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發展現狀

2020-11-27 騰訊網

文章來源火石創造

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技術真正能應用於臨床估計還尚需時日。隨著對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不斷改進,對相關免疫抑制機理相關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免疫細胞治療攻破實體瘤已經不再遙遠。

免疫細胞治療定義

免疫細胞治療是將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進行收集,然後進行體外編輯、培養擴大,增強其靶向殺傷功能,然後回輸體內,激活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到達抗腫瘤、抗病毒的目的。

全球免疫細胞治療研究現狀

2019年紐約癌症研究所(CRI)分析全球癌症細胞治療的結果顯示,截至2019年5月,全球共有細胞療法1011項,其中CAR-T療法有568項,佔56.2%。比2018年的753項增加了34.3%,其中增長量多為免疫細胞治療,佔比將近八成。

圖1 2018—2019年全球細胞療法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The global landscape of cancer celltherapy》,CRI

在所有細胞治療項目中,美國和中國合計佔73.6%。其中美國439個,免疫細胞治療有348個。中國有305個,免疫細胞治療有286個。

表1 細胞治療項目中美國和中國佔比

數據來源:《The global landscape of cancer celltherapy》

目前,上市的兩款免疫細胞藥物都是CAR-T療法,適應症均為血液腫瘤。分別是2017年8月31日FDA批准的諾華研發的Kymriah和同年10月19日FDA批准的凱特製藥研發的Yescarta。

表2 目前上市的兩款CAR-T免疫細胞藥物概況

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現狀分析

目前全球癌症發病率中,90%為實體瘤,但自1993年以來啟動的939項免疫細胞療法試驗中,只有大約一半(453項)是針對實體瘤。而且,相比對血液腫瘤表現出的良好療效,對實體瘤的治療效果始終難以有效突破。

數據來源:《The global landscape of cancer celltherapy》

(一)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效果研究的障礙

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效果研究之所以進展緩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影響:

1

免疫細胞治療的靶向性

免疫細胞治療需要識別抗原作為靶標,從而發揮它的作用。由於實體瘤表面存在異質抗原,這提供了許多潛在的靶標,但很少有抗原是腫瘤細胞專有的。通過篩選實體瘤表面抗原,提高靶向性,降低靶向/脫靶(on-target/off-tumor)毒性。目前使用最廣的靶點為CD19。

數據來源:《The global landscape of cancer celltherapy》

2

腫瘤微環境

腫瘤中包含豐富的異常血管,腫瘤形成需要消耗大量活性氧,形成了一個低氧的微環境。腫瘤微環境中含有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等免疫抑制細胞,免疫抑制細胞因子,以及抑制性免疫檢查點通路,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的能力。當免疫細胞到達腫瘤部位後,腫瘤微環境會抑制T細胞浸潤和增殖,為免疫細胞浸潤提供物理屏障。

3

免疫細胞運輸和浸潤

要發揮良好的T細胞治療效果,需要將足夠量的T細胞運輸到腫瘤部位,而且T細胞必須浸潤到腫瘤內部來發揮其殺傷腫瘤的作用,但腫瘤會對T細胞運輸進行抑制,而且腫瘤的微環境會阻止T細胞進入腫瘤內部。如何突破物理屏障也成為限制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的主要研究方向

隨著多種新的治療手段和治療技術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技術、手段開始進行聯合治療,彼此間取長補短,配合使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1

免疫細胞治療與檢查點抑制劑相結合

利用免疫細胞治療與檢查點抑制劑的協同效應,在進行免疫細胞治療前,先用檢查點抑制劑對腫瘤微環境進行調節。這樣不僅能增強免疫細胞治療的有效性,而且還刺激內源性免疫反應,從而增強免疫應答的組合療法有利於改善腫瘤微環境,顯著提高抗腫瘤效率。像賓夕法尼亞大學Abramson癌症研究中心,將CAR-T細胞與PD-1抗體聯合用藥,或與CTLA4抗體聯合用藥,用於治療膠質母細胞瘤(GBM)的侵襲性腦癌,抗癌有效率提高了5倍。

2

基於患者自身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

通過活檢,獲取腫瘤組織標本,提取TIL,在體外利用IL-2細胞因子刺激TIL擴增,或經過基因改造後進行擴增,既增加了TIL數量,又激活TIL抗腫瘤能力。將這些TIL重新注回患者體內,從而更有效地殺傷腫瘤細胞。

2019年7月份,Iovance Biotherapeutics公司的innovaTIL-04正在進行的單臂2期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被FDA認為可以支持LN-145治療晚期宮頸癌的監管申請。這將有望成為是首款可以治療實體瘤的細胞免疫療法。

結語

目前,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技術已經取得的了很大的突破,但真正能應用於臨床估計還尚需時日。不過,隨著對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不斷改進,對相關免疫抑制機理相關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免疫細胞治療對實體瘤的突破已經不再遙遠。

