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後的今天 亞裔美國人的處境真的變好了?

2020-12-08 界面新聞

1928年,一個名為 Vaishno Das Bagai的印度移民在美國加州的聖荷西租了一間房。在那裡,他打開煤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死時年僅37歲。

13年前,Bagai帶著妻子與兩個兒子移民舊金山,滿懷希望,「夢想要在這裡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他在舊金山的菲爾莫爾街上開了一家商店從事進口貿易,生活體面,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穿著三件套西裝,儼然是一個美國人了。然而,當Bagai全家試圖搬家到伯克利的時候,他的鄰居們竟然把房子鎖了起來,他不得不將裝滿行李的卡車又開了回來。到1923年,Bagai發現自己陷入了反亞裔法的圈套:最高法院裁定,因為不是白種人,南亞人無法獲得美國國籍。與此同時,Bagai的各項「公民」權也被剝奪。依照1913年加州所頒布的《外國人土地法》(一條帶有強烈 「種族主義」 色彩的法律,目的是阻止亞裔「侵佔」白種人的工廠與農場),失去「公民權」意味著失去了你的全部財產與生意。而後,Bagai又接連遭受打擊,在他試圖返回印度的時候,美國政府竟建議他申領英國護照。

華裔歷史學家李漪蓮(Erika Lee)在其所著的《亞裔美國人的故事》(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中指出,悲慘的境遇是殺死Bagai的主要原因。《亞裔美國人的故事》是為紀念《移民與國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頒布50周年而出版的。這部法案在1965年10月3日正式發布,可惜的是,Bagai沒有等到這一天。

自殺前,Bagai在聖荷西的房間中留下了一封寫給舊金山檢察官的遺書,滿紙皆是控訴。遺書的標題為「一個自殺者致全世界的公開信」,Bagai在下面寫道:「我把我自己和孩子們變成了什麼?我們無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受盡了歧視和侮辱,該對這一切負責的是誰?我,還有美國政府。我們的生活四面楚歌,已無退路。」

華裔歷史學家李漪蓮的《亞裔美國人的故事》一書探討了「系統性」的種族歧視如何令亞裔陷入絕境

Bagai的遺言道盡了亞裔美國人當時的艱難處境:來自中國、日本、印度、韓國、越南、柬埔寨和菲律賓等的他們,剛剛從殖民統治與落後經濟中走出來,到美國卻又陷入了種族主義的泥沼中。根據李漪蓮所言,種族主義的壓迫令亞裔美國人學會了抱團取暖,23個來自亞洲不同地區的移民族群因此而走向團結。種族主義決定了亞裔能夠在美國找到什麼工作,組建多大的家庭,擁有多少自尊。系統性的種族歧視造就了美國的亞裔族群。

不久前,美國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一場演講中惡意模仿了日本(或者中國?)的口音,仍然執著於一個長久以來的偏見:日本人都是沒有靈魂的,貪婪的商人。而就在此前,另一位候選人傑布·布希(Jeb Bush)剛剛為「定錨嬰兒」(Anchor Babies)這一說法而辯解,指責濫用美國公民出生權的是「亞洲人」而非「拉丁美洲人」。今年9月,聯邦調查局(FBI)終於撤銷了對華裔美國人郗小星的指控,這個任教於天普大學的物理學家在5月因涉嫌向中國洩露敏感超導技術而被逮捕。FBI稱握有涉案技術模型,但經專家小組鑑定,這份技術模型跟出問題的設備並無關係。在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郗小星表示:「我不指望他們能搞懂我的工作,但他們竟然在沒有諮詢專家的前提下就貿然起訴我,把我的家人都捲入了這件事,還損害了我的名譽。他們不該這麼做,這不是玩笑,也不是遊戲。」

