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位!全球《Nature》《Science》《Cell》發文哪家多?

2020-10-12 核安全

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下半年,全球城市的科研成績如何?

9月,自然指數(NatureIndex)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發布了「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據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顯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繼續蟬聯第一,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聖何塞地區和上海分列第2至5位。

何為自然指數排行榜?

該指數基於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ell)等全球82種頂尖自然科學類期刊的文章,加權統計得出。

自然指數顯示,中國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躋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別是南京(第8)、武漢(第13)、廣州(第15)與合肥(第20)。


戴維·斯文班克斯認為,人才和資助資金、科研設施等資源的集中是排名全球前5位城市持續保持科研領先地位的重要因素。


例如,北京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國科學院是自然指數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機構。


紐約都市圈和波士頓都市圈則得益於兩地均集聚了眾多歷史悠久、備受尊崇的大學和醫院,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此外,「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排名全球前5位的科研城市,其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其中,北京作為中國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與國內外城市形成了密切的科研合作網絡,其全球城市間科研合作關係排名進入全球前10位,其中北京與上海的科研合作產出位居全球首位。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還將視野擴大到自然指數之外,深入分析了全球 200 餘個城市發表的所有論文中的高影響力論文的產出變化,相關研究人員得出全球科學研究發展的兩個主要趨勢。


  • 一是科學研究中心布局悄然發生變化,北京、上海、首爾等新銳城市競爭力逐步顯現,與波士頓、倫敦和巴黎等城市的距離不斷縮小。
  • 二是國際科研合作呈現快速發展趨勢,主要是由高影響力論文產出比例低和高影響力論文比例高的城市間的合作帶動。

/End.

本文內容選取自北京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網站主頁:https://www.nature.com/Nature子刊名單及連結地址:https://www.nature.com/siteindex/index.htmlNature子刊簡介:TitlesIntroduction in ChineseNature Nature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主要參考:inature 報導文章】第一篇 2020 《Cell》: "原位"進行蛋白質組學在細胞界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介導了單細胞到組織的組裝,並因此控制著多細胞生物的發育和生理。2020年1月16日,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及Alice Y.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電鏡數據採集於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計算工作得到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國家蛋白質設施實驗技術中心(北京)的支持。本工作獲得了西湖教育基金會、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經費支持。
  •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 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通過追蹤獨立精選出的82種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科研論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數的表現。  指數數據顯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繼續蟬聯第一,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聖何塞地區和上海分列第2-5位。
  •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中國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躋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別是南京(第8)、武漢(第13)、廣州(第15)與合肥(第20)。如,北京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國科學院是自然指數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機構。紐約都市圈和波士頓都市圈則得益於兩地均集聚了眾多歷史悠久、備受尊崇的大學和醫院,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他強調,研究機構和資源的集聚有助於吸引人才、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密切聯繫,激發科研的合作創新。&34;排名全球前5位的科研城市,其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
  •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中國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躋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別是南京(第8)、武漢(第13)、廣州(第15)與合肥(第20)。如,北京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國科學院是自然指數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機構。紐約都市圈和波士頓都市圈則得益於兩地均集聚了眾多歷史悠久、備受尊崇的大學和醫院,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 2020年7月內地高校再添17篇Nature & Science發文
    這17篇論文來自於15所高校,其中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均發文3篇,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均發文2篇,北京大學等11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此外,北京協和醫學院、東南大學、廣州醫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汕頭大學、天津師範大學、雲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8所高校均為今年首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
  • The science to look for in 2019 | Nature Briefing
    Nature | Read this article at nature.com/nature/articles?Nature Podcast | Listen to nature.com/nature/articles?
  • 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榜第一位:「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
    最新數據顯示,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三個中國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和南京;其中,北京以 2846.37 的份額位列世界第一。這些期刊由在職科學家所組成的 58 個獨立小組選出,並綜合了全球 6000 多位科學家的調查反饋。自然指數數據定期在指數網站 natureindex.com 上對外發布最近十二個月的數據。該資料庫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編制。
  • 從Nature & Science發文角度看中國高校抗疫成就
    ,引發了21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新冠疫情暴發以後,中國各大高校的學者一直活躍在新冠病毒研究的第一線,在N&S也發表了多篇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原創文章,成為全球科學界抗疫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Science, 20 Aug 2015, doi: 10.1126/science.aac7629; doi: 10.1126/science.aac8159)2. Science:HIV重大突破!史上最詳細HIV包膜三維結構出爐!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電鏡數據採集於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計算工作得到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國家蛋白質設施實驗技術中心(北京)的支持。本工作獲得了西湖教育基金會、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經費支持。
  • 自然指數:北京榮膺全球科研城市榜榜首
    原文作者:賈鶴鵬北京集中了充裕的科研經費與人才力量,穩居全球科研城市榜榜首。五年前,朱東強從南京搬到了北京。之後他仍與前同事一起申請基金,每年夏季南下一千公裡,與人在茶室探討研究思路。朱東強曾是南京大學的環境化學教授,南京大學也是世界上地球與環境科學實力最強的研究機構之一。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下) 2017年2月第2期
    Schuman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34(導讀 柳寒石)  microRNA能夠通過阻止mRNA的翻譯從而調節基因的表達。研究人員利用新開發的誘導螢光探針技術指示miRNA成熟的過程。
  • Nature|德國科學家發現控制X染色體失活的關鍵因子
    2020年2月6日,德國海德堡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dith Heard研究組在Nature發文題為SPEN integrates transcriptional and epigenetic control of X-inactivation,發現SPEN對於胚胎植入前的小鼠胚胎以及胚胎幹細胞中X染色體中基因沉默起始非常關鍵,揭開了SPEN調控X染色體失活的具體分子機制。
  • 同比增加兩成,2020年前三季度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數超過...
    這10篇論文來自於7所高校,其中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發文3篇,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如果初始階段的厄爾尼諾較為活躍,則在一個世紀以後的全球變暖下厄爾尼諾的變率增加幅度較小,反之亦然。本研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起始階段較活躍的厄爾尼諾會使得海洋累積熱量損失較大,降低了赤道上太平洋的層結,進而減緩海洋-大氣之間的耦合效率,從而使得厄爾尼諾的變率增加減緩。
  • 最新自然指數發布 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自然指數顯示,中國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躋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別是南京(第8)、武漢(第13)、廣州(第15)與合肥(第20)。例如,北京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國科學院是自然指數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機構。紐約都市圈和波士頓都市圈則得益於兩地均集聚了眾多歷史悠久、備受尊崇的大學和醫院,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此外,「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排名全球前5位的科研城市,其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
  • 赫捷院士等Cancer Cell發文,闡述實體瘤細胞及基因治療全景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1月11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李寧教授等在Cancer Cell上發文,闡述了目前用於治療實體瘤的細胞和基因療法,及其臨床試驗進展情況根據INFORMA資料庫,從2010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在全球範圍內總共開展了491項針對178種細胞和基因療法的臨床試驗。試驗數量平均每年增長16.1%,2017年的數據比上一年幾乎翻了一番。1和2期試驗佔每年新試驗的90%以上(圖S1A)。這些試驗涵蓋26種類型的實體瘤,其中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卵巢癌在試驗數量方面排名前三(圖S1B)。
  •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該雜誌將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和開放獲取的同行評閱期刊。iScience於2018年3月首刊,2019年12月份入選SCIE。不到2年的時間即入選SCIE證明了該期刊的運作能力。iScience號稱對標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野心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