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牡丹亭》留下多少愛情詩句?古代園林景觀草木皆有情

2020-12-01 北晚新視覺網

說起愛情,總是既有炙熱的浪漫和激情,也有平淡卻溫馨的細水長流。

作者 薛芮

古時候的愛情與今日並無不同,既有「千山暮雪,狂歌痛飲」的澎湃,也不乏「布衣飯菜,可樂終身」的恬淡。例如,清代文人沈復與其妻陳芸就嚮往著「菜園十畝、君畫我繡」的生活。沈復在《浮生六記》中寫道:「幸居滄浪亭愛蓮居西間壁……自以為人間之樂,無過於此矣。」始建於北宋的古代園林滄浪亭可謂是沈復與陳芸愛情的見證。

事實上,在很多古代故事中,園林都是愛情的發生地,園林景觀不知不覺就成為了古人關於愛情的重要意象。

普救寺 牡丹亭:園林文學成就愛情傳奇

俗語道:天下寺廟不談情,唯有永濟普救寺。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東的普救寺是始建於唐代的著名寺觀園林,也是元稹編撰的《鶯鶯傳》的故事發生地。「張生遊於蒲,蒲之東十餘裡,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崔之東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張因梯其樹而逾焉,達於西廂,則戶半開矣。」唐貞元年間,張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時遇到兵亂,救出了遠房鄭氏,對崔鶯鶯一見傾心,後經侍女紅娘傳書,二人互表深情,普救寺之園景正是二人的幽會環境。

普救寺依塬而建,雄渾而俊逸,如唐代楊巨源的《同趙校書題普救寺》所云:「東門高處天,一望幾悠然。白浪過城下,青山滿寺前。」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對其中的園林環境也有所鋪寫,例如山口和大鐘寺默默暗示著張生與鶯鶯的相思之苦,而後院的西廂、梨花深院、書齋院則以相對鮮活的園林空間襯託著二人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

清費丹旭繪《風月秋聲·西廂記圖冊》

《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寫道:「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後來,「普願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屬」便成為了普救寺山門楹聯。金代大定年間,河中府同知王仲通遊普救寺時,曾在梨花深院內西廂南側一方的石碣上刻《普救寺鶯鶯故居》,詩道:「東風門巷日悠哉,翠袂雲裾挽不回。無據塞鴻沉信息,為誰江燕自歸來。花飛小院愁紅雨,春老西廂鎖綠苔。我恐返魂窺宋玉,牆頭亂眼竊憐才。」今時的普救寺景區楹聯亦有寫:「佛家無欲則剛,偏成就書生意氣,一段西廂佳話;禪院有容乃大,故任憑香客情緣,三春人面桃花。」雖然在《鶯鶯傳》裡最終張生另娶、鶯鶯另嫁,但普救寺的園林空間也確然成為這一愛情故事的栩栩背景,留給人們深刻印象。

而另一個家傳戶誦的古代愛情傳說便是杜麗娘的故事。在明代湯顯祖所著傳奇《牡丹亭》中,官家千金杜麗娘傾心於夢中書生柳夢梅,傷情而死後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郎君,最終起死回生,與愛人永結同心。這一故事發生於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的南安府衙後花園,湯顯祖描繪稱其「亭臺六七座,鞦韆一兩架。繞的流觴曲水,面著太湖山石。名花異草,委實華麗」,女主人公杜麗娘在其中尋夢、拾畫、玩真,如在第十齣《驚夢》中也曾曰:「嫋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正值奼紫嫣紅開遍之季的園林與杜麗娘對自由和愛情的嚮往緊緊聯繫在了一起,象徵著愛情的萌發和生命的覺醒,正如杜麗娘遊園時所吟唱的:「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湯顯祖曾在《牡丹亭記題詞》中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杜麗娘的愛情故事裡,有諸多詩意佳句流芳後世,例如「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已入骨」,「夢短夢長俱是夢,年來年去是何年」,「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沈園 耦園:園林見證著刻骨銘心

