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有人認為,在舊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只吃某一類食物,吃的比例也非常固定。實際上,人類學家發現古代的食物五花八門,比如馬賽人的食物以肉、奶和血為主,而紐幾內亞人的主食是番薯、芋頭和西米。至於食物的調配比例,也非一成不變。2000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論文《世界各地狩獵-採集者飲食中的動植物攝取比例及營養素能量估算》中,列出了古人攝取的各種營養物,其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是22%到40%,蛋白質是19%到56%,脂肪是23%到58%,變化幅度很大。
況且,到底怎樣才算是「自然」呢?在10000多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藉助選擇育種的方法改變食物的基因。如果當初沒有選擇育種,今天就不會有擅長抵禦病原體、除草劑,營養更豐富的轉基因作物,地球也只能養活現在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以黃金大米為例,它利用轉基因提高了維生素A的含量,能使數百萬第三世界的兒童不會因為營養不良而致盲,而這只是它眾多好處之一。
那麼對人的健康而言,轉基因是否安全?根據歐盟委員會在2010年發表的《歐盟資助轉基因研究十周年回顧》(A Decade of EU-Funded GMO Research)中的說法: 在超過25年的時間裡,我們考察了500多個獨立研究團隊開展的130多個研究項目,發現生物技術本身,尤其是轉基因技術本身,並不比傳統的植物栽種技術風險更大。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對轉基因作物懷有恐懼心理?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人類學家艾倫·費斯克(Alan Fiske)提出了一項四元關係模型的理論(four-factor relational model)來解釋人在處事時的情況,或許這個模型可以做出一些解釋。
這四種關係是:(1)公共分享(眾人均分);(2)權威分層(分出上下級);(3)平等匹配(一對一交換);(4)市場定價(由易物變成金錢買賣)。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祖先生活在人人平等的部落中,大體上,食物也會在部落成員之間平等分配(公共分享)。當這些部落結合成部落聯盟和國家,食物和其他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就變成了常態(權威分層)。隨著體制的發展,慢慢又出現了市場定價。 理解了上述關係遭到破壞的過程,我們就能理解轉基因食物為什麼會被當作道德問題,而不是生物學問題來看待了。
舉例來說,合租的室友只能各吃各的食物;如果吃了對方的,就必須為對方作出補償(平等匹配),而伴侶之間就不必這樣斤斤計較(公共分享)。如果你請朋友到家吃飯,但朋友向你付錢,你一定覺得不高興。但是,如果你去餐館吃飯就必須付錢,而不是把餐館主人請到家裡招待一餐水平相當的美食。這四種關係模型的根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對公平和互惠的嚮往,當其中的一種遭受破壞,就會使人覺得憤憤不平。
依我的猜想,由於食物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起著重要作用,人們可能會認為轉基因食物對公共分享和平等匹配構成了侵犯,尤其是轉基因食物總是牽扯到孟山都這樣遵循市場定價原則的大型公司。另外,將「天然食品」抬高到近乎神話的地位,再給許多轉基因技術套上重重禁忌(還記得嗎?人工授精也曾被認為是不自然的),就造成了轉基因食品是在褻瀆自然的假象。 事情大可不必如此。轉基因食品在科學上有根據,在營養上有價值,在人口不斷膨脹的時代,也使人們能夠繼續生存,因此它在道德上也是高尚的。所以,且放開懷抱,盡情吃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