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如何用認識發展的三個階段理論轉變思維方式?

2021-01-15 橫眉先生

偉大領袖有「兩論」,一論為《矛盾論》,另一論為今天所要講的《實踐論》。

這兩篇都是著名的哲學著作,由於偉人在寫《實踐論》時運用了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揭示了人類認識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此書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並且在未來仍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值得各位反覆品讀。

《實踐論》寫於一九三七年七月,偉人為了反對當時黨內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思想,特地寫了這篇傳世佳作。

註:教條主義思想即一切從理論(理性認識)出發,而不考慮現實的客觀狀況。經驗主義思想即過分依賴於經驗(感性認識),同樣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

01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基本危害:

這兩種錯誤思想都是輕實踐,重思想,頗有點唯心主義的味道。

經驗主義者用自己的一些片面的生活經驗來指導實踐,比如有些小孩子只吃過橘子,卻沒吃過橙子,當把橙子放在他面前時,由於橘子與橙子的外觀、色澤都很相像,於是這位小孩根據他的以往經驗判斷這是一顆橘子,這個時候的這位小孩就是一位根據以往經驗斷定一切的經驗主義者。

橘子與橙子色澤相近,但本質上卻不同

當然,我們不能苛責小孩子,因為他閱歷有限,這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舉的一個例子。

小孩子犯這種經驗主義的錯誤可以原諒,畢竟只是小事一樁,但若是革命者尤其是高級將領犯這種錯誤,便可能付出血的代價,因此糾正這種思想上的錯誤很有必要。

教條主義者以為書本上的理論就一定是對的,常常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思想用以指導實踐,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便大喊「拿本本來」,以為只要照「本本(即理論)」來,就一定能夠出色地完成任務。

比如典型的一道判斷題,所有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一百八十度嗎?很多想當然的人運用歐幾裡得的數學理論(事實上,從小學至大學的教材都是以這種理論為默認的規則)做出判斷,認為確實如此。但是實際上,曲面上的三角形內角和並不是一百八十度。

如圖所示,曲面上的三角形內角和不一樣

教條主義者抓住一個理論不放,不管客觀情況是怎樣變化的,只知道把理論生吞活剝、生搬硬套進去,其結果只能是失敗。就像這道數學題,教條主義者只知道用歐幾裡得的理論(這一理論無形地融入在我們的思維慣性當中)來判斷,卻沒有考慮題目本身的適用條件是什麼,這樣做無疑就會犯錯誤。

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經驗主義者和教條主義者嗎?當然有,而且是廣泛存在的。留心觀察的朋友們會發現這一些人很有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或者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我們的朋友,甚至可能是自己。

因為這種思想上的錯誤有時候過於隱蔽,使人不易發覺,如今《實踐論》將這兩者明確地提了出來,並指出了解決的方法,這是一種偉大的創舉。我想,這對於改造思想十分有益。

02實踐決定認識,還是認識決定實踐?

目前的哲學發展史上有兩種世界觀,一種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另一種為唯心主義世界觀。這兩個世界觀根本矛盾,承認物質決定意識或者說實踐決定認識的就是唯物主義,不承認這一點的就是唯心主義。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這兩種觀點便一直針鋒相對,只有卡爾馬克思在真正意義上提出了實踐決定認識的理論。人首先要進行吃穿住行,才能進一步地繼續活動,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沒有意識到這一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隱蔽的事實,因此他們脫離實際,空談理論,不自覺地走向了唯心主義的道路。

人首先得吃穿住行,才能進一步活動

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第一位的,認識是第二位的。認識來源於實踐且依賴於實踐的發展。若是沒有實踐,則建立在實踐之上的認識(意識)則無從談起。舉個例子,你永遠不可能讓一位兩三歲的小孩子懂得種田的規律,因為他從沒有過種田的實踐。

進一步說,很多從事理論工作研究的人雖然也懂得一些耕作方面的知識,但由於他們從沒有去到田裡進行實踐,所以他們在播種、插秧、耕作、收割方面的工作絕對比不上常年在黃土地上的農民。

認識雖然不能決定實踐,但是認識可以反作用於實踐,也就是說正確的認識可以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會阻礙實踐的發展。

