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最新講話:不要老折騰組織,一個組織能否統一,關鍵靠打勝仗來...

2021-01-20 新浪財經

來源:新財富雜誌

任正非說,華為是力量有限的公司,確定要做的項目就一定要做好、做精。要講清楚作戰的戰略方針,要講過河的「船」和「橋」,不能「口號治企」。

來源:藍血研究(ID:lanxueyanjiu)

作者:任正非、咔嚓

2020年的最後一天,華為對外公開了11月4日任正非在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會上的講話。這篇講話是以電郵[2020]146號文件發出來的,籤發人是任正非。還順帶加了一個按語。

按語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任總屬不太懂的一家。他經過較長時間的調研、訪談,提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拋出一塊『粗磚』,供探討、批評、參考。」

大家別試圖通過這篇講話搞懂華為雲,因為華為自己都沒搞懂。還是來理解理解任正非的管理思想,這樣不枉讀幾遍。

任正非認為,華為雲最終還是為客戶提供服務,產品和服務是基礎,不要硬塞一堆「土豆」給別人,「以客戶為中心」依然是問題的本質。

做不成事不要老折騰組織,不要以為一折騰就靈,一個組織能否統一,關鍵在於靠打勝仗來牽引。

行政主官不要幹預技術決策,最底層的技術架構需要高手,不要動不動就換人。

生態!生態,還是生態!要抓應用生態建設,要像亞馬遜一樣建立大生態,沒有應用,華為雲可能會死掉。

任正非最後強調說,一是要收縮作戰面;二是認認真真弄清楚作戰模型。要能講清楚作戰的戰略方針,搞清楚靠什麼「船」和「橋」過河,不能「口號治企」。

這篇講話發出來,心聲社區評論如潮。

任正非在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

2020年11月4日

一、正確理解和定位雲優先。對內我們優先選擇用雲方式為客戶提供IT基礎平臺服務,對外就是客戶迫切優先選擇華為雲服務。

我們講雲優先,不是講華為公司所有領域都以雲優先,而僅僅在IT領域要優先實現以下幾點:1、面向客戶的算力和分布式存儲(不含企業存儲)需求時要以華為雲優先;也就是當客戶對伺服器、分布式存儲、虛擬化、私有雲有需求的時候,要引導雲服務優先;2、混合雲要以雲服務的商業模式優先;3、行業解決方案的底座要以華為雲優先。

當然我們期望以華為雲優先為客戶提供服務,但客戶不一定會選擇我們,只有華為雲提供的雲服務做到最好,客戶才會優先地選擇我們。當然,雲服務好的基礎是華為雲平臺必須做得好。而不是技術支持人員沒有讓客戶明白我們的雲服務是什麼,就塞給人家一堆「土豆」;或者「土豆」太多,有些沒有用上。我們引導客戶數位化,首先引導他們使用華為雲提供的雲服務。

我們的價值觀與宗旨,還沒有很好地體現在客戶利益至上、我們的雲服務上,我們還要踏實努力。讓客戶用電一樣方便使用華為的雲服務,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要集中優勢兵力聚焦在做好我們的華為雲平臺及其提供的雲服務。我們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一個服務能力、多個責任中心,力量碎片化。

華為雲首先要在極致性價比、可用性、數據安全性等基礎能力上構築核心競爭力;同時針對所聚焦的行業、聚焦的場景做好使能層,構建好雲生態體系,構築有競爭力的獲客能力。

政府、企業上雲已成為一種趨勢,特別是中小企業應用、大企業的非敏感數據應用、政企的新型創新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地承載在公有雲上;另一方面,很多政府企業的核心數據、核心業務仍需承載在自建數據中心或專屬雲上。自建數據中心也會從簡單的虛擬化走向雲架構,一般由客戶自己進行維護,這些客戶同時要求享受公有雲的高階服務能力,這就需要我們的華為雲混合雲解決方案。專屬雲本質上依然是公有雲,是針對特定客戶而建設的公有雲,亞馬遜建設了GovCloud政府雲,只服務於美國政府,由亞馬遜進行維護。因此,公有雲、專屬雲和混合雲,甚至包括非華為私有雲將長期共存,以解決客戶的不同需求。

