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一位富二代,通過怎樣的實驗,改變了人們對光固有的認識

2020-12-04 李論科學

關於光本質的討論一直貫穿著整個科學史,人們對光的討論是個漫長的過程,在18世紀首先由牛頓先生給出了答案:光由微小顆粒組成。要明白的是這個微小顆粒不等同於我們現在認識的光子,在牛頓時期也不乏科學界的鬥士提出新的觀點,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克裡斯蒂安·惠更斯提出的光是一種波,這顯然是正確的。由於當時牛頓的權威性,光波觀點可以說是夭折了。但是科學總是在往前發展,現在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下這位熟知的富二代科學家通過怎樣的實驗確立了光的波動性。

曙光初現

牛頓在1727年去世後多年,他的權威地位依然沒有絲毫動搖,而他對光性質的觀點也鮮有人質疑。19世紀曙光初現之際,英國博學家託馬斯·楊對其發起了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著作讓夭折的光波理論起死回生。(惠更斯和牛頓關於光本質的論戰愛因斯坦「光量子理論」有多重要?為20世紀初期科學界打開一扇門

牛頓

魚和熊掌兼得的完美人生—託馬斯·楊

託馬斯·楊生於1773年,是家10個孩子中的長子。他兩歲時就能流暢地進行閱讀,到6歲時,已經把聖經通讀了兩遍。由於託馬斯·楊精通12門以上的語言,他為解讀埃及象形文字作出重大貢獻。他是一名訓練有素的醫生,他的一位叔父給他留下的遺產可以使他一生衣食無憂,得以盡情從事他的萬千知識追求。說到這裡小編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可能是嫉妒吧。這簡直就是有才華有理想的富二代。

託馬斯·楊

由於對光的性質感興趣,託馬斯·楊對光和聲音之間的異同進行了研究,最終導致他指出「牛頓體系中的一兩處難點」。同時參考前人惠更斯的理論,(惠更斯和牛頓的爭論,點這裡)在確信光是一種波以後,他設計了一個實驗,竟成為牛頓粒子說終結過程的開始。

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

實驗過程託馬斯·楊將單色光射到只有一個縫隙的屏幕上。光從這個狹隙中散布出去,打到第二個屏幕上,這個屏幕上有兩個非常窄的縫隙,平行地靠得很近。這兩個狹隙像汽車的前大燈一樣,再作為一個新的光源,或者照託馬斯·楊所寫的那樣「像兩個散射中心一樣,從這裡,光向四外衍射」。託馬斯·楊在這兩個狹隙後面一定距離上所放置的另一個屏幕上看到的是,當中一道光亮帶,兩邊圍著明暗相間的條紋。

波的幹涉對這些明暗相間的「花邊」條紋進行解釋,託馬斯·楊採用了一個比喻。兩塊石頭同時在互相靠近的地方投入靜止的湖水。每塊石頭都產生沿湖面擴散開去的波紋。在此過程中,一塊石頭所產生的波紋與另一塊石頭所產生的波紋相遇。在兩個波峰或兩個波谷相逢的每處地方,它們共同作用產生出一個新的波谷或波峰。這就是「相長幹涉。但是,當波谷與波峰相遇,或者波峰與波谷相遇時,它們就互相抵消掉,在那一點上,水就沒有受到擾動也就是「相消幹涉」。

在託馬斯·楊的實驗中,從兩個狹隙中產生的光波在到達屏幕之前也發生了類似的幹涉現象。明亮光帶顯示的是相長幹涉,而較暗的光帶則是相消幹涉的產物。託馬斯·楊意識到,只有當光是一種波現象時才能解釋這種結果。如果是牛頓的粒子的話,就只能產生出兩條明亮的狹隙形象,在這之間除了黑暗不會有別的。像這種明暗相間的幹涉圖形則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

光波理論推廣的艱難

1801年,當託馬斯·楊第一次提出幹涉思想,報告了他的初步結果時,他由於挑戰了牛頓而遭到了白紙黑字的惡毒攻擊。他寫了一份小冊子,好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對牛頓的感情,想要以此為自己辯解:「儘管我是如此地崇拜牛頓的大名,但我並不能因此就相信他永遠正確我不是幸災樂禍,而是遺憾地看到,他也是有可能犯錯誤的,而且有時,他的權威或可對科學的進步造成了阻礙。」這份小冊子只賣出了一份,有點可憐。

在隨後,法國的一位土建工程師菲涅爾設計了精巧的實驗也證明了波理論,這個實驗則內涵更加深廣。由於它的演示結果以及所附的數學分析全面徹底到無懈可擊的地步,因此從1820年代開始,有一些著名人士轉而成為了波理論的信奉者。菲涅耳使他們信服了,波理論可以比牛頓的粒子理論更好地解釋一系列光學現象。他還回答了一個長久以來據以反對波理論的問題:光是不會在拐角處打彎的。「菲涅耳認為光會拐彎,由於光波比聲波小几百萬倍,光束從一條筆直的路徑上彎曲的程度就非常非常小,因此也就極難探測到。波只有在障礙物比它自己的波長長不了多少的時候才會打彎。聲波非常長,所以就可以很輕易地繞過它們所碰到的多數障礙物。

