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泓:我為什麼寫《風雨前行——雷震的一生》

2020-11-23 騰訊網

歷史學者範泓

「雷震案」於2002年9月4日在臺灣獲得平反。這時距雷震先生遭至政治構陷而入冤獄正好四十二年,距他去世也有二十三年了。臺灣媒體包括海外的一些報刊對此事極為關注,曾引用于右任先生的著名詩句「不容青史盡成灰」來形容「雷震案」的平反。也就是在這一天,臺灣「國史館」出版了兩冊《雷震案史料彙編》,其中一冊是雷震在獄中十年的手記,可見當時雷震在與臺灣威權政治統治者抗爭時一種複雜的心歷路程。之所以說它複雜,因為雷震不僅與蔣介石有過良好的公私關係,而且一個二十歲在日本留學時就加入了國民黨、有著三十七年黨齡的人,又是國民黨高層核心人物之一,在自己的晚年毅然決然地為了民主自由理念,不惜與自己的那個黨決裂,通過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與專制進行殊死的抗爭,贏得了當時臺灣社會和民眾的敬意。因此,胡適先生說臺灣的人應該給雷先生造一座銅像。

1949年對於國民黨來說,是一個風雨飄搖、存亡絕續的年代。這一段歷史大陸的讀者不會過於陌生,但對於國民黨那邊的情況可能不太了解。本書第十六章「政治上的抉擇」談到了當時國民黨內部的一些混亂情景。這一年胡適先生已去了美國,雷震則隨蔣介石去了臺灣,不久被任命為「國策顧問」。《自由中國》是在這一年十一月創辦的,發起人是胡適、王世傑、杭立武、雷震這幾個人。但不久,國民黨內部出現分歧,他們在審視大陸失敗的原因時,一派以蔣經國、陳誠等人為主,認為就是民主太多、自由太濫所造成的,而遠在美國的胡適以及在臺的雷震等人則認為恰恰相反,正是自1928年以來國民黨推行「一黨專政」才導致了這一結局。胡適、雷震等人是少數派,他們意見不可能得到當局的認可。在這種情況下,雷震以及剛剛創辦不久的《自由中國》將其視野從國際開始向臺灣社會內部,發現了許多問題,開始批評國民黨的一些做法,從1951年始直至1960年因雷震被捕、《自由中國》被迫停刊,一直沒有停止過。蔣介石對雷震大為不滿,認為你雷震是在做我的官,怎麼可以像青年黨、民社黨左舜生、張君勱、徐傅霖那些人與我較勁。從此,兩人關係漸行漸遠,直到雷震被註銷黨籍。

《自由中國》在開始時確實得到過臺灣當局的一些津貼,如臺灣的「教育部」、省政府等。可後來因為當局與雷震、胡適等人有了矛盾,尤其是在理念上發生衝突之後,這些部門不敢再補貼《自由中國》了,軍隊中原有的訂數也沒有了。未出二年,《自由中國》變成了一份地道的民營政論刊物,完全是靠雷震一個人託朋友四處籌措資金以維持雜誌的生存,後來雜誌有了廣泛影響,賣得也不錯,情況才好轉一點。可這時在印刷問題上又遇到了麻煩,反反覆覆地,不知換了多少家印刷廠,後來胡適回到臺灣居住,從中說了不少好話,幫過不少忙,可見當時國民黨當局對《自由中國》有多麼仇視,可這些雷震一個人都扛了下來。所以,我們說《自由中國》之所以能在那樣形勢嚴峻的狀態下生存十年之久,雷震功莫大焉。當然,胡適先生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他是《自由中國》最初幾年的發行人,也是編委之一。胡適對雷震的影響最大,雷震這一生對胡適先生都十分尊敬,在牢裡還不斷地給他寫信。在雷震六十五歲生日時,胡適借用南宋詩人楊萬裡的詩「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為獄中的雷震祝壽。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他們兩人有著共同的理念,同時也惺惺相惜,更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的一種互動,所以歷史學家唐德剛稱雷震是胡適在推行民主自由理念時最好的一個傳人。

對於臺灣民主憲政來說,雷震是一位承前啟後的人物。臺灣著名學者錢永祥在接受臺灣《聯合報》記者採訪時就說過:直至上世紀80年代,臺灣所有重要的政治議題都是根據《自由中國》的言論來闡述或界定的,《自由中國》對臺灣政治體制和社會關系所引起的問題,在出刊十年期間幾乎都曾論及……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臺灣新一代不見得都讀過《自由中國》這份刊物,但所使用的語文、基本概念和陳述方式,都是從這份刊物出來的……在臺灣,像柏楊、李敖這樣的人都曾受到過《自由中國》的影響。雷震入獄期間,李敖去探望他;雷震出獄時,又去迎接他,儘管撲了一個空。作家聶華苓是《自由中國》編委之一,當時負責刊物的文藝版面,她後來回憶起《自由中國》及其同仁時這樣說:「包括雷先生在內的一些人,都是大陸以外最好的中國頭腦,他們那種不畏強權敢作敢為的風骨,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覺得作為中國人,或者說,作為一個人都應當是這樣的……」李敖也說過,《自由中國》是一個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刊物,他替《自由中國》寫過稿件,當時才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

