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 中科大陳小平教授 : 2020到2035年智能機器的機遇和挑戰

2020-12-15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新加坡通商中國承辦的「中新數字經濟與人工智慧高峰論壇」雲端召開。主題報告環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教授為我們帶來了《從封閉性到非封閉性:2020到2035年智能機器的機遇和挑戰》的精彩演講。


陳小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教授


以下是陳小平教授的演講實錄:


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進行中、新學術交流。本報告包括四方面內容。第一,關於人工智慧(簡稱AI)的兩種類型,一種是Thinking machines;另一種是Intelligent machinery。它們之間有比較大的區別,智慧機器人屬於後者。第二,用人工智慧的觀點來看機器人領域,我們認為核心挑戰是降射,英文是grounding,但是我對「降射」給出了不同於文獻中的其他定義。第三,在這樣一種挑戰下,現有人工智慧技術有沒有可能大規模產業應用?這是有爭論的。有人認為是不能應用的;我們的觀察是:在滿足封閉性條件的場景中,現有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可以大規模應用了。第四,封閉性要求是比較強的,有些應用很難滿足封閉性要求,所以存在另一個挑戰:如何超越封閉性?我會和大家分享中科大機器人團隊在過去10 年中為超越封閉性所做過的一些嘗試,主要有開放知識和融差性原理這兩方面的研究。

關於兩類人工智慧,這個觀點是圖靈提出來的。圖靈在1950年的文章中提出圖靈測試,這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1948年圖靈還有一篇文章,我覺得更加重要,這篇論文始終沒有正式發表。這篇手稿的標題就叫做Intelligent machinery(智能機器)。圖靈提出,智能機器就是「用機器替代人的每一個部分」,而且舉了具體的例子——無人駕駛汽車。所以無人駕駛汽車是圖靈設想過的。但是他分析後認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沒辦法研究Intelligent machinery 的,所以提議先研究沒有感知和行動能力的thinking machines( 思維機器)。圖靈測試就是針對Thinking machines 的,他還建議了一些具體的研究課題,包括圍棋、語言學習、機器翻譯等。所以,實際上圖靈考慮了兩類人工智慧——思維機器和智能機器。

我把兩類AI 的根本區別總結在圖1裡。事實上,人工智慧涉及三層空間——現實層、數據層和知識層。如果只考慮上面兩層,即數據層和知識層,這就是思維機器;如果同時考慮全部三層,就是智能機器。它們之間最重要的差別是:智能機器要涉及感知和行動,而思維機器則不涉及感知和行動,至少不涉及行動。機器人自然屬於智能機器,要同時涉及三層空間。


圖1 人工智慧的三層空間


在過去的六七十年時間裡,人工智慧有三次浪潮。我們回顧一下,主流的研究有兩大類,一類是訓練法,包括深度學習;還有一類是強力法,包括推理和知識系統。強力法是第一、二次浪潮的主力,現在關注的人較少,但強力法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換了一個賽道,我稱之為「大知識」,國際上流行的術語是Knowledge technologies。

2017年AlphaGo Zero 獲勝,我認為這標誌著第三次浪潮的結束和第四次浪潮的開始。我們是這樣看待當前和未來人工智慧發展態勢的。

關於第四次浪潮,其他的學者也有類似的看法,比如深度學習團隊,從2017年開始就在多次演講中提到他們的深度學習2.0計劃。在2020年8月29日中國人工智慧大會的特邀報告中,Y.Bengio 教授給出了一個更加完整的DL2.0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該方案中他們計劃研究的目標功能,居然都屬於強力法!與強力法途徑不同的是,他們想用深度學習來實現這些功能。


強力法有模型、推理機/ 搜索算法和優化三個主要成分,其中模型是關鍵。對於思維機器來說,模型就是知識庫,存儲的是抽象知識;對於智能機器來說,模型包含知識庫和模型降射兩部分,其中模型降射是知識庫到現實世界的對應。

圖2中有一個推理機(推理程序),還有知識庫+ 降射。假設想讓機器人在就餐過程中幫助我們,就需要編寫一個知識庫,描述就餐的相關知識,比如「餐具可以盛食物」「米飯是食物」等。寫了這些知識之後,就可以向推理機提問,比如:「碗能不能盛米飯」?這個問題在知識庫裡是沒有描述的,但經過推理, 強力法AI 會回答yes。再問「碗能不能盛湯?」推理機回答yes,問「碗能盛什麼?」回答「能盛米飯、湯……」。一般而言,凡是知識庫在邏輯上隱含的所有碗能盛的東西,推理機都能找出來,所以編寫知識庫不需要寫出全部知識;還可以向推理機提問更複雜的問題。上述這些都是思維機器研究的內容,可以不涉及降射。