清乾隆年間的《紹興府志》引舊志曰:「在府城禹跡寺南會稽地,宋時池臺極盛」,此「池臺」是指始建於宋代的沈園。位於紹興市越城區的沈園至今已有八百餘年歷史,最初的園主為南宋沈氏富商,而後則以陸遊和唐氏的愛情故事聞名於世、千年不衰。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時,陸遊與唐氏結琴瑟之好、伉儷情深,奈何其後二人被迫分離,陸遊另娶、唐氏另嫁。至紹興二十五年時,二人於沈園重遇,心中悵然與悽楚難言,於是陸遊題《釵頭鳳·紅酥手》以抒心中眷戀,詞曰:「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而唐氏同樣情深難解,和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陸遊一生曾為唐氏寫下多首悼亡詩,據南宋周密所撰史書《齊東野語》記載:「翁居鑑湖之三山,晚歲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又賦二絕雲……蓋慶元己未也。」這二絕正是指《沈園二首》,其一云:「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其二云:「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陸遊作《沈園二首》時,距其在沈園邂逅唐氏已四十餘年,歲月流逝,繾綣之情卻未減,詩中處處不無深深的哀婉與思念。幾年後,陸遊再作《十二月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其一曰:「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裡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其二曰:「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鏁壁間塵。」直至辭世的前一年,陸遊仍作詩云:「沈家園裡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陸遊對唐氏的痴情與遺憾足足五十餘年,而「沈園」顯然成為了二人愛情的象徵與見證。

與沈園同樣記載著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的,還有著名的耦園。耦園始建於清初年間,最初曾名「涉園」,在其沿革歷史中,最被人熟知的園主便是清末的安徽巡撫沈秉成(沈仲復)。沈秉成購下涉園並對其改建,布局上是在東西側各建一園,隨後並將園子易名「耦園」。而「耦」與「偶」相通,也寓意著沈秉成與妻子嚴永華佳偶連理歸隱園林的詩意棲居。在耦園東院的牆上,就刻有才女嚴永華的詩:「耦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

耦園曲折幽深,小橋流水與亭臺樓閣處處蘊藏著沈氏夫妻淡然卻甜蜜的愛情生活,園中更有命名為「夫妻廊」「吾愛亭」的建築和景觀。而位於耦園西北隅的藏書樓名曰「鰈硯廬」,據清末文學家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記載:「沈仲復觀察與嚴少藍夫人,伉儷均能詩。仲復在京師得一異石,文理自然成魚形。剖而琢之為二硯,硯各一魚,夫婦分用之,名日『鰈硯』。」「鰈」即比目魚,自古有象徵忠貞愛情之意,如詩云:「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沈氏以鰈名硯、夫婦二人各持一硯,顯然暗蘊陰陽和合的恩愛之意。

一窗一石皆有愛

一草一木皆是情

在古時候的愛情故事中,園林中的山水花木與池館亭臺不僅是古人愛情的萌發背景,也承載了古人對愛情的執著和嚮往、見證著愛情的刻骨銘心。中國古代園林通常是以山、石、水、植物等要素代表大自然的山川湖澤,然後再配以建築形成詩意的生活空間。古人對園林景觀的審美激發著種種感知,其中,便常常有著深深的愛情文化意蘊。