經過實踐反覆檢驗並被證明是正確的認識便是真理,由於農民朋友常年在黃土地上從事農業活動,所以他們的這種由長年累月地種田的實踐而產生的認識是符合客觀耕作規律的真理,因此他們的認識會反過來促進包括播種、插秧、耕作、引水等實踐工作的發展,所以經由他們耕種的土地糧食產量一般會比一些非農業人士耕作的還要高。

而如果讓一些其他行業的人來從事農業活動,比如讓銀行工作人員、建築工人、教師、醫生來種田,雖然他們可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關於種田的認識,但由於這種認識不完全地來自於實踐(可能是來自於道聽途說、課本、報導),所以讓這些群體來種田,他們的某些關於農業的錯誤的認識則會阻礙農業實踐的發展,由他們所栽種的莊稼便可能長勢不好,甚至會枯死,導致顆粒無收。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於實踐。正確的認識(一般來源於實踐,並經得起實踐反覆檢驗)會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通常來源於其它途徑,比如課本知識、報紙雜誌,且經不起實踐的反覆檢驗)會阻礙實踐的發展。

03認識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感性認識的階段。

我們在認識新事物的過程中,首先面臨的是一種感性的認識,這種認識是片面地、表層的、孤立的、靜止的。換句話說,這種認識是非系統性、不成體系的膚淺認識,這種第一階段的認識不能用以指導實踐。

同樣舉小孩子的例子,小孩子在剛接觸一件新事物時,比如說當他第一次碰到西瓜這一水果時,他對這一水果的認識是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他首先看到了西瓜具有球形、綠皮這兩個特徵,如果沒有進一步地深化認識,把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他就會誤以為這兩個特徵就是西瓜的全部特徵。

那麼當他看到香瓜、甜瓜、綠橘子,甚至是綠色的足球時(這些事物都具有綠皮、球形的特徵),他都會以為是西瓜。這種感性的認識便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拿這種認識去指導實踐,就會犯錯誤。那位小孩子若是真的去咬綠色的足球,非但無法嘗到真正西瓜的甜味,甚至還可能傷害到自己。

當那位小朋友接下來開始吃西瓜時,他對西瓜的認識深化了,但同樣是感性認識(知之不深的認識),他開始認識到西瓜還具備紅瓤、有籽這兩個特徵。但是不是所有的西瓜都是紅瓤、有籽的呢?也不是,如今無籽西瓜和黃瓤西瓜已經遍布市場了,若是那位小孩子只吃過紅瓤的有籽西瓜就斷定所有的西瓜都是這樣的,那麼他的認識同樣是不符合實踐的錯誤認識。

因此,我們說這位小孩子對於西瓜的認識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感性認識,他將西瓜孤立起來看,結果沒有看到它與其它水果的異同點,他就不能發現原來其它水果也具備了西瓜的部分特徵(綠皮、紅瓤、圓形等),他便無法分辨哪些水果是真正的西瓜;他將西瓜靜止起來看,結果他只發現了在他吃西瓜的那一刻時的特徵,若是他吃的第一個西瓜是壞掉了的苦西瓜,他還會因此認為所有的西瓜都是苦的,這種靜止的感性認識無疑也是錯誤的;他用片面的觀點看西瓜,結果他只能發現西瓜是紅瓤、有籽的,卻沒有從另一方面看到西瓜還有黃瓤、無籽的。

綜上,認識的第一階段不能客觀如實的反映事物的全部特徵,用以指導實踐就會使人犯錯誤、碰釘子。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不止要三思而後行,還應該「三做而後行」,通過多次的實踐,將感性認識理性化,從而科學地指導實踐,獲得成功

04認識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理性認識的階段。

偉大領袖在《實踐論》中指出:」《三國演義》上所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我們普通說話所謂「讓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腦子中運用概念以作判斷和推理的工夫。這是認識的第二階段。「

由認識發展第一階段上升而來的認識第二階段是屬於理性認識的階段,這一階段的認識是全面的、客觀的、系統的。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建立的,沒有感性認識則沒有理性認識,也就是說理性認識作為認識發展的第二階段必須要經過認識發展的第一階段——感性認識。