圖2 強力法的降射挑戰

對於智慧機器人來說,只有知識庫不夠,還必須考慮降射。知識庫裡的每一個符號所代表的現實世界中的對象,都要通過降射對應起來。比如,知識庫中的符號bowl 代表現實世界中的碗,這個對應就要通過降射來實現,否則機器人只知道一個空洞的符號bowl,卻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碗,於是也就無法完成用戶交給它的相關任務(比如「盛飯」「盛湯」等)。表面上看,這件事情很簡單,其實包含著很大的難題。比如有一個碗,看起來像盤子,但其實是宋代的汝窯碗,所以也是碗,也要在降射裡把它和bowl 對應起來,這樣機器人才能夠找到這隻碗。

更有挑戰性的是下面這個例子:破碗是不是碗?通常認為,破碗也是碗,於是我們在降射中把破碗也和bowl 對應起來。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剛才看到了,推理機推出的一個結論是:碗能盛湯,而且這個推理和降射無關,所以現在推理機仍然會推出「碗能盛湯」,但現在碗實際上是包含破碗的,所以機器人可以用破碗盛湯,這顯然是錯誤的!由此可見,不適當的降射可導致知識庫出大問題,因此破碗不能在降射中與bowl對應,這樣破碗就變成一個未知變元。一般情況下,AI 設計者能不能預先想到所有未知變元?這就是著名的「知不知」(How to know unknown)問題,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

再看訓練法。在一個圖像分類比賽中,一個神經網絡只要用帶標註的數據訓練好了,能以很高的準確率識別1000類對象,其中一類是衛生紙。下面我們問:髒的衛生紙是不是衛生紙?如果衛生紙是拿來用的,而不是僅僅要求分類,那麼髒的衛生紙就要和衛生紙區別開,這就意味著:被分類的對象不是預先設計好的1000類,而是1001類。這是降射問題在訓練法中一種表現,我們在訓練法中同樣遇到了「知不知」問題:能不能提前想到所有未知變元?如果想不到,如何收集相關的數據,訓練出合適的神經網絡?所以,訓練法(包括深度學習)並沒有給出降射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樣面臨著降射挑戰。

一般地說,降射挑戰背後的原因是場景變異無盡性:人們通常只想到典型場景和一部分非典型場景,其他沒想到的可能場景到底有多少、有哪些,是不知道的。而這些無法提前想到的場景往往與想到的場景有所不同,即出現某種「變異」,而變異場景往往包含著未知變元(如破碗或髒衛生紙),它們的出現可導致已經建好的AI 模型(知識庫和神經網絡)失靈。

由此我們得到一個一般性的觀察:在正常情況下,任何AI model,無論是強力法還是訓練法的模型,都會丟失一些變元。由於目前強力法和訓練法都不能有效處理未知變元或丟失變元,所以都無法勝任存在場景變異無盡性的應用。這是目前人工智慧遇到的一個根本性挑戰。

面對這個挑戰,現有人工智慧技術是不是就無能為力了?也不是,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封閉性準則:把典型場景和一部分非典型場景選出來,把它們封閉化,而其他場景都被排除,可以不考慮。這裡的「不考慮」不是簡單的忽略,而是通過採取具體措施,保證不考慮的場景即使出現了,也不會產生致命的後果,不會影響應用。這套方案叫做封閉性準則。

我發現,阿爾法狗也是符合封閉性準則的。我把第四代阿爾法狗的工作原理總結成一張圖,說明它在圍棋博弈樹上下棋的原理。圍棋棋盤有361個落子,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落子pass,所以黑棋的第一步棋總共有362 個落子,第四代阿爾法狗直接選其中勝率估計最大的那個落子。白棋的第一步棋也是類似的,但是少一個選項,只有361個落子可選。如果是第四代阿爾法狗走棋,它也是選擇勝率估計最高的那個落子走。之後黑棋和白棋的決策原理是一樣的,總是選擇當前可選落子中勝率估計最高的那個落子走。

由於圍棋博弈樹上總共有大約10300種不同的棋,太多了,落子的勝率估計沒辦法實際計算出來。第四代阿爾法狗用蒙特卡洛樹搜索,自己和自己下了2900萬局棋(自博),從這些自博數據中反推出了所有落子的勝率估計,保存在一個深層殘差網絡中。之後,它下棋就是按勝率估計的進行決策,根本不考慮不同的對手的下棋策略有什麼不同。實驗結果是,四代以100比0戰勝了三代,而三代戰勝了所有人類圍棋高手。阿法狗四代沒有和人下過,因為它的博弈水平遠遠超過了人類。

阿爾法狗第四代有哪些核心技術?他們2017年的論文裡說得非常清楚,只有四項核心技術,其中前兩項是強力法,後兩項是訓練法,而且有一個重大創新,就是簡化的決策論規劃模型。為什麼簡化模型可以成為重大創新?論文裡沒有說,我幫它說清楚了,這個重大創新就是遵守了我提出的封閉性準則。

