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把控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比國產貴70%

2020-11-26 搜狐網
  由於技術含量高、市場佔有率高等原因,外資醫療器械企業再次成為這次反壟斷調查的事實上的主要對象 CFP / 供圖

  外資醫療器械的「中國式生存」

  由於長期把控著中國70%的高端醫療設備,通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被簡稱為GPS)更成為眾矢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之的

  《企業觀察報》

  醫療醫藥行業近期頗不平靜。

  9月19日,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就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為在中國擴大藥品銷量、牟取不正當利益,而採取賄賂銷售模式,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的行為進行審判,葛蘭素史克最終被判處罰金人民幣30億元。葛蘭素史克目前為全球第三大製藥、生物以及衛生保健公司,而這則是迄今為止中國開出的最大罰單。

  無獨有偶,半月前,商務部悄然展開了對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的調查。根據商務部官網發布,9月1日至9月3日,商務部反壟斷局副局長鄭文帶隊赴上海進行調研,將通過實地走訪企業、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深入了解半導體、醫療器械等相關行業的市場競爭狀況,並就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工作進行調研。

  此次帶隊調研的商務部反壟斷局副局長鄭文被視作中國反壟斷的執法專家。有人認為,這是近期中國政府繼汽車及其零部件、高科技等行業的反壟斷調查後的又一次行動。

  據了解,由於技術含量高、市場佔有率高等原因,外資醫療器械企業再次成為這次反壟斷調查的事實上的主要對象,由於長期把控著中國70%的高端醫療設備,通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這三大跨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被簡稱為GPS)更加成為眾矢之的。而在這之前,外資醫療器械定價過高,早已廣為外界詬病。在業內人士看來,醫療器械價格虛高不是醫療行業的秘密,對其進行反壟斷調查有著重要的意義。

  包攬高端

  市場

  儘管商務部及相關部門一再強調此次反壟斷調查並非針對外資企業,但是目前外資醫療器械近乎獨攬中國市場的情況,使其成為事實上的主要反壟斷對象。

  根據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2013年對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分析報告,2001年至2013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總額由179億元增至約2120億元。也就是說,剔除物價因素影響,我國的醫療器械市場銷售總額13年間增長了近11.8倍。由此,2013年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然而,偌大的市場卻沒能為國內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帶來廣闊的前景。該份報告指出,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共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4928家,國內企業規模小、市場分散,2013年上半年22家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的收入僅為100億元,僅佔到行業總規模的5%左右。

  肥水流了外人田。「長期佔領著國內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的是外資企業,尤其是核磁共振(MR)、CT、分子影像(PET-CT)等技術高度密集的設備領域,幾乎已被『GPS』三家跨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統統包攬。」側重於醫療醫改研究的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任朱恆鵬對企業觀察報

  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也指出,在我國醫用器械領域,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85%的檢驗儀器市場、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市場、80%的中高檔監視儀市場、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市場均被外資企業壟斷。在部分領域,進口設備的覆蓋率甚至可達100%。

  而前述外來「包攬者」、朱恆鵬口中的「GPS」,則是通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這三大全球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包括核磁共振、CT、分子影像等設備在內,中國高端醫療設備的70%幾乎都出自這三家跨國企業,國產設備的比例尚不足10%。

  另據了解,除了大型設備外,外資醫療器械產品還在很多耗材上佔據主導地位。在血糖產品上,強生和雅培公司仍然佔據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在醫院用終端耗材上,美敦力等外資企業在骨科產品、心臟支架、高級輔料等領域佔據著主導地位。

  去年底今年初,外資醫療器械在中國市場完成的兩筆收購無疑加劇了壟斷的質疑,也進一步促使其遭到此次經營者集中反壟斷調查。

  2013年11月16日,美國大型醫療企業美敦力公司宣布完成以8.16億美元收購國內骨科醫療器械公司康輝醫療有限公司,在此之前,康輝在國內骨科領域中低端市場擁有相當的份額。

  2014年1月17日,美國史賽克公司宣布收購位於常州的骨科產品生產商創生控股。創生控股是香港上市公司,同康輝一樣,這也是一家業績優異,並給外資產品造成威脅的公司。

