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5月17日訊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5月17日在濟南召開,表彰為山東科技創新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山東省眼科研究所所長史偉雲教授獲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史偉雲教授何許人也,背後有哪些故事?
創新手術方法造福患者
史偉雲教授的診室永遠有許多患者在等候。從早上八點半到中午十二點,短短一個上午他一共接診了三十多位患者。史偉雲從醫三十七年,深受患者信賴,他接診的患者一大半來自省外,乃至海外。作為國內角膜移植手術的大拿,史偉雲教授累計完成各類角膜移植手術一萬多例。中國每五例角膜移植手術,其中一例便是由史偉雲教授團隊完成的。
成功完成一例角膜移植手術,除了需要精湛的技術,更關鍵的是要有一片鮮活的角膜。史偉雲基於多年的經驗和不懈研究,創新性地改進了角膜捐獻手術,更大地造福了患者。「以往的捐獻是把眼球捐獻出來,這樣就破壞了遺容,所以我們現在改進了捐獻的方法,不捐眼球捐角膜。我們用特殊的方法把角膜取出來,放到一個保存液裡面。」手術技術的改進解決了角膜的取材和保存問題,提高了人們捐獻角膜的意願。
創造性完成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研究
雖然近幾年的角膜捐獻量在大幅度增加,但對我國四百多萬角膜盲患者來說,每年不到一萬片的角膜捐獻,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怎麼才能把豬的眼角膜移植到人的身上,緩解角膜缺乏的局面,這是史偉雲接下的一塊硬骨頭。
在動物裡面,豬的基因跟人的基因是最接近的,而且豬比較容易得到,品系也比較好控制,所以大家都考慮使用豬的角膜來代替人的角膜。把豬的角膜通過特殊處理,去掉抗源,去掉病毒,去掉豬的細胞,使之用在人的身上不發生排斥,這是許多科學家一直想要突破的技術難關。經過無數次失敗和嘗試,史偉雲和團隊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創造性地完成了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研究。「非常非常難,為什麼我們能成功,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我主要是做臨床,而且會做基礎。我們實驗室有一個人在分子生物學方面研究得非常精深,但他不懂臨床。單純從臨床很難做成,單純從基礎上也做不成,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做成功。」一旦生物工程角膜大規模使用,可以替代目前百分之五十的供體,對於我國四百多萬角膜致盲患者來說,無角膜可用的局面將得到極大的緩解。史偉雲介紹,「生物工程角膜是現在真正更新的一代產品,臨床還沒有開始,最快也要一年上市。」
從不喜歡醫院的味道、討厭醫院的少年,到一名卓越的眼科醫生,史偉雲從業已三十七年。這期間他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又拿下了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比起榮譽和頭銜,史偉雲更喜歡坐在診室裡給患者看病,在手術臺上用雙手給他們帶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