—END—

作者 | 張新

責編 | 老薑

相關焦點

  • 實體瘤免疫治療再迎希望,ScTIL細胞治療晚期實體瘤臨床研究正式啟動
    由上海東方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第二屆中國臨床腫瘤協會(CSCO)理事長李進教授主持的一項不限癌種、多中心的治療實體瘤的細胞治療臨床研究項目於2020年8月7日在上海東方醫院正式啟動。
  • 20%黑色素瘤長期完全緩解!這家公司正開發領先的實體瘤細胞治療
    細胞治療技術(celltherapy)創造過許多治癒血液腫瘤的奇蹟,然而對於實體瘤卻效果欠佳。全球科學家正各顯神通,讓免疫細胞能進入腫瘤內環境並識別和殺傷癌細胞。Immetacyte,一家英國新銳創業公司就在開發稱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的全新技術,有著針對實體瘤,創造新奇蹟的潛力。
  • 新綜述探究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潛力
    2019年5月4日訊/生物谷BIOON/---為過繼性免疫療法設計的人工受體需要具備雙重功能:抗原識別和激活經過重編程的效應T細胞的裂解性複合物(lytic machinery)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CAR-T細胞將它們的細胞殺傷作用傳遞給表達靶腫瘤抗原的癌細胞,從而繞過HLA限制性抗原識別的限制。
  • 免疫細胞治療技術之一LAK&TIL
    (當然發展到今天同種異體的免疫細胞已經佔據了半壁江山)前面已經介紹了各種不同種類的免疫細胞,各個國家和企業都在免疫細胞的功能和療效方面進行研究,也開創出名目繁多的免疫細胞療法。免疫細胞療法最初主要是聯合傳統療法使用,或者是傳統方法已經無法受益的前提下使用,而且提出的理念是帶瘤生存,讓腫瘤患者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不一定是要徹底消滅腫瘤。
  • 赫捷院士等Cancer Cell發文,闡述實體瘤細胞及基因治療全景
    文章指出,細胞和基因療法在治療實體瘤方面仍然面臨諸多挑戰,為了將這些療法真正應用於臨床,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以下部分內容譯自英文,僅供參考,請以英文原文為準。針對實體瘤的細胞和基因療法正在迅速發展,其中一些已經獲得批准,但大多數仍處於臨床研究過程中。過繼性細胞療法(ACT)利用免疫細胞來清除腫瘤。
  • 專家齊聚 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屆腫瘤免疫細胞治療論壇圓滿成功
    此次論壇的意義,在於聚焦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全球最新研髮結果,通過深入廣泛的學術交流及研究進展分享,共謀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發展之路。論壇上,他們妙語連珠,深入淺出的講解了當下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現狀及發展前景,博得觀眾一片喝彩。在嘉賓致開場詞之後,著名免疫細胞治療專家,傅陽心教授第一個登臺演講。傅陽心教授曾在芝加哥大學病理學系擔任教授一職,現擔任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免疫學教授、主任醫師,曾在《科學》、《自然》等知名國際期刊上刊登過研究論文,獲同行引用超3萬次。
  • 藥明巨諾上市,免疫細胞治療是否還值得一級市場繼續投資?
    因此資金問題基本不可能成為藥明巨諾未來的發展障礙。另一方面,藥明巨諾的無形資產也在2020年上半年超過了8億元,主要由於其以1.05億美元收購了Syracuse Biopharma。Syracuse Biopharma由優瑞科生物(也就是藥明巨諾在實體瘤管線上的合作夥伴)在2017年成立,致力於在中國和東協國家開發和商業化優瑞科專有的抗體篩選技術平臺的臨床項目。
  • Nature:科學家們找到治療兒童實體瘤的新方法
    2017年9月1日/生物谷BIOON/---為了提高患有致命性癌症的兒童的治療效果,來自St. Jude兒童醫院的研究者們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兒童實體瘤樣本庫、藥物敏感性資料庫以及相關的信息。這些資源對於全球科研界免費開放。St.
  • 中國生物科技服務:一個創新型細胞治療企業的發展樣本
    2012年,國際製藥巨頭諾華公司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達成合作協議,開發後者用於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的相關CAR-T療法。當時,30位重症患者接受了CAR-T治療,其中27位的癌細胞在治療後完全消失,半年後複查也未發現任何癌細胞,這一結果令全球醫療界震驚。
  • 三大新型細胞免疫療法向實體瘤「宣戰」!
    除此之外,CAR-T在實體瘤的特異性靶點,增殖、細胞因子釋放等方面已經有了明顯改進,越來越多的臨床試驗開始嘗試將CAR-T用於實體瘤的治療,晚期實體腫瘤患者迎來暖春!除了CLAUDIN18.2,研究人員發現的可用於實體瘤的靶點還有以下幾種:Claudin18.2,用於胃癌,胰腺癌等。
  • 實體腫瘤開創性療法!TILs個性化免疫治療有望2022年上市