還是舉小孩子吃西瓜的例子,如果那位小朋友從沒有吃過西瓜(沒有實踐),他就無法在頭腦中得到關於西瓜的一些最直接的感性認識。進一步地說,如果那位小朋友只吃過一次西瓜,那麼他便只能獲得對西瓜的一些感性認識,比如說只認識到西瓜的色澤、形狀。他自然無法獲得對於西瓜的理性認識,也就是說他無法認識到西瓜的各種各樣的形態、色澤、味道、品種等全部特徵。

如果小朋友長大了,在這個長大了的過程中經常性地吃到西瓜(經常實踐),那麼他就能在頭腦中概論總結出西瓜這一水果的普遍特徵,這個時候感性認識便發生了質變——性質上變成了理性認識。

認識的第二階段首先是必須經常性的實踐,偉大領袖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只有親口吃過梨子,才知道梨子真正的滋味,只有經常性地吃梨子,才能有對於梨子味道的理性認識。

實踐決定認識,親口吃過比說什麼都強

推而廣之,只有通過經常性的實踐,才能獲得大量的直接經驗,才能在腦子裡形成大量的感性認識,通過對感性認識的整理、判斷、選擇、去粗存精,才能逐漸地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然而,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一個人無法天天都在實踐全部事物,因此獲得認識的途徑不僅在於實踐而得來的直接經驗,更多的還是來自於閱讀而產生的間接經驗。

註:直接經驗指通過參與社會實踐獲得的認識;間接經驗指通過閱讀課本、報紙等知識載體而獲得的認識,間接經驗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學習別人的直接經驗而獲得的認識。

05認識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反作用於實踐的階段。

認識發展到了第二階段,即系統化、理論化、體系化的理性認識的階段,已經能夠寫上教科書了。教科書上的知識通常都是理性認識。

然而,如果人們歷經艱辛(從實踐到獲得感性認識,再到大量實踐獲得理性認識)的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將這些認識成果寫在教科書、課本、報紙上,將其束之高閣,那麼這樣的努力似乎太不值得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便會趨於停滯,無法進步。

因此,認識還有第三個階段,那就是將概括總結出來的理性認識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其正確性,理論來自於實踐,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實踐中去。理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實踐服務,也就是為了促進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偉大領袖在批判教條主義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指出:「像飛機飛上天總得飛回來要落在一個地方,不能到處飛不落地。」

飛機總得落地,但教

前面講到,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事實上,錯誤的認識雖然阻礙了實踐的發展,但是卻能因此而改正自身的錯誤,將自身轉變成正確的認識,即真理。

因此,認識發展的第三階段(理性認識反作用於實踐的階段)有兩個作用:

1.若是理性認識在被實踐檢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錯誤,那麼就能因此發現並改正這些錯誤,從而完善理性認識,使其從錯誤走向正確。

舉個例子,亞里斯多德的「地心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曾經佔據古希臘天文學界的半壁江山長達一千三百多年之久,而這一學說只有到了天文觀測儀器的進步完善,由哥白尼通過觀察天體的實踐後才被推翻。哥白尼推翻「地心說」後便總結概括並建立了符合實際的「日心說」,這便是理論由錯誤走向正確的過程。

2.理性認識一經實踐的檢驗,會逐漸地完善成熟,進而反作用於實踐,促進實踐的發展。理論從來都不能僅僅成為空中樓閣,而應該切實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舉個例子: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就指引了蘇聯的十月革命實踐,即促進了蘇共政權的建立,成功地改變了沙俄時期積貧積弱的社會現狀,並使蘇聯保持經濟和軍事上的高度繁榮,甚至在某些時期直逼和反超美國的霸主地位

06如何用認識發展的三個階段理論轉變思維方式、指導實踐?

在認識發展的第一階段,我們要沉得住氣,不能過於草率魯莽地處理事情,因為這個時候我們頭腦中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還是很膚淺、很片面的。我們不能僅憑著對於事物的一丁半點的認識就直接地嘗試入手解決問題,而應該多做調查研究,做好充足的準備再付諸實踐。

比如如今的奶茶加盟店似乎十分火熱,大街小巷廣告不斷,很多人一看廣告,頭腦一熱,被感性認識支配頭腦後就四處籌措資金,而後一舉加盟別人的奶茶店,想要藉此牟得暴利。可事實的發展往往都是站在理想的反面,絕大多數的投資者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虧的血本無歸。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搞清楚加盟費用與市場競爭的關系所導致的。若是他們了解到加盟前期與後期的費用差距之大,若是他們留心觀察如今奶茶店的分布規模,他們就會明白其中的困難。

