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土實體瘤檢測—免疫治療Biomarker綜合評估新指標

2020-12-05 騰訊網

隨著腫瘤免疫治療突飛猛進,伴隨診斷技術也相應發展迅速。樂土基因緊緊把握這個領域的最新進展,最近升級的免疫治療基因檢測套餐,全面覆蓋PD-L1表達、腫瘤突變負荷(TMB)、微衛星不穩定檢測(MSI)三大生物標誌物,同時增加免疫正相關/負相關/「超進展」(HPD)相關基因,通過聯合檢測可最大程度提升預測的準確性。下面我們就詳細介紹一下這些最新的基因標誌物,以及我們的相關產品,以更好地服務廣大客戶和病人。

01

免疫治療正/負相關基因標誌物

在精準醫療時代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在臨床上的應用愈發廣泛,PD-L1表達、TMB、MSI作為篩選免疫藥物療效的有效生物標誌物已得到臨床認可,但在不同癌種中的表現存在差異,作為單獨的療效預測指標仍有不足。多篇臨床研究指出,基因突變也會對藥物療效產生影響,部分體細胞突變如KRAS、TP53、POLE等突變的患者對免疫藥物更敏感,患者生存獲益更長,可作為免疫藥物療效正相關生物標誌物;STK11、JAK1/2、B2M等基因突變可以作為免疫治療的負相關生物標誌物。

正相關

KRAS/TP53:

吳一龍教授的研究表明,TP53和KRAS這兩個基因對PD-L1的表達、免疫系統T細胞的浸潤、腫瘤免疫原性的增強具有顯著影響。TP53和/或KRAS突變會使PD-L1的表達顯著增加,預示著對PD-1/ PD-L1藥物較為敏感。

PBRM1:

35例接受抗PD-1治療(納武利尤單抗)的腎透明細胞癌患者中,含有PBRM1失活突變個體更易從免疫治療中獲益。PBRM1 等位基因缺失的個體有更長的OS(p=0.0074)、PFS(p=0.029),腫瘤負荷也更小。

POLE:

POLE基因參與DNA修復和合成,減少基因突變的產生,與免疫治療反應呈正相關,特別是針對POLE基因突變的子宮內膜癌/結直腸癌/肺癌患者使用PD-1單抗後效果顯著。

POLD1:

POLD1 基因編碼DNA 聚合酶 δ 的 125-kDa 的催化亞基,在 DNA 複製和修復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POLD1基因突變時,腫瘤細胞會出現大量異常DNA,使腫瘤更容易被免疫系統識別。

負相關

EGFR:

研究表明,具有EGFR、ALK等驅動基因突變的患者,一線免疫治療獲益較小。Keynote-001試驗共招募了11名未接受靶向治療的EGFR突變患者,其中73%的患者為PD-L1表達強陽性,客觀有效率(ORR)只有9%(1/11),後續換用靶向或化療方案後,腫瘤趨於穩定。Impower150試驗、CheckMate-012試驗、Keynote-010等試驗均證明EGFR突變可降低免疫藥物的療效,還容易引起超進展等不良事件。

STK11:

STK11突變在NSCLC中的發生率為12-15%,突變可導致浸潤性細胞毒性 CD8+ T淋巴細胞的降低。研究表明,STK11突變單獨存在或與KRAS突變共存時,接受PD-1/PD-L1抑制劑治療患者的ORR顯著低於野生型患者(突變型7.4% vs 野生型28.6%),提示STK11突變可能導致PD-1/PD-L1抑制劑療效降低。

JAK1/2:

研究報導,攜帶JAK1/2突變的黑色素瘤、結直腸癌患者經帕博麗珠單抗治療後藥物響應較差,易復發。

02

免疫治療「超進展」

免疫治療「超進展」定義

免疫治療超進展(hyperprogressive disease,HPD)是指患者在免疫藥物治療後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出現腫瘤快速進展的現象。HPD的發生率在不同的腫瘤類型及不同報導中有較大差異,已知報導的發生率在4%~29%之間。目前,比較公認的HPD定義是指在免疫治療後腫瘤進展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在免疫治療中,腫瘤治療失敗時間(TTF)時間<2個月;腫瘤負荷相比於基線期增長超過50%;免疫治療後腫瘤生長速度超過之前速度2倍以上。

腫瘤超進展示意圖

(圖片來源:doi: 10.1001/jamaoncol.2018.3676.)

