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建立植物園網絡保護92種瀕危植物

2020-12-05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本報訊  據德國聯邦自然保護局網站報導,德國生物多樣性計劃啟動的德國野生植物保護二期項目將建立全國植物園網絡,保護德國92種瀕危植物物種。項目獲得了聯邦環境部420萬歐元的資助,由聯邦自然保護局管理。

  德國野生植物保護二期項目的實施採取3個步驟。首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保護物種種子的野外採集,並將種子儲存於分布在各地的種子庫中。隨後,在5個參與項目的植物園中進行處理和繁育。最後,在受到威脅的天然生境中引入人工繁育的種苗。

  德國野生植物保護一期項目在2013-2018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包括山金車屬、龍膽屬、沼蘭屬在內的15種瀕危植物物種獲得了全面的保護。德國負有特殊保護責任(指僅在德國分布或德國是其重點分布地區)的野生植物共有250種。 (李茗)

相關焦點

  • 三亞瀕危紅樹植物保護將獲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資助
    10月31日,由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主辦,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承辦,三亞市林業局、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支持的紅樹林保護專題研討會在三亞舉辦,將共同致力開展三亞瀕危紅欖李等紅樹植物拯救保護工作。
  •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英文版)出版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英文版)出版 2020-08-31 華南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8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任海主編的《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
  • 德國如何建立自己的種子庫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說起歐洲的種子庫,許多人會想到挪威北極永久凍土深處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這座冰封地窖存放著100多萬份生物種子「備份」樣本。不過,歐洲種子庫最多、種子產業化做得最好的國家,則要屬德國。「德國種子產業已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現在已經發展成種子收集、研發和出口為一體的種子大國。」
  • ...好多沒見過的「稀世植物」!|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韶關|瀕危植物
    暮春時節已至位於我市國有韶關林場皇崗工區的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嶺基地日前正式開園在日照溫和的環境下成片的珍稀植物顯得格外端麗嫵媚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嶺基地一角。鱗葉披針形的仙湖蘇鐵植物界的「大熊貓」——杜鵑紅山茶葉面呈綠色葉背均布紅褐色短柔毛的廣東含笑……作為廣東首個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在我市啟動建設後有哪些具觀賞性的珍稀瀕危植物?我市如何加強日常保護這類植物?
  • 世園會展出300餘種珍稀瀕危植物 「稀世之花」亮相
    世園會中國館地下一層《神州奇珍——中國特色珍稀植物展》展廳開始布展  300餘種珍稀瀕危植物首次亮相世園會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稀世之花」綠絨蒿將在世園會期間亮相,這種植物只分布在喜馬拉雅地區高山之中,非常神秘,地球上大部分人都見不到它,有著「高原美人」之稱。  《神州奇珍——中國特色珍稀植物展》展廳面積500餘平方米,世園會期間將分四期展示300餘種珍稀瀕危植物。
  • 中國將加大對珍稀植物物種進行遷地保護的力度
    黃宏文介紹說,作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目前中國科學院所屬14個植物園的物種已達兩萬餘種,其中2/3以上為中國本土物種,約500種為珍稀瀕危物種。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還將投資3億多元用於收集珍稀瀕危植物,並以秦嶺、武漢、西雙版納、北京等地為中心建設基因庫。
  • 三峽植物園推進植物野外回歸 助珍稀物種擺脫滅絕危機
    記者23日從三峽植物園獲悉,隨著科技人員將精心培育的1000株巴東木蓮進行野外回歸栽植,三峽植物園巴東木蓮野外回歸數量已突破2000株,這將對該物種擺脫滅絕危機起到促進作用。三峽植物園位於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峽地區的植物科學研究機構。
  • 92種長江特有瀕危魚類,難道不應重點保護?
    相較於此前版本只有16種魚類受重點保護,這一次重點保護名錄新增了不少,總數達到了76+。其中,金線䰾屬所有種,蘆鯉屬所有種,魾屬所有種,細鱗鮭屬所有種,茴魚屬所有種,七思鰻屬所有種均列入重點保護名錄。此外,有行動者建議,灰真鯊,淺海長尾鯊魚,灰鯖鯊,寬吻鯖鯊等已經被紅色物種名錄列為瀕危的鯊魚,應該被納入重點保護名錄。鰩屬物種中,有16中被納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15種為極危物種。
  • 唇形科植物科研體系與辰山植物園共成長
    成員不僅積極參與野外資源的調查收集,同時負責植物栽培養護管理的全過程,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積累經驗,保障引種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繁殖,達到高質量的管護。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辰山植物園成為國內收集鼠尾草屬和黃芩屬植物最為豐富的資源中心,並於2016年獲國家林草局批准,建立上海市唇形科植物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
  •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瀕危種-報春苣苔