  也就是說,短短3個月時間,我國骨科醫療器械行業居前兩位的企業均被外企收入囊中。「通過併購中國優質企業的方式來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這勢必會引起我國政府的注意和管控。」北京誼安世勳醫療器械公司總經理張勳向企業觀察報

  更有敏銳者抓住了高層動態。根據此前新華社的報導,2014年5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考察上海聯影醫療科技公司時表示,現在一些高端醫療設備基層買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進程,降低成本,推動民族品牌企業不斷發展。據了解,上海聯影醫療科技公司總部位於上海張江高科技園,成立三年內已有10個產品進入市場,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產品線覆蓋全線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的公司。

  如此背景下,外資醫療器械企業遭到政府的調查是遲早的事,對於此次商務部展開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調查,包括張勳在內的多位醫療器械業人士這樣表示。但「GPS」之一的通用公司(GE)內部人士向企業觀察報記者透露,公司高層目前正在準備相關資料,以接受政府調查,但並不認為GE在中國涉嫌壟斷。

  另據多位業內人士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表示,此番政府對醫療器械行業展開經營者集中反壟斷調查的背後,應該還有著更深層的考慮—遏制價格壟斷。其中,天津市工商業聯合會醫療器械商會會長李建英的看法頗具代表性,他說,按照之前外資車企的壟斷邏輯,完成「獨攬」中國市場這一步後,就會有大面積的「價格壟斷」,這會不會成為外資醫療器械企業計劃中的下一步?因此或許也可以判斷,外資醫療器械企業本次遭遇的反壟斷調查是政府對其敲響的警鐘。

  「高定價」之爭

  雖然此次商務部的調研基點是經營者集中壟斷,而非價格壟斷,但實際上,已有觀點將政府本輪反壟斷調查與外資產品國內價格獨高、「看病貴」的老大難問題聯繫起來。

  「經營者集中壟斷行為的存在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價格的壟斷,推高相關的檢查費用,而檢查費用高也是我國醫療改革中看病難、看病貴『久治不愈』的主要因素之一。」前瞻網資深產業研究員、分析師李佩娟在其研究報告中稱。

  在眾人眼中,以「GPS」為代表的外資醫療器械巨頭成了利用主導地位進行高定價,從而推高中國醫療費用的「元兇」。

  而企業觀察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幾家大型醫療器械公司後發現,情況似乎的確如此。

  「由於技術含量較高,進口醫療器械的價格與國內產品相比,差距非常明顯。」前述北京誼安世勳醫療器械公司總經理張勳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以影像產品為例,外資品牌的價格一般比國內產品的價格高7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國內產品的報價是300萬元,那麼外資產品的價格則在500萬元以上。

  另據其告知,在X光機等一些產品上,外資醫療品牌價格高峰時曾經是國內產品價格的1倍至1.5倍;再比如進口螺旋CT產品,其報價已遠超國內產品,達到200萬美元至250萬美元,這甚至高於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報價。

  「進口醫療器械銷售領域普遍存在『潛規則』,進口醫療器械的利潤率也更大。據我所知,大型設備的毛利率有的甚至可以高達50%-60%。」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任朱恆鵬同樣坦言。但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從表面上看,無可否認,外資醫療器械價格遠高於國內產品,甚至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但將其全部歸咎於外企單方面定價是否客觀?這一點需要細究。

  他解釋,外資醫療器械定價高有其固有的原因。外資產品進入中國,除了註冊費用、宣傳推廣費用等成本外,還要交一筆不低的稅費。以康復類醫療器械為例,其中包括4%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如果是急需物品,可以免關稅,但是增值稅還是照單全收。只有科研用醫療器材才可以全部免稅,這無疑為外資醫療器械進入中國市場增加了一項較高的成本。但如果說進口醫療器械普遍在中國市場價格虛高,恐怕另有原因。

  「主要問題不在於生產廠家,大部分利潤都消耗在了流通上。」前述通用公司(GE)內部人士稱,例如一個普通的心血管支架、導管在美國市場售價也就200美元左右,而在中國經過層層加價之後,到達醫院的售價就高達2萬至3萬元了。

