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和蛋白質研究為蜘蛛生物學開啟新時代—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澳大利亞小型孔雀蜘蛛舞動彩色腹部來吸引異性。

圖片來源:ADAM FLETCHER/MINDEN PICTURES

 

在展示大自然魔鬼般的創造力方面,很難有什麼能打敗蜘蛛。以隱居的鬼面蜘蛛為例,它們長著很大的尖牙以及凸起且超大的中眼。在整個熱帶地區,這些八條腿的怪獸掛在樹枝上,並在前腿中間撐起一張可伸展的絲網,以便它們能以閃電般的速度將網罩在獵物上。相比之下,豔麗的孔雀蜘蛛到處炫耀彩虹色的腹部以吸引異性,而它們超大的眼睛能看見細小的事物和顏色。流星錘蜘蛛則擅長模仿。夜晚,尾巴上拖著一個黏球的雌性流星錘蜘蛛會散發出雌蛾的氣味來引誘並捉住雄蛾。

美國史密森學會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NMNH)蜘蛛研究人員Hannah Wood表示,在蜘蛛當中,「每個種群都有著不可思議的故事」。蜘蛛產絲的通用能力幫助解釋了它們在全球的成功——據估測,有9萬個蜘蛛物種繁盛於除了南極的其他每個大洲。用於捕捉獵物的蛛網從高處像繩索一樣降落,並且建造了蜘蛛的卵囊和住所。它們本身就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其構成更是在每個蜘蛛物種中都不同。蜘蛛的另一個通用屬性——毒液也是如此。它們產生的毒液混合物最多可由1000種不同的化學物質構成。

直到最近,試圖闡明蜘蛛廣泛的適應性如何產生的節肢動物學家,才基於形態和行為建立了蜘蛛的家族樹。但最近,基因和蛋白質研究為蜘蛛生物學開啟了新的時代。研究人員對3個蜘蛛物種——金球織網蜘蛛、非洲絲絨蜘蛛和常見家蛛的完整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且對很多其他蜘蛛開展了相對有限的基因和蛋白質研究。最新分析凸顯了蜘蛛演化錯綜複雜的路徑,並且引發人們對蛛網和毒液複雜性的關注。「基因組學影響了幾乎所有事情。」在阿拉巴馬州奧本大學研究蜘蛛的Jason Bond表示,「它改變了人們可以問的問題類型。」

強大的基因組工具

研究人員試圖通過蜘蛛的尖牙、性器官形狀以及其他方面的外表或行為進行分類。他們還利用了上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分子方法。當時,節肢動物學家辨別出6種短且保守的蜘蛛DNA序列。這些序列在不同的蜘蛛物種間仍擁有足夠多的變異,從而使研究人員推斷它們之間的關係。不過,NMNH進化生物學家Jonathan Coddington認為,這些分析「從未收到應有的效果」。如今,更加強大的基因組工具正開始弄清楚複雜的關係。「在多年的努力後,非常合理的家族樹突然間出現了。」康奈爾大學行為生態學家Linda Rayor表示。

裡程碑出現在2014年。喬治·華盛頓大學蜘蛛分類學家Gustavo Hormiga介紹說,當時,發表於《當代生物學》雜誌的兩份報告「完全顛倒了蜘蛛的進化」。兩個團隊比較了來自40個蜘蛛物種的上百個基因,以構建將所有織網者包括在內的家族樹。和此前的研究相反,這些分析將金球織網蜘蛛分成兩組並將其放在完全不同的家族樹分支上。產生帶絨毛的黏性纖維的金球織網蜘蛛最終被劃分到包括了很多完全不織網的蜘蛛的分支上。而產生羊毛狀蛛絲的金球織網蜘蛛自成一個分支。

在隨後的一項研究中,Bond團隊比較了70個蜘蛛物種的近3400個活性基因。研究發現,和織網蜘蛛相比,諸如狼蛛、跳蛛等基本不織網且生活在地面上的蛛形綱動物以更快的速度走向多樣化。這或許是因為它們不再需要織網後能利用更多新的機會。

