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盤點生物學中被研究最多的基因—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圖片來源:K. Krause and J. Krzysztofiak/Nature

 

Peter Kerpedjiev需要一堂關於基因學的速成課。作為一名接受過一些生物信息學培訓的軟體工程師,Kerpedjiev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並且認為這真的有助於他了解一些生物學基礎知識。「如果我想和某人開展一場智慧的對話,我需要了解哪些基因呢?」Kerpedjiev思索道。

他直奔這些數據而去。多年來,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一直系統性地為其頗受歡迎的PubMed資料庫中的幾乎每篇文章加上標籤。這些標籤含有一些關於每個基因起什麼作用的信息。Kerpedjiev提取了所有描述某個基因或者該基因編碼蛋白的結構、功能或者位置的文章。

通過整理記錄,他列出了一個始終被研究得最多的基因榜單——有點像人類基因組「熱門點擊」的意味。

Kerpedjiev發現,在榜單上打頭的是一個名為TP53的基因。3年前,當他第一次開展此項分析時,研究人員在約6600篇論文中仔細分析了該基因或者其產生的蛋白p53。今天,這一數字已達到8500左右並且還在增長。平均而言,在每天發表的論文中約有兩篇描述TP53基礎生物學的最新細節。

TP53的受歡迎程度對於大多數生物學家來說不應當成為新聞。這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也是廣為人知的「基因組衛士」。它會在約一半的人類癌症中發生突變。「這解釋了它的持久力。」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癌症基因學家Bert Vogelstein表示,在癌症中,「沒有哪個基因比TP53更重要了」。

不過,還有一些高居榜首的基因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包括在基因研究的既往年代異軍突起但隨著技術進步開始過時的基因。「這個榜單令人感到驚奇。」目前在哈佛醫學院從事基因組數據可視化博士後研究的Kerpedjiev表示,「一些基因是可預測的,但有些完全出乎意料。」

《自然》雜誌同Kerpedjiev合作,分析了一直被研究最多的基因。此項工作提供的不僅僅是對話開場白:它闡明了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重要趨勢,並且揭示了關於特定疾病或者公共衛生問題的關切如何改變研究重點。它還揭示了一些基因——很多跨越學科和疾病領域——是如何主導研究的。

成為全球愛滋病病毒研究焦點

即便在1983年發現愛滋病病毒(HIV)是愛滋病的起因前,諸如David Klatzmann等臨床免疫學家便注意到愛滋病患者中出現的一種奇怪模式。「我對這些人體內沒有T4細胞的事實感到震驚。」目前在法國巴黎第六大學工作的Klatzmann表示。他在細胞培養試驗中證實,HIV似乎選擇性地感染並摧毀這些屬於免疫系統T細胞子集的細胞。問題在於:該病毒是如何進入細胞的?

Klatzmann推斷,曾被免疫學家用於定義這一系列細胞的表面蛋白(隨後被稱為CD4)可能還充當了HIV進入細胞的受體。1984年12月,他在一篇發表的論文中報告了這一發現。同時發表的還有一篇由當時在英國倫敦癌症研究所工作的分子病毒學家Robin Weiss及其同事撰寫的類似論文。

在3年的時間裡,CD4成為生物醫學文獻中的最熱門基因。它的熱度從1987年維持到了1996年。其間,CD4佔到NLM所加的全部標籤的1%~2%。

這種關注度部分源自應對新出現的愛滋病危機的努力。例如,上世紀80年代末,若干公司開始涉獵打造治療形式的CD4蛋白的想法。其能在HIV病毒感染健康細胞前肅清病毒粒子。不過,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愛滋病和癌症病毒項目負責人Jeffrey Lifson介紹說,來自小型人類試驗的結果證實,這只是一個很平庸的想法。

導致CD4如此流行的更大一部分原因同基礎免疫學相關。1986年,研究人員意識到,表達CD4的T細胞可被細分成兩個不同的群體:一個能消除感染細胞的細菌和病毒,另一個會抵禦諸如蠕蟲等沒有入侵細胞也會引發疾病的寄生蟲。「這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因為我們了解的太少了。」紐約大學醫學院免疫學家Dan Littman表示。就在一年前,他幫助克隆了編碼CD4的DNA並將其插入細菌,從而使大量的蛋白能被用於研究。