  張勳也印證了這一說法。他說,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設備(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簡稱DSA)為例,這是醫院普遍採購的一種高端設備,目前通用、西門子、飛利浦三大巨頭控制著國內DSA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就他了解,一款三大廠商生產的DSA國內到岸價70多萬美元(約合人民幣不到500萬元),這一價格和國際市場相去無幾,但是最終賣給終端醫院,售價超過1200萬元人民幣,主要是中間的經銷環節抬高了價格。

  李佩娟則對上述說法表示認同。她說,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銷售環節,不像國外那麼透明,層層的銷售渠道附加了相當大的產品成本。另外由於國內醫院為證明自身醫療設備的先進性,均不惜重金採購進口器械,這就給外國醫療器械在國內銷售的各利益方提供了抬高價格、謀取超額利潤的空間。這的確是造成外資醫療設備在國內價格虛高的一個關鍵原因。

  借力「中國式流通」

  儘管進口醫療器械的超額利潤並沒有落入自己口袋,但正如前述,外資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仍在積極搶佔中國市場。「原因在於,從結果上看,這些外企正在從『層層加碼』的中國式銷售中獲得另外一種形式的好處。」前述天津市工商業聯合會醫療器械商會會長李建英表示。

  有業內人士曾描繪了這樣一幅醫療器械產品在中國銷售過程中的利潤轉移線路圖:按照現行政策規定,醫療器械的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銷售自己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必須要經過醫療器械公司。因此,醫療器械出廠後首先要找自己產品的獨家代理商,獨家代理商再在不同區域尋找區域代理商,區域代理商再發貨給省級經銷商,省級經銷商再在這個區域成立各級經銷商,之後才會進入醫院。器械每經過一級代理或一個環節,價格必然要增加一個比例,層層流通的結果就是層層加價。於是, 醫療器械到病患者手中時價格和出廠價相差至少在10倍、20倍,甚至30倍以上。

  事實上,作為高價值類產品,醫療器械在流通領域加價率之高在業內已是眾所周知。「另外,如果銷售給醫院檢驗科,價格會比銷售給大學等科研機構高出30%,原因是銷售環節多,灰色交易關係方也多。」曾任某外資醫療器械公司經銷商的相關人士也如此向企業觀察報記者透露。以一個公開價格為9000元的國產醫療器械為例,一般來說,生產商以總價的35%—40%賣給經銷商,也就是3600元左右;而經銷商通常再在9000元的基礎上加價50%,以8100元左右賣給醫院。而醫院則會在公開價上再加上5%,即9450元賣給患者。其間的加價率遠遠超過25%。

  「更不用說進口產品了,據我所知,進口醫療器械從海關到岸價一直到最終銷售價,其間的利潤甚至可以超過兩倍。」他強調,當中需注意的是,銷售代理公司與醫院、醫生之間存在巨額的回扣行為,一般來講,醫療器械虛高的部分,醫院要拿30%到40%、經銷商拿20%到30%,剩餘的部分則分給了科室、醫生等。

  然而,正是這樣的銷售模式使得外資企業有力可借。另據該人士分析,首先,通過代理商,外資生產廠商不必自己建立終端銷售網絡,從而節省了大量資金。此外,通過代理銷售模式,外資生產廠商直接將產品批發給銷售代理公司,後者與醫院進行資金結算,這樣就避免了資金不能收回的風險;更為重要的是,巨額的回扣行為發生在銷售代理公司與醫生之間,外資廠商可避免因此產生的法律風險,同時借代理商、醫院的手為自己的產品擴大銷量。

  利益方各自牟利,最終買單的還是消費者。另據北京市某知名醫院成姓副院長向企業觀察報記者透露,對於買進醫療器械的價格,醫院其實有一個重要參考—政府招標價,而這才是導致進口醫療器械價格虛高的根本。

  依據醫療器械相關法律法規,目前中國大多數地區的醫療器械實行省市級招標,由省市衛生局(廳)組織。一般來說,醫院進貨價不宜高於中標價。但查看幾家外國醫療器械的招投標資料便可發現,僅在招投標這一環節,進口醫療器械便已加價不菲。

  以強生公司的兩款鈦網產品為例,資料顯示,9×9釐米規格鈦網批發給代理商的價格為3300元,但最近某市組織的招投標最終中標價高達12000元;15×15釐米鈦網批發給代理商的價格為6000元,而市級中標價在22000元左右。根據這位副院長的說法,與之類似,法國索菲亞公司生產的抗虹吸式腦室-腹腔分流管批發給代理商的價格為3500元,但其在同一次招投標中的中標價升至14600元。