奶茶加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隨著我們的認識發展到了第二階段,即能夠暴露事物本質、抓住事物內在本質、內部聯繫的階段,我們不可得意驕傲,因為這個時候的理性認識仍然有可能是錯誤的。若是過於自負地將錯誤的認識用於指導實踐,那便很可能會犯下一些錯誤。

歷史上的馬謖是一位軍事學家,講起兵法來滔滔不絕。不難看出他的理論素養十分之高,也就是說他關於帶兵打仗的理性認識十分豐富。然而,一碼歸一碼,理性認識的豐富與正確與否從來都是兩碼事。在街亭之戰中,馬謖生搬硬套軍事理論,不顧諸葛亮的統籌安排,最終街亭失守,馬謖被諸葛亮以軍法處死。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只有到了第三個階段,當我們把腦中所想的與現實的客觀狀況相對比,發現自己腦中的理性認識是能夠經得起實踐檢驗,並且能夠促進實踐的發展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謹慎合理地用這種認識指導實踐。

總而言之,《毛選》是一座精神寶庫,《實踐論》作為《毛選》中的上等之作,更是值得反覆品讀、細細琢磨。

學懂了《實踐論》,便多懂了一些改善思維方式,轉變思維理念的方法,也就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穩步地走向成功。

相關焦點

  • 《實踐論》《矛盾論》的指導作用永放光芒
    這批青年學生將經過3個月的短期培訓,準備在今後幾年做政治輔導工作。由於哲學基礎知識培訓的需要,在黨中央的要求下,毛澤東同志在日理萬機的工作中騰出時間,比較集中地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進行了深入的哲學思考和理論概括。就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在窯洞裡用幾個星期時間寫成了簡明扼要、意蘊深刻的哲學講義,《實踐論》和《矛盾論》就是在這樣的時代狀況和歷史情景中完成的。
  • 《實踐論》《矛盾論》與百年中國曆程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內在地結合在一起,只是在逐步展開的理論敘述中,才可以相對區別地分開加以說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這是一種歷史的、社會的、實踐的辯證思維方式。 認識總是有對有錯的。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如何來判斷?這就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與途徑問題。
  • 從黑格爾哲學來看定位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
    可是我們認為定位理論到現在並沒有發展到盡頭,定位理論也並沒有被一些企業家包括實踐定位取得巨大成功的企業家所完整掌握。我們這裡想借用一下黑格爾哲學思想來思考這一問題。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代表著西方理性精神的高峰。黑格爾哲學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基礎,本質是精神性的理念,即「絕對精神」,整個世界都是絕對精神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的過程。
  • 《實踐論》: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存在辯證關係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毛澤東《實踐論》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這篇文章,我們講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這部分內容,主要講到以下三個問題:①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②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③「唯理論」和「經驗論」都是主觀主義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查知識點,包括階段名稱、年齡、特點以及遊戲,這些需要同學們重點識記和把握。一、感知運動階段1.年齡(0-2)2.特點:(1)認知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和運動之間的關係獲取動作經驗。(2)僅依靠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環境,應付外界事物。
  • 實踐論:讀得越多,對事物洞察,就越清晰明白
    2、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也符合這個規律,從貧窮到富裕,從落後到發達,從弱小到強盛,都是逐步實現的,沒有哪個國家能一夜暴強。3、一家企業,從小規模到上市公司,都有一個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品牌商標,從無名到馳名,都經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沉澱過程。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教案
    首先,對於四個階段的序列需準確識記;其次,對於每個階段兒童發展的具體特點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最後,要結合每個階段的發展對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有整體的認識。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掌握四個認知發展階段的具體名稱;理解每個階段的具體特點;把握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兩個階段的重點特點。
  • 高培勇: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摒棄慣性思維
    其實就是大家經常說的慣性思維,慣性思維可能是我們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的制約因素或者說是最大障礙。大家可能要問為什麼會有慣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為什麼又成為了一種慣性?我認為,這同我們在慣性思維語境中浸泡的時間太久有關係。比如就教育而言,在座很多人在學校裡接受的經濟學教育,往往和傳統宏觀經濟理論聯繫在一起。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1.感知運動階段(0-2歲)特徵:①依靠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環境,應付外界事物(例:小孩子喜歡抓東西,吮吸)②低級行為圖式(例:遇到喜歡的東西就伸手抓)③(9-12個月)獲得客體永恆性(例:遮簾實驗,在9-12個月之前認為看不見就不存在,此後知道即使是遮住了也還是存在的。)