因此,華為雲解決方案最終形成的結構是:一套技術架構,支持公有雲、專屬雲、混合雲等商業形態;兩種交易模式,一是賣給客戶、產權屬於客戶、客戶自己維護的混合雲,二是產權屬於華為、由華為維護、客戶訂閱雲服務的公有雲(含專屬雲);三種部署方式,一是部署在客戶數據中心裏面,與公有雲分開運維的私有部署,二是部署在華為建設的數據中心裏面,由華為運維;三是部署在客戶數據中心裏面,作為公有雲的延伸,由華為運維。

華為面向客戶提供公有雲、混合雲和「伺服器+虛擬化軟體」三種產品形態。公有雲和混合雲要堅持硬體同構,軟體架構統一;公有雲和混合雲要做好客戶選擇,不要試圖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基於「伺服器+虛擬化軟體」,聯合合作夥伴,滿足多樣性的政企自建數據中心和IT/OT系統的需求。

華為要打造領先的ICT基礎設施,要在聯接、計算與企業存儲和華為雲三方面都取得勝利。在繼續增強聯接的同時,強化軟體力量的建設,構建一個好的華為雲平臺、雲生態,把適合上雲的行業場景牽引客戶優先上華為雲,成為政企上公有雲的首選。通過客戶上華為雲,反逼華為的平臺進步。我們要將聯接、計算與企業存儲和華為雲有機融合,構築面向所聚焦的行業場景的行業「智能體」,助力智能升級。

內部統一組織,是靠打勝仗來牽引的,在打勝仗中不斷來組合隊列。從小交換機開始,從傳輸開始,從2G無線網開始,從簡單的路由器開始……無不是用勝利來牽引。為什麼四野的隊伍這麼彪悍?是因為他們跟著領導人一直打勝仗。從東北打到海南島,從海南島又打到朝鮮……他們總信任領導人,全部統一在領導人的意志中。領導人並沒有做多少思想工作和說教,靠勝利言傳身教。華為雲業務的組織優化,能不能先從點開始,從勝利中總結出經驗來。我們不可能簡單採取阿里、亞馬遜……一樣的道路,我們沒有那麼多錢,他們有用不完的美國股市的錢。我們如何發展,要找出一條路來,而不是簡單模仿。

華為雲不是我們傳統硬體設備的領先優勢,開發產品並銷售產品,而是華為面向客戶商業模式的改變,即由賣產品改變為賣雲服務。必須構建賣雲服務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戶提供雲服務的運營、運維能力。我們向亞馬遜、微軟學習的同時,也要將本身30年的網絡積累做成雲服務市場獨有的優勢,開創更大的空間,構建差異化特色。

二、我們要研究領先的華為雲是由哪些要素組成,這些要素是由哪些核心顆粒的先進而構成競爭能力的。

能不能像存儲產品一樣建立面向未來領先世界的架構,有哪些關鍵的短木板、新介質、新算法、新架構甚至新理論等需要突破,組織起各階、各類的「突擊隊」,讓科學家、專家、工程師提前自由地去研究,找到解決辦法。比如,有沒有新的先進軟體架構、有沒有新的工具方法、有沒有新的算力架構、有沒有新的編排算法、人工智慧的算法等等,一樣一樣地做好。在算法、算力、核心網、鴻蒙、鯤鵬生態、先進的軟體架構/方法和工具以及工具的科學歸一化、代碼倉統一與優化,以及人工智慧在我們網絡平臺優化中的應用,一樣一樣踏踏實實地把這些顆粒做好,以便形成團粒結構的「黑土地」。再把連接這些顆粒的作業系統也做好,方便客戶在上面發展。我們要聚焦在關鍵客戶需求上,利用好華為自身內部IT、終端雲、GTS雲的典型需求,培養一批隊伍,這批隊伍就在戰鬥與實踐中擁有了理解政企對華為雲的需求;然後一部分人再深入去理解支持萬物生長的雲是需要什麼樣的「黑土地」,「黑土地」應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讓萬物生長。「黑土地」這個詞是徐直軍發明的,他應詮釋一下。

技術架構要保持持續性,專家團隊決策體系的迭代也要科學穩定,行政主官不要幹預技術決策。軟體架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持續優化的發展,我們公司的軟體是不錯,但要進入直接競爭領域,要超越對手,就需要不斷地改革。十年來我們的混合雲技術架構經過了幾次反覆,導致時間上的浪費。

最底層的技術架構是最核心的,需要高手。底層架構的開放性、擴展性、穩定性、持久性、安全性、效率,決定了後續軟體的發展潛力、研發效率。高級專家團隊,人少而精,事少而明,有利於冷靜思考,他們要有長期穩定的擔當,不要草率地換人。

