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派:在政治立場上一般都偏左,普遍有著反權威反體制的傾向

2021-01-10 就偏愛動漫

導語:左岸派:在政治立場上一般都偏左,普遍有著反權威反體制的傾向

作家電影也被稱為左岸派,有人曾認為這一稱謂的由來是因為這些導演們經常在巴黎塞納河的南岸聚集或活動,而更可信的說法則是,左岸派的導演在政治立場上一般都偏左,普遍有著反權威反體制的傾向,故而得名「左岸派」。左岸派的導演們與《電影手冊》派相比起來年齡稍長,他們不像手冊派那樣出身於草根影評人並對電影有著狂熱的迷戀,而是一群代表了知識分子階層的創作者在拍電影之前要麼是作家、要麼是戲劇家,所以在電影語言與技術上並不像《電影手冊》派那樣精通與熟練,奉獻出的電影作品自然也就帶有強烈的文學化傾向,因而將這一流派與《電影手冊》派的「作者電影」對應起來,稱其為「作家電影」。

作家電影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倫·雷乃、路易·馬勒( LouisMale)、阿涅斯·瓦爾達( Agnes Varda)、克裡斯·馬克( ChrisMarker)等。一方面,他們主張電影的政治化表達,認為電影應該反映最廣泛、最生活化的現實、社會和政治,這便與《電影手冊》派的作品中「勿談國事」的態度和極度私人化的情緒流露有了截然不同的視點與主題,於是,紀錄片便成了他們抒發自己主張的最好形式。另一方面,左岸派的導演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至深,他們的劇情類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非敘事性的意識流風格和複雜的交錯時空關係,並配以文學氣質甚濃的現代詩形式的畫外旁白,在畫面與聲音之間造成文學閱讀式的張力,將思想的表述與影像做了最文學化的聯姻,比《電影手冊》派的作品更為抽象和知性。

如果只挑選一位導演作為作家電影的典型代表的話,非阿倫雷乃莫屬。在以草根出身的毛頭小夥為主的諸多新浪潮作者中,阿倫·雷乃以其鮮明的成熟氣質、貴族風格和精英品味而顯得卓爾不群。1922年出生的雷乃參加過二戰,接受過電影學院正規科班教育的他在退伍之後先是拍攝了幾部以藝術家作品為內容的紀錄短片,初步顯示了他在影像上的才華。1955年雷乃創作了關於奧斯維辛納粹集中營的紀錄片《夜與霧( Nuit et brouillard)》,這部時長僅32分鐘的影片,卻讓人在觀看之後的很長時間裡仍然能感覺到深入骨髓的寒氣。雷乃將現代集中營的遺址面貌和當年納粹德軍在此實施非人暴行的影像穿插剪輯在一起並形成鮮明對照,以詩化的旁白烘託出集中營令人毛骨悚然的壓抑氣氛,通過創造性的剪接將非原創的歷史影像資料賦予了導演自己絕對原創性的思考與內涵。

從此,時間與記憶,反戰情結與消極人生觀,成為了阿倫·雷乃作品中始1958年的《廣島之戀》是一部具有特殊意義的作品,它不僅奠終偏好的命題。定了阿倫·雷乃「作者電影」領軍人物的地位,也和特呂弗的《四百下》一起讓新浪潮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世界的認可。雷乃最初是想延續自己之前已有的風格,把《廣島之戀》拍成一部關於原子彈災難的紀錄片,但在製片人的要求下將本片的原始構思改成了劇情電影的形式,並請來了同為「作家電影」代表人物的瑪格麗特杜拉斯( Marguerite Duras)編寫劇本。這部電影將《夜與霧》中現實與往事的時空交替手法進一步發揚光大,同樣安插進夢囈般的對話與旁白,以極具文學性的方式傳遞出戰爭給主角帶來的心理折磨和廣島這座城市所遭受到的原子彈創傷。

在1961年的《去年在馬裡昂巴德( Lannee derniere a marien bad)》中,現在與過去的界限進步被模糊,時間和記憶更加曖昧不清,整部電影完全建立在幻想的基礎上,角色、背景與故事統統被虛化處理,充斥著含混不清的指代關係並提供出複雜多義的解讀方式。《去年在馬裡昂巴德》不僅是阿倫·雷乃的巔峰之作,更是「作家電影」和意識流風格的最佳代表作。

(歡迎小夥伴們踴躍發言,喜歡的朋友,關注點讚轉發可以走一波喲!謝謝!)