華裔美國物理學家郗小星

當然,以上只是一些最近所發生的事,但它們是很具代表性的。時至今日亞裔美國人仍被其同胞當成是 「外人」,而你很容易發現,亞裔美國人中的許多人並不願意為消除「種族歧視」而吶喊——也許是因為和其他少數族裔相比,亞裔還保有相對多的特權。就在這個過程中,亞裔美國人的歷史,那段橫跨半個世紀的愛恨情仇,已漸漸地被人遺忘。

李漪蓮在書中寫道,第一批來到北美的亞洲人是菲律賓的海員們。他們在15世紀後半葉乘坐著西班牙的船隻而來,面對顛簸的洪流和船上惡劣的生存條件,一半的海員在途中死亡。當倖存者成功抵達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後,很多人不願再重渡太平洋了。他們在阿卡普爾科定居下來,娶了當地的女孩為妻,至此,亞裔美國人的悲慘經歷開始了。

17、18世紀的亞裔移民主要來自於飽受殖民侵略的亞洲地區,比如中國的廣東省——在歷經乾旱、饑荒與鴉片戰爭的洗禮後,那裡已是民不聊生。在人蛇集團的誘惑之下,無數中國人、印度人、韓國人和日本人穿越大半個地球,來到英屬西印度群島、夏威夷以及美國南部腹地做工。作為契約性的勞工或是「苦力」,他們每天工作10小時,每周工作長達6天,在5年或更長的時間內都無法獲得自由。一些亞裔婦女也會以僕人的身份被僱傭,但其工作大多都具有「慰安」的性質。這些男人獲得自由之後,大部分人往往就不回家了,要麼是怕丟人(因為他們的收入還不足以向鄉親們炫耀);要麼就是因為他們由於孤獨娶了當地的女人,無法帶著全家遠渡重洋。李教授查閱了一些勞工寫給家人們的信件,字裡行間充滿了憂鬱。勞工們的一個願望,讓李教授對他們的心理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很多人會絕食,因為他們相信在死去的那一刻,靈魂會帶著他們回到家鄉。

赴美「淘金」的中國勞工們

自遷入美國的那一天起,亞裔就開始向外輻射發展自己的聚居地,尤其是中國人與菲律賓人。18世紀中期的時候,路易斯安那州已經出現了一個菲律賓漁村,哈瓦那出現了唐人街,美國西海岸活躍著眾多中國社區。李漪蓮詳細闡述了當時這些社區的生活與勞動情況。比如說,她解釋了中國移民為何會在淘金的過程中突然做起了洗衣生意:當時,對於居住在舊金山的人來說,把衣服送到檀香山去洗的花費大大低於在城市洗衣的成本,中國移民就抓住了這一機遇。

李漪蓮對這些移民們所承受的「種族歧視」感到憤慨。在不同的時期,中國移民分別被叫做「老鼠」、「怪物」和 「豬」。美國勞工聯合會的主席也曾直言,亞裔在美國所面臨著的問題可以被概括為「肉與米飯之爭」,或是「美國猛男」對陣「亞洲勞工」。1895年,Kaiser Wilhelm從噩夢中醒來,畫出了一幅可怕的作品——畫面上,天使米迦勒被東方的異教徒們團團包圍著。這表達的正是著名的「黃禍論」。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湧入美國淘金,參與到修建太平洋鐵路這樣的大工程中,反中國的言論卻變得越來越刺耳。1882年,因為不滿中國勞工壓低了工資,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禁止低技能勞工移民以及家庭移民。按照李漪蓮的話來說,此舉令中國勞工成為美國的第一批「非法移民」。這項直到1943年才被廢止的法律,至今仍然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針對某個族群而禁止其移民的法律。當時,墨西哥邊境經常會出現專門抓捕中國人的特工,勞工部長甚至絕望地表示,即使在邊境上修建一道萬裡長城,也阻擋不住中國人非法移民美國的步伐。1871年,洛杉磯發生了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動用私刑案,17名中國人被一夥500人的暴徒殘忍殺害。