  • 對現實的認識,理性的認識,思維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思維是藉助言語實現人的理性認識的過程,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思維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它是在感知基礎上實現的理性認識形式。(三)思維的間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聯繫的好人之所以能夠間接地反映事物,是因為人有概括性的知識經驗,而人的知識經驗越概括,就越能間接地反映客觀事物。內科醫生根據概括生的醫學理論才能以中介性的檢直,經過思考而間接地判斷病人的病情。
  • 異曲同工:艾略特的波段理論,李彥宏的AI三階段
    7月9日,在主題為「智聯世界,共同家園」的第三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李彥宏發表了主題演講,其表示,「AI的發展將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技術智能化階段,第二階段是經濟智能化階段,第三階段是社會智能化,其中第二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子階段。」李彥宏判斷,「目前我們正處於從經濟智能化的前半段向後半段過渡的時期。」現如今,很多人喜歡稱呼李彥宏為「AI先生」。
  •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破除路徑依賴
    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意味著一次在思想和行為上破除傳統發展方式路徑依賴的變革,同時對有價值的合理的東西仍要保留,用哲學術語說,也就是一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辯證揚棄」。因此,重視研究如何破除國民在思想和行為上對傳統發展方式的種種路徑依賴,對於我國的經濟體制轉型顯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教育心理學必考知識點——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這個知識點在教師考試中必考的內容,大多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每年考到2-3題,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考試平率比較高,其次是形式運算階段。考題比較靈活,因此需要對每個階段的特點都要有清晰的把握並且能熟練的運用,並且掌握這個知識點還能促進對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理解。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陶德麟著《〈實踐論〉淺釋》讀後以通俗而準確的方式詮釋毛澤東的哲學名篇《實踐論》《矛盾論》,是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一大貢獻他的《淺釋》一書正是依據這一原則寫作的,一方面對《實踐論》哲學思想作了明白易懂的闡發,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實踐論》理論體系的嚴謹性和深刻性。因此,該書既是一本哲學通俗讀物,又是一本認識論專著。其中有三個特點,尤為值得重視。其一,系統闡釋了《實踐論》的基本思想。
  • 中性、理性、包容性——經濟理論研究的一種思維方式探討
    【核心閱讀示】面對中國與世界出現諸種「新變局」的複雜局面,經濟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也應該相應多樣化。「中性、理性、包容性」應作為經濟理論研究的一種思維方式。第一,「中性」:事物有「正」,有「反」,也有「中」。
  • 2020教師招聘備考: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教師招聘備考: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知道階段和年齡對應上以及每個階段的重要特徵最主要的是前運算階段)關於認知發展問題,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它主要的行為模式。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他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並將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 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作為總覽全局的發展目標,如何切實有效地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成為推進各項體制機制改革的立足點與歸宿;而兼顧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政府職能轉變,無疑是關鍵所在。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的《淺釋》一書正是依據這一原則寫作的,一方面對《實踐論》哲學思想作了明白易懂的闡發,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實踐論》理論體系的嚴謹性和深刻性。因此,該書既是一本哲學通俗讀物,又是一本認識論專著。其中有三個特點,尤為值得重視。    其一,系統闡釋了《實踐論》的基本思想。
  •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最大的實際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認真國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現實社會的性質和發展階段,認識社會主要矛盾和它的變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只有正確認識現實社會的性質和發展階段,才能正確地制定我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沒有作出清晰準確的判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對我國的基本國情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毛澤東曾提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後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時間。」
  • 深刻認識擘畫「十四五」時期發展藍圖的理論創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基於對我國發展環境的「變」與「不變」和發展中需要把握的「時」與「勢」的深刻認識,科學分析和劃定發展階段,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新發展階段的歷史背景、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重要特徵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5個方面的精闢概括,並具體化為「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基本實現現代化的9個方面目標,體現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