相關焦點

  • 英國專家:《泰晤士報》偏"左" 但書評儘量中立
    相較兩名大名鼎鼎的作家和評論家,年紀較輕的託比·利希蒂希說,英國的書評側重記錄性,記錄圖書出版變化;相較而言,《紐約書評》更傾向於專業、雜誌化,登載的都是一些較長、分析深入的文章。  政治立場影響書評嗎?
  • 歐洲向右|什麼是左什麼是右,歐洲極右勢力三次浪潮
    但在政治上,在涉及國家,民族、種族、家庭、倫理道德、文化價值觀念方面是保守主義的。       上世紀30年代西歐有一次保守主義革命,保守主義政黨與法西斯同流合汙。2000年海德爾在奧地利上臺,展現了新保守主義和右翼民粹主義聯合執政的模式,但當時出現這種情況的還只有一個奧地利。現在看來,義大利、丹麥、挪威等國都在模仿這個模式,其他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往這個方向走。
  • 專訪愷蒂:在政治上,我肯定是中偏左,世界的「左」
    比如有一篇我印象很深的長文,《呂貝卡和她的朋友們》,您當時的室友,出身法國富家的女孩呂貝卡,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推廣公平交易,反對資本主義,文中談了很多對世界政治經濟的看法,現在讀來還是很有意思。愷蒂:那篇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政治上的東西比文學上的東西更有意思。這個政治不是說我們講的狹義的政治,它其實是一個全球化的視角,對於世界的一個看法。
  • 法國大選族裔選情民調顯示:非裔偏左 亞裔偏右
    法新社報導,調查指出:「來自非洲各國的移民和其子孫與海外省法國人及其子孫,非常明顯的傾向左派。」相反的,「來自東南亞的移民的特點是政治立場傾向左派的可能性非常弱(比例比前者少了一半)」。這項調查的受訪者回答了以下問題:「您認為您自己非常傾左、算是傾左、屬於中間派、算是傾右、非常傾右、不左不右、拒絕回答以及不知道。」
  • 位於政治光譜兩個極端者都支持柯文哲?
    「政治光譜」是西方政治學者常用的一個名詞術語,一般是用作量度政黨或個人的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識形態)的工具。在現代西方國家或地區,,政治光譜通常以左右的界線來加以描述。大多數政治光譜都包括兩大派,左派(社會主義或無政府主義傾向)和右派(保守主義傾向),光譜的其中一端代表著最極端的無政府主義,另一端最則代表最極端的法西斯主義(威權主義)。
  • 外刊新論:美國民眾偏右偏左
    新美國基金會專家麥可·林德近期接受法國《解放報》專訪,認為多數美國人在社會問題上屬於中間偏右派,在經濟問題上則屬於中間偏左派。  這篇題為《美國人越來越左傾》的專訪摘要如下:  我並不認為美國人正變得越來越右傾。相反,從所有美國人所談論的「價值觀」問題看,美國人正變得越來越左傾。人們再也不會為墮胎權爭論不休。
  • 美國政治光譜正悄然右移
    至於川普這位業餘玩家,憑藉作秀般的誇張表現竟然製造出一場席捲美國的政治狂歡。  西方各大媒體在報導初選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其他競選人的支持者在造勢現場振臂高呼的都是競選人的名字,只有川普的支持者大喊著「USA」。
  • 網絡民粹主義的政治危害
    割裂社會,破壞共識網絡民粹主義的思維方法就是二分法,將社會現象和政治現象簡單化,從整體上將社會結構劃分為精英與大眾,提煉出關於精英和大眾的一些基本特性。在此基礎上,網絡民粹主義將社會生活和政治世界描述為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對抗,使用簡單的是或非、好或壞的標準來評判兩個階層的活動。
  • 白鶴灘水電站左岸大壩全部開面施工
    白鶴灘水電站左岸大壩最後一個開面施工的壩段——1號壩段順利完成首倉混凝土澆築施工。該電站左岸大壩18個壩段全部開面施工。本報訊日前,白鶴灘水電站左岸大壩最後一個開面施工的壩段——1號壩段順利完成首倉混凝土澆築施工。至此,該電站左岸大壩18個壩段全部開面施工。
  • 黃鵬:美國反智主義興起的政治原因
    根據霍夫施塔特的理解,反智主義是一種「對精神生活以及那些被認為精神生活代表之人的不滿,是一種不斷貶低精神生活價值的傾向」,其本質是反理性主義。在霍夫施塔特的基礎上,知識社會學學者裡格尼(Daniel J. Rigney)總結了美國三種類型的反智主義,即宗教的反理性主義、民粹的反精英主義和粗淺的工具主義。
  • 競爭型政治:美國政治極化的呈現與思考
