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詩歌是自由的嗎——《黃昏,閉上了眼》創作札記

2021-01-15 封面新聞

李 瑾(北京)

「新詩是自由的。」因這句話提供了詩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精神圖譜,業已成為收留他們靈魂的烏託邦。不過,當新詩被視為彼岸時,鮮少有誰探討該「格言」指涉的究竟是什麼,以及詩人在何層面上使用「自由」這個充滿激情和疑問的語詞。

如果「新詩是自由的」可為公理,其內在理路上意味著「古詩是不自由的」。我們知道,新詩的出現從沒僅被定義為文學現象,至少在五四學人看來,其與現代性互為母體或者說一奶同胞。假如荷爾德林所說「如果沒有詩,我說,他們甚至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哲學的民族」可以成立,那麼,新詩無疑是詩人確立自我身份的尺度。這個意義上,新詩與真理、民族乃至人類是合一的。也就是說,當談論起源意義上的新詩時,一定是在拋棄古詩/傳統——這種講究格律的語言集束,充滿了壓抑、束縛,在表達上捆綁了詩人的身體。而新詩則是奔放澎湃的、可吞日月的,詩人吟詠「我是一隻天狗」之際,其和新詩同體了,他們統為自由的象徵。經由諸代詩人譜寫,新詩升格為自由的神話。

如此看來,新詩甫一誕生就把告別古詩作為自我合法性的策略。大而化之,古詩和自由是背離的,基於如下兩個基本想像:一、古詩沒有批判性,而缺乏批判性就無法在非人的世界裡發現人;二、古詩講究格律化,起轉承合意味著一種價值性限制。兩個基本想像底建於下述邏輯基礎:對語言的限制就是對人的限制,這種限制導致人永遠不能發現自己,無論他多麼努力地歌唱。必須指出,這是一種非常相當然的判定和假設。檢視華夏文明的歷程即可通曉,如果古詩沒有批判性,就不會成就詩經和杜甫;沒有人的自我發現,就不會有離騷和李白。當我們看到古詩始終處在道德的形上學的歷史語境裡——這是一種自我意志認識的偏見——是否清醒地看到新詩也一直在「符號化」的過程中?而且,新詩即使可以擺脫神學或其他價值集束的糾纏,日常生活和物質主義對她的傷害是否更釜底抽薪、歇斯底裡?

價值/精神層面指摘古詩不自由站不住腳,在形式上的否定也難圓其說。通常意義上,我們說古詩是講究格律的,嚴格考究起來,如此界定有失公允。就古詩而言,其始終在格律體和自由體的貫通中求得生長,即使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也講究一、三、五不論和各種拗救及鄰韻通押和多式音節。尤要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偉大詩人膾炙人口的佳作,大都是以古風和樂府為主的自由體。保羅·策蘭指出:「詩歌不是沒有時間性,誠然,它要求成為永恆,它尋找,它穿過並把握時代——是穿過,而不是跳過。」這些時代精神的高歌者,始終在保持思想、藝術上的敬畏的同時,追求著生命的體驗而非音字詞的摳索:詩人從來就不是詩工或詩奴。當然,將新詩和自由勾聯起來首先指的是形體的革新。這裡,不妨引用胡適的言說,他在《談新詩——八年來一件大事》中指出:「我常說,文學革命的運動,不論古今中外,大概都是從『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語言文字文體等方面的大解放。歐洲三百年前各國國語的文學起來代替拉丁文學時,是語言文字的大解放;十八十九世紀法國囂俄、英國華次活(Wordsworth)等人所提倡的文學改革,是詩的語言文字的解放; 近幾十年來西洋詩界的革命,是語言文字和文體的解放。這一次中國文學的革命運動,也是先要求語言文字和文體的解放。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新文學的文體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初看起來,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問題,算不得重要。卻不知道形式和內容有密切的關係。形式上的束縛,使精神不能自由發展,使良好的內容不能充分表現。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因此,中國近年的新詩運動可算得是一種『詩體的大解放』。」不過,莫被他的一番申說迷惑住,這位日後轉為古詩創作的啟蒙巨子也曾反思道:「先生論吾所作白話詩,以為『未能脫盡文言窠臼』。此等諍言,最不易得。吾於去年(五年)夏秋初作白話詩之時,實力屏文言,不雜一字。……其後忽變易宗旨,以為文言中有許多字盡可輸入白話詩中。故今年所作詩詞往往不避文言。」就新詩和古詩的糾葛,梁宗岱的總結最為徹底:「和歷史上的一切文藝運動一樣,我們新詩底提倡者把這運動看作一種革命,就是說,一種玉石俱焚的破壞,一種解體。所以新詩底發動和當時底理論或口號,——所謂『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所謂『有什麼話說什麼話』,——不僅是反舊詩的,簡直是反詩的;不僅是對於舊詩和舊詩體底流弊之洗刷和革除,簡直是把一切純粹永久的詩底真元全盤誤解與抹煞了。」