光波理論的勝利—但對光本質的認識還不足

要讓反對的人和持懷疑態度的人在這兩種互相競爭的理論中最終選定站在哪一邊,有一個方法,就是找出一種能使這兩種理論顯示出不同結果的觀察實驗。1850年,在法國進行的一些實驗顯示出光的速度在密度較大的介質,如玻璃或水中要比在空氣中慢些。而這正是光波理論所預示的。如果它們真是牛頓所說的微粒子,那只能說它們沒能移動的像預料中的那麼快。

總結一下:在1850年以後光波理論得到了慢慢的認可,從那以後人們又普遍的認為光是一種波,這種思想又根深蒂固的持續了幾十年,直到愛因斯坦的出現,又刷新了人們的認知。有個時間點要說下,這個時候愛因斯坦還沒出生呢。當時人們考慮的問題是:既然光是一種波,那麼它有哪些特性呢?這就要談到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和他的電磁理論了。小編隨後的文章會講這位19世紀的驚世天才。

相關焦點

  • 科學史上最愚蠢的5大實驗
    實驗是科學之基石,但有時科學家們的一些實驗令大眾難以接受,如將屍體切成碎片、電死動物等。如果說以上這些實驗都是「為了人類進步必須付出的代價」,那麼另一些實驗就不能被冠以如此高尚之名了。美國Cracked網站最近披露了這些糟糕的科學實驗,並將它們稱作「科學史上五大最愚蠢實驗」。
  • 科學史上六大最愚蠢實驗
    美國Cracked網站最近披露了這些糟糕的科學實驗,並將它們稱作「科學史上6大最愚蠢實驗」。得知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後,你會覺得這是你所經歷的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時刻——你正在做世界上最私密的事,有人卻在一旁正經八百地拿你做科學實驗。  你的這個不堪的時刻(放心,倒黴的不止你一個)會讓科學家們得到許多數據,用以分析並撰寫論文,研究目標是:個人空間受到侵犯時,「尿速」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 雙縫幹涉實驗丨科學史上第一次「靈異事件」
    如果告訴你,這個世界的物質狀態能夠因人的意識觀察而改變,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這早已被物理學家們通過實驗證明。我們從顛覆人類傳統認知,科學史上的第一次「靈異事件」的雙縫幹涉實驗談起。故事還要從20世紀開始講起。當時物理學家們開始糾結一個問題: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
  •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現代科學史》是一部厚重又輕鬆的類教科書作品。兩位英國科學史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有著豐富的大學教授經驗,以通俗講解的方式、配合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圖片,意欲向讀者介紹這場非凡的歷程以及相關的科學觀念是如何變化的。
  • 科學史上365天——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
    這個發現是許多偶然因素的巧合,他不僅抓住了這些偶然因素,還能從混雜的多種因素中辨識出正確的研究方向,這是作為一位傑出的發明家難能可貴的品質。貝克勒爾25歲獲得工程師資格,由於在物理學研究上的傑出成就,1892年貝克勒爾接替祖父、父親成為家族第三位法國皇家歷史自然博物館館長,這在法國是備受人們尊敬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連續三代連任,也是法國科學史上絕無僅有的。
  • 被醜化的「地心說」,其實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理論
    被醜化的「地心說」,其實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理論學過物理的,了解哥白尼同志的,都知道他在1543年發表的《天球運行論》,把地球從宇宙的中心拉到了一邊,把一直委屈的太陽大哥終於是放回了自己的位置。直到1609年伽利略通過自製望遠鏡觀察到繞土星運行的衛星以後,當時人們才覺得,原來宇宙也不全是像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所說那樣天體都在繞地球運行。
  • 基礎物理學中,這3個發現堪稱是科學史上的奇蹟,使人類走向光明
    概述通過研究科學認知的方法,我們設想了一個清晰的過程,接下來,你就可以了解宇宙中發生的自然過程。我們從一個想法開始,進行一個實驗,並根據結果去確認或否定它的存在。有時候,我們進行一個實驗,會得到一個與預期完全不同的結果。
  • 光引領科學前行,雙縫幹涉實驗催生了量子力學,世界為之改變
    但這一切都源於科學家們幾百年來孜孜以求探索「光」的奧秘,從而引領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催化出再次改變世界的量子力學。這個過程漫長而卓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捋一捋,看看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伽利略啟動了對光的研究。
  • 不斷的否定過去來接近真理:科學史上的十大錯誤結果
    錯誤的實驗可能會引發更進一步的實驗,這些實驗不僅可以糾正原始錯誤,而且可以發現以前從未懷疑過的新事實。,人們對在距離地球這麼近的地方可能存在外星生命顯得非常有興趣。科學史上的十大錯誤結果到1960年代末,世界各地的化學家都開始大力開展這種「聚合水實驗」。從1962~1973年,世界上發表了有關「聚合水」的學術論文有450餘篇,當然,也有許多科學家極力反對聚合水的存在。1973年,分析化學家羅西友以一種巧妙而又令人信服的方法證明,「聚合水」不過是溶有鈉、鉀、氯離子和硫酸根的水。
  • 何猷君:我不是無限額度的富二代,上節目很真實,卻遭到人們吐槽