超進展相關因素

目前已經有多篇研究報導超進展的案例,但超進展發生的具體因素還尚未研究透徹。研究發現,某些臨床特徵,如年齡(≥65歲)、基線轉移部位數(≥2個)或局部復發等因素與HPD相關,但這些因素在不同研究中結果並不一致,尚需臨床試驗驗證。

年齡

Champiat等的研究認為高齡患者(≥65)從免疫療法中獲得生存獲益較為有限。該研究共納入131例實體瘤患者,其中有13例接受了免疫治療。統計發現,年齡≥65歲的年長患者較<65歲的患者更容易發生HPD(19% vs 5%),這可能與老年患者免疫細胞、趨化因子、吞噬功能及胞內抗原的殺傷能力減弱等相關。

遠處轉移灶數目

Ferrara等的研究表明轉移灶≥2個更易發生HPD。該研究共納入406例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晚期NSCLC患者,多因素分析顯示轉移病灶≥2個的患者比<2個轉移患者發生HPD的機率更高(62.5% vs 42.6%,P=0.006)。

局部復發轉移

Saada-Bouzid等的研究發現HPD的發生與局部復發轉移有關。在頭頸部鱗癌患者中,局部復發轉移的患者服用免疫藥物發生HPD的比例顯著高於未發生復發轉移的患者(90% vs 37%,P=0.008)。另一項發表於Annals of Oncology的一項研究顯示,HPD的患者有更多的轉移灶並伴有肝轉移。

超進展生物標誌物

目前,引起HPD的發生機制尚不清晰,可能與免疫細胞、炎性反應、其它腫瘤信號通路激活等等有關。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基因變異與HPD的發生密切相關,可作為免疫藥物療效的有效預測生物標誌物。

MDM2/ MDM4擴增:

2017年,Kato等報導了155例腫瘤患者經抗PD-1/PD-L1單藥治療後,6例存在MDM2/MDM4擴增的患者TTF(腫瘤治療失敗時間)<2個月;其中4例符合超進展定義,腫瘤體積增加55%~258%,進展速度增加分別為基線的2.3倍、7.1倍、7.2倍和42.3倍。MDM2/4擴增患者的超進展發生率遠高於MDM2/4未擴增患者。

染色體11q13相關基因(CCND1、FGF3、FGF4和FGF19擴增)

Singavi通過探索696名實體瘤患者體細胞突變的發生情況,發現發生11號染色體13區擴增變異(CCND1、FGF3、FGF4、FGF19擴增)的患者易發生HPD,其中7例接受PD-1/PD-L1抑制劑治療的患者中有3例出現疾病爆發進展,推測這些基因變異可能是預測HPD的標誌物。

CDKN2A/CDKN2B 失活突變

CDNK2A/2B失活突變是否影響PD-1/PD-L1藥物的療效暫無定論。2019年ASCO上的一項研究表明,CDNK2A/2B失活突變或拷貝數缺失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HPD相關。一項納入20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報導顯示,在接受PD-1藥物治療後,5名患者出現超進展,NGS分析顯示1例患者攜帶MDM2擴增,另外4名攜帶CDKN2A/B失活突變。

另有研究報導,CDKN2A/2B失活突變可能與PD-1/PD-L1高表達相關,一項基於197名肺癌患者的研究顯示,24.8%患者存在CDKN2A突變,這些患者PD-L1>1%的比率為65%。另一項基於102名黑色素瘤患者的研究報導提示,CDKN2A突變的患者PD-1/PD-L1藥物療效較好。

CDKN2A/2B缺失尚不能作為HPD的獨立預測生物標誌物,其是否在特定癌種中會引起HPD,或者是否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HPD還需大規模臨床試驗來驗證。

DNMT3A失活突變

研究表明,DNMT3A突變患者在免疫治療過程中,有4名患者分別經過伊匹單抗、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免疫治療後其中3例患者發生進展,治療失敗時間TTF少於2個月。2019年ASCO會議上也報導了5例具有DNMT3A突變的患者,4例患者TTF<2個月。DNMT3A突變患者易發生爆發式進展。