蜘蛛生物學家希望從完整的基因組中了解到更多內容。丹麥奧胡斯大學進化生物學家Trine Bilde開始對一種非洲絲絨蜘蛛——隆頭蛛的基因組進行分析。這個物種生活在最多由1000隻蜘蛛組成的巢穴中,其中大多數是雌性蜘蛛。它們織出的密集網絡可捕捉15釐米長的蚱蜢。隆頭蛛是家庭至上者,因此往往只在巢穴內繁育後代。這一習慣再加上巢穴有時會很快消失的證據表明,它們可能有著高度的近親繁殖關係,從而缺少保護其他生物基免於此類滅絕的基因變異。

為蛛絲研究打開大門

這些最初的基因組以及同時進行的分子研究正在產生一種不同的回報:它們正在幫助開啟蛛絲和毒液研究的大門。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蛛絲基因學家Cheryl Hayashi被這些物質的分子多樣性震驚。

蛛絲基因編碼擁有多次重複胺基酸片段的大量蛋白質。它們自身是長的,並且充滿很難破譯的重複DNA。不過,絲絨蜘蛛、金球織網蜘蛛和家蛛的基因組展現出豐富多樣的蛛絲基因。研究人員已經辨別出兩個針對大壺狀腺絲(蛛絲的一種)的基因。這種蛛絲在蜘蛛網中形成超強的牽引線,並且為製造一種商用蛛絲提供了靈感。不過,絲絨蜘蛛的基因組僅揭示了10個針對這種蛛絲的基因以及9個編碼其他蛛絲蛋白質的基因。

為了解更多,Hayashi啟動了另一個基因組測序項目。她和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Benjamin Voight、佛蒙特大學的Ingi Agnarsson以及其他人合作,破譯了金球織網蜘蛛的基因組並描繪了它們的特徵。

今年5月1日,該團隊在《自然—遺傳學》雜誌網絡版上報告稱,金球織網蜘蛛的基因組含有28個蛛絲基因 ,其中8個對於科學界來說是全新的。研究發現,基因和蛛絲類型之間並非一一對應關係,並且一些蛛絲基因似乎獲得了完全不同的功能。例如,金球織網蜘蛛的一種蛛絲基因甚至在蜘蛛的毒腺中被表達。

掌握蛛絲的分子基因學

最新破譯的基因有助於解釋蛛絲屬性的分子基礎。蛛絲基因含有被稱為基序的短DNA片段,而基序的數量和具體序列在不同物種中有所差別。通過將基因差異和蛛絲屬性的不同進行比較,Hayashi團隊發現,這些基序似乎影響蛛絲的強度、彈性和其他特徵。

對這種複雜性進行分類或許能幫助生物工程師更好地理解並且最終利用蛛絲非凡的韌性和靈活性。「在這些序列中隱藏著很多問題的答案。比如,蜘蛛如何使絲液在體內保持極高的濃度?」Hayashi表示,生物化學家很難回答這些問題。同時,她和其他人發現,絲腺含有或許充當了分子伴侶並且幫助產生纖維的非蛛絲蛋白質。

對於試圖製造人工蛛絲的研究人員來說,這些發現是一座金礦。「突然間,我們掌握了蛛絲的分子基因學。」Coddington說,「大門打開了。」

研究有著類似複雜程度的蜘蛛毒液的大門也在打開。蜘蛛毒液或許能提供對控制昆蟲或緩解疼痛有用的化合物。「毒液混合物擁有最多達1000種的不同化學物質,並且差別很大。」位於俄勒岡州的路易克拉克大學進化生物學家Greta Binford對褐皮花蛛毒液可摧毀身體組織的奇特屬性進行了研究。被這種蜘蛛咬過的人患上壞疽病,嚴重時甚至會失去手足。Binford介紹說,新的基因組和後續開展的蛋白質研究「為確認我們正在獲得一系列有著巨大成分差異的毒液提供了更多信心」。(宗華編譯)

 