  「在所有環節中,招投標加價使進口醫療器械的價格實現了飛躍,進口醫療耗材的中標價一般為代理商進價的四倍左右。如果以醫院加價後賣給患者的最終價格計算,招投標環節的加價比例一般在70%以上。」他說。

  對此,包括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任朱恆鵬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均這樣感慨,目前我國的醫療器械市場秩序十分混亂,流通領域加價率標準缺失。政府若想整頓醫療器械市場,消除壟斷,需首先釐清市場的各方不合理利益輸送並予以規範。

  據了解,早在2006年、2007年,國家發改委便已先後兩次預備出臺相關文件,規範並監管我國醫療器械流通環節的加價率問題。查閱當時的公開資料,發改委擬規定「植(介)入醫療器械,單位含稅出廠(口岸)價格在人民幣5000元以下的,其出廠(口岸)到最終銷售給患者的總加價率不得超過25%,5000元以上的,總加價率不得超過20%。」

  但時至今日,該方案仍未出臺。「這一規定當時曾遭到不少人反對,理由是認為加價率過低。對加價率進行限定,損害了某些群體的核心利益。」 朱恆鵬說,於是,我國植(介)入醫療器械在流通領域的規範至今一直處於空白。

  連結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未來發展機會在哪裡

  據上海證券報之前統計的數據,截至2014年9月15日,今年發生在A股市場的生物醫藥投資併購案例高達89起,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28%。其中醫療器械相關領域併購案35起,佔比接近醫藥併購總數的40%。這些數字看起來著實「喜人」,但其背後卻隱藏著危機。

  吳駿是醫療器械投資專業人士,他對這一現狀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說,現在中國的投資界太火了,同類項目,相對來說中國估值至少要比國外高2-3倍。中國創業者總體上是以技術為基礎的,投資人追逐這些企業,一開始給一個很高的估值,然後投資進去,其實在某些情況下對企業的發展危害很大。

  另外,在目前的現狀下,中國醫療器械怎樣往前走?中國沒有大的醫療器械企業,都是小企業,如果想快速超前增長,勢必要整合。但放眼望去,中國似乎並沒有整合得非常成功、並且通過整合真正把企業做大的一種模式,這也是投資者遇到的一個瓶頸。

  對此,蘇州生物納米園總裁劉毓文認為,中國有15000家醫療器械企業,其中大部分都是小企業,過得比較掙扎。但是,現在困難並不代表著以後困難。他說,「讓我們跳開思維往外看,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打破了金融的格局,那未來有沒有可能是移動醫療、大數據打破我們今天醫療器械的格局?市場的力量在往前推,雖然80後、90後還沒有開始生病,但是他們就開始要為他們的長輩付錢了。這些消費習慣又會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已經在往前推動行業發展,那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醫療器械發展的機會在哪裡?

  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會長宋瑞霖首先從中小企業發展和醫療網際網路監管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中國醫療器械行業裡,小企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推動社會發展的新思維其實一開始都是來自小企業,現在那些大企業的創新,其中很多都是通過收購,以小企業的創新為基礎的。小企業本身逐步兼併重組的過程,就是創新孵化的過程。所以行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小企業。

  同時作為一個20多年從事立法工作的人,宋會長認為,每一次立法都是在改革之後,從來沒有哪一次是立法來引導改革,所以網際網路思維和網際網路醫療都面臨著嚴重挑戰。如果你想涉足這個行業,那麼首先看有沒有需求,然後有沒有患者,有沒有服務的對象。當有的時候,這就是趨勢,市場和政府做的無非就是規範它,而不是阻截它。