封閉性準則對強力法有三個條件,對訓練法也有三個條件,我發現阿爾法狗四代都是符合的。封閉性的具體描述,以及阿法狗符合封閉性的詳細情況見圖3。


圖3 封閉性準則


阿法狗的成功及它之前的相關研究表明:雖然強力法、訓練法和它們的結合都解決不了圍棋問題,但是把圍棋問題封閉化之後,用強力法和訓練法的結合就可以戰勝人類,並遠超人類。這是人工智慧第三次浪潮取得的重大突破,是人工智慧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裡程碑。

在《智能系統學報》2020年1期的文章中,我提出現有人工智慧技術的一個可行應用模式:將應用場景封閉化,根據需要應用強力法、訓練法以及它們的結合。這個模式是我從過去5 年的產業調研中發現的,適用於這個模式的場景非常多。這個模式中的封閉化包含完全封閉化、半封閉化和柔性化,需要企業研發人員根據應用的實際情況展開,所以他們是未來15年人工智慧產業落地的主力軍。

最後簡單提一下超越封閉性的問題,過去10年裡,中科大機器人團隊做過一些嘗試。這張圖裡是我們的「可佳機器人」,它的預期目標是在家庭環境中當機器人保姆。我們使用了強力法和訓練法,但仍然有一些問題不能解決,所以提出了「開放知識」和「融差性」原理。應用這兩種辦法,可以讓可佳機器人在非封閉性場景中更好工作,比如完全自主地操作微波爐加熱食品。最初版本在2010年就實現了基本功能,但環境一旦發生改變,機器人可能就無法正常完成任務。去年我們得到一個改進版,人可以給機器人搗亂,破壞機器人工作的條件,這是體現環境變化的一種方式,在實際應用中也經常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可佳機器人依然可以正常完成任務。我們還研製了一種柔性手爪,它不需要獲得準確的信息,就能抓很多不同形狀、大小和硬度的東西,比如能「一視同仁」地抓木塊和豆腐。其中的主要原理就是融差性。還有情感交互機器人「佳佳」,也是在非封閉性條件下工作的。現在的一項主要研究是要識別非關鍵詞意圖,這種用戶意圖是用關鍵詞無法表達的。

最後對未來15年做一個展望。首先是大規模產業應用,根據封閉性準則,只要對應用場景做封閉化,現有人工智慧技術就能成功應用。所以,大批企業無需等待更強大的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就能實現很多行業和產業部門的轉型升級。

第二點展望。在未來15年中,人工智慧的發展模式會發生一個重要的轉變,過去完全是基礎研究驅動的,而未來15年中大規模產業應用將成為主要驅動力,而且中低端產業是驅動力的主要來源,因為中低端產業是和用戶的需求直接掛鈎的,是最能反映用戶需求的改變。同時,基礎研究將在AI 的更深層次展開探索,從而為2035年之後的產業應用奠定基礎。

第三點展望是關於人工智慧倫理的,這也是當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同時也是未來戰略競爭的一個新維度。過去的競爭是產業競爭,後來變成產業+ 科技,現在正變成產業+ 科技+ 倫理。