例如「置石」一直是古代園林營造的常用技法,石既可作為主景,也可作襯景去點綴建築和植物等。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女媧封「三生石」掌管三世姻緣輪迴。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前緣也設定在了三生石畔。而膾炙人口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正是出自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元好問作此詞是因在赴試途中聽聞了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感動之下,元好問葬了那對大雁,並為之壘石為墓,此「石」便是「雁丘」。又如園林中的漏窗、鋪地等也常常會借用鴛鴦、比翼鳥,或同心鎖、同心結等圖案紋樣,去表達夫妻恩愛和美、生活和睦親密的吉兆,蘊含著美好愛情的寓意,正如盧照鄰《長安古意》中曰:「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杜甫的《佳人》亦云:「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園林中的植物也更是常常藏有愛情意蘊。例如「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的並蒂蓮就使枝幹綢繆、花開並蒂的形態成為了古時候園林中常見的愛情意象,納蘭性德曾作《一叢花·詠並蒂蓮》云:「一種情深,十分心苦,脈脈背斜陽。」宋代吳文英也有詞曰:「並蒂蓮開,合歡屏暖,玉漏又催朝早。」明代的沈倩君亦在詩中悲嘆:「香魂莫作催花使,恐見牽愁並蒂蓮。」還有芍藥、牡丹、紅豆等,也都是古時候園林中常見的愛情意象。元稹就在不同的詩作中多次提及芍藥,稱「去時芍藥才堪贈,看卻殘花已度春」「芍藥綻紅綃,巴籬織青瑣……採之諒多思,幽贈何由果」。紅豆對愛情相思的象徵也更是在古代詩詞中流傳千古,正如王維詩曰:「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五代時期的牛希濟亦云:「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可見,在古人詩意棲居的園林景觀中,可謂一窗一石皆有愛,一草一木皆是情。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典愛情地圖
    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祝願,讓普救寺成了情定西廂、永結同心的美好地方。  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明代文學家沈德符曾在《顧曲雜言》中這樣寫道。
  • 白先勇:女孩子碰不到生死相許的愛情,就多看《牡丹亭》
    下午"書香中國,經典世界"十年校慶活動,臺灣當代著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白先勇先生,以專題演講"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運動"拉開活動序幕。《牡丹亭》是明代湯顯祖"臨川四夢"中最為得意的一出,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王實甫和《西廂記》《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它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反抗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  王實甫的雜劇作品,《錄鬼簿》著錄有l4種,現存有《西廂記》、《麗堂春》、《破窯記》三種,另有《芙蓉亭》、《販茶船》殘存各一折。《西廂記》是其代表作。《全元散曲》還收有他的小令一首,套曲兩套及殘曲。
  • 《西廂記》在古代可是禁書,傳統聽話的寶釵看過嗎
    西廂記》在古代可是禁書,傳統聽話的寶釵看過嗎?在《紅樓夢》中,寶玉和黛玉一起讀過《西廂記》,那麼薛寶釵看過這部書嗎?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薛寶釵也看過。故事發生在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從行酒令時的情形看,就可以猜出薛寶釵是看過《西廂記》的。當時鴛鴦說出「左邊一個『天』。」黛玉馬上就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行酒令第一位是老祖宗賈母,接下來鴛鴦就指的黛玉,當時黛玉是有些緊張,隨口說了不該說的《西廂記.驚夢》中杜麗娘的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
  • 《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來自——山西運城永濟
    的《登鸛雀樓》;你也知道風景迷人的五老峰王官峪;也肯定知道蒲津渡 大鐵牛;但不會不知道唐朝時有個大美人楊玉環;你可能不知道普救寺在哪裡,但不會不知道《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而這些,都出自同一個地方——山西運城永濟。
  • 賈寶玉偷看《會真記》,還是《西廂記》?看林黛玉的反應就明白了
    賈寶玉有秦可卿兩性的啟蒙,林黛玉並沒有。因此,「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成了林黛玉情感的導火索。畫家孫溫描繪了賈寶玉和林黛玉偷看禁書的情景。林黛玉葬花途中偶遇賈寶玉看《會真記》,隨後二人同看,成了寶黛愛情的裡程碑,也為日後盪氣迴腸的愛情埋下註腳。
  • 《西廂記》天下奪魁
    元末明初賈仲名《錄鬼簿續編》裡有一首追吊他的[凌波仙]詞:  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董西廂》把僅有3000字的傳奇小說擴充為五萬多字的說唱文學,對崔、張愛情故事進行了徹底改造。改塑了人物,提煉了主題,結構宏偉,情節曲折,曲詞精美。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不僅把敘事體的說唱文學變成了代言體的戲劇,而且使崔、張愛情故事的思想內容有了提高和升華,藝術形式趨於完美。
  • 《西廂記》的故事流變
    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以說唱形式重新演繹,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戲劇形式將此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西廂記》跨越時空的發展流變過程,更富有魅力。「西廂」故事的本源唐朝有一個詩人,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透過《西廂記》與《孔雀東南飛》:「情」遠不及金錢和地位重要?
