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左岸派:在政治立場上一般都偏左,普遍有著反權威反體制的傾向
作家電影也被稱為左岸派,有人曾認為這一稱謂的由來是因為這些導演們經常在巴黎塞納河的南岸聚集或活動,而更可信的說法則是,左岸派的導演在政治立場上一般都偏左,普遍有著反權威反體制的傾向,故而得名「左岸派」。左岸派的導演們與《電影手冊》派相比起來年齡稍長,他們不像手冊派那樣出身於草根影評人並對電影有著狂熱的迷戀,而是一群代表了知識分子階層的創作者在拍電影之前要麼是作家、要麼是戲劇家,所以在電影語言與技術上並不像《電影手冊》派那樣精通與熟練,奉獻出的電影作品自然也就帶有強烈的文學化傾向,因而將這一流派與《電影手冊》派的「作者電影」對應起來,稱其為「作家電影」。
作家電影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倫·雷乃、路易·馬勒( LouisMale)、阿涅斯·瓦爾達( Agnes Varda)、克裡斯·馬克( ChrisMarker)等。一方面,他們主張電影的政治化表達,認為電影應該反映最廣泛、最生活化的現實、社會和政治,這便與《電影手冊》派的作品中「勿談國事」的態度和極度私人化的情緒流露有了截然不同的視點與主題,於是,紀錄片便成了他們抒發自己主張的最好形式。另一方面,左岸派的導演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至深,他們的劇情類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非敘事性的意識流風格和複雜的交錯時空關係,並配以文學氣質甚濃的現代詩形式的畫外旁白,在畫面與聲音之間造成文學閱讀式的張力,將思想的表述與影像做了最文學化的聯姻,比《電影手冊》派的作品更為抽象和知性。
如果只挑選一位導演作為作家電影的典型代表的話,非阿倫雷乃莫屬。在以草根出身的毛頭小夥為主的諸多新浪潮作者中,阿倫·雷乃以其鮮明的成熟氣質、貴族風格和精英品味而顯得卓爾不群。1922年出生的雷乃參加過二戰,接受過電影學院正規科班教育的他在退伍之後先是拍攝了幾部以藝術家作品為內容的紀錄短片,初步顯示了他在影像上的才華。1955年雷乃創作了關於奧斯維辛納粹集中營的紀錄片《夜與霧( Nuit et brouillard)》,這部時長僅32分鐘的影片,卻讓人在觀看之後的很長時間裡仍然能感覺到深入骨髓的寒氣。雷乃將現代集中營的遺址面貌和當年納粹德軍在此實施非人暴行的影像穿插剪輯在一起並形成鮮明對照,以詩化的旁白烘託出集中營令人毛骨悚然的壓抑氣氛,通過創造性的剪接將非原創的歷史影像資料賦予了導演自己絕對原創性的思考與內涵。
從此,時間與記憶,反戰情結與消極人生觀,成為了阿倫·雷乃作品中始1958年的《廣島之戀》是一部具有特殊意義的作品,它不僅奠終偏好的命題。定了阿倫·雷乃「作者電影」領軍人物的地位,也和特呂弗的《四百下》一起讓新浪潮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世界的認可。雷乃最初是想延續自己之前已有的風格,把《廣島之戀》拍成一部關於原子彈災難的紀錄片,但在製片人的要求下將本片的原始構思改成了劇情電影的形式,並請來了同為「作家電影」代表人物的瑪格麗特杜拉斯( Marguerite Duras)編寫劇本。這部電影將《夜與霧》中現實與往事的時空交替手法進一步發揚光大,同樣安插進夢囈般的對話與旁白,以極具文學性的方式傳遞出戰爭給主角帶來的心理折磨和廣島這座城市所遭受到的原子彈創傷。
在1961年的《去年在馬裡昂巴德( Lannee derniere a marien bad)》中,現在與過去的界限進步被模糊,時間和記憶更加曖昧不清,整部電影完全建立在幻想的基礎上,角色、背景與故事統統被虛化處理,充斥著含混不清的指代關係並提供出複雜多義的解讀方式。《去年在馬裡昂巴德》不僅是阿倫·雷乃的巔峰之作,更是「作家電影」和意識流風格的最佳代表作。
(歡迎小夥伴們踴躍發言,喜歡的朋友,關注點讚轉發可以走一波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