本次遭遇的反壟斷調查是政府對其敲響的警鐘。
「高定價」之爭
雖然此次商務部的調研基點是經營者集中壟斷,而非價格壟斷,但實際上,已有觀點將政府本輪反壟斷調查與外資產品國內價格獨高、「看病貴」的老大難問題聯繫起來。
「經營者集中壟斷行為的存在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價格的壟斷,推高相關的檢查費用,而檢查費用高也是我國醫療改革中看病難、看病貴『久治不愈』的主要因素之一。」前瞻網資深產業研究員、分析師李佩娟在其研究報告中稱。
在眾人眼中,以「GPS」為代表的外資醫療器械巨頭成了利用主導地位進行高定價,從而推高中國醫療費用的「元兇」。
而企業觀察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幾家大型醫療器械公司後發現,情況似乎的確如此。
「由於技術含量較高,進口醫療器械的價格與國內產品相比,差距非常明顯。」前述北京誼安世勳醫療器械公司總經理張勳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以影像產品為例,外資品牌的價格一般比國內產品的價格高7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國內產品的報價是300萬元,那麼外資產品的價格則在500萬元以上。
另據其告知,在X光機等一些產品上,外資醫療品牌價格高峰時曾經是國內產品價格的1倍至1.5倍;再比如進口螺旋CT產品,其報價已遠超國內產品,達到200萬美元至250萬美元,這甚至高於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報價。
「進口醫療器械銷售領域普遍存在『潛規則』,進口醫療器械的利潤率也更大。據我所知,大型設備的毛利率有的甚至可以高達50%-60%。」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任朱恆鵬同樣坦言。但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從表面上看,無可否認,外資醫療器械價格遠高於國內產品,甚至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但將其全部歸咎於外企單方面定價是否客觀?這一點需要細究。
他解釋,外資醫療器械定價高有其固有的原因。外資產品進入中國,除了註冊費用、宣傳推廣費用等成本外,還要交一筆不低的稅費。以康復類醫療器械為例,其中包括4%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如果是急需物品,可以免關稅,但是增值稅還是照單全收。只有科研用醫療器材才可以全部免稅,這無疑為外資醫療器械進入中國市場增加了一項較高的成本。但如果說進口醫療器械普遍在中國市場價格虛高,恐怕另有原因。
「主要問題不在於生產廠家,大部分利潤都消耗在了流通上。」前述通用公司(GE)內部人士稱,例如一個普通的心血管支架、導管在美國市場售價也就200美元左右,而在中國經過層層加價之後,到達醫院的售價就高達2萬至3萬元了。
張勳也印證了這一說法。他說,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設備(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簡稱DSA)為例,這是醫院普遍採購的一種高端設備,目前通用、西門子、飛利浦三大巨頭控制著國內DSA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就他了解,一款三大廠商生產的DSA國內到岸價70多萬美元(約合人民幣不到500萬元),這一價格和國際市場相去無幾,但是最終賣給終端醫院,售價超過1200萬元人民幣,主要是中間的經銷環節抬高了價格。
李佩娟則對上述說法表示認同。她說,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銷售環節,不像國外那麼透明,層層的銷售渠道附加了相當大的產品成本。另外由於國內醫院為證明自身醫療設備的先進性,均不惜重金採購進口器械,這就給外國醫療器械在國內銷售的各利益方提供了抬高價格、謀取超額利潤的空間。這的確是造成外資醫療設備在國內價格虛高的一個關鍵原因。
借力「中國式流通」
儘管進口醫療器械的超額利潤並沒有落入自己口袋,但正如前述,外資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仍在積極搶佔中國市場。「原因在於,從結果上看,這些外企正在從『層層加碼』的中國式銷售中獲得另外一種形式的好處。」前述天津市工商業聯合會醫療器械商會會長李建英表示。
有業內人士曾描繪了這樣一幅醫療器械產品在中國銷售過程中的利潤轉移線路圖:按照現行政策規定,醫療器械的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銷售自己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必須要經過醫療器械公司。因此,醫療器械出廠後首先要找自己產品的獨家代理商,獨家代理商再在不同區域尋找區域代理商,區域代理商再發貨給省級經銷商,省級經銷商再在這個區域成立各級經銷商,之後才會進入醫院。器械每經過一級代理或一個環節,價格必然要增加一個比例,層層流通的結果就是層層加價。於是, 醫療器械到病患者手中時價格和出廠價相差至少在10倍、20倍,甚至30倍以上。
事實上,作為高價值類產品,醫療器械在流通領域加價率之高在業內已是眾所周知。「另外,如果銷售給醫院檢驗科,價格會比銷售給大學等科研機構高出30%,原因是銷售環節多,灰色交易關係方也多。」曾任某外資醫療器械公司經銷商的相關人士也如此向企業觀察報記者透露。以一個公開價格為9000元的國產醫療器械為例,一般來說,生產商以總價的35%—40%賣給經銷商,也就是3600元左右;而經銷商通常再在9000元的基礎上加價50%,以8100元左右賣給醫院。而醫院則會在公開價上再加上5%,即9450元賣給患者。其間的加價率遠遠超過25%。