03

總結

免疫治療是把雙刃劍,在篩選獲益人群的同時,要格外注意免疫藥帶來的負作用,尤其是超進展現象的發生。因此,在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之前,除了PD-L1表達、TMB、MSI檢測外,有必要進行基因檢測,評估發生超進展的風險。對於攜帶有免疫負相關/超進展相關基因的患者,要提前告知免疫治療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並在治療過程中輔以動態監控與療效評價,若出現超進展症狀,應及時更換治療方案。

04

樂土基因實體瘤產品

樂土免疫治療伴隨診斷套餐

覆蓋全部實體瘤檢測,可全面指導靶向及化療用藥,同時增加微衛星不穩定性檢測及免疫相關指標,實現靶向、免疫綜合評估。

樂土精準醫療腫瘤檢測套餐

全方位的泛腫瘤基因檢測大套餐,為癌症患者提供全面的靶向用藥指導、免疫抑制劑及化療用藥療效評估。通過全程追蹤癌症患者的體細胞變異情況,為癌症臨床治療效果評估、藥物耐藥機制探索、癌症復發轉移、潛在藥物靶點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產品詳情請諮詢當地銷售

參考文獻:

[1] Dong Z Y , Zhong W , Zhang X C , et al. Potential Predictive Value of TP53 and KRAS Mutation Status for Response to PD-1 Blockade Immunotherapy in Lung Adenocarcinoma[J].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6, 23(12): 2554.

[2] Miao D , Margolis C A , Gao W , et al. Genomic correlates of response to immune checkpoint therapies in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J]. Science, 2018: eaan5951.

[3] Wang F, Zhao Q, Wang Y N, et al. Evaluation of POLE and POLD1 Mutations as Biomarkers for Immunotherapy Outcomes Across Multiple Cancer Types. JAMA Oncology. 2019, 5(10): 1504-1506.

[4] Garon E B , Hellmann M D , Rizvi N A , et al. Five-Year Overall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Pembrolizumab: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 KEYNOTE-001 Study[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9, 37(28): JCO.19.00934.

[5] Ferdinandos S, Michael E G, Danielle M G, et al. STK11/LKB1 Mutations and PD-1 Inhibitor Resistance in KRAS-Mutant Lung Adenocarcinoma[J]. Cancer Discovery, 2018, 8(7): 822-835.

[6] Champiat S, Dercle L, Ammari S, et al. Hyperprogressive disease is a new pattern of progression in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by anti-PD-1/PD-L1. Clin Cancer Res, 2017, 23: 1920–1928.

[7] Ferrara R, Texier M L, Audigier V C, et al. Hyperprogressiv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PD1/PD-L1 inhibitors or with single-agent chemotherapy. JAMA Oncol. 2018, 4(11): 1543-1552.

[8]Saada B E, Defaucheux C, Karabajakian A, et al. Hyperprogression during anti-PD-1/PD-L1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or metastatic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n Oncol. 2017, 28(7): 1605-1611.

[9] Kim C G, Kim K H, Pyo K H, et al. Hyperprogressive disease during PD-1/PD-L1 blockade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nn Oncol 2019 Apr 12.

[10] Kato S, Goodman A, Walavalkar V, et al. Hyperprogressors after Immunotherapy: Analysis of Genomic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Accelerated Growth Rate. Clin Cancer Res. 2017, 23(15): 4242-4250.

[11] Singavi A, Menon S, Kilari D, et al. Predictive biomarkers for hyper-progression (HP) in response to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analysis of somatic alterations (SAs) [abstract 1140PD]. Annals of Oncology. 2017.

[12] Kato S, Ross J S, Gay L, et al. Analysis of MDM2 Amplification: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of Patients With Diverse Malignancies. JCO Precis Oncol. 2018.

[13] CDKN2A/B gene loss and MDM2 alteration as a potential molecular signature for hyperprogressive disease in advanced NSCLC: A next-generation-sequencing approach. J Clin Oncol 37, 2019 (suppl; abstr e20628).