三、將來所有應用都會長在雲土地上,但現在還不是,如何建成「黑土地」是我們努力的任務,應一步一步來。

經過多年的努力,華為雲上線了200多個服務,發展了150多萬開發者和近2萬個合作夥伴,已初具規模,具備了更大方向發展的基礎。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如何抓住政企數位化的機遇,在網際網路、政企兩個賽道上都獲得更好的發展,達到世界領先。

首先要肯定我們的華為雲平臺是基本可用的,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在新的場景下(5G、800G、人工智慧……)高速社會下如何進步,有沒有機會達到世界先進,甚至領先。傳統網際網路公司在政企場景下有困難,在新形勢下,我們有機會,突破點在哪兒。

新的一年裡,我們在軟體的架構、方法和工具上要加大人才投入。敢於引進大架構師、全球軟體大賽的優秀人才,努力從我們的隊伍中培養造就各級各類各階的架構師,根據能力、貢獻及時提拔他們,職級、薪酬也要及時匹配。雲平臺、雲生態要向先進的公司學習,不要簡單模仿。努力在平臺架構中,加大優化的力量。我們是一個傳統的硬體先進的公司,世界上轉型為軟體先進公司的例子還沒有,我們的困難是可以想像的。如何建立客戶喜歡的「黑土地」,如何讓夥伴生態生機勃勃,如何保證軟體能扎到根,避免被切斷的風險。

四、華為雲對我司,既是一個產品提供,也是一個運營平臺。質量與敏捷的運維能力是關鍵的要素。

硬體資源的池化、軟體分布化、運維敏捷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服務的多樣性……我們是向亞馬遜學習,還是向微軟學習?我認為我們都應該學習。面向行業客戶提供雲服務應該走微軟的道路,優先為大行業、大企業服務的道路,聚焦深耕幾個關鍵行業,打造「黑土地」。

我們耕耘企業業務多年,有一個龐大的企業銷售服務隊伍,有一定的基礎,聯合客戶、行業領先的應用開發商和系統集成商等生態夥伴,開展聯合創新,積累和沉澱行業的關鍵知識資產,這樣好的經驗不要丟掉,每年做好兩、三個行業,幾年後最終能達到幾個、十幾個行業,就是不得了!微軟就是通過與客戶的聯合創新,持續構築了競爭優勢。我們要與關鍵客戶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把一些有前途、有大需求的顆粒抽出來,組成以全要素、全業務、全編成,擁有獨立作戰能力與權力的「軍團」。我們也要學習亞馬遜,把IAAS、PAAS做好,我們是有基礎的。我們這麼多年積累的知識、能力、經驗,是有可能把雲基礎平臺即「黑土地」做好的,發揮聯接+計算的優勢到極致。我們聚焦在一、兩個行業,搞清它的經驗模型與算法,切實在行業打造有領先的能力。讓客戶接受我們。例如Oracle以一個資料庫就佔領了全球大部分市場。有所為、有所不為,聚焦客戶成功,不要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五、我們全力以赴抓應用生態建設,像亞馬遜一樣建立大生態。沒有應用,華為雲就可能死掉。

移動網際網路應用、企業應用、政府應用、煤礦應用、機場應用、平安應用、GTS應用、公司內部IT應用,都是我們生態發展的機會窗。終端雲的良好發展給我們做了榜樣,南研所的弟兄們重現了英雄本色。當前生態夥伴調用接口的管理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也是生態型業務發展的最核心瓶頸,我們當前從管理意識、流程到組織保障都不夠。我們一定要建立優良的架構,簡化內部的消耗,我們一定要實現敏捷優質服務。我們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敏捷的為客戶服務。利用好華為自身內部的IT、終端雲、GTS雲的典型需求,服務好內部客戶,培養一批隊伍,這批隊伍就有理解政企對雲的需求。現在內部客戶的體驗有待加強,不要浪費了需求的價值。

阿里雲、騰訊雲、AWS推出越來越多的軟硬融合的設備,華為的優勢在硬體,我們要加強軟體、應用生態,不應放棄硬體給華為雲帶來的優勢。保存底層架構的穩定性與高效率,發揮聯接+計算的綜合優勢,持續迭代優化Ⅰ(IAAS)層架構,並牽引計算、存儲、網絡等Ⅰ層面向雲場景的進一步創新。