雷震是一個具有民主憲政理念的人物,他後來之所以成為蔣介石在政治上最強大的敵手,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一個必然結果。雷震早年留學日本學的就是政治和憲法,與國民黨元老人物戴季陶、張繼有一定過從,也見過孫中山,後來主要是與王世傑關係密切。王世傑原為武漢大學校長,早年留英留法,學的也是憲政,王世傑當時是法制局局長,後來是教育部長,再後來是國民參政會秘書長,由於王世傑對雷震的賞識,為雷震在當時的中國政壇嶄露頭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當然,雷震本人在政治上的突出才幹也是原因之一,尤其是他在國民參政會和舊政協中,從議事組組長,到副秘書長,進而秘書長,特別是與在野黨及民主人士的廣泛接觸中,使他對中國的政治有了更進一步了解;在國家制憲工作中,雷震也是關鍵人物之一。雷震的民主憲政觀是漸進式的,反映出當時具著民主理念的一些知識分子在現實政治中的真實處境。雷震不像胡適等人受到過英美憲政的影響,他是留日的,面對國民黨「訓政」時,作為國民黨的高官,很容易站在黨派的立場上給予認同或支持。後來雷震終於明白了「訓政」是有問題的,容易導致專制思想的進一步萌生並影響中國民主化的進程。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雷震與胡適有了更進一步接觸,從此兩人在思想上不可分離。我的一位朋友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雷震比胡適更重要」,我理解這句話背後的涵義,雷震雖然受胡適的影響才出現理念的上轉變並堅定地主持《自由中國》,對臺灣日後實現政治轉型起到了最直接可行的積極作用。

我寫這本書,完全是出於一個偶然的機會。2000年9月,當「雷震案」在臺灣獲得平反時,南京學者邵建教授提醒我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一個月後,透過臺灣友人提供的一些史料寫出一篇有關「雷震案真相」的稿件,《南方周末》「往事」版編輯劉小磊先生很快將它發表,知名讀物《老照片》執行主編馮克力先生又約我和邵建兄寫雷震、胡適與《自由中國》的文章,這才開始進入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中去。我本人並不認為這本書寫得如何如何,主要是雷震這個人在政治上大起大落的一生太精彩了,他對於中國民主憲政的進程有著重大意義,一個被胡適認為值得造銅像的人並不太多,可見雷震其人的重要性。杭州學者傅國湧先生在評論這本書時認為是以史家的筆法而不是文學家的筆法,這有點過譽了。我之所以寫這本書首先是因為自身有一種情懷,其次是這件事比較有意義,再其次,當時大陸與臺灣沒有一本關於雷震的個人傳記。這本書能夠在大陸和臺灣兩地出版(臺灣版的《民主的銅像——雷震先生傳》為足本),實際上亦是許多專家、學者無私幫助的一個結果。如中山大學哲學系袁偉時教授,是他告訴我研究雷震這個人就必須讀《雷震全集》,當時我還不知道臺灣出版過一套四十多冊的《雷震全集》,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高華教授也提醒我要注意當時「改造委員會」這一歷史背景,雷震就是與「改造委員會」中的那些人在政治上存在嚴重分歧,後來才走向決裂的。因此,我寫這本書實際上也是對歷史認知的一個過程,即對那一段歷史、對那一群人、對一本雜誌,包括後來所發生的許多事情,必須懷有一種極大的敬意去面對,否則不可能完成這本書的寫作。

雷震生前所寫的文字有數百萬言之多,不少都被臺灣國民黨當局焚毀掉了。雷震說民主自由是靠爭取來的,他本人就是一個最勇敢、最堅定的實踐者之一。雖然十年牢獄之災,輸了自己的後半生,但《自由中國》十年,卻贏得了一個時代,這充分說明雷震與《自由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超出了一個時代有限的表述,對於今天也有著深刻的啟示作用。雷震在本質上是一個真正大陸型的知識分子,儘管他一生的事業是離開大陸之後才開始的——這是傅國湧先生的評價,我很同意他的觀點。這本書的出版,對研究中國民主憲政以及希望了解這一段歷史的人來說,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文本,如果能起到這種效果,我的任完就算是完成了。