這裡暫不談論五四學人在寫作上向古詩的回歸,只想再次強調如下論點,詩歌是自由的,自古而今皆然。「形式」問題並非詩歌的終極問題,退一步說,即使新詩較古詩自由,也是指完全放棄了格律。五四以後,很多詩人試圖將古詩、新詩嫁接起來,實現詩歌可以朗朗上口的「新形式主義」,最終歸於徒然,畢竟新詩是西學東進的產物,新舊、古今、中西之間始終存在只可緩衝、不可調和的矛盾。不過,這種努力一定是由於看到了新詩的「病灶」,亦即新詩在獲得所謂的自由後,喪失了最大的自由——共識。古詩最大的特點是易於吟詠,便於背誦,進而成為一種日用而不覺的精神常識,這恰恰是形式所賦予的。當新詩突破了古詩所謂的形式主義,無論怎麼傳播,都沒法將詩人個體的靈魂轉換為大眾的靈魂。這就導致了一個悖論,新詩在獲得大眾化、娛樂化之後越來越小圈子化而無法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她丟失了中心位置。我們可以檢驗一下,現代詩人都能背誦幾首古詩,但誰能背誦自己甚至別人的作品?新詩已成為私人的文字遊戲,雖然寫作者將其視為精神的。

由此造成的困境是,新歌的評判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會寫三五句分行,就是詩人;報刊上發表幾首,就是大師。分行成為新詩的唯一規定性,人人懷有對新詩的一套認知、理解,且洋洋自得,並以自由為名拒絕評判。正基於此,詩人對「詩歌是自由的」的價值追求,經由唯形式論的誤會性消解後,淪為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的自由,而詩歌則進入墮落的、個人表達至上的另外一種「形式」。新詩共識的不可能,傳播的不可能,導致自由根本無從談起。

姑且打住。《黃昏,閉上了眼》是個人的第三部詩集。和前兩部一樣,依舊是一年來「在地鐵中體驗世界的不安,在地下觀照地上的飄浮」的產物。詩歌能夠發表,詩集能夠出版,得益於諸多親朋師友的關心,感激之情銘記於心,名號不再一一從俗具出。

