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領袖有「兩論」,一論為《矛盾論》,另一論為今天所要講的《實踐論》。
這兩篇都是著名的哲學著作,由於偉人在寫《實踐論》時運用了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揭示了人類認識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此書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並且在未來仍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值得各位反覆品讀。
《實踐論》寫於一九三七年七月,偉人為了反對當時黨內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思想,特地寫了這篇傳世佳作。
註:教條主義思想即一切從理論(理性認識)出發,而不考慮現實的客觀狀況。經驗主義思想即過分依賴於經驗(感性認識),同樣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
01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基本危害:
這兩種錯誤思想都是輕實踐,重思想,頗有點唯心主義的味道。
經驗主義者用自己的一些片面的生活經驗來指導實踐,比如有些小孩子只吃過橘子,卻沒吃過橙子,當把橙子放在他面前時,由於橘子與橙子的外觀、色澤都很相像,於是這位小孩根據他的以往經驗判斷這是一顆橘子,這個時候的這位小孩就是一位根據以往經驗斷定一切的經驗主義者。
當然,我們不能苛責小孩子,因為他閱歷有限,這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舉的一個例子。
小孩子犯這種經驗主義的錯誤可以原諒,畢竟只是小事一樁,但若是革命者尤其是高級將領犯這種錯誤,便可能付出血的代價,因此糾正這種思想上的錯誤很有必要。
教條主義者以為書本上的理論就一定是對的,常常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思想用以指導實踐,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便大喊「拿本本來」,以為只要照「本本(即理論)」來,就一定能夠出色地完成任務。
比如典型的一道判斷題,所有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一百八十度嗎?很多想當然的人運用歐幾裡得的數學理論(事實上,從小學至大學的教材都是以這種理論為默認的規則)做出判斷,認為確實如此。但是實際上,曲面上的三角形內角和並不是一百八十度。
教條主義者抓住一個理論不放,不管客觀情況是怎樣變化的,只知道把理論生吞活剝、生搬硬套進去,其結果只能是失敗。就像這道數學題,教條主義者只知道用歐幾裡得的理論(這一理論無形地融入在我們的思維慣性當中)來判斷,卻沒有考慮題目本身的適用條件是什麼,這樣做無疑就會犯錯誤。
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經驗主義者和教條主義者嗎?當然有,而且是廣泛存在的。留心觀察的朋友們會發現這一些人很有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或者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我們的朋友,甚至可能是自己。
因為這種思想上的錯誤有時候過於隱蔽,使人不易發覺,如今《實踐論》將這兩者明確地提了出來,並指出了解決的方法,這是一種偉大的創舉。我想,這對於改造思想十分有益。
02實踐決定認識,還是認識決定實踐?
目前的哲學發展史上有兩種世界觀,一種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另一種為唯心主義世界觀。這兩個世界觀根本矛盾,承認物質決定意識或者說實踐決定認識的就是唯物主義,不承認這一點的就是唯心主義。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這兩種觀點便一直針鋒相對,只有卡爾馬克思在真正意義上提出了實踐決定認識的理論。人首先要進行吃穿住行,才能進一步地繼續活動,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沒有意識到這一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隱蔽的事實,因此他們脫離實際,空談理論,不自覺地走向了唯心主義的道路。
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第一位的,認識是第二位的。認識來源於實踐且依賴於實踐的發展。若是沒有實踐,則建立在實踐之上的認識(意識)則無從談起。舉個例子,你永遠不可能讓一位兩三歲的小孩子懂得種田的規律,因為他從沒有過種田的實踐。
進一步說,很多從事理論工作研究的人雖然也懂得一些耕作方面的知識,但由於他們從沒有去到田裡進行實踐,所以他們在播種、插秧、耕作、收割方面的工作絕對比不上常年在黃土地上的農民。
認識雖然不能決定實踐,但是認識可以反作用於實踐,也就是說正確的認識可以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會阻礙實踐的發展。
經過實踐反覆檢驗並被證明是正確的認識便是真理,由於農民朋友常年在黃土地上從事農業活動,所以他們的這種由長年累月地種田的實踐而產生的認識是符合客觀耕作規律的真理,因此他們的認識會反過來促進包括播種、插秧、耕作、引水等實踐工作的發展,所以經由他們耕種的土地糧食產量一般會比一些非農業人士耕作的還要高。