相關焦點

  • 打破進口壟斷 國產高端醫療器械攻堅市場破解「看病貴」
    2016年,對中國醫療器械行業來講是不平凡的一年,東軟、聯影、明峰三家國產醫療器械企業陸續推出高端醫療器械PET-CT,打破了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長久被進口產品壟斷的現狀,而高端醫療設備檢測的費用也將會直線下降。這無疑給了雄踞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的跨國企業一記重擊。
  • 高端醫療設備依賴進口加劇看病貴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國醫療器械貿易報告》顯示,2014年上半年,我國醫療器械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67.9億美元,同比增長6.1%。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出口額達到上億美元的產品,依然集中在按摩器具、醫用導管、藥棉等一次性耗材和中低端診斷治療器械上。而高端醫療設備,我國目前對進口產品的依賴較為嚴重。
  • 行業|國產替代?自主崛起?天價醫療器械的破局之路在哪裡?
    因為認知度不高,大眾往往對以藥養醫很熟悉,對器械貴沒什麼概念,但在世紀初醫改尚未啟航、醫療體系尚不健全的年代,器械要價之高,相比於藥品有過之而無不及。2000年我國心臟介入手術的數量是2萬例,到2011年達到了40.8萬例,增長了二十多倍。
  • 內窺鏡器械行業:外資主導 國產企業如何彎道超車?
    醫藥網10月16日訊 內窺鏡是醫療器械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美、歐洲和日本發展迅速,而在我國則處於起步狀態,在近年來像開立醫療等內窺鏡企業研發上屢有創新後,內窺鏡越來越受到行業及資本市場的關注。本文將詳細介紹內窺鏡的核心技術、市場規模、發展潛力和競爭格局,並對優勢企業進行介紹。
  • 憑一己之力打破外資品牌行業壟斷,這家醫療器械靠的是什麼?
    經過本次疫情的洗禮,醫療器械產業的重要性全面升級。此前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5000億元,成為全世界第二大器械市場,伴隨疫情後市場擴容帶來的新一輪需求高峰,預計未來幾年醫療器械產業仍將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正所謂水大魚大,在這個空前廣闊的市場中,國內的先進企業已經開始脫穎而出。
  • 醫療器械集採開了第一槍,樂普醫療、凱利泰們傷有多重?-虎嗅網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公眾期待醫療器械進入平價時代的同時,逐利而行的資本市場隨之迎來了腥風血雨。興業證券研報顯示,近5年國內心臟支架市場規模持續增長,預計2022年將超過250億元。其次,我國冠脈支架的國產替代率非常高。從市場格局來看,當前國產企業佔據冠脈支架約80%的市場,其他進口支架約佔20%。同時,國內冠脈介入手術已下沉至四線及以下城市二級醫院,終端普及程度較高,不存在空白市場切入點,市場滲透率也非常高。
  • 內鏡診療器械行業深度報告:聚焦高端,著眼全球
    從整體來看,隨著國內企業研發能力的提升,我國內窺鏡配套診療器械的國產替代開始向高端品類延伸。帶量採購趨於常態化後,國內廠商依靠單一基礎性品類快速放量的發展「紅利期」或將結束,建議圍繞「高端化」和「國際化」兩條主線,優選高端品類漸豐,全球營銷體系完善,受集採影響較小的細分龍頭是當下內窺鏡配套診療器械行業的投資邏輯。
  •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未來應該怎麼發展?實現國產替代的路還有多遠?
    雖然總的市場規模龐大,但目前每個細分領域的市場規模都很小。其中,早幾年前中國醫療器械的生產領域還集中在中下層的低值醫用耗材。從全球市場來看,國內市場集中度遠低於全球水平,醫療器械呈現明顯的頭部集中趨勢。而出現這種問題原因,跟我國國內市場行業起步較晚,品種比較單一,技術處於中低端,因此對於一些有技術壁壘具備核心技術優勢的外國企業則強大很多。
  • 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將迎黃金期
    市場規模擴增引資本關注  隨著消費結構調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發展速度快於醫藥行業增速,已初步建成了專業門類齊全、產業鏈條完善、產業基礎雄厚的產業體系,成為我國近年來發展最迅猛的行業之一。根據中國醫療器械研究院提供的數據,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5304億元,同比增長19.86%,接近全球醫療器械增速的4倍。
  • 國際貿易風起雲湧的格局下,醫療器械領域改如何應對
    近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擬加徵關稅的中國商品清單中,從注射器、針(導)管,到藥棉、紗布、繃帶等止血材料,再到超聲波掃描電子診斷儀、外科用磁共振成像診斷儀等高端影像設備,以及人工關節等高值耗材,幾乎覆蓋了我國主要的出口和出口增速較快的醫療器械品種。
  • 醫療器械行業深度報告:強勁增長依舊,技術與渠道定成敗
    (1)消費升級帶動中高級醫療器械在縣域醫療機構的配置普及。 我國醫療器械中高端消費仍有提升潛力。現階段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基本構成為高 端產品佔比 25%,中低端產品佔比 75%。技術跟進下的進口替代和平臺化布局決定國內企業成敗3.1 當下國內醫療器械企業主要集中在細分領域的中低端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的 25%是高端產品市場,這其中 70% 由外資佔領。
