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捷院士等Cancer Cell發文,闡述實體瘤細胞及基因治療全景

2021-01-15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生命科學

Life science

1月11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李寧教授等在Cancer Cell上發文,闡述了目前用於治療實體瘤的細胞和基因療法,及其臨床試驗進展情況,特別是中國實體瘤治療臨床試驗開展的情況。文章指出,細胞和基因療法在治療實體瘤方面仍然面臨諸多挑戰,為了將這些療法真正應用於臨床,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

*以下部分內容譯自英文,僅供參考,請以英文原文為準。

針對實體瘤的細胞和基因療法正在迅速發展,其中一些已經獲得批准,但大多數仍處於臨床研究過程中。

過繼性細胞療法(ACT)利用免疫細胞來清除腫瘤。ACT可以大致分為非基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細胞產品;也可以根據細胞類型進行分類,例如T細胞、自然殺傷(NK)細胞、樹突狀細胞(DC)、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和間充質星形細胞(MSC)(Stroncek et al., 2012)。目前已有多種非基因工程ACT和基因工程ACT或應用於臨床、或正在臨床環境中積極研究,包括T細胞療法(包括CAR-T、TCR-T、gd T細胞,以及經過基因編輯的T細胞)(Stadtmauer et al., 2020)、TIL、DC和巨噬細胞。

基因工程細胞也屬於基因治療的一種,使用異體基因產物(DNA或RNA)來治療腫瘤等疾病。基因導入系統包括使用病毒載體和非病毒載體。溶瘤病毒(OV)由於具有腫瘤溶解作用、腫瘤選擇性和理想的免疫原性,因而是一種前景廣闊的基因療法。

細胞和基因療法顯示出了治療實體瘤的巨大潛力,其中許多療法已經得到批准。根據INFORMA資料庫,從2010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在全球範圍內總共開展了491項針對178種細胞和基因療法的臨床試驗。試驗數量平均每年增長16.1%,2017年的數據比上一年幾乎翻了一番。1和2期試驗佔每年新試驗的90%以上(圖S1A)。這些試驗涵蓋26種類型的實體瘤,其中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卵巢癌在試驗數量方面排名前三(圖S1B)。

在過去的十年中,總共開展了318項ACT臨床試驗,涵蓋所有治療階段,從新輔助療法到末線治療(圖S1C),並且主要針對晚期實體瘤(88.1%,圖S1D)。在所有治療階段中,疫苗是出現頻率最高的療法。此外,INFORMA資料庫中還註冊了374項基因治療(包括基因工程ACT)的臨床試驗。

儘管中國在細胞和基因療法的臨床試驗數量上排名第二,但與排名第一的美國之間仍然存在很大差距(39 vs. 120,圖S1E)。在中國,針對CAR-T和TCR-T的臨床試驗分別有14項和5項,而在世界上其他地區進行的試驗分別為22項和16項。在這些試驗主要涵蓋的靶點方面,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也有所不同。在中國,位列前三的CAR-T靶點分別是glypican-3、IL13Ra2 / CEA / MUC1和claudin 18.2 / AFP;而在其他國家,位於前列的靶點分別是間皮素、NKG2D和IL13Ra2 / CEA / MUC1。在中國,位列前三的TCR-T靶點是NY-ESO-1、HBV和HPV E6,在其他國家則是NY-ESO-1、個體化腫瘤特異性新抗原和MAGE A4。在中國,HBV和HPV E6的高發生率與中國人群中HBV相關性肝癌和HPV相關性子宮頸癌高發病率相關。在中國,大多數此類臨床試驗在上海、廣州和北京進行,深圳、杭州和南京緊隨其後。

大多數細胞和基因療法未能完成1或2期試驗並進入下一階段,因為實驗過程中存在種種困難。首先,到目前為止,在實體瘤的細胞表面上幾乎沒有發現腫瘤特異性抗原(Leko and Rosenberg, 2020)。其次,實體瘤通常表現出較大的抗原異質性。第三,移植T細胞對腫瘤浸潤能力有限。第四,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共同特徵,從而導致T細胞衰竭(Weigelin et al., 2011)。最後,研究生物標誌物的臨床試驗十分有限,僅佔19.2%的ACT試驗(61/318)和14.7%的基因治療試驗(55/374)。另外,還存在許多操作難題。例如,如何簡化細胞和基因療法的製備程序?如何為參與細胞和基因療法試驗的各方提供更有效的培訓?