《黃昏,閉上了眼》李瑾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李敬澤:寫詩是人最純真的「活動」 / 李瑾:詩歌究竟是什麼
    詩極為自由地構擬出自己意象的世界,沉浸於想像之域樂而忘返。」當《譚詩錄》擺在眼前,我首先對李瑾的行為產生了疑問,詩歌對他而言,究竟是樸實的,還是遊戲的?按照李瑾之前的說法,他先是在一篇論文中斷言詩歌已經終結,即詩歌「在偶像的黃昏裡確實失去了影響秩序和日常的能力」。後來,又撰文說這一終結也是可以「終結」的——詩歌能夠「通過建立『內在的確定性』,重新標舉新的美學規範」。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為促進詩歌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拓展兒童詩和現代兒歌創作隊伍,中國詩歌網自2月25日至10月31日在全國範圍開展原創童詩和現代兒歌徵集,共收到來稿近7000份,反響熱烈。12月26日,由中國作協《詩刊》社、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辦,中國詩歌網承辦的「當下童詩、兒歌創作與傳播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會議室舉辦。會議聚焦當下童詩創作現狀,並就童詩的傳播和教育機制展開研討。
  •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是:turn a blind eye to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The boss turns a blind eye老闆對在辦公室抽菸的員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Can't you just turn a blind eye to this little incident, instead of telling Mom and Dad?這件小事你就不能睜一隻眼 ,閉一隻眼,不告訴爸媽嗎?
  • 閉上眼的2020,睜開眼看2021
    如果閉上眼睛,回憶快要過去的2020,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什麼?然後請你睜開眼,認真想想即將到來的2021,你最期盼的又是什麼?歡迎每一個願意分享的你,將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通過評論、私信等方式告訴我們。我們應當銘記那些在2020年閉上眼,2021年卻沒法再睜開的「可愛」的人們。4而對於睜開眼能夠看到的2021,幸運的 biokiwi 給出的關鍵詞是——改變。具體是如何改變,還請大家期待一下下。同時也給大家分享一個生物學上的「轉運」利器——tRNA。不僅二級結構類似「三葉草」的形狀,該 tRNA 負責轉運的還是起始密碼子「ATG」。
  • 讀散文集《地衣——李村尋人啟事》:給平凡生命送上一縷柔光
    基於歷史學專業的素養,李瑾的創作給出了一個又一個現場,像是自行跨越了一段時空,從將來的研究場所徐步而來,順利提取這些歷史的切片,毫無缺憾。李瑾耐心地展示這些普通的小人物細碎庸常的生活,而且拒絕了任何角度的抽樣分析,始終維護個體的自在性和完整性。他看重的不是這些人和事必然會折射出的各種當下性,他不要他們成為各種結論的例證或者符號,而是把他們作為一個人來尊重和珍視。在創作伊始,李瑾就讓他們成為自己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主導,著力要讓人物打動讀者。
  • 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改一字變原句意境,怎樣改?
    文·段宏剛李商隱(813年——858年)是唐朝末期成就很高的大詩人,他的詩歌在晚唐獨樹一幟,代表了晚唐詩壇的高峰。流傳下來的詩歌有600多首,創作題材很豐富,既有彰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詠史詩,也有排遣心中壓抑苦悶的詠物詩,還有情意綿綿的愛情詩,也有禮尚往來的應酬唱和詩。
  •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睡覺,是什麼體驗?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睡你可能見過家養的鴨子,家養的鴨子其實是被馴化的野生鴨子。沒有巢,能睡得安穩嗎?能!綠頭鴨有絕活兒!我們人腦分成了左右對稱的兩部分,這兩部分腦分別控制我們的身體兩側。比如你的左手、左腳和左眼,由右半邊大腦控制,而你的右手、右腳和右眼,是由左半邊大腦來控制。
  • 【學理書簡】創新與局限:李瑾「美德—心智」學習觀視角下東西教育...
    筆者認為,李瑾的理論見解深刻、極富洞察,不僅對「中國學習者悖論」問題有著極具說服力的解釋,同時對回答經典的「李約瑟難題」也有著重要的啟示:近代科學之所以沒有在中國文明中產生,根據李瑾的理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在文化上缺乏探究世界的原動力,而「科學(science)」一詞本義就是「關於世界的知識」,是典型的西方學習(教育理念)下的產物。
  • 智利詩人聶魯達詩歌《你的微笑》賞析
    智利詩人聶魯達詩歌《你的微笑》賞析 2020-06-10 1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浙東唐詩之路」上的詩歌創作