    何猷君和奚夢瑤是讓人羨慕的一對,兩人結婚之後十分幸福,何猷君不僅學歷高,而且還是賭王的兒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奚夢瑤憑藉走秀上的一摔讓許多人知曉,很多人沒有想到何猷君會和奚夢瑤走到一起。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對此,張卜天當初的博士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認為:「這套叢書的陸續出版可能會形成西方科學史譯著的一塊高地」。 「稀缺」的西方科學史圖書 國內西方科學史圖書出版現狀如何?與國外相比又怎樣?而國內目前甚至連一位公認的伽利略專家、達爾文專家、牛頓專家都沒有,更不要說其他西方科學史領域的內容了。 吳國盛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開展西方科學史研究,第一步是要將西方學術界已經取得的學術成就翻譯介紹過來。 學科建設也是張卜天主編這套書的一個原因。
  •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科學史的應用研究
    從數量上看,生物科學史資料在人教版必修1,2,3和選修1,3中的分布見表1,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表1生物科學史在各模塊的分布模塊 從形式上看,有學者將其分為3類:(1)通過插圖和教材正文呈現;(2)通過資料分析的形式呈現;(3)通過科學史、科學家的故事、科學前沿、問題探討等方式呈現。
  • 關於「光在介質中傳播是波長還是頻率發生改變」的對話
    父:「對了,那麼我們就把太陽比做閃光的手電吧,所有的光在發出的那一時刻,不同顏色的光頻率就已經確定了,你說還會因你觀測的介質不同而改變嗎?」女:「當然不會!……可這就說不通了,水到底是改變光的頻率還是波長?」父:「看來我現在說哪種情況都不能夠讓你相信,我們還是用實驗來回答你的問題吧。
  •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為什麼人們總是對細思極恐的「雙縫幹涉實驗」感到十分畏懼,這項物理實驗究竟蘊藏了什麼秘密令人如此不寒而慄?難道詭異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有著恐怖片一般的觀影感受?
  • 雙縫實驗中,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最近幾天,老郭正在動手DIY一個「乞丐版」的光學幹涉儀,準備錄製一些實驗視頻。在測量狹縫到接收屏的距離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類似,但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電子究竟是粒子還是波?
  • 雙縫實驗中,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最近幾天,老郭正在動手DIY一個「乞丐版」的光學幹涉儀,準備錄製一些實驗視頻。在測量狹縫到接收屏的距離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與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現象類似,但電子是怎樣通過雙縫的呢?
  • 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劃分的消解
    「內史論」(internalism)強調科學史研究只應關注科學自身的獨立發展,注重科學發展中的邏輯展開、概念框架、方法程序、理論的闡述、實驗的完成,以及理論與實驗的關係等等,關心科學事實在歷史中的前後聯繫,而不考慮社會因素對科學發展的影響,默認科學發展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科學史的「外史」(external history)則指社會等因素對科學發展影響的歷史。
  • 一份科學史書單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6期,原文標題《一份科學史書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主筆/薛巍西方近代發生的科學革命深刻改變了世界,引發了世界觀的變革和工業革命。再繼以實驗。相反,光有理論知識,一個人還是無法取到火。書中專有一章討論了科學與技術的關係,「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科學和技術的聯繫」。西方社會傳統上認為用大腦勞動的科學家在地位上高於用雙手勞動的人。科學是為了尋找真理,而不是為了產出技術。科學可能帶來了實際應用,但那只是在探尋真理時偶然出現的副產品。
  • Child_Lab 兒童科學實驗:認識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當光從一種透明介質(空氣)傳播到另一種透明介質(水)時,光的速度會變慢,並且光的方向會略微改變。光線方向的這種變化稱為光的折射。簡單來說,光的折射就是光的彎曲。這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很不尋常。當光從密度較高的介質傳播到密度較小的介質時,光會反向折射,反之亦然。為什麼箭頭會改變一杯水後面的方向?當在特定距離處觀察到箭頭(玻璃後面)時,它看起來像是反向的。當光從一種介質傳播到另一種介質時,它可以彎曲或折射。
  • 行業科普 | 光與技術漫談——光,人類對世界的第一感知
    「工業革命」或者「科技革命」來形容諸如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一個時期的新技術將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怎樣大的改變。也正是在雙方努力地不斷論戰之下,「光的本質」才逐漸被人們所知,並最終認識到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揭開「光本質」面紗的過程實際頗有波折,最先研究這個問題的人是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笛卡兒,他的觀點實則兼具微粒說和波動說兩種特徵。但隨著「微粒說」代表牛頓的出場,從 17 世紀末開始,光的微粒說在英法等國得到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