    可作藥用植物,也具有中藥的科研價值。株形優美,花色豔麗,可作觀賞花卉。主要價值可作藥用植物,也具有中藥的科研價值。株形優美,花色豔麗,可作觀賞花卉。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瀕危。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2004年——瀕危。
  • 西雙版納葫蘆島:拯救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
    搶救保護美麗脆弱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2019年9月28日,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子保護區裡,版納植物園園林園藝部和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一起,將210株國家I級保護植物白旗兜蘭幼苗移植到3個回歸點。鑑於一年多來白旗兜蘭成活率較高,科研人員今年又補種了一些幼苗。2003年,科研人員在普洱市一個小河溝岸邊發現了10多叢40餘株成年白旗兜蘭。
  • 神農架珍稀瀕危植物秦嶺冷杉家底揭秘
    ,也是中國特有珍稀瀕危植物。最近,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總站編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湖北秦嶺冷杉》一書一一給出了答案。  李曉東說,生境退化、生殖能力低是秦嶺冷杉瀕危的主要原因。神農架林區有7500株約佔總量的64%分布在風景區和保護小區內。在全省野生秦嶺冷杉僅有10%的數量分布在保護區內(房縣野人谷1000餘株)。  據了解,為保護瀕危植物秦嶺冷杉,二十年前神農架在木魚鎮酒壺坪和紅花朵林場做過一些育苗和栽培試驗,這些栽培的秦嶺冷杉現已長成參天大樹。
  • 植物多樣性保護:尊重每一種生命
    目前,西藏自治區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溼地公園,初步形成了一個類型齊全、分布合理的生態保護網絡體系。圖為西藏林芝波密縣風光。 新華社記者 李 鑫攝中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維管束植物3萬多種,佔全世界已知維管束植物種類的十分之一。
  • 國家二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翅果油樹
    多生於陰坡和半陰坡,陽坡亦有分布,往往形成單優種群落,或與其他植物組成群落。人民日報2009年4月9日報導「翅果油樹:神奇的國寶」。翅果油樹具有奇特的生命力,山西省鄉寧縣人稱為「刀砍不死,雷劈不倒」,正因如此,翅果油樹才能歷經200萬年滄海桑田,頑強繁衍至今。山西省鄉寧縣尚存一棵被稱為「神木」的古樹,樹齡超過600年,遭多次雷擊,樹幹已經碳化,依然生機勃勃、碩果滿枝。
  • 浙江17種重點珍稀瀕危野生植物 有一種建德獨有!
    野生動植物天然生長,卻有不少瀕臨滅絕。浙江於去年9月編制了《浙江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行動方案(2017—2020年)》,繼續對29個種(類)開展拯救性保護。浙江29個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類),植物17種(類),動物12種(類)。其中有一種植物可是咱建德獨有的!你知道它長什麼模樣?
  • 百株中國特色及世界珍稀植物國慶植物園展出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展出中國特色植物及世界珍稀植物共40餘種100餘株。其中有22種植物珍品曾在北京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展出並獲得大獎,展品中包括有「活化石」之稱的桫欏、兩片葉子活千年的千歲蘭、狀似酒瓶的酒瓶蘭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的瀕危物種巨魔芋等。
  • 為瀕危植物引種馴化 40餘種瀕危植物紮根太原
    ,300餘種引進新優品種植物組成一個植物大「家庭」。其中,有40多種植物是從遠方請來的「貴客」,都是瀕危珍稀物種,難得一見。  40餘種瀕危植物紮根太原  「全球氣候變化,是瀕危植物面臨絕種的重要因素。此外,人為破壞則加速了瀕危植物絕種的速度。」
  • 郴州2563種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了「備份」
    類似銀杉的「待遇」,截至9月9日,郴州共有2563種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成功移植或試種於市南嶺植物園,進了「新家」,有了「備份」。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5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3種。全市3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國家一級物種有銀杉、水松、伯樂樹3種;國家二級物種有蓖子三尖杉、柔毛油杉、半楓荷等32種。
  • 前進中的武漢植物園
    武漢植物園目前收集56種獼猴桃資源(變種,變型),佔世界獼猴桃現有資源總數66種的85%,80餘品種資源,萬餘雜交後代,是世界上該屬植物收集最齊全的種質圃。在獼猴桃瀕危物種的收集上,植物園收集到8個瀕危物種中的6個。武漢植物園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涵蓋量最大、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種質基因庫。
  • 廣東首個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嶺基地啟動建設
    4月22日,由廣東省林業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韶關市政府共同舉辦的廣東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南嶺基地開園儀式在韶關林場舉行,這標誌著廣東珍稀瀕危植物保育「一中心三基地」項目全面啟動。但是,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我省野生植物正面臨著分布區域萎縮、生境惡化、資源銳減、部分物種瀕危程度加劇的嚴峻形勢,植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威脅,保護廣東的野生植物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