10年後,Littman還共同領導了一個團隊證實,為進入細胞,HIV會利用除了CD4的另一個受體:一種被確認為CCR5的蛋白。自此以後,它們和另一個名為CXCR4的共同受體持續成為密集的全球HIV研究的焦點,目標則是阻止該病毒進入細胞,雖然其尚未實現。

曇花一現

上世紀90年代初,TP53的地位已經開始上升。不過,在它爬上人類基因階梯的最頂端之前,一個鮮為人知的基因——GRB2出了很多年的風頭。

當時,研究人員開始辨別涉及細胞通訊的特定蛋白的相互作用。多虧了細胞生物學家Tony Pawson作出的開創性研究,科學家了解到,一些小的胞內蛋白含有被稱為SH2的模塊。它可能同細胞表面的被激活蛋白結合併將信號傳遞給細胞核。

1992年,耶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家Joseph Schlessinger證實,被生長因子受體結合蛋白——GRB2編碼的蛋白就是這一中繼站。它含有一個SH2模塊以及兩個可激活涉及細胞生長和生存的蛋白區域。「它是分子『媒人』。」Schlessinger介紹說。

很快,其他研究人員填補了空白,並且開創了信號傳導研究領域。儘管細胞信號傳導的很多其他基本成分很快得以揭示並最終促成了針對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和心臟病的療法,但GRB2始終「站」在最前沿並且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連續3年成為被提及次數最多的基因。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化學家Peter van der Geer介紹說,部分原因在於GRB2「是信號傳導級聯兩部分之間的首個實體連接點」。更重要的是,「它涉及細胞調節的很多不同方面」。

GRB2有點像被研究最多基因榜單上的「局外人」。它並非疾病的直接起因,也不是藥物靶標。而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它會曇花一現。「有些冉冉升起的明星會迅速衰落,因為它們沒有臨床價值。」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和巴黎第六大學長期研究TP53的科學家Thierry Soussi表示。

短暫超越TP53

TP53的主導地位被另一個基因APOE短暫地打斷。上世紀70年代中期,APOE蛋白最早作為涉及從血液中清除膽固醇的「運輸者」而被描述。該領域的開創者、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Robert Mahley介紹說,研究人員認真地考慮過將其作為預防心臟病的降脂療法。Mahley在兔子中測試了該療法。

最終,上世紀80年代末他汀類藥物的創建使上述策略落入製藥史的「垃圾箱」。但隨後,神經科學家Allen Roses和同事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黏性大腦斑塊中發現了APOE蛋白。他們在1993年證實,該蛋白的一種特定形式——APOE4同阿爾茨海默氏症大大增加的發病風險存在關聯。

這使科學家對其產生了更廣泛的興趣。當然,進入被研究最多基因榜單需要時間。澱粉樣蛋白假說稱,一種名為澱粉樣蛋白-β的蛋白質片段的累積引發了阿爾茨海默氏症。這一觀點在當時非常流行。很少有研究人員對尋找轉運膽固醇的蛋白同該疾病存在何種關聯感興趣。但Mahley表示,APOE4和阿爾茨海默氏症患病風險之間的基因關聯被證實是「無可辯駁的」。 2001年,APOE短暫地超越了TP53。

