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烏小蟹」華麗轉身 上海牌大閘蟹爬上百姓桌
圖片說明:王成輝教授介紹「江海21」。 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菊黃蟹肥」,雖已至11月底,但螃蟹依舊美味。提到大閘蟹,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陽澄湖」。殊不知,大閘蟹的真正故鄉卻是上海崇明島。然而,不少「吃貨」覺得崇明本地產蟹在個頭、口味上遠不如其他產地,「烏小蟹」的戲稱不脛而走。
今年,一隻只名為「江海21」的本地大閘蟹爬上了滬上市民的餐桌,個頭更大、味道更鮮的「江海21」不僅成為市民的佳餚,更是帶領養蟹人走出一條致富路。
「烏小蟹」的「逆襲」
崇明島地處長江入海口,是中華絨螯蟹的故鄉,因蟹的兩隻大螯上有絨毛,故崇明人稱之為「老毛蟹」。本世紀初,崇明蟹的種苗都是野生種,這些野生群體的種質混雜,養殖性能衰退明顯。因此,對河蟹良種的呼喚及需求極為強烈。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王成輝團隊自2004起開展良種選育工作,立志要培育出個體更大、形態更好、生長周期更短的本地大閘蟹。「根據大閘蟹的生長規律,我們在奇數年和偶數年分別構建基礎群體,以體重大、步足長和額齒尖為選育指標。」王成輝介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王成輝領銜的團隊培育出了較好聚合父、母本雙方的典型性狀,具有生長速度快、形態性狀好、群體產量高等特點的中華絨螯蟹,並為其命名為「江海21」。「江海21」 可是螃蟹中的「高富帥」,個個身強體壯,青殼、白肚,翻身移步動作迅速。和普通中華絨螯蟹相比,「江海21」的生長速度提升了17.8%,「雌三雄四」的比例接近五成。
圖片說明:王成輝團隊培育的中華絨螯蟹「江海21」。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高品質帶出致富路
「今年本地大閘蟹養殖面積已突破14000畝,其中崇明就佔了8000畝。本地大閘蟹產量達到1500噸。」王成輝介紹。目前,上海河蟹均採用標準化池塘規範養殖,水面利用率高;選用「江海21」作為種苗的比例達到60%,遠超全國的10%;以「種草、稀養、投螺、調水」為核心的生態養蟹技術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了養殖水域清澈、養殖池塘水草茂盛,一些養殖地的池塘水質指標與環境已優於外部的水源水,河蟹已處於水產品食品安全等級「金字塔」的最高端。
「市民對現在的本地蟹,尤其是『江海21』非常認可,出鍋後的本地蟹,鮮、香、嫩、肥,蟹黃硬實,蟹膏肥美,而且上海沒有『洗澡蟹』。」王成輝說。由於上海本地蟹產量有限,品質又好,通常是按只賣,一隻蟹的均價在60元左右,今年一上市就被哄搶一空。
「『江海21』具有上海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扭轉了上海長期以來有河蟹種源、無河蟹良種的局面。從近兩年數據來看,採用『江海21』種苗的畝利潤達到7433.3元,與普通中華絨螯蟹相比翻了近一番,而『江海21』的成本還要低一些。」王成輝介紹,「一家養殖場飼養『江海21』後,翻新了廠房,還購買了新設備。」
「大閘蟹可以一直吃到元旦。當氣溫在10℃到15℃時,或者說人們開始穿毛線衣的時候,是品嘗大閘蟹的最佳時機,那時大閘蟹新陳代謝放緩,體內營養成分高。」王成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