相關焦點

  • 「美了一生,演了一生,寫了一生」的黃宗英先生駕鶴西去
    黃宗英,留在幾代人心底的,是她在銀幕中留下了青春靚麗和雍容華貴的優雅笑容,她的美,貫穿了她人生的各個階段,她美了一生;她是一代人心中的銀幕女神,是美麗動人的"甜姐兒", 曾在《家》《幸福狂想曲》《街頭巷尾》《烏鴉與麻雀》等多部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她演了一生;她曾連續三次獲得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著有《大雁情》《美麗的眼睛》《桔》等,2019年獲得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
  • 我為什麼要寫我的工作?- 託馬斯·赫賽豪恩(Thomas hirschhorn)
    我為什麼要寫我的工作?- 我寫作是因為我在做藝術作品。我的 "藝術寫作「的基礎為了做我的藝術作品,而這賦予了我寫作的能力。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簡單而有吸引力的姿態。-我寫作是因為我可以寫作,就像每個人都可以一樣。我想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寫作,這意味著我使用自己的文字來寫作!
  • 【我說】張向持:我為什麼用十年寫大饑荒
    不過我在沒有徹底了解信陽事件之前,疑問也很多,我就想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什麼會把老百姓餓死。  搜狐文化:您當時完全不相信這是單方面的錯誤?  張向持:我相信是黨的錯,但是我不知道究竟為什麼錯了,當時是抱著一種疑問去涉及這件事情,但是在採訪過程中慢慢把理清楚了,才知道這是一場政策災難。
  • 一生愛月的李白,為何從不寫中秋詩?《靜夜思》真的是寫中秋嗎?
    一生獨愛月的詩仙李白一杯酒腸下肚,一摹所見之景,一吟對月亮的情有獨鍾,卻從未收入中秋載體之中。 提到詠月詩,那千古之絕唱的《靜夜思》總是屢見不鮮的出現在讀者的口中。此首經典之作每到中秋佳節就會被眾人所吟誦,然,《靜夜思》真的是中秋詩嗎?
  • 跟著李子柒視頻學寫作文,媽媽再也不用幫我種蒜,觀察日記得滿分
    到了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們要開始寫說明文、觀察日記,這可愁壞了不少家長,養蠶、種大蒜、買金魚,而觀察小動物、植物的生長過程,往往就成了家長的學習任務。除了幫助學生畫表格、做記錄,還得督促孩子去觀察,蠶又脫皮了,到了幾蠶齡?快記錄下來,大蒜髮芽了,要換水了,一篇觀察日記,可把家長忙壞了。然而往往寫出來的作文,老師還不滿意。作為語文老師,我總結了一下為什麼小學生寫不好觀察日記的原因。
  • 為什麼很多人勤勞一生,還是很窮?
    為什麼很多人勤勞一生,還是很窮?你大學剛畢業就收到大學同學的請帖,你在大城市裡擠著早高峰地鐵,而她嫁給了富二代。我認為,世間根本就沒有能量守恆定律一說。為什麼有些人的人生,跟開了掛一樣,就能不勞而獲,得到周圍所有人的羨慕?而我一直熬夜加班,還不忘買書看戲劇提升自我精神世界,為什麼卡上的錢依舊不能達到安全值,連最低級的櫻桃自由都是奢望。
  • 小學的班主任,毀了我的一生
    我小學3年級的班主任是一位以嚴厲著稱的老師,說白了就是會打學生,她教過我媽,也打過我媽,然而我也沒有逃過她的魔爪,挨了一次無法逃避的打! 很慶幸我沒有成為留下遺書自殺的學生!
  • 為10兩銀子給廁所寫對聯成經典,唐伯虎:我寫這對聯誰人不服?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對此,唐伯虎卻義正言辭地自我辯解,我靠才華賺錢有何不可? 而唐伯虎為廁所寫的這副對聯,也在後世成為了經典,那麼唐伯虎究竟為廁所寫了一副什麼樣的對聯呢,我們一起來看。
  • 為什麼《鬼滅之刃》收集諸神的愛?為什麼他的一生不好?
    他是一個眾神所愛的人,然而他是這樣一個有權勢的人,但他過著悲傷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為什麼他如此強大而卻仍然不能好好生活?小編帶你去濟國園一號的世界!跟隨國家起初,這個人看起來很虛弱。霸氣、鬥志、仇恨,連連殺意都都沒有。這樣的人怎麼能割破我的脖子?更重要的是,這個疤痕已經燃燒了我的身體和細胞,就像陽光一樣幾百年了。
  • 我為什麼要讀哲學書?
    這句話高度地概括了人類精神世界的內涵,其中有三個關鍵詞:「真理」、「苦難」、「愛情」,這是我們每個普通人窮其一生所要經歷的事,也是整個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所經歷的事。初識羅素,是在2008年。當時,我無意間讀到了《西方哲學史》。看到這個書大概1/3的時候,我對羅素其人敬佩不已。