六、雲BG與EBG的關係:「作戰綜合化,能力專業化」,企業業務和雲與計算業務應按這個原則對一線作戰及組織進行優化,提升一線效率,最終要形成場景化的合成作戰。

為支撐雲與計算產業的商業成功,加強專業能力構建,要清晰知道幾個行業,深入進去,做世界最理解它們、服務它們最好的組織,它們就會優先選擇我們的華為雲,這是我們的任務。公司從機關到一線都做了比較大的組織調整。

經過半年多的運作實踐,新組織架構促進了一線的資源投入,提升了產業生態等方面的專業能力。但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雲與計算BG應重點抓好華為雲平臺的建設,抓好產業生態的建設,做大產業空間,同時抓好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持,建立一支真懂雲和計算業務的專業化隊伍;EBG作為統一客戶界面,要更多貼近客戶,充分理解客戶需求,強力的推動專業部門打造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現在一線有的代表處專業化分工過細,接口多了,幹部多了,匯報多了,實際幹活的人卻少了。二是,資源投入增加了,作戰效率卻降低了。三是,內部溝通成本高,「一線分成兩個組織後沒感覺有什麼好處,兩個組織反而會增加很大的溝通成本」;「在政企做了決策以後,再到雲那邊溝通,兩邊頻繁開會,沒有原來那麼高效。」。四是,等級森嚴的組織層級、部門牆,導致分工過細,「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客戶卻難受了,本應該團結一致為客戶服務的力量存在內卷。

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的IT架構又是圍繞著組織架構來構建的,也就是說組織有多碎片化,IT就有多碎片化。現在多個BG的作戰流程不同,IT系統當然也不同,連銷售管理都拉不通。

這些問題既降低了內部運作效率,也直接影響了客戶和夥伴的滿意度。我們要在一線形成場景化的合成作戰,「坦克」「飛機」「大炮」「機關槍」……都應統一指揮。建議按「作戰綜合化,能力專業化」的原則對代表處組織進行優化。

七、企業業務要聚焦戰略重點,繼續做減法,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一,企業業務要收縮戰線,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面面俱到。原來確定的四個行業,不要再增加擴大作戰面,把戰略打散就沒有戰鬥力了。因為我們是力量有限的公司,確定要做的項目就一定要做好、做精。我們要抓住一點,標準化的梯次推進,逐漸走向做厚、做多、做強。你們要抓住自己能做的領域,將兵力撲上去,扎紮實實做好,才可能真正找到比別人更好的方案。

第二,我們的隊伍建設要明確強調,立足於聯接,立足於華為雲,但我們要知曉服務對象的工業,要知曉服務對象的Know-How,然後在算法上和別人合作。什麼叫工業網際網路?首先它的本質應該是工業,比如航空、汽車、交通、鋼鐵、煤礦……。第二是聯接,聯接這個產業,我們最熟悉,全部電子工程就是為了聯接。第三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又分為數據、算法、算力和Know-How。數據是客戶的,有的算法是與合作夥伴合作做的;Know-How是行業、企業他們數十年的摸索積累與千萬次驗證,反覆建模,留下的理論與經驗結晶,這是我們最不熟悉的;我們能做的主要是算力這一部分。因此,我們只能做一個支撐平臺——「黑土地」,從而支撐上面生長的個性化的應用。我們要做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包打天下,把別人的活給做了,做得很粗糙,也做不好,最後我們就沒有戰鬥力和競爭力。

第三,後續的匯報,首先討論如何收縮作戰面,第二討論作戰模型。我們要講清楚作戰的戰略方針,要講過河的「船」和「橋」,不能「口號治企」。領袖要有架構性思維,領袖的責任是講明方向、發現問題。比如,部門成長架構是什麼,業務成長的架構是什麼?哪些事是你一定要做好,做到什麼程度?你們要看看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鄧小平就是在關鍵歷史時刻的幾個講話,國家戰略就轉過來了。領袖要結構性地思考問題,能看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撲上去用「刀子」插進去,就能搶佔市場。