樂土基因

相關焦點

  • CAR-T免疫療法新模式——治療實體瘤
    2016年3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免疫療法已然成為人類對抗癌症新的希望,而CAR-T療法則是近年來最有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之一。CAR-T藥物已經成功在人類血液癌症研究中被證明有重要作用,然而針對實體瘤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如果能應用於治療實體瘤,那將具有很大的潛在市場。為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們與該領域內的主要公司展開密切的合作。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助理教授Edmund Moon和他們團隊已成功地完成了臨床前期研究,有助於開闢此道路前進。
  • 樂土投資新靶向抗體藥Immune-Onc開展新一輪融資加快研發臨床管線
    樂土生命科技海外投資項目之一,位於美國加州的生物技術公司Immune-Onc,其領先在研產品創新癌症免疫療法IO-202的臨床試驗申請(IND)於今年5月獲得美國FDA批准,目前剛剛開啟新一輪融資,用於領先管線產品IO-202的進一步研發,IO-202有望成為單核型AML First-in-class藥物,市場前景廣闊。
  • 一文盤點各實體瘤已上市靶向治療及相應基因檢測
    下面,小編就針對不同實體瘤癌種,進一步分享一下當前已上市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方案及部分相關的基因檢測項目。非小細胞肺癌也是目前實體瘤中已上市靶向藥物最多的癌種,很多靶向藥物都被批准為一線治療藥物。同時,HER2還是乳腺癌重要的病理分子標識物之一,除了可以作為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等HER2阻斷劑療效評估外,還可以作為乳腺癌預後評估及部分化療藥物如蒽環類,紫杉醇等治療指導。
  • 新綜述探究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潛力
    細胞免疫武器在治癒白血病方面表現出明顯的效果,但是在治療實體瘤方面表現出有限的效果和持久性。針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一般經驗已確定了一系列變量、弱點和優勢,從而影響了腫瘤疾病的臨床結果。在一篇新的綜述類型論文中,來自義大利羅馬第一大學和羅馬第三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這些方面進行了概述,旨在確定當前仍然「缺失的策略」來對抗上皮癌。
  • 康方生物-B(09926):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Cadonilimab公布MSI-H晚期實體瘤的新輔助研究的初步臨床數據
    智通財經APP訊,康方生物-B(09926)發布公告,該公司核心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Cadonilimab (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研發代號:AK104)布局新輔助研究,公布在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晚期實體瘤的初步臨床數據。
  • 新一代治療性細胞試驗成「潛力股」,免疫治療新風口
    11月3日,康方生物公布全球首創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Cadonilimab用於經標準治療後復發或轉移性宮頸鱗癌的階段性數據。這款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客觀緩解率達47.6%,同時降低聯合用藥的毒副作用,3級及以上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僅12.9%,安全性與PD-1單藥相當。T細胞接合器包括基因工程過繼細胞療法和雙特異性抗體目前已有產品上市。綜合看,治療性細胞研究大有可為。
  • 實體瘤免疫治療再迎希望,ScTIL細胞治療晚期實體瘤臨床研究正式啟動
    2014-2016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單抗被批准用於治療惡性黑色素瘤、肺癌等實體瘤;2017年FDA批准兩個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用於治療血液腫瘤。腫瘤免疫治療技術的發展讓人們意識到腫瘤免疫治療有望成為治癒腫瘤的「新武器」。
  • 黑色素瘤或有免疫治療新方案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湘雅個體化腫瘤免疫治療臨床研究中心、教育部重要皮膚疾病研究創新引智基地等研究團隊,在《基因組醫學》上發表的原創性論著,率先揭示了MMP2/9調控PD-L1的新機制,研發了靶向抑制劑SB-3CT聯合PD-1或CTLA-4單抗有效治療
  • 2019年全球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發展現狀
    文章來源火石創造 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技術真正能應用於臨床估計還尚需時日。隨著對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不斷改進,對相關免疫抑制機理相關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免疫細胞治療攻破實體瘤已經不再遙遠。
  • 腫瘤免疫治療的風向標——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諸多臨床研究已證實腫瘤免疫治療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與此同時,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成為了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熱點。
