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定格在3月14日1點59分26秒時,你是否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呢?將數字拆分來看,這正是圓周率π=3.1415926……的前幾位數。
早在2011年,國際數學協會正式宣布,將每年3月14日設為國際數學節。師生玩轉課堂,提升課堂效益,學生玩轉數學,讓學習與生活更有樂趣。近日,天府七中首個π節正式啟幕,隨之而來的還有數學周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感受神秘數學可愛的一面。
趣味小遊戲
解開數學神秘面紗
隨著數學周的正式啟幕,各式各樣的趣味數學遊戲應有盡有,例如21點、數獨、24點等,學生們分成小組進行闖關比賽。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了解數學的趣味,學校還邀請到了電子科技大學數據中心的賀錦敖博士,給孩子們送上了一場名為「好玩的數學」講座。
賀博士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給在座的孩子們講述了數學的有趣故事,例如棋盤米粒、羅素悖論、哥德巴赫猜想等,通過趣味演講和設計的數學小遊戲,帶領孩子們暢遊數學世界。
「有趣,原來數學還可以這麼玩……」現場一名學生不禁感嘆,據他介紹,以前總覺得數學有點難,一堆堆數字有時算上老半天,久而久之會有厭倦的感覺,不過,學校舉行的數學周,讓他感觸頗多,「找到數學的樂趣後,主觀上不排斥,其實數學也是可以學好的」。
據天府七中數學備課組組長魏進華介紹,此次學校開設數學周,目的是為了讓學校師生都能夠了解到數學本身的樂趣所在。因此,在活動設置上,也分為了教師和學生兩個環節,其中,教師主要是講座,教學研討和分享心得方式進行學習,而學生則主要是通過遊戲、講座等方式,提升數學樂趣,「通過基礎教育或者數學難題的講座,拓展學生數學視野,同時,在活動設計中,我們重在體現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提升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分層分類學習
精準定位發揮學生長處
實際上,數學周僅僅是學校開展趣味數學教學,提升學生興趣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該校數學教學倡導發現數學的樂趣,立志打造好玩的數學。在平時的課程中,除了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外,也會通過各式活動的設置,體現數學與生活相關實用的一面。
魏老師介紹,例如在數學與實用性方面的運用,當時正在學習幾何體,學校就布置了一道作業,即回家將蘿蔔切成幾何體後,觀察其形狀後,再製作成一道菜,一來鍛鍊娃娃觀察能力,二來鼓勵學生多與家人互動,提升親子關係,「類似的方式比較多,重在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多的教學還是在課堂上來體現」。
他表示,學校採取選課走班制度,在數學等課程上採取分層分類的方式,即根據孩子的水平能力和興趣愛好選班,例如一些孩子數學能力很強,對競賽有興趣,學校則會將孩子往競賽方向引導,而有些孩子對計算機感興趣,也會進行相應的引導,「每個學生的興趣和能力不同,想發展的方向也有差別,所以我們在學科上都會有分層,讓學生最擅長的一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成都商報記者 許雯 實習生應鑫
圖據天府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