相關焦點

  • 任正非談關於華為雲的自我批判與思考
    其次是組織架構上,要提供統一面向客戶的界面,改變「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組織碎片化的問題。」用任正非的話說:「我們現在的IT架構又是圍繞著組織架構來構建的,組織有多碎片化,IT就有多碎片化。」雲計算交付給用戶的是更高效、更易用、更極致的服務,幫用戶解決掉各種麻煩,這必然要求雲服務商自己解決掉自己各種內部的外部的麻煩,提供真正一體化的服務。
  • 任正非:組織的黑洞在哪裡
    歷史是最可怕的敵人,一個人青少年時期生機勃勃,什麼錯誤都可以犯,也敢犯,也犯得起,一個組織也是如此,早期可以不斷去嘗試失敗,在失敗中找到成功的路徑。但到一定階段,當這個組織有了歷史,組織就開始慢慢變的板結起來。控制多一點兒,還是控制弱一點兒,常常是一個無解的話題。
  • 最好的組織狀態是什麼樣的?任正非:華為不需要熱血沸騰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華為的組織機制創新,正是有了強大的組織能力,華為才能「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向著自己的戰略目標進攻,實現偉大的崛起。實際上,華為的秘密任正非都說清楚了,真傳一句話,就看你懂不懂。「我們要持續不懈的努力奮鬥。烏龜精神被寓言賦予了持續努力的精神,華為的這種烏龜精神不能變,我也借用這種精神來說明華為人奮鬥的理性。」
  • 任正非2019語錄:2020年依舊會是華為艱難的一年
    [摘要]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任正非2019年多次講話發現,完善人才體系,優化調整組織架構,維持華為整體「戰鬥力」,是任正非在2019年十分重視的核心問題。時代周報記者梳理任正非2019年多次講話發現,完善人才體系,優化調整組織架構,維持華為整體「戰鬥力」,是任正非在2019年十分重視的核心問題。「我們公司可能有一定困難,但我們會一邊飛,一邊修補漏洞,一邊調整航線,一定能活下來。」在任正非看來,2020年依舊會是華為艱難的一年,但此前作出的諸多調整和努力,預計會讓華為保持10%的發展增速。
  • 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全文
    最近,《黨建研究》雜誌刊發了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全文,其中很多觀點既生動又深刻,比如:1、黨的十八大之前,面對一個時期以來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全黨是憂心忡忡的,我是憂心忡忡的。想來想去,打鐵必須自身硬。2、剛參加工作的幹部就像小樹苗一樣,需要精心澆灌、修枝剪葉,基礎打紮實了才能茁壯成長。
  • 任正非:桃子樹上要結西瓜
    在使用幹部方面,任正非稱華為公司目前項目管理水平還低,浪費較大,這是過去以功能部門為中心出來的弊病,華為接下來將試點以項目為中心的管理,逐漸使作戰團隊擁有更多權利,監管前移,來配合授權體系的產生。  任正非總結了華為未來勝利的三大保障:有一個能聽得進批評的堅強有力的核心領導集團、有嚴格有序的制度和規則、有龐大的善於學習的奮鬥群體。
  • 任正非內部重磅發言:華為不可能簡單學阿里、亞馬遜
    在繼續增強聯接的同時,強化軟體力量的建設,構建一個好的華為雲平臺、雲生態,把適合上雲的行業場景牽引客戶優先上華為雲,成為政企上公有雲的首選。通過客戶上華為雲,反逼華為的平臺進步。我們要將聯接、計算與企業存儲和華為雲有機融合,構築面向所聚焦的行業場景的行業「智能體」,助力智能升級。內部統一組織,是靠打勝仗來牽引的,在打勝仗中不斷來組合隊列。
  • 熵減,組織和個人高效的秘籍
    在我讀書時,對這門課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印象深刻——信息熵,是通過描述信源的不確定性來衡量信息量多少的定量指標。我們常常在各級領導的講話中都聽到過一句「統一思想」,事實上人的思想是很難被統一的,能統一的是目標和節奏。
  • 華為組織為什麼具有強大的戰鬥力?解讀華為組織的魚網矩陣
    明確品牌、營銷網絡、服務和市場份額是支撐市場地位的關鍵要素。華為的組織體系是龐大而複雜的,恐怕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除了公司的五大委員會,總裁辦公會議,各大部門,各產品線、各地區部,各片區,各系統部等等。委員是一種榮譽,更代表著責任,而不是一種利益。委員會是務虛,部門首長是務實。