其他的亞洲人,印度人、韓國人和日本人,也飽受美國的仇外心理之苦。當時還在為擺脫日本殖民統治而鬥爭的韓國人被視為日本的臣民,印度人則被視為英國的臣民。只是這些群體的規模不如中國人龐大,所以他們並未受到法律的威脅。

然而,偏見還是像洪水一樣四處蔓延。1911年,美國移民委員會稱,在39個移民群體中,印度人是「最不受歡迎」的一個族群。華盛頓報刊《貝靈漢起床號》的編輯稱印度教徒「在外貌和舉止上令人反感」。1907年,貝靈漢發起了一場「驅逐印度人」運動,整個南亞族群被迫離開該城。另一個著名的案例是,來自香港的客船「駒形丸號」(Komagata Maru)曾試圖停靠在英屬哥倫比亞的範庫弗峰港口,此舉挑戰了1908年出臺的不間斷航行法(Continuous Journey Regulation law)。該法只允許來自亞洲的船在加拿大停泊,而完成這樣一段不間斷的遠途航行近乎是不可能的。駒形丸號」的下場十分慘烈,船隻被遣送回了印度的加爾各答,甲板上的所有人都被英國政府逮捕,26人因拒捕而慘遭屠殺。

一張反映英國販賣中國勞工場景的漫畫

針對於亞裔的移民政策在1924年被最大幅度地收緊,當時美國政府執行了一項「捍衛種族同質性「的法律,將幾乎所有的非白種人都排斥於國門之外。亞洲移民被全線禁止,各地紛紛建起了「亞洲禁區」。在這之前以及之後的很多年裡,沒有一個亞裔站出來為公民權而發聲。一名曾在一戰中為美軍效力的錫克教徒Bhagat Singh Thind曾向高等法院申訴,稱自己是雅利安人,理應保有美國公民的身份。但申訴還是被駁回了,理由是:「我們生來而偉大的身體本能地拒絕南亞人的思想同化。」與之類似的還有日本人高雄小澤,他向法院請求入籍,因為自己信仰基督教,接受了美國教育,並且「受到了美國精神的強大感召,渴望回歸善良的本性」。只因為他不是白種人,這一請求也被拒絕了。隨後的二戰期間,日裔美國人不斷被拘留,亞裔移民的數量一度達到最低點。

後來他們的命運開始發生改變。冷戰重塑了國際關係,曾經被視為弱小地區的臺灣、菲律賓和韓國成為了美國的盟友。這些地區的人民不再像其他人一樣受限於官方的移民政策了。與此同時,針對種族主義的民權運動也開始轟轟烈烈地展開,涉及到亞裔的抗議行為也層出不窮。終於,在1965年,新《移民與國籍法》頒布,種族配額制被廢除,技術移民與家庭移民重獲允許。在時任美國總統的林登·詹森籤署這一法案時,他並不是為了要幫助亞洲人。確切來說,希臘人、波蘭人與義大利人一直在為自己的移民額度少於北歐而抗議,這才是新《移民法》頒布的主因。詹森當時還警告稱,這不是一項「革命性」的法案,也不會「影響到百萬人的生活」。

然而他錯了。之後的幾年,亞裔美國人的生活發生了巨變。1960年,亞裔在美國人口中的佔比不到1%,但時至今日,亞裔人口已經迅速膨脹,以1950萬的數量佔據總人口的6%。因為越南戰爭,1960-1970年代來到美國的難民令亞裔美國人,或是說美國人的組成更加多元。因為《排華法案》,1900年之前的美國華裔中只有不到1%是女性,但如今這一比例已大幅增長。此後,亞裔美國人的形象開始與「模範的少數族裔」相掛鈎。