和其他流行的基因一樣,APOE之所以得到很好的研究,是因為它是目前未解決的一個重要健康問題的關鍵。但它的重要性還在於抗澱粉樣蛋白療法在臨床測試中逐漸失去勢頭。「雖然我討厭這麼說,但幫助我的正是失敗的試驗。」今年為自己公司籌集到6300萬美元用於研發靶向APOE4蛋白藥物的Mahley表示。在他看來,這些失敗迫使行業和資助機構重新思考應對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治療策略。(宗華編譯)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盤點生物學中被研究最多的基因
    作為一名接受過一些生物信息學培訓的軟體工程師,Kerpedjiev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並且認為這真的有助於他了解一些生物學基礎知識。「如果我想和某人開展一場智慧的對話,我需要了解哪些基因呢?」Kerpedjiev思索道。他直奔這些數據而去。多年來,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一直系統性地為其頗受歡迎的PubMed資料庫中的幾乎每篇文章加上標籤。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基因和蛋白質研究為蜘蛛生物學開啟新時代—新聞—科學網
    它們產生的毒液混合物最多可由1000種不同的化學物質構成。 直到最近,試圖闡明蜘蛛廣泛的適應性如何產生的節肢動物學家,才基於形態和行為建立了蜘蛛的家族樹。但最近,基因和蛋白質研究為蜘蛛生物學開啟了新的時代。研究人員對3個蜘蛛物種——金球織網蜘蛛、非洲絲絨蜘蛛和常見家蛛的完整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且對很多其他蜘蛛開展了相對有限的基因和蛋白質研究。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深入研究lncRNAs,對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鄒保紅研究團隊通過對水稻基因組編輯產生的功能突變體的缺失研究,探討了蛋白OsCNGC14和蛋白OsCNGC16在水稻耐溫脅迫中的作用。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到溫度等環境因素的高度調控。極端溫度會引起植物的一系列生化、生理和形態變化,通常會對植物的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培育耐高溫和低溫的植物品種是植物生物學和農業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獲獎者與頒獎嘉賓合影 大會組委會供圖 10月11日至14日,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食肉植物已經進化出許多誘捕獵物的狡猾方法。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科學家將合成生物學理念融入Cre-loxP重組酶系統中,開發出了一系列調控式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如化學方法誘導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和紫光/藍光誘導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但這些誘導系統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且紫藍光的組織穿透性差,極大地限制了Cre-loxP重組酶系統在動物體內的應用。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FAST系統工作原理圖 7月11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海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的設計原理,將紅細菌中響應遠紅光的蛋白BphS,鏈球菌中的轉錄因子BldD以及釀膿鏈球菌中的Cas9核酸酶經理性設計、組裝和重編程,構成了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其中,Cas9核酸酶被分為N端(第1-713個胺基酸)和C端(第714-1368個胺基酸)兩部分,分別融合了來自熱纖維梭菌的一對能夠自發相互結合的蛋白Coh2和DocS。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這個名為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的項目,致力於解釋大規模遺傳研究中發現的DNA變異如何影響性狀和疾病。研究人員用長達10年的時間,將人類2萬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的活性水平與數百萬條調控DNA序列的變異聯繫起來。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索邦大學國家研究機構CNRS海洋生物學家Angela Falciatore表示,這項研究「將推動浮遊生物生物學的進步」。她說,這些進展可能有助於了解生命的早期進化,甚至有可能幫助我們開發出新的抗生素。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論文—科學網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3D基因組學及CRISPR技術,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在特定免疫細胞亞群中異常表達的分子遺傳學機制,為今後系統鑑定大量SLE非編碼遺傳因子的生物學功能及發展細胞特異性幹預手段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為了提高油菜的產量、品質及適應性等目標性狀,國內外油菜遺傳育種科學家持續地將白菜、芥菜等種質資源中控制重要性狀(如抗性等)的遺傳位點,通過雜交或者遠緣雜交等手段導入到甘藍型油菜中,進一步豐富了其物種的遺傳多樣性。 「現有的研究數據表明,甘藍型油菜基因組中7成以上基因都存在大的遺傳變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結構變異。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為蕓薹屬物種的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 基因編輯成進化發育生物學領域「殺手級」技術—新聞—科學網
    在該校全球有名的海洋生物學實驗室中,參與其年度胚胎學課程的學生都會解剖海膽和櫛水母,此外還會移植來自不同動物的細胞。但是過去3年,這些滿腔熱情的學徒開始學習一些新東西:基因編輯。 精確而高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在生命科學實驗室颳起一股風暴。現在,該技術正在席捲進化發育生物學界,這一領域的目標是探尋解釋適應性進化的發育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