相關焦點

  • 動物學家:基因和蛋白質研究為蜘蛛生物學開啟新時代
    直到最近,試圖闡明蜘蛛廣泛的適應性如何產生的節肢動物學家,才基於形態和行為建立了蜘蛛的家族樹。但最近,基因和蛋白質研究為蜘蛛生物學開啟了新的時代。研究人員對3個蜘蛛物種——金球織網蜘蛛、非洲絲絨蜘蛛和常見家蛛的完整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且對很多其他蜘蛛開展了相對有限的基因和蛋白質研究。最新分析凸顯了蜘蛛演化錯綜複雜的路徑,並且引發人們對蛛網和毒液複雜性的關注。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深入研究lncRNAs,對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這個名為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的項目,致力於解釋大規模遺傳研究中發現的DNA變異如何影響性狀和疾病。研究人員用長達10年的時間,將人類2萬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的活性水平與數百萬條調控DNA序列的變異聯繫起來。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 食人魔蜘蛛的「耳朵」在腿上—新聞—科學網
    近日,《當代生物學》上一項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顯示:食人魔蜘蛛不僅會用腿走路,還會靠腿聽音。 蜘蛛沒有耳朵,以往人們認為蜘蛛無法聽到空氣中傳播的聲音。它們腿上的毛髮可以感受振動,因此可能是靠振動辨別獵物方向——但這一認知可能並不正確。2016年時,就有研究者發現,一種跳蛛可以感知聲波在空氣中的振動。
  • 《自然》雜誌盤點生物學中被研究最多的基因—新聞—科學網
    Krzysztofiak/Nature   Peter Kerpedjiev需要一堂關於基因學的速成課。作為一名接受過一些生物信息學培訓的軟體工程師,Kerpedjiev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並且認為這真的有助於他了解一些生物學基礎知識。「如果我想和某人開展一場智慧的對話,我需要了解哪些基因呢?」Kerpedjiev思索道。 他直奔這些數據而去。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食肉植物已經進化出許多誘捕獵物的狡猾方法。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
  • 蜘蛛?蜘蛛!—新聞—科學網
    而地球上唯一的蜘蛛恐懼症避難所是南極洲,這是唯一一個八足動物不居住的大陸。 但人們也要考慮到:蜜蜂和黃蜂每年殺死的人比蜘蛛多,在美國每年只有不到7人死於蜘蛛咬傷。而且,蛛形綱動物每年吃掉4億~8億噸食物,大部分是昆蟲。 小這些動物還能生產出比鋼鐵強大5倍的絲,這是一項人們還無法企及的壯舉。它們的大小可以像指甲一樣小,或者比一個餐盤更大。
  • 一種新方法找到讓人類和猩猩不同的腦區—新聞—科學網
    DNA和大腦(虛擬圖)。圖片來源:Giovanni Cancemi/stock.adobe.com 人類和黑猩猩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組非常相似,只有1%的差異。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生物學特徵,是一個引人入勝又爭論激烈的研究領域的一部分。 據《每日科學》報導,瑞士生物信息學研究所(SIB)和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首次精確定位了大腦中人類特異的基因調控方式的適應性變化。這些結果為人類進化、發育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開闢了新視角。近日,相關論文發表於《科學進展》。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索邦大學國家研究機構CNRS海洋生物學家Angela Falciatore表示,這項研究「將推動浮遊生物生物學的進步」。她說,這些進展可能有助於了解生命的早期進化,甚至有可能幫助我們開發出新的抗生素。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分析教授Bernhard Kuster解釋說:「要形成這些蛋白質模式,不僅重要的是組織中存在哪些蛋白質,更重要的是數量。」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新聞—科學網
    論文第一作者、高山團隊博士生顧殷敏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當前的研究可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新策略和新靶點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希望後續的研究可以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核心技術方案。」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鄒保紅研究團隊通過對水稻基因組編輯產生的功能突變體的缺失研究,探討了蛋白OsCNGC14和蛋白OsCNGC16在水稻耐溫脅迫中的作用。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到溫度等環境因素的高度調控。極端溫度會引起植物的一系列生化、生理和形態變化,通常會對植物的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培育耐高溫和低溫的植物品種是植物生物學和農業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
  •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陳潤生院士獲頒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中)     黃辛攝 來自大會承辦單位的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教授在致詞中表示,生物信息學在生命科學研究,特別是新冠疫情防疫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屆大會主席孫之榮教授介紹了我國生物信息學學科發展情況等內容。他特別指出,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始於2001年,已成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研究領域學術水平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全國盛會。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的設計原理,將紅細菌中響應遠紅光的蛋白BphS,鏈球菌中的轉錄因子BldD以及釀膿鏈球菌中的Cas9核酸酶經理性設計、組裝和重編程,構成了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其中,Cas9核酸酶被分為N端(第1-713個胺基酸)和C端(第714-1368個胺基酸)兩部分,分別融合了來自熱纖維梭菌的一對能夠自發相互結合的蛋白Coh2和D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