    傳統意義上的「浙東唐詩之路」,以錢塘江經越州(即紹興)至天台為主線,於此一路上,詩歌創作與流傳甚夥,尤其是越州風光,頗受諸詩人喜愛。與越州相關者如蕭穎士《越江秋曙》,寫秋日越江由黎明至日出的江景:「扁舟東路遠,曉月下江。瀲灩信潮上,蒼茫孤嶼分。林聲寒動葉,水氣曙連雲。暾日浪中出,榜歌天際聞。」又如李白《越中秋懷》:「越水繞碧山,周回數千裡。乃是天鏡中,分明畫相似。
  • 正像黃昏之多姿,鳥鳴之聲茂,詩讓我們在現實中貼地飛行
    2009年,我偶然進入一個詩歌論壇,遇到許多詩人,開始轉向詩歌創作。我一直都是一個文學人,更是矢志不渝的閱讀者。我對文學與閱讀的熱愛受到家庭影響,父親的書架除了專業書、醫書,就是文學與詩詞,是我小時候最愛去探索的寶藏。上世紀90年代,我在南方的某所大學進修我的漢語言文學時,除了外國小說、中國詩詞,我也讀了不少現當代漢語新詩。
  • 把理性主義融入詩歌創作 粥沫:請聽我唱一首古老的歌
    B面向大眾用舞臺傳播民謠詩歌在民謠創作中,粥沫自認選取的是比較冷僻的方式,就是民謠詩歌創作。「我在詩歌創作上,既往前走又往回走。 」粥沫的「往回走」跟民謠發展有關。他在研究中發現,新文化運動高潮階段,中國學術界受到西方影響,開始民生史的研究,怎麼切入民生史研究?學者們認為可以藉助民歌研究民生史。
  • 怪老頭黃永玉90歲畫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呆萌卻有大智慧
    在藝術上,黃永玉以擅畫著稱,畫風簡潔明快,個性十足。在談到藝術創作的時候,他曾說道:「藝術就是給人帶來快樂減少距離的,不是為了模仿,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不用管別人的眼光。」有人批評黃永玉的國畫沒有章法,他反而幽默的回覆到:「你的才有章法呢,誰要是再說我的畫有章法,我就去告他。」
  • 孩子每日一問:為什麼貓頭鷹總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我給孩子買了一套關於歇後語的書,沒想到裡面的一條歇後語「貓頭鷹睡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句居然讓我露了怯!我一說完這個答案,二寶就像一個問題機器問我,為什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回答:「因為貓頭鷹就是那樣睡覺的!」
  • 貓頭鷹——睜一隻眼 閉一隻眼 何必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呢
    貓頭鷹問道:「你認得我的孩子嗎?」「不。」「真糟糕!」貓頭鷹嘆息著說道,「我很掛念我的孩子們,保住它們的命真靠運氣了。因為你是鳥中之王,不會把小事記在心上,如果你碰到了我的孩子,而又不認識他們,那他們準會沒命。」「你的孩子長什麼樣,講給我聽聽;要不然指給我看看也行。我向你保證,我絕不會傷害你的孩子。」老鷹說道。「我的孩子很漂亮,長得嬌小動人。光這些特點你就能很容易地將他們辨認。
  • 閉上眼,陽光將濃烈的赤褐色印在眼前
    同名專輯封面 來自赤褐色樂隊豆瓣小站二零一五年十月,樂隊發行單曲——《盲覺》我們閉上了眼或是床上,看白色在藍色裡浮動,然後閉上眼,好像我們在與世界同步旋轉。然後我們再一起與赤褐色從虛無中回歸——用眼皮裹住眼,讓聲音是色彩!」
  • 耳朵人三大版塊:改變繪畫決定自由創作,自由創作融入改變意識
    耳朵人每周堅持上藝術啟蒙,每節課2小時,佔總上課時間的40%。第二大版塊:改變繪畫田太權創立「改變繪畫」,鼓勵學生畫畫時候,把一個東西變成另外一個東西。同時強調「改變觀察」,鼓勵學生改變在現實中看到的一切,邊看邊想邊改變,其本質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改變繪畫強化改變意識,提升孩子創造力:讓學生通過畫畫,明白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 為什麼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為什麼貓頭鷹睜著眼睛也能睡覺?
    為什麼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為什麼貓頭鷹睜著眼睛也能睡覺?時間:2016-04-25 12:44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為什麼貓頭鷹睜著眼睛也能睡覺?
  • 【一詩一會】賈拉勒丁·魯米:讓我們以第三隻眼來看世界
    在思想的碰撞中,這位亦師亦友的苦修僧人將魯米正式引入了神秘主義之門,促使後者開始投身詩歌創作。遺憾的是,沙姆斯不久後便離開了。為了紀念他,魯米創立了蘇菲派,並以獨創的「託缽僧旋轉舞」作為蘇菲行者們的修煉方式。通過詩歌、音樂和舞蹈,魯米打通了平凡的現實生活與神聖的永恆世界之間的屏障,直指人類的心靈。從七百多年前到21世紀的今天,其影響力貫穿東西、遍及世界,遠超出文學和哲學領域。
  •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談起「山水田園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種寄情於山水的詩歌描寫方法,是由東晉時期的「隱士」陶淵明首創。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這個詩歌派別中除了陶淵明之外,還有被譽為「二謝」的謝靈運和謝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