前美國勞工部部長趙小蘭。在這個曾頒布《排華法案》的國度,華人也能成為勞工部長了

現在存在著兩種意義上的亞裔美國人:一種仍然活在持續了500年的種族歧視中,而另一種則在1965年的新移民法中得到了重生。這兩種亞裔美國人就像地形板塊一樣此起彼伏,擁有著截然不同的跳動頻率。所以雖然華裔美國人和印度裔美國人是這個國家最富有的族群之一,但韓國裔美國人、越南裔美國人和菲律賓裔美國人的人均收入仍然低於平均值。美國華裔總體較為富裕,這種表面的繁榮,遮蓋住了華裔人口的貧困度高於平均水平這一事實。2000年的調查顯示,亞裔美國人中擁有大學學位的比例遠高於其他族群,但同時,受教育少於4年者的比例也比白人高5倍。

更為糟糕的是,亞裔群體的聲譽還是和過去一樣變化無常,經常因各種突發的國內或國際事件而急轉直下。舉例說,在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啟動新出入境安全系統,特別點名要求25個國家的移民進行指紋登記,而其中有24個國家都來自中東地區(這一規定的部分條款在2011年被廢止。)仇恨犯罪開始在如錫克族人一樣的少數族裔中蔓延,2012年,威斯康星州的一間寺廟發生大規模槍擊案,始作俑者就是一名錫克教徒。今年2月,一名白人男子槍擊3名穆斯林大學生致死,警方聲稱這僅僅是一場「鄰裡糾紛」,但其中一名受害人的父親卻指出:「我的女兒感覺到了仇恨,她曾對我說: 『爸爸,我想人們是因為我的長相和穿著而討厭我』。」

種族歧視仍沒有完全消失,亞裔美國人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

李漪蓮在其書中寫道,「在一些人的眼裡,亞裔美國人一輩子都是外國人;稍微寬容一點的,也只會把他們當作是『準』美國人。」面對種族歧視,如果亞裔群體保持沉默,在艱難的處境中只知埋頭工作,這絕不是因為他們想成為「模範的少數族裔」,而往往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翻譯:徐徜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獲取更多有意思的內容,請移步界面網站首頁(http://www.jiemian.com/),並在微博上和我們互動,調戲萌萌噠歪樓菌→【歪樓-Viral】(請猛戳這裡)。

你也可以關注樂趣頻道的微信公眾號【歪樓】:esay1414

 