    《西廂記》:歷經坎坷,有情人終成眷屬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西廂記》和《孔雀東南飛》,分別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整體來說,《西廂記》和《孔雀東南飛》講述的都是古代封建時期悲慘的愛情故事。《西廂記》:歷經坎坷,有情人終成眷屬《孔雀東南飛》:封建愛情迫害,有情人同赴黃泉悽慘結局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學小說,世人皆為白丁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二人的愛情而傳揚,領略一段才子佳人情意綿綿的清麗傳說,但同另一個視覺觀看,也氤氳著禪意和美。圖片來自網絡西廂記於古時代的存在一直響有爭議,詞藻華麗,詞風獨秀,情景多變且香豔,作者還賦予它追求自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
  • 怎樣把香豔場景寫得古色古香——《牡丹亭》夢裡相交怎值生死相許
    相看儼然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這話出自《牡丹亭》,講的是柳夢梅遍尋杜麗娘不著,卻見她在一個角落裡對影垂憐。這便拉著麗娘「轉過這芍藥欄前」這園子裡端的是春色宜人,才子佳人,倚著那湖山石邊,郎情妾意,好一巫山雲雨,自是水到渠成,情難自已。
  • 言情素材——古代愛情故事(1)
    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經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現通行的續作是由高鶚續全的一百二十回《紅樓夢》。書中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悲劇為主線,著重描寫榮、寧兩府由盛到衰的過程。全面地描寫封建社會末世的人性世態及種種無法調和的矛盾。
  • 時光知味,草木皆禪。
    總有人說,為何你的字句省去紛繁的故事,冷暖的人情,唯留簡潔的草木,素雅的山水。其實,萬物眾生皆可生情,榮枯生死皆有定數。世事原本樸素乾淨,皆因人心飄忽多變,而有了爭執和煩惱。每個人生下來,皆攜帶一本因果簿子。你此生所做之事,無論善惡,記錄其間,留待有一天離塵而去,亦伴隨左右。前世的因,為今生的果,今世的因,亦為來生的果。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引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西廂故事」完成了由「始亂終棄」的悲劇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的變化,最終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悲到喜的變化並不僅僅是結局的變化,而是整體敘事的變化。
  • 飛花令,含有秋風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有多種含義,有含悽涼無依之意,常見於詩歌。那麼,含有秋風的詩句,你知道多少?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漢·曹操《觀滄海》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清·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唐·李白《三五七言 / 秋風詞》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 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諸曉白聊戲 第二期「天下奪魁」《西廂記》在戲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元雜劇作為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誕生了許多燦爛不朽的雜劇作品,其中王實甫的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刪除了不合理之處,增添了許多曲折動人的細節描寫,增添了老夫人、紅娘、崔張之間的鬥爭,紅娘角色更加出彩,更為徹底的對崔張二人的愛情進行了肯定和褒揚。第一次提出了以「有情」作為婚姻基礎的理想,並以高貴華美的語言譜寫了這部傳送千古的愛情名劇。
  • 《西廂記》張生中榜方可迎娶鶯鶯,現代婚姻需要看中對方學歷嗎?
    前言:《紅樓夢》裡有一回,寶玉和黛玉在園裡看《西廂記》。《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的代表作,講述了書生與佳人衝破封建禮教,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崔老夫人認為張生與鶯鶯門不當戶不對,一定要張生考取功名,張生最後赴京順利考取了狀元,回來與鶯鶯完婚,才子佳人最後終成眷屬。《西廂記》的問世對後世影響深遠,故事情節豐富。故事的結尾引發筆者思考:如果張生最後沒有考取狀元,那麼這個故事會不會又是一個悲劇?
  • 湯顯祖《牡丹亭》中杜麗娘的生存場域
    陳最良把《詩經·關雎》詩講解成「無邪」,杜麗娘卻在誦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時候,意識到《關雎》的愛情主題,騷動的情慾油然而生:「『關』了的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何以人而不如鳥乎?」     《牡丹亭》的「題詞」中所說,「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也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 情人節不只有玫瑰,在我們中國古代,這5種花才代表愛情!
    今天是西方的白色情人節,在這一天,人們喜歡送給自己的愛人一束玫瑰花或者百合花、滿天星等等來表達自己的愛意,這些都是西方的傳統習俗,而在我們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是上元節和上巳節。上元節就是元宵節,上巳節就是農曆的三月初三,情人節總是與花離不開關係,那你知道在中國古代,象徵愛情的花是什麼嗎?1、芍藥花芍藥,古稱將離,是古時候男女之間離別時贈送的花,以表示愛情思念(就和古時候朋友離別折柳枝贈送表示惜別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芍藥是情花、愛情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