研究者為解決這些問題開發出了各種策略。例如,應用更好的CAR設計原則、考慮其他因素以提高抗腫瘤的效力、改善腫瘤浸潤和克服免疫抑制性微環境等(Hong et al., 2020)。此外,還可以在臨床中組合不同的療法以提高療效。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Generation-2的全新製造流程,可用於產生TIL,僅需22天即可完成(最初需要6周)。用於治療黑色素瘤和宮頸癌的Generation-2 TIL產品可能很快就會在美國商業化。

總結來說,研究者已經積極地開發了多種用於治療實體瘤的細胞和基因療法,涉及幾乎所有實體瘤類型的相關臨床試驗迅速增多,尤其是在2017年之後。細胞和基因療法在治療實體瘤方面仍然面臨諸多挑戰,為了將這些療法真正應用於臨床,我們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

Cancer Cell編輯團隊

相關論文信息

論文原文刊載於Cell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ancer Cell上,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論文

▌論文標題:

The Landscape of Cell and Gene Therapies for Solid Tumors

▌論文網址:

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0)30652-8

▌DOI: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0.12.005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19年全球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發展現狀
    文章來源火石創造 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技術真正能應用於臨床估計還尚需時日。隨著對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不斷改進,對相關免疫抑制機理相關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免疫細胞治療攻破實體瘤已經不再遙遠。
  • 新一代治療性細胞試驗成「潛力股」,免疫治療新風口
    近日,國際權威雜誌Immunity發文闡述了腫瘤免疫治療面臨的十大關鍵挑戰。結合我國臨床實踐,有三個主要考題尤其值得臨床界深思:首先是傳統臨床前研究動物模型與人體腫瘤免疫學關鍵特徵上的差異,限制了臨床前研究結果向臨床轉化的成功率。很多動物模型不能完全模擬人的免疫微環境,包括免疫細胞組成、腫瘤抗原、免疫細胞抑制狀態等。
  • Cell Stem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HSC-iNKT細胞提供持久的抗腫瘤免疫...
    在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利用iNKT細胞的功能攻擊腫瘤細胞並治療癌症。這種方法可以抑制移植到小鼠體內的多種類型人類腫瘤的生長。他們在攜帶人類骨髓和人類癌症---多發性骨髓瘤(血癌)或黑色素瘤(實體瘤)---的小鼠上測試了所獲得的細胞,即造血幹細胞經過基因改造後產生的恆定自然殺傷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engineered 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 HSC-iNKT細胞),並研究了在HSC-iNKT細胞整合到骨髓後的小鼠免疫系統
  • 20%黑色素瘤長期完全緩解!這家公司正開發領先的實體瘤細胞治療
    細胞治療技術(celltherapy)創造過許多治癒血液腫瘤的奇蹟,然而對於實體瘤卻效果欠佳。Immetacyte,一家英國新銳創業公司就在開發稱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的全新技術,有著針對實體瘤,創造新奇蹟的潛力。Immetacyte CEO,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榮譽教授RobertHawkins接受MED24採訪時表示,使用天然TIL治療腫瘤這一概念由來已久,但技術實現有難度,世界上僅有兩家公司在開發。
  • 樂土實體瘤檢測—免疫治療Biomarker綜合評估新指標
    多篇臨床研究指出,基因突變也會對藥物療效產生影響,部分體細胞突變如KRAS、TP53、POLE等突變的患者對免疫藥物更敏感,患者生存獲益更長,可作為免疫藥物療效正相關生物標誌物;STK11、JAK1/2、B2M等基因突變可以作為免疫治療的負相關生物標誌物。
  • CAR-T對抗實體瘤獲進展,多手段協同最重要
    CAR-T細胞療法在淋巴瘤和血液病方面已獲得成功,但在實體瘤中的進展一直較慢。北卡羅來納大學萊恩伯格綜合癌症中心的科學家發現,將CAR-T細胞療法結合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激活劑可以增強工程化T細胞治療小鼠乳腺癌的能力。
  • I期臨床試驗表明靶向MAGE-A4的TCR-T細胞有望治療多種實體瘤
    2020年6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過繼性T細胞療法ADP-A2M4涉及對來患者體內的T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使之表達可識別癌症抗原MAGE-A4的T細胞受體(TCR)。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的領導下,針對ADP-A2M4的一項I期臨床試驗在包括滑膜肉瘤、頭頸癌和肺癌在內的多種實體瘤的患者中獲得了反應。
  • 羅氏Rozlytrek在歐盟獲批:治療NTRK融合實體瘤和ROS1陽性肺癌!
    在美國和歐盟,Rozlytrek之前分別被授予了治療NTRK融合實體瘤的突破性藥物資格(BTD)和優先藥物資格(PRIME)。NTRK基因融合已經在一系列難以治療的實體瘤類型中得到了鑑定,包括胰腺癌、甲狀腺癌、唾液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和肺癌。
  • Cancer Cell重大發現 維生素A治療結腸癌
    結腸癌發生治療抵抗的原因有很多,而癌症幹細胞的存在是引起癌症復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傳統治療方法通常不是特別有效。 最近來自EPFL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一條重要信號通路或可用於對抗結腸癌復發情況。通過維生素A類化合物治療,將癌症幹細胞內一個被關閉的基因重新激活可以幫助清除癌症幹細胞並防止發生復發和轉移。