    隨後,Rosenberg教授馬上將這項巨大的發現轉化到臨床治療。1988年,他首次在一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進行了自體TILs過繼性細胞治療,結果和他的預期完全一致,這位晚期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腫瘤客觀消退。此後這意味著,實體腫瘤的剋星-TILs療法正式誕生。  此後,TILs療法在黑色素瘤中開展了眾多研究,取得了卓越的臨床數據!
  • 藥明巨諾上市漲6.51%,免疫細胞治療是否還值得一級市場繼續投資?
    產品在國外獲批上市之後,國內的免疫細胞治療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因此追隨著兩款上市產品的腳步,一級市場普遍認為,免疫細胞治療這一賽道具有極高的發展前景。 2018和2019年,連續兩年投融資事件超過20起,並且平均融資額均超過人民幣1億元,較2017年發生了大幅上漲,也因此誕生了像藥明巨諾這樣的明星企業。
  • 百濟神州PD-1獲批實體瘤適應症 年治療費用10.69萬元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百濟神州PD-1獲批實體瘤適應症 年治療費用10.69萬元起繼恆瑞醫藥PD-1卡瑞利珠單抗拿下第二個肝癌適應症。除了外資的K藥和O藥拿下了更多適應症,百濟神州成為國內第二家拿到PD-1第二個的適應症的本土企業。
  • 吉凱基因子公司展示治療胃癌、胰腺癌等實體瘤的創新研究成果
    上海吉倍生物技術公司(Genbase)就是這89個上海生物技術創新企業之一,在2019AACR年會上展示了其研究成果——用於治療胃癌/胰腺癌和實體瘤的創新藥物研究。正如Genbase執行長袁紀軍博士所說:「癌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論國籍、種族和宗教信仰。胃癌、胰腺癌以及其他實體腫瘤是致命的。
  • 樂土實體瘤檢測—免疫治療Biomarker綜合評估新指標
    該研究共納入131例實體瘤患者,其中有13例接受了免疫治療。統計發現,年齡≥65歲的年長患者較<65歲的患者更容易發生HPD(19% vs 5%),這可能與老年患者免疫細胞、趨化因子、吞噬功能及胞內抗原的殺傷能力減弱等相關。
  • 免疫細胞治療的是是非非
    ■現狀:遍地開花 魚龍混雜據媒體報導,河南一名馮姓肝癌患者2014年4月某日在當地醫院接受自體細胞免疫治療,次日凌晨搶救無效死亡。患者家屬事後得知,國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尚未批准醫療機構採用該方法治療癌症。馮先生的家屬舉報無果後,以拒絕履行法定職責為由,兩次將該省衛生計生委起訴到法院。經一審、二審,法院均判患方勝訴。
  • 聚焦抗腫瘤創新藥,「天科雅」用國際前沿的免疫療法解決實體瘤難題
    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加劇和疾病譜的變化,全球腫瘤的發病例數正在迅猛增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未來20年全球腫瘤新發病例數將增加70%之多,由2012年的1400萬例,逐年遞增至2025年1900萬例、2035年2400萬例。為了治療腫瘤,學術界與產業界都在積極探索新技術。
  • 實體瘤CAR-T療法被頭部企業拋棄!人類抗癌史上的「奇蹟療法」真走...
    從2012年至今,CAR-T療法上演了一個又一個「醫療奇蹟」,堪稱人類癌症治療史上的裡程碑。   全球超過25個研究中心證實了CAR-T在治療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上的「實力」。   但作為新型細胞療法的「頂級流量」,CAR-T實際上在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上。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屬於細胞療法。醫學界認為,未來細胞治療產品有望成為超越單抗的新一代活體藥物。目前,CAR-T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
  • 第946期·TCR-T療法:免疫細胞治療的下半場?
    在免疫細胞治療界中,幾年前初出茅廬的CAR-T現已是風頭盡佔。而本期沙龍,我們著眼於TCR-T療法,它會是免疫細胞治療的下半場主角嗎? 吳顯輝先生曾就讀於武漢大學生物化學專業,並在北京大學完成博士學習和訓練,主要採用理論計算化學的方法,研究金屬酶催化反應機理。曾在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等地工作多年。
  • 腫瘤免疫知多少:CAR-T治療實體瘤的障礙以及相應策略進展
    近年來已經嘗試了許多策略來克服這些障礙,包括用敲除PD-1表達或分泌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的方法來武裝CAR-T細胞,以及將CAR-T細胞與其他治療方法聯用。儘管有這些努力,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CAR-T細胞療法被臨床批准用於實體腫瘤的治療。令人振奮和樂觀的是,科研人員攻克實體瘤的腳步從未停止。僅在中國就登記了幾十項用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