「更不用說進口產品了,據我所知,進口醫療器械從海關到岸價一直到最終銷售價,其間的利潤甚至可以超過兩倍。」他強調,當中需注意的是,銷售代理公司與醫院、醫生之間存在巨額的回扣行為,一般來講,醫療器械虛高的部分,醫院要拿30%到40%、經銷商拿20%到30%,剩餘的部分則分給了科室、醫生等。
然而,正是這樣的銷售模式使得外資企業有力可借。另據該人士分析,首先,通過代理商,外資生產廠商不必自己建立終端銷售網絡,從而節省了大量資金。此外,通過代理銷售模式,外資生產廠商直接將產品批發給銷售代理公司,後者與醫院進行資金結算,這樣就避免了資金不能收回的風險;更為重要的是,巨額的回扣行為發生在銷售代理公司與醫生之間,外資廠商可避免因此產生的法律風險,同時借代理商、醫院的手為自己的產品擴大銷量。
利益方各自牟利,最終買單的還是消費者。另據北京市某知名醫院成姓副院長向企業觀察報記者透露,對於買進醫療器械的價格,醫院其實有一個重要參考—政府招標價,而這才是導致進口醫療器械價格虛高的根本。
依據醫療器械相關法律法規,目前中國大多數地區的醫療器械實行省市級招標,由省市衛生局(廳)組織。一般來說,醫院進貨價不宜高於中標價。但查看幾家外國醫療器械的招投標資料便可發現,僅在招投標這一環節,進口醫療器械便已加價不菲。
以強生公司的兩款鈦網產品為例,資料顯示,9×9釐米規格鈦網批發給代理商的價格為3300元,但最近某市組織的招投標最終中標價高達12000元;15×15釐米鈦網批發給代理商的價格為6000元,而市級中標價在22000元左右。根據這位副院長的說法,與之類似,法國索菲亞公司生產的抗虹吸式腦室-腹腔分流管批發給代理商的價格為3500元,但其在同一次招投標中的中標價升至14600元。
「在所有環節中,招投標加價使進口醫療器械的價格實現了飛躍,進口醫療耗材的中標價一般為代理商進價的四倍左右。如果以醫院加價後賣給患者的最終價格計算,招投標環節的加價比例一般在70%以上。」他說。
對此,包括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任朱恆鵬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均這樣感慨,目前我國的醫療器械市場秩序十分混亂,流通領域加價率標準缺失。政府若想整頓醫療器械市場,消除壟斷,需首先釐清市場的各方不合理利益輸送並予以規範。
據了解,早在2006年、2007年,國家發改委便已先後兩次預備出臺相關文件,規範並監管我國醫療器械流通環節的加價率問題。查閱當時的公開資料,發改委擬規定「植(介)入醫療器械,單位含稅出廠(口岸)價格在人民幣5000元以下的,其出廠(口岸)到最終銷售給患者的總加價率不得超過25%,5000元以上的,總加價率不得超過20%。」
但時至今日,該方案仍未出臺。「這一規定當時曾遭到不少人反對,理由是認為加價率過低。對加價率進行限定,損害了某些群體的核心利益。」 朱恆鵬說,於是,我國植(介)入醫療器械在流通領域的規範至今一直處於空白。
連結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未來發展機會在哪裡
據上海證券報之前統計的數據,截至2014年9月15日,今年發生在A股市場的生物醫藥投資併購案例高達89起,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28%。其中醫療器械相關領域併購案35起,佔比接近醫藥併購總數的40%。這些數字看起來著實「喜人」,但其背後卻隱藏著危機。
吳駿是醫療器械投資專業人士,他對這一現狀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說,現在中國的投資界太火了,同類項目,相對來說中國估值至少要比國外高2-3倍。中國創業者總體上是以技術為基礎的,投資人追逐這些企業,一開始給一個很高的估值,然後投資進去,其實在某些情況下對企業的發展危害很大。
另外,在目前的現狀下,中國醫療器械怎樣往前走?中國沒有大的醫療器械企業,都是小企業,如果想快速超前增長,勢必要整合。但放眼望去,中國似乎並沒有整合得非常成功、並且通過整合真正把企業做大的一種模式,這也是投資者遇到的一個瓶頸。
對此,蘇州生物納米園總裁劉毓文認為,中國有15000家醫療器械企業,其中大部分都是小企業,過得比較掙扎。但是,現在困難並不代表著以後困難。他說,「讓我們跳開思維往外看,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打破了金融的格局,那未來有沒有可能是移動醫療、大數據打破我們今天醫療器械的格局?市場的力量在往前推,雖然80後、90後還沒有開始生病,但是他們就開始要為他們的長輩付錢了。這些消費習慣又會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已經在往前推動行業發展,那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醫療器械發展的機會在哪裡?
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會長宋瑞霖首先從中小企業發展和醫療網際網路監管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中國醫療器械行業裡,小企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推動社會發展的新思維其實一開始都是來自小企業,現在那些大企業的創新,其中很多都是通過收購,以小企業的創新為基礎的。小企業本身逐步兼併重組的過程,就是創新孵化的過程。所以行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小企業。
同時作為一個20多年從事立法工作的人,宋會長認為,每一次立法都是在改革之後,從來沒有哪一次是立法來引導改革,所以網際網路思維和網際網路醫療都面臨著嚴重挑戰。如果你想涉足這個行業,那麼首先看有沒有需求,然後有沒有患者,有沒有服務的對象。當有的時候,這就是趨勢,市場和政府做的無非就是規範它,而不是阻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