  • Clin Cancer Res:IL-10基因裝備病毒有望更好治療胰腺癌
    2014年12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兩種不同的方法的組合,即病毒治療及免疫治療組合顯示出治療胰腺癌的「巨大潛力」。一項由英國慈善胰腺癌症研究基金會資助的研究調查是否溶瘤牛痘病毒(經修飾以選擇性地感染和殺死癌細胞的病毒)通過裝備能調節機體免疫系統的一個基因後,能否更有效治療胰腺癌。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特異作用於組蛋白乙醯化調控過程,因在多種亞型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突破率先獲批上市,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範例。在血液系統腫瘤臨床獲益的同時,領域內關於HDAC抑制劑針對實體瘤的治療嘗試從未停止,先後開展數百項臨床試驗。
  • Science和Cell子刊:藉助大數據開發出治療癌症的「智能」細胞療法
    在CAR-T細胞治療中,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取自患者的血液,並在實驗室中對它們進行基因操縱,以表達一種識別癌細胞表面上非常特殊的標誌物或抗原的特定受體。雖然科學家們已經證明CAR-T細胞對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癌相當有效,有時甚至可以治癒,但到目前為止,這種方法在實體瘤中的效果並不好,比如乳腺癌、肺癌或肝癌。
  • 研究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課題組和丁健院士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抑制劑對乳腺癌治療不敏感的機制。 HDAC抑制劑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但其治療實體腫瘤效果不佳,且因機制不明,尚無合理的用藥策略,極大限制其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成為領域內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該研究以乳腺癌/三陰乳腺癌為切入點,首次揭示細胞因子受體家族成員白血病抑制因子受體(LIFR)的反饋激活,是介導HDAC抑制劑治療實體瘤不敏感的重要原因。
  • 新綜述探究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潛力
    細胞免疫武器在治癒白血病方面表現出明顯的效果,但是在治療實體瘤方面表現出有限的效果和持久性。針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一般經驗已確定了一系列變量、弱點和優勢,從而影響了腫瘤疾病的臨床結果。在一篇新的綜述類型論文中,來自義大利羅馬第一大學和羅馬第三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這些方面進行了概述,旨在確定當前仍然「缺失的策略」來對抗上皮癌。
  • 科學家公布腦膠質瘤中融合基因全景圖
    圖一、中國人群腦膠質瘤融合基因的全景圖中,67種為讀碼框內融合基因。圖中顯示這些融合基因在不同級別的腦膠質瘤中染色體間的分布及融合情況。  該研究提供了首個針對中國人群腦膠質瘤的高通量NGS測序資料庫,發表了腦膠質瘤中融合基因的全景圖,發現了新的膠質瘤的分子特徵,並首次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secondary glioblastoma)中發現了多次重複出現的PTPRZ1-MET融合基因及其四種不同的融合方式,並且利用獨立的192個病例驗證了這一發現。
  • 實體瘤免疫治療再迎希望,ScTIL細胞治療晚期實體瘤臨床研究正式啟動
    由上海東方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第二屆中國臨床腫瘤協會(CSCO)理事長李進教授主持的一項不限癌種、多中心的治療實體瘤的細胞治療臨床研究項目於2020年8月7日在上海東方醫院正式啟動。
  • 腫瘤免疫知多少:CAR-T治療實體瘤的障礙以及相應策略進展
    以CAR-T為代表的細胞免疫療法目前也已經有兩款上市,即諾華的Kymriah以及Kite公司(現已被吉列德公司收購)的Yescarta被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對於實體腫瘤而言,目前的CAR-T仍然還面臨許多困難,比如治療實體瘤效果不佳,不能夠有效地浸潤到腫瘤組織內部,CAR-T細胞生存時間不長等等。
  • 「Cell」謎團終破解!難怪免疫治療總對實體瘤無效,原來是因為……
    然而,免疫治療在實體瘤中的療效往往不如血液腫瘤,因此許多科學家希望尋找到其中的原因。CD8 T細胞是一種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即殺傷性T細胞,是機體抗腫瘤機制的重要環節,也是腫瘤免疫過繼療法主要效應細胞之一。近日,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CD8 T細胞通常只能停留在血液中,而不會進入器官和其他組織。
  • Cancer Cell綜述文章解讀!如何對CAR-T細胞工程化修飾開發新一代的...
    經過工程化修飾能表達具有腫瘤特異性的嵌合抗原受體(CARs)的T細胞在治療惡性血液腫瘤患者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同時還給過繼細胞療法(adoptive cell therapy)研究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然而實現CAR-T細胞更廣泛的治療性應用還需要多層次的工程化方法來提高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尤其是由於實體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生物複雜性常常會給其治療帶來獨特的挑戰性
  • 巨噬細胞療法 向著實體瘤出發
    近幾年來,基因修飾的T細胞在用於治療血液惡性腫瘤上獲得了許多可喜的結果,但在實體瘤中卻療效不佳,仍然面臨著很多挑戰,這促使著研究學者們將目光轉移到其它免疫細胞上,希望從中開發出新的替代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