  • 汪珊宇《我的好朋友》與朱延華《寫不盡的友情》
    學生社會生活相對簡單,主要就是校園、家庭兩大部分,在批閱這次命題為身邊人物的作文時,就發現,寫老師文章是個位數,寫奶奶媽媽的也是個位數,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友情來塑造同學好友形象的,友情是寫不盡的重要校園母題。
  • 91歲老軍人寫《戰爭回憶錄》:頭上炮彈殼伴隨我一生
    中新網長治7月7日電 題:91歲老軍人手寫《戰爭回憶錄》:頭上的炮彈殼伴隨我的一生  作者 楊靜 李卓華  參加過淮海戰役,獲得過二等功。91歲的老軍人黃增發有點耳背,記憶也模糊不清,但說起打仗時的故事和一起浴血奮戰過的連隊戰友,他記得清清楚楚。戰爭結束後,黃增發就開始整理資料,把自己的戰爭經歷寫成了一本回憶錄。
  • 專訪科幻作者慕明:《三體》之後,我如何寫科幻?
    當然,其間還是有一些差別,我認為科幻、奇幻、玄幻的核心區別還是對推想性元素處理的差異。在科幻作品中,推想性元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設定,一定是故事的核心,所有的情節都是圍繞推想性元素展開的。舉例來說,像《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看起來和天庭有關,但講的故事還是凡人的愛情故事,作者不會去研究天庭為什麼飄在天上,為什麼天上的人幾千年不死,這些設定都是故事中的背景板而已。
  • 寫作的黃金圈規則:為什麼,寫什麼,怎麼寫《寫作7堂課》秋葉
    寫作技巧,就像閱讀能力一樣,從我們學會讀和寫起就一直是如影隨形。從開始寫段落、日記、隨筆,到後來寫說明文、議論文,甚至大學的學術論文、下班後的公文這期間,有人寫得開心,有人寫得痛苦,有人寫得敷衍,還有人和我一樣,寫得隨意。是的,自從三年前我恢復了閱讀的習慣,我就開始嘗試事後思考和書評的輸出,以鞏固信息和知識的輸入。
  •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我給你說了多少次了這個題目還要錯?你是不是想把我活活氣死!這些曾經令我費解的對話、怒火,會從我的嘴巴裡蹦出來,跳進我原來覺得無比驕傲無比可愛,現在面目可憎的兒子耳朵裡。我沒想到我把兒子變成我最討厭的我一寫作業就被罵得狗血淋頭的樣子,那是我曾經的童年陰影。我的記憶裡只要一寫作業,家裡就充斥著吵鬧聲,各種的打罵。我也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我也不知道我該怎麼做。
  • 為什麼愛因斯坦,達·文西等偉大的思想家都推薦寫日記?
    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包括艾薩克·牛頓、亞伯拉罕·林肯、安迪·沃霍爾、李奧納多·達·文西、馬可·奧勒留、查爾斯·達爾文、溫斯頓·邱吉爾、班傑明·富蘭克林、歐內斯特·海明威、喬治·蕭伯納和瑪雅·安傑洛會花費如此多的寶貴時間來寫別人永遠也看不見的東西?
  • 小螞蟻道格拉斯的一生
    它從來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有名字,別的螞蟻同樣也不知道。但它是道格拉斯。出生於螞蟻家園的道格拉斯看著其樂融融不停搬運食物的同伴們有些好奇。「為什麼要搬運食物呢?」「為什麼不搬到那邊去吃掉呢?」看著同伴們忙碌的身影,它渴望和其它螞蟻一樣,加入這支美麗的隊伍。隨著道格拉斯的不斷成長,它跑去見螞蟻長並要求「我想加入它們。」螞蟻長的回答則是「我們還有其他的任務要留給你,那才是重要的任務。」
  • 即:不是「我要寫」而是「要我寫」
    即:不是「我要寫」而是「要我寫」機關公文寫作是一種受命寫作,「遵旨」行為。這是從機關公文寫作的過程這個角度來認識其特性的。我們知道,文學創作是一種相對比較「自由」的寫作活動,通常情況下是由作者自己確定寫不寫,為什麼寫,怎麼寫,什麼時間寫完等都可以由作者自己安排,機動性比較強。而機關公文寫作則不同,主要的不是「我要寫」而是「要我寫」,不是「自言」而是「代言」。
  • 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百萬分之一的概率,可以去試試……為什麼很多人勤勞一生,還在社會底層?因為如果僅僅通過努力就能成功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窮人了, 二八原則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理!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羅馬,我們普通人怎麼和他比?什麼叫做成功?難道就是財富和社會地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