  • 從血細胞分析儀的進步 展望國產醫療器械的發展之路
    隨著國內企業研發力量的快速提高,以及市場重心從高科技向普及型轉移,國內產品的競爭力正逐步增強,為國內廠商拓展市場提供了機遇,醫療器械市場也開始茁壯成長。
  • 日本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
    日本僅次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在過去幾年裡,日本醫療器械市場年銷售額在250億~260億美元之間。因此,一些業內專家認為,今後幾年,日本醫療器械產業可能發生重大變化,而這對於亟待轉型升級的我國醫療器械產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好消息——這樣中國企業可以向日本企業學習先進的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和上市經驗。作為日本的近鄰之一,我國在日本醫療器械市場上也將有更大的出口增長空間。
  • 冠脈支架集採「殺價」後,從樂普醫療看國產高值耗材的未來
    冠脈支架之外,值得關注的高值耗材冠脈支架只是我國醫療器械集採的第一步,如今醫用高值耗材勢國產替代勢在必行,未來在骨科、眼科等領域定會湧現出更多具有潛力的公司。我國醫用高值耗材市場前景廣闊,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9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6285億元,同比增長18.5%。
  • IVD市場需求增速 四大品類國產與外資各有千秋
    新冠肺炎黑天鵝事件突襲,體外診斷行業市場需求受提振。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亞太體外診斷市場最大的國家,近年來IVD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而在生化試劑、免疫診斷、分子診斷、即時檢驗等品類中,不同產品、產業鏈環節國產與外資品牌各有千秋。
  • 2020年我國醫療器械企業100強排行榜出爐(附排名)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於醫療器械企業是一次「大考」,也給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醫械市場,國內醫械行業全面擴容! 經過此輪疫情的考驗,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實現了眾多高端市場的客戶群突破,給公司未來的增長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國內市場方面,疫情期主要集中在1月中下旬至2月底。在疫情急需之際,各大公司加大對產品產能以最大程度滿足抗疫需求。
  • 國產醫療器械6大 「獨角獸」,他們到底牛在哪裡?
    來源:醫療器械經銷商聯盟整理:十一醬隨著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國產醫療器械市場也慢慢走上了快車道。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獨角獸」企業不斷湧現。所謂「獨角獸」,最初是用來指代那些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創業公司,經過演變後,「獨角獸」漸漸變成了一種行業術語。
  • 遠大醫藥搶佔全球高端醫療器械市場先機 血管內超聲光學同步成像...
    ,後文簡稱「科納維」)研發的一款血管內超聲光學同步成像系統「NOVASIGHTHybridSystem」(後文簡稱:「NOVASIGHT」)繼美國FDA、加拿大HealthCanada獲得上市許可後,於日本正式通過醫療器械註冊審批並上市。值得一提的是,NOVASIGHT也因其創新性被我國監管部門納入特別審批程序的「綠色通道」。
  • 電生理和血管介入領域強者惠泰醫療
    今日科創板我們一起梳理一下惠泰醫療,公司是一家專注於電生理和血管介入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已形成了以完整冠脈通路和電生理醫療器械為主導,外周血管和神經介入醫療器械為重點發展方向的業務布局。公司是國產電生理和血管介入醫療器械品種品類齊全、規模領先、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之一,也是能夠與國外產品形成強有力競爭的為數不多的企業之一。
  • 微光醫療國產心血管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系統獲準上市
    團隊歷時8年研發之久的國產OCT系統正式獲批上市,將用於臨床需要進行腔內介入治療的患者,尤其在支架植入術中應用較廣。近年以來,隨著國家醫療技術進步以及配套產業鏈的成熟,包括醫改、分級診療、國家大基金等宏觀政策的推動,醫療器械領域的「國產替代進口」正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從規模上看,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醫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