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性研究方法與質的研究、質化研究、質性研究是一回事嗎?
1、四種不同概念的產生
通過梳理,與英文中的qualitative research概念相對應的四種中文概念分別是:定性研究、質的研究、質性研究、質化研究。
長期以來,國內學界主要使用「定性研究」的概念。例如,以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為例,風老師通過CNKI進行檢索,發現國內社會科學領域在上世紀末以前(更確切的說是在1997年以前)所使用的都是「定性研究」的概念。
而「質的研究」、「質化研究」、「質性研究」這三個中文概念原來主要出現在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的文獻中,直到上個世紀末、新世紀處,這三個概念才開始陸續出現在中國大陸學術界。
2、四種概念的定義是否相同?
(以最早使用各種概念的論文為例)
定性研究:
在陳向明的論文中,作者認為,定性研究是在自然環境下,使用實地體驗、開放型訪談、參與型和非參與型觀察、文獻分析、個案研究等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細緻和長期的研究。
在王嘉毅的論文中,作者認為,定性研究是一種在自然情景中以收集定性資料為主,通過詮釋和移情的途徑來揭示和理解社會現象及其內部意義的研究方法。
質化研究:
在秦金亮的論文中作者雖然沒有給出「質化研究」的定義,但是明確指出了質化研究就是英文qualitative research概念的三種不同翻譯中的一種(另兩種即定性研究、質的研究)。
質性研究:
在凌建勳等人的論文中,「質性研究」指的是qualitative research,其給出的質性研究的定義是「採用自然探究的方式,從自然觀察的行為中收集所需的資料,並由觀察與深入分析的過程來探究現象的發生,及特定現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
質的研究:
陳向明的論文中,對「質的研究」的定義說得更加直接:「我在以前幾篇有關的文章中。將qualitative research譯為定性研究.我決定從現在起改用在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常用的『質的研究』的定義。」
上述情況說明,無論是在具體定義上,還是在它們所指稱的英文概念上,這三種新的概念與定性研究的概念完全相同,它們並不是與定性研究所不同的另一種新的研究。換句話說,這四種中文概念所指稱的都是同一件事,沒有區別。
(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篇幅跟大家梳理概念呢?因為定性研究方法實在太重要,而每一本教材的說法都類似而又不盡相同。連很多老師都沒有搞清楚,包括這學期在上社會學研究方法時,我們老師說質化研究不完全等同於定性研究。不過,我想以風老師在這個領域的建樹,他的話是更有可信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