  • 華為的管理理念:任正非洞察人性
    任正非曾說過,「華為遲早要面臨接班問題,人的生命總要終結。華為最偉大的一點是建立了無生命的管理體系,技術會隨著時代發展被淘汰,但是管理體系不會被淘汰。」 在任正非心裡,華為成功靠的不是能人,不是英雄,靠的是體系,是平臺支撐。任正非與華為諸多高管面對外界提及頻次最多的詞彙,也是人才體系、商業本質以及對人性的洞察等。
  • 任正非開始向華為高級幹部和專家開刀 每年末尾淘汰10%
    任正非開始向華為高級幹部和專家開刀,以祛除平庸與惰怠,支撐戰時隊伍換血。2019年6月18日,任正非在幹部管理工作匯報會議上講話說:「抓緊時間精兵簡政,加快幹部專家破格提拔步伐、加快對平庸幹部淘汰。淘汰從機關開始、從高級幹部開始,從一層AT開始。」這次會議任正非特別強調,主官、主管一定要實行每年10%的末位淘汰!
  • 夏驚鳴:華為基本法就像一本管理教科書,專治組織變革不適症
    因此,「系統複製」的背後是「團隊複製」——團隊必須完成系統思考,明確導向,理解各管理手段的本質,理解系統各部分如何協同發揮作用,清晰和統一公司經營管理關鍵領域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不然,就不能夠正確地進行組織能力建設。我用下圖來表示如何實現「系統複製和團隊複製」的邏輯。
  • 一周商業洞見 | 任正非:華為成功的關鍵是矢志不渝為客戶創造價值...
    世紅 | 文  金梅 | 編輯  01 | 任正非:華為成功的關鍵是矢志不渝為客戶創造價值  紀堯姆·格哈雷:華為成功的關鍵是什麼?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任正非:成功的關鍵是矢志不渝為客戶創造價值,所以客戶相信我們,今天面臨這麼惡劣的環境,客戶還要買我們的5G,就能證明。
  • 任正非:活下去是華為的最高綱領
    在我看來,組織進化跟生物進化的原理幾乎一樣,一旦環境發生巨變,就會發生兩件事:一是誕生新的物種;二是老物種加快進化速度。 放到組織環境下來看,危機是組織的轉化器與加速器。無論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顛覆,還是原有業務的加速進化,都與危機直接相關。
  • 任正非:知識分子不要臉才能進步
    任正非的青少年時代,全家9口人,靠父母的微薄收入度日。加上當時全國經濟處於困難時期,糧食嚴重短缺,全家人常常餓肚子。19歲前,任正非沒穿過一件新衣服。因為孩子多,每到新學期,母親就為學費發愁,經常要靠向人借錢維持,有時還借不到,因為別人也一樣困難。儘管日子十分難過,任摩遜和妻子還是堅持讓7個孩子都上學讀書。
  • 任正非重磅講話!原來,這才是華為事件的真相!
    不過,華為心聲社區發布的,一篇任正非在與泰國以及尼泊爾等員工座談的講話內容,對李洪元事件,不是回應,勝似回應! 以下為華為「心聲社區」刊載的,任正非的重磅回應: 任總在泰國與地區部負責人、在尼泊爾與員工座談的講話
  • 任正非送別榮耀:「離婚」就不要藕斷絲連,要做華為最強的對手
    ynpEETC-電子工程專輯11月26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任正非在榮耀送別會上的講話ynpEETC-電子工程專輯他還表示,榮耀與華為一旦「離婚」就不要再藕斷絲連,榮耀要做華為全球最強的競爭對手,超越華為,甚至可以喊打倒華為。ynpEETC-電子工程專輯任正非在講話中還寄望榮耀分離後,堅持向一切先進的學習,包括向自己不喜歡的人學習。
  • 不要老說自己是第一!華裔美籍教授批評華為任正非太高調,對嗎?
    任正非不是一個高調的人,但也不能說他是一個低調的人。 華為出名甚早,但作為這個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掌門人,任正非長期保持了「神秘、低調」的作風,據說有的媒體記者等了好多年要採訪他,都一直不能如願。從某種程度上,想採訪任正非比採訪總統還難。
  • 華為重發任正非2012年講話,談為何搞晶片,員工:老闆穿越了
    作者 | 市界 秦海清編輯 | 老拿「2012實驗室」堪稱華為最神秘的存在。2012實驗室是華為的總研究組織,該名稱源於災難片《2012》,任正非認為未來信息爆炸會像數字洪水一樣,華為要想在未來生存發展就得構造自己的「諾亞方舟」,該實驗室主要面向的是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下設中央硬體工程學院、海思半導體、研發能力中心、中央軟體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