本報告根據速記整理


CAAI原創 丨 作者陳小平教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及翻譯

如需轉載合作請向學會或本人申請

轉發請註明轉自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相關焦點

  • 2035年遠景目標是什麼意思?2035年要實現什麼目標
    2035年要實現什麼目標十四五規劃建議全文 2035年遠景目標全文內容九個方面勾畫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是什麼 主要內容一覽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將於10月26日到2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
  • 北京大學王立威教授: AI 醫學影像的現狀、機遇與挑戰
    ,為大家深入講解了《AI醫學影像的現狀、機遇與挑戰》。王教授表示,如果開發者要執行的任務處於非常封閉的環境,和人的常識沒有什麼關係,這樣的任務非常適合機器來做,但是如果這項任務和常識掛鈎,例如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對於機器而言難度非常大。「醫學影像相對而言是具有一定封閉性的問題。」當前AI醫學影像技術的真實現狀當然,不是說醫學影像具有一定的封閉性,AI就能夠在醫學領域暢行無阻。王
  • 十一年磨一劍:中科大數學教授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猜想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11 月 8 日,新華社報導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 - 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 20 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中科大教授獲何梁何利獎
    近日,中科大兩位教授榮膺何梁何利獎,分別是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數學學院葉向東教授和中科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吳楓教授。長期深耕基礎數學理論研究,憑藉「動力系統的結構及其複雜性研究」項目作為第一完成人曾獲得2018年度自然科學二等獎(在當年全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獲獎名單中排名第一),2019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此前還獲得過陳省身數學獎和國家傑青、長江特聘教授稱號。
  • 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的機遇與挑戰
    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的機遇與挑戰——2020新經濟統計 線上論壇成功召開2020年9月5日,由中國統計學會、中國統計教育學會、中國商業統計學會等多家機構主辦,都經濟貿易學、都師範學承辦的中國新經濟統計論壇成功召開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專題論壇...
    11月2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共同承辦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專題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並全程直播。
  • 疫情之下,智慧機器人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
    疫情之下,智慧機器人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 2020年11月23日 17:0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眾多AI科技公司迅速響應號召,將技術應用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場景中,比如國內人工智慧百強企業擎朗智能,在此次科技抗疫行動中加速推進無接觸式智慧機器人應用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劉偉等:2020-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與基本實現...
    由此可見,2020-2035年是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也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此階段,中國經濟需要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為到2050年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前,中國已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速度不再是經濟發展所追求的唯一目標。
  • 「人工智慧」60年 機器智能臨近「奇點時刻」
    人工智慧一般被認為是通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產生具有類人智能的計算系統。其概念從1956年提出,經歷了跌宕起伏「三起三落」的60年。隨著硬體、軟體、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工智慧開始呈井噴式發展,從長期不溫不火狀態驟然變熱。
  • 十一年磨一劍:中科大數學教授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猜想
    論文從寫作到發表歷時 11 年。因此王兵教授給了我們一個生動的比喻:如果吹一個氣球,氣球會不斷膨脹,我們可以用「裡奇流」來研究它空間的變化,最後得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理想結果。王兵教授還提到,「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
  • 在烏鎮,看見2035年的網際網路之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聰聰 梁豔 見習記者王姍姍 韓颺2035年,是什麼樣的?也許衛星網際網路,將連通世界,如同把一條信息高速公路從天上「修」到陽臺上;也許那時的電腦,只有名片夾大小;也許快件到家以分鐘計算……這些場景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 智能邊緣成為轉折性關鍵技術,英特爾聯合各界揭示機遇與挑戰
    」,來自英特爾的多位高管和技術專家,產業界專業人士以及科研大咖發表精彩觀點,探討了有關智能邊緣計算技術進展、前沿趨勢、產業應用,揭示智能邊緣所帶來的重大機遇及挑戰,為推動智能邊緣的進一步發展、產業的智能變革開啟了大門。
  • 汽車感知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數據則是人工智慧的動力和發動機,感知是數據的燃料。 「汽車、機器視覺和邊緣人工智慧,這也是我們的三個主要市場方向。」安森美半導體智能感知部全球市場和應用工程副總裁易繼輝說到,「我們在包括圖像感知、多光譜/高光譜感知、雷射雷達感知、毫米波雷達感知、傳感器融合等深度感知領域做了很大投入,來推動AI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步。」
  • 陳小平理想「承壓」:雲米營收利潤雙降 深陷產品質量、售後投訴危機
    雲米CEO陳小平在會上表示,雲米的5G IOT構想將實現全屋場景5G網絡高速覆蓋,通過5G大連接特性,能夠支持超過 256個IOT設備的接入。野心的背後,是雲米當下的現狀。就在雲米宣布實施5G IOT戰略的一周後,雲米交出了一張「不及格」的2020年Q1財報。
  • 展望|寫給2035年的中國軍隊
    名單上每名軍人的背後,都有一段中國軍隊波瀾壯闊的歷史——從剛剛辭世的101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到「英雄航天員」景海鵬;從「航母戰鬥機英雄試飛員」戴明盟,到37歲的空軍「金頭盔」飛行員蔣佳冀,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標註著中國軍隊改革發展的過去,還將開啟中國軍隊轉型重塑、實幹強軍的未來。
  • 【IC設計】挑戰與機遇並存!2020第四屆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高峰論壇...
    2020年10月30日下午,由芯智訊主辦的「新挑戰·新機遇——2020第四屆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論壇」,本次高峰論壇匯聚了來自曠視科技、兆易創新、艾邁斯半導體、高德智感、舜宇智能光學、思特威、歐菲智聯等兩百多家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以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和行業媒體,近300人參與。
  • 劉成林:將來一定是機器智能和人類智能互補互存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朱彩雲 趙麗梅)在10月31日舉行的2020中國(太原)人工智慧大會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劉成林就「人工智慧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發表演講。對於人工智慧發展的未來,他表示,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的服務融合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將來一定是機器智能和人類智能互補互存」。
  •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了創新型國家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要在2020年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 鄭軍奇:要抓住技術發展對EMC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鄭軍奇:要抓住技術發展對EMC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電磁兼容之家 發表於 2020-11-27 14:57:32 2020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SAEC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