而如果讓一些其他行業的人來從事農業活動,比如讓銀行工作人員、建築工人、教師、醫生來種田,雖然他們可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關於種田的認識,但由於這種認識不完全地來自於實踐(可能是來自於道聽途說、課本、報導),所以讓這些群體來種田,他們的某些關於農業的錯誤的認識則會阻礙農業實踐的發展,由他們所栽種的莊稼便可能長勢不好,甚至會枯死,導致顆粒無收。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於實踐。正確的認識(一般來源於實踐,並經得起實踐反覆檢驗)會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通常來源於其它途徑,比如課本知識、報紙雜誌,且經不起實踐的反覆檢驗)會阻礙實踐的發展。
03認識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感性認識的階段。
我們在認識新事物的過程中,首先面臨的是一種感性的認識,這種認識是片面地、表層的、孤立的、靜止的。換句話說,這種認識是非系統性、不成體系的膚淺認識,這種第一階段的認識不能用以指導實踐。
同樣舉小孩子的例子,小孩子在剛接觸一件新事物時,比如說當他第一次碰到西瓜這一水果時,他對這一水果的認識是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他首先看到了西瓜具有球形、綠皮這兩個特徵,如果沒有進一步地深化認識,把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他就會誤以為這兩個特徵就是西瓜的全部特徵。
那麼當他看到香瓜、甜瓜、綠橘子,甚至是綠色的足球時(這些事物都具有綠皮、球形的特徵),他都會以為是西瓜。這種感性的認識便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拿這種認識去指導實踐,就會犯錯誤。那位小孩子若是真的去咬綠色的足球,非但無法嘗到真正西瓜的甜味,甚至還可能傷害到自己。
當那位小朋友接下來開始吃西瓜時,他對西瓜的認識深化了,但同樣是感性認識(知之不深的認識),他開始認識到西瓜還具備紅瓤、有籽這兩個特徵。但是不是所有的西瓜都是紅瓤、有籽的呢?也不是,如今無籽西瓜和黃瓤西瓜已經遍布市場了,若是那位小孩子只吃過紅瓤的有籽西瓜就斷定所有的西瓜都是這樣的,那麼他的認識同樣是不符合實踐的錯誤認識。
因此,我們說這位小孩子對於西瓜的認識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感性認識,他將西瓜孤立起來看,結果沒有看到它與其它水果的異同點,他就不能發現原來其它水果也具備了西瓜的部分特徵(綠皮、紅瓤、圓形等),他便無法分辨哪些水果是真正的西瓜;他將西瓜靜止起來看,結果他只發現了在他吃西瓜的那一刻時的特徵,若是他吃的第一個西瓜是壞掉了的苦西瓜,他還會因此認為所有的西瓜都是苦的,這種靜止的感性認識無疑也是錯誤的;他用片面的觀點看西瓜,結果他只能發現西瓜是紅瓤、有籽的,卻沒有從另一方面看到西瓜還有黃瓤、無籽的。
綜上,認識的第一階段不能客觀如實的反映事物的全部特徵,用以指導實踐就會使人犯錯誤、碰釘子。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不止要三思而後行,還應該「三做而後行」,通過多次的實踐,將感性認識理性化,從而科學地指導實踐,獲得成功
04認識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理性認識的階段。
偉大領袖在《實踐論》中指出:」《三國演義》上所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我們普通說話所謂「讓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腦子中運用概念以作判斷和推理的工夫。這是認識的第二階段。「
由認識發展第一階段上升而來的認識第二階段是屬於理性認識的階段,這一階段的認識是全面的、客觀的、系統的。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建立的,沒有感性認識則沒有理性認識,也就是說理性認識作為認識發展的第二階段必須要經過認識發展的第一階段——感性認識。
還是舉小孩子吃西瓜的例子,如果那位小朋友從沒有吃過西瓜(沒有實踐),他就無法在頭腦中得到關於西瓜的一些最直接的感性認識。進一步地說,如果那位小朋友只吃過一次西瓜,那麼他便只能獲得對西瓜的一些感性認識,比如說只認識到西瓜的色澤、形狀。他自然無法獲得對於西瓜的理性認識,也就是說他無法認識到西瓜的各種各樣的形態、色澤、味道、品種等全部特徵。
如果小朋友長大了,在這個長大了的過程中經常性地吃到西瓜(經常實踐),那麼他就能在頭腦中概論總結出西瓜這一水果的普遍特徵,這個時候感性認識便發生了質變——性質上變成了理性認識。
認識的第二階段首先是必須經常性的實踐,偉大領袖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只有親口吃過梨子,才知道梨子真正的滋味,只有經常性地吃梨子,才能有對於梨子味道的理性認識。
推而廣之,只有通過經常性的實踐,才能獲得大量的直接經驗,才能在腦子裡形成大量的感性認識,通過對感性認識的整理、判斷、選擇、去粗存精,才能逐漸地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然而,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一個人無法天天都在實踐全部事物,因此獲得認識的途徑不僅在於實踐而得來的直接經驗,更多的還是來自於閱讀而產生的間接經驗。