    其三,政治極化造成公共政策預期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一系列的經濟社會與政治後果。一方面,政治極化導致公共政策的產出非「左」即"右」,遠離意識形態的中心,當執政黨發生變化時,公共政策往往也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震蕩」現象。例如,當川普當選總統後,在醫療保障、移民、環境保護、國際貿易、教育平權等諸多方面的政策傾向與歐巴馬時期有著明顯的變化。
  • 樂媛:網絡BBS論壇政治討論中的左右意識形態與派別劃分
    「左」代表了主張民主、自由的激進派,而「右」則代表了相對保守的保皇派。隨著社會的變遷,「左」與「右」的劃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右派一般反對有意識地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革,而左派則熱衷於此(Tansey,2000)。許多評論家都認為左與右的核心區別在於左派擁護社會平等,而右派則強調個人的責任與保持人與人之間內在的不平等。
  • 曾俊華「政治光譜更寬」是徹頭徹尾選舉語言
    邏輯學上有一個專門詞語叫「概念滑轉」,用較通俗的叫法是「偷換概念」。反對派現在所做的就是偷換「政治光譜」的定義與概念。將個別人的政治表態與整體的政治立場相混淆,將極個別情況說成是普遍情況。如果對曾俊華所獲得的提名票逐一作精確的分析,就完全可以拆穿反對派「概念滑轉」的欺騙手段。
  • 政治光譜(常說的左派右派是什麼)
    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政治光譜,第二部分是根據模型得出的三個練習,第三個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政治光譜是以政治用縱軸和經濟用橫軸組成的二維矩陣,通常以左派和右派為主導劃分。(權威)橫軸的右側是指市場經濟,通常是保守的,即任由市場這隻無形的手解決經濟問題。
  • 延安整風與反「三風」
    由於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曾長期得到史達林和共產國際的大力支持,未能從思想根源上進行徹底清算,因而不久又死灰復燃。全面抗戰爆發後,1937年11月末,王明從蘇聯回到延安後,竟由過去的極「左」立場轉到極右立場。這次他教條地搬用共產國際指示,提出「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右傾口號,主張對國民黨讓步。
  • 英國工黨「反猶」風波:「反猶」話語裹挾下的左翼政治困局
    法國近幾次的反猶遊行衝突、以波蘭為代表的中東歐國家極端保守勢力上臺,都顯示出「反猶」在歐洲有重新抬頭的趨勢。然而今天的「反猶主義」在新的政治環境中已經發生了語義上的變化。比如歐洲很多國家的排猶浪潮其實是伴隨著難民問題而起;而在以色列國家復興和美以建立政治聯盟的背景襯託下,「反猶」定義開始超越猶太族群敘事範圍,和作為理念的以色列國家及作為政權的以色列政府發生重合。
  • 領導人們的"洗剪吹":政要為何多是左偏分
    事實上英國首相卡梅倫也鬧過「頭頂危機」,但是近年來頭髮又變得厚重了,而且還從右偏分改成了左偏分,並一直保持這樣的髮型。正如美髮師威廉·託雅克所說:「歷來,想要出名的政客應該有自己的特色髮型並保持不變,這會變成一種標誌,人們看到就知道是他。」
  • 習近平:幹部在政治上出問題,對黨的危害不亞於腐敗
    要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處理保證中央政令暢通和立足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的關係,決不能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決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決不能對中央大政方針和重大工作部署口無遮攔、毫無顧忌、評頭論足,任何情況下都要嚴守政治紀律,自覺維護中央權威。
  • 親情之吻朝左,愛情之吻偏右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研究發現:親孩子時頭易朝左,親愛人時頭易朝右。   愛情和親情是不同的情感關係,那麼兩種「吻」之間是否會有差異?答案是肯定的。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研究發現:親孩子時頭易朝左,親愛人時頭易朝右。   首先,研究人員搜集各種「吻」的照片,其來源是各大網站,如谷歌圖片。
  • 超經典的左右腦傾向測試
    小數據研究所 1554 期閱讀時間 約3分鐘左右腦傾向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