  • 免疫治療標誌物的後起之秀——TMB
    作者:葉楓紅目前已知的腫瘤免疫治療預測標誌物包括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PD-L1表達(免疫組化染色和定量)、新抗原負荷(Tumor Neoantigen Burden, TNB),以及一些已知的具有免疫原性的驅動突變或耐藥突變。
  • 實體腫瘤開創性療法!TILs個性化免疫治療有望2022年上市
    這些細胞是機體在發現體內的癌細胞後調動免疫大軍中深入到腫瘤組織內部,對腫瘤有最強的識別、抵抗和攻擊作用的一支「超能敢死隊」。到達腫瘤內部後,通過釋放細胞毒素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此外,TIL還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  和CAR-T一樣,TILs屬於過繼性免疫治療的一種,但是這是一種趕超CAR-T的新型實體瘤T細胞療法。
  • 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腫瘤TMB越高,則腫瘤產生的新抗原越多,T細胞反應和抗腫瘤反應越強。其中,在黑色素瘤、肺癌、膀胱癌和胃腸道腫瘤中,TMB表達最高。作為一種更廣譜的免疫治療,已從臨床研究熱點正走向臨床應用。但TMB作為預測標誌物還有很多問題,如TMB的檢測由於依賴基因測序,目前成本還是要高於PD-L1檢測;不同平臺的檢測標準不統一;標本存放時間對TMB的結果判斷也會有一定影響等。隨著NGS panel的獲批,TMB檢測也將慢慢走近臨床實踐。
  • 腫瘤免疫知多少:CAR-T治療實體瘤的障礙以及相應策略進展
    以CAR-T為代表的細胞免疫療法目前也已經有兩款上市,即諾華的Kymriah以及Kite公司(現已被吉列德公司收購)的Yescarta被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對於實體腫瘤而言,目前的CAR-T仍然還面臨許多困難,比如治療實體瘤效果不佳,不能夠有效地浸潤到腫瘤組織內部,CAR-T細胞生存時間不長等等。
  • 百濟神州公布替雷利珠單抗治療MSI-H或dMMR實體瘤的初步結果
    百濟神州今天在中國廈門舉行的第21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年會上公布在研抗PD-1抗體替雷利珠單抗正在進行的1/2期臨床研究治療中國高微衛星不穩定(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型(dMMR)實體瘤患者的初步臨床數據。
  • 覆蓋654個基因,和瑞基因實體瘤全靶點基因檢測產品問世
    近日,和瑞基因推出了實體瘤全靶點基因檢測產品(即 「654大Panel據其介紹,這是一款指導腫瘤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過程中用藥的基因檢測產品,覆蓋了已經獲批和潛在的腫瘤治療標誌物。 和瑞基因原本是貝瑞基因的原腫瘤事業部,2017年獨立後,其承接了貝瑞基因原有的腫瘤業務,專注腫瘤全病程的基因檢測公司。
  • 難怪免疫治療總對實體瘤無效,原來是因為……
    ,並已逐步發展成為繼手術、化療和放療後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模式。然而,免疫治療在實體瘤中的療效往往不如血液腫瘤,因此許多科學家希望尋找到其中的原因。CD8 T細胞是一種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即殺傷性T細胞,是機體抗腫瘤機制的重要環節,也是腫瘤免疫過繼療法主要效應細胞之一。近日,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CD8 T細胞通常只能停留在血液中,而不會進入器官和其他組織。
  •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TIL): 有望用於多種實體瘤
    迄今為止,CAR T已成為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的主導,FDA批准了針對多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3種藥物。然而,在實體瘤中,CAR T療法尚未普及。實體瘤中有望獲批的細胞療法是: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儘管TIL產品在轉移性黑素瘤患者中顯示出令人鼓舞的活性,但由於製作耗時且費用昂貴,應用有限。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轉移性TNBC(mTNBC)的治療通常以化療為主,但患者的平均總生存期(OS)僅為12至18個月,生存獲益有限,治療策略急需改進。多種實體瘤的臨床研究均證實免疫治療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這種治療方式也有望為TNBC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在腫瘤的免疫治療中,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的研究最為成熟,ICIs可阻斷免疫抑制受體,改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的細胞毒性和增殖能力。
  • 免疫治療丨泛癌種免疫治療潛在生物標誌物:POLE或POLD1突變生存率...
    但在臨床上,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僅有 20-40% 的病人會對免疫治療產生反應,這時候免疫治療的療效預測生物標誌物將顯得尤為重要。   2019年8月15日,《JAMA Oncol》(IF=22.416)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徐瑞華教授團隊通過大數據整合分析的新發現:POLE 和 POLD1 基因突變可作為泛癌種免疫治療療效預測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