註:直接經驗指通過參與社會實踐獲得的認識;間接經驗指通過閱讀課本、報紙等知識載體而獲得的認識,間接經驗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學習別人的直接經驗而獲得的認識。
05認識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反作用於實踐的階段。
認識發展到了第二階段,即系統化、理論化、體系化的理性認識的階段,已經能夠寫上教科書了。教科書上的知識通常都是理性認識。
然而,如果人們歷經艱辛(從實踐到獲得感性認識,再到大量實踐獲得理性認識)的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將這些認識成果寫在教科書、課本、報紙上,將其束之高閣,那麼這樣的努力似乎太不值得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便會趨於停滯,無法進步。
因此,認識還有第三個階段,那就是將概括總結出來的理性認識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其正確性,理論來自於實踐,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實踐中去。理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實踐服務,也就是為了促進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偉大領袖在批判教條主義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指出:「像飛機飛上天總得飛回來要落在一個地方,不能到處飛不落地。」
前面講到,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事實上,錯誤的認識雖然阻礙了實踐的發展,但是卻能因此而改正自身的錯誤,將自身轉變成正確的認識,即真理。
因此,認識發展的第三階段(理性認識反作用於實踐的階段)有兩個作用:
1.若是理性認識在被實踐檢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錯誤,那麼就能因此發現並改正這些錯誤,從而完善理性認識,使其從錯誤走向正確。
舉個例子,亞里斯多德的「地心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曾經佔據古希臘天文學界的半壁江山長達一千三百多年之久,而這一學說只有到了天文觀測儀器的進步完善,由哥白尼通過觀察天體的實踐後才被推翻。哥白尼推翻「地心說」後便總結概括並建立了符合實際的「日心說」,這便是理論由錯誤走向正確的過程。
2.理性認識一經實踐的檢驗,會逐漸地完善成熟,進而反作用於實踐,促進實踐的發展。理論從來都不能僅僅成為空中樓閣,而應該切實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舉個例子: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就指引了蘇聯的十月革命實踐,即促進了蘇共政權的建立,成功地改變了沙俄時期積貧積弱的社會現狀,並使蘇聯保持經濟和軍事上的高度繁榮,甚至在某些時期直逼和反超美國的霸主地位
06如何用認識發展的三個階段理論轉變思維方式、指導實踐?
在認識發展的第一階段,我們要沉得住氣,不能過於草率魯莽地處理事情,因為這個時候我們頭腦中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還是很膚淺、很片面的。我們不能僅憑著對於事物的一丁半點的認識就直接地嘗試入手解決問題,而應該多做調查研究,做好充足的準備再付諸實踐。
比如如今的奶茶加盟店似乎十分火熱,大街小巷廣告不斷,很多人一看廣告,頭腦一熱,被感性認識支配頭腦後就四處籌措資金,而後一舉加盟別人的奶茶店,想要藉此牟得暴利。可事實的發展往往都是站在理想的反面,絕大多數的投資者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虧的血本無歸。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搞清楚加盟費用與市場競爭的關系所導致的。若是他們了解到加盟前期與後期的費用差距之大,若是他們留心觀察如今奶茶店的分布規模,他們就會明白其中的困難。
隨著我們的認識發展到了第二階段,即能夠暴露事物本質、抓住事物內在本質、內部聯繫的階段,我們不可得意驕傲,因為這個時候的理性認識仍然有可能是錯誤的。若是過於自負地將錯誤的認識用於指導實踐,那便很可能會犯下一些錯誤。
歷史上的馬謖是一位軍事學家,講起兵法來滔滔不絕。不難看出他的理論素養十分之高,也就是說他關於帶兵打仗的理性認識十分豐富。然而,一碼歸一碼,理性認識的豐富與正確與否從來都是兩碼事。在街亭之戰中,馬謖生搬硬套軍事理論,不顧諸葛亮的統籌安排,最終街亭失守,馬謖被諸葛亮以軍法處死。
只有到了第三個階段,當我們把腦中所想的與現實的客觀狀況相對比,發現自己腦中的理性認識是能夠經得起實踐檢驗,並且能夠促進實踐的發展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謹慎合理地用這種認識指導實踐。
總而言之,《毛選》是一座精神寶庫,《實踐論》作為《毛選》中的上等之作,更是值得反覆品讀、細細琢磨。
學懂了《實踐論》,便多懂了一些改善思維方式,轉變思維理念的方法,也就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穩步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