來源:The New Yorker

原標題:The Two Asian Americas

最新更新時間:11/12 16:23

相關焦點

  • 黑人受歧視,亞裔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美國白人接受亞洲人了嗎?
    排華法案美國亞裔由華人、韓國人、日本人、印度人等十多個亞洲民族及其後裔組成,是美國四大少數族群之一。從「金山客」、「東方人」,到「模範少數族裔」,再到亞裔美國人,每一次稱謂的改變,都映射出不同時期美國社會意識形態下亞裔的處境;同時也會引發生活在各個時期的亞裔美國人在身份認同上的新困惑。
  • 美國紀錄片講述「亞裔的抗爭」
    後面幾集則聚焦幾代亞裔在當局的質疑中如何生存,他們與其他有色人種的對立,在民權運動中的英勇作為,日裔在二戰時受到的監控,以及新移民和難民到來後不斷開闢的空間。其中第一集《突破》聚焦歷史上亞裔淪為種族暴力的受害者,1982年的陳果仁被害案件中,27歲的美籍華人陳果仁在派對上被兩名白種人用棒球棍毆打致死,只是因為行兇者以為他是日本人,以此報復日本汽車產業給美國汽車工人帶來的失業。
  • 2020年美國亞裔文學研究高端論壇召開
    在今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的特殊時期,國內專家、學者、學生依舊對美國亞裔文學的研究以及此次會議充滿了熱情,會務組收到了百餘份回執,但因為疫情,會務組不得不勸退了一些希望與會者,但便如此,我們仍有86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這充分說明了美國亞裔文學研究大有可為。他說,我們這次會議的主題是「疫情之思:變局中的美國亞裔文學」。疫情是2020年的一個關鍵詞,疫情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 美國高校亞裔高層稀缺 與亞裔學生比例嚴重失衡
    美國高校亞裔高層稀缺 與亞裔學生比例嚴重失衡   中新網5月18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華裔校董方瑞賢(Kenneth Fong)指出,面對目前加州亞裔校長稀缺,後繼乏人的現狀,作為加州州大目前唯一的亞裔校董,他認為需要注重管道鋪設,方可令學校亞裔領導與校園亞裔學生的比例相適應。
  • 專訪丨李漪蓮:亞裔華人在美國的困境、抗爭與身份認同
    她的新書《亞裔美國的創生:一部歷史》,考察了過去數個世紀來亞裔美國人如何創造和重塑美國的共同體歷史。更重要的是,本書還為理解美國本身、其他種族與移民的歷史,以及它們在當今世界所處的位置,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亞裔美國的創生:一部歷史》,【美】李漪蓮著,伍斌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7月版。
  • 白人歧視黑人,所有人都歧視亞裔,這就是好萊塢現狀麼?
    今天就想和大家談談國外影視圈的「亞裔歧視」。   土生土長的亞裔美國人   1   2   亞裔的好萊塢沉浮   在美國,黑人的蔑稱為nigger或negro(黑鬼)   而亞裔在美國,也有專屬於他們的外號   Chink
  • 從「陳查理」看白人演員扮演亞裔角色
    他最初想根據自己在美國的經歷寫小說,結果在2010年用英文寫了這本非虛構的《陳查理傳奇:一個華人偵探在美國》並獲得了一系列獎項,該書中文版剛剛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黃運特也參加了剛剛結束的上海書展,並參加了一系列上海國際文學周活動。他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和參加文學活動時,都提到了這個話題。
  • 54名美國科學家被迫失去工作,絕大多數是亞裔和華人
    根據美國《科學》雜誌的報導,自2018年8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開始對美國87個科研機構的189名科學家展開「調查」,以他們是否與所謂的「境外勢力」存在關聯對他們進行迫害以來,已有54名科學家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工作。而且,結合《科學》雜誌和另一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的報導來看,絕大多數遭到這一迫害的科學家,都是亞裔或華裔,年齡普遍在50多歲。
  • 高分卻進不了哈佛耶魯,美國亞裔起訴常春藤大學「種族歧視」
    不過,從1990年代開始,隨著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越來越多,亞裔人口在美國也迅速增長。截至2016年,美國約有2140萬亞洲人,其中約490萬為華裔,這一數字甚至比1980年所有美國亞裔人口還要多。隨著亞裔人口在美國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加之中美兩國地緣政治博弈等外部因素,美國國內對於亞裔尤其是華裔人群的敵意開始出現。
  • 在美國,亞裔男性和白人女性結婚的多嗎?
    在二戰之前,美國社會是嚴禁跨族群婚姻的,38個州都出來了類似的法律。在二戰之後,美國社會對跨族群婚姻的態度發生明顯轉變,直到2001年,美國各州均已承認跨族群婚姻的合法性。而隨著20世紀後葉的移民浪潮,不同族群的通婚現象越來越多。不過,諸如亞裔等少數群體,在各地之間的差異仍比較明顯,跨族群婚姻並不是美國社會的常態或者說是主流。2010年,美國新婚跨族群比例達15.1%,是30年前的兩倍多。而已婚夫婦中跨族群的也有8.4%,同樣是30年前的兩倍多。
  • 2023年美國人不復存在?地球真的要消失?
    2023年美國人不復存在?地球真的要消失?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偉大的科學家霍金在離世之前留下的一則預言,說是預言,其實更多應該是對世人的一個忠告,儘管霍金離開了,但他的影響仍然很大。霍金是一位科學家,他曾對人類生存的問題感到擔憂,霍金曾經說過,人類將會在200年內滅絕,如果是單看這句話的話,可能是有些不靠譜和不切實際,但是霍金看的顯然更遠一些,他認為,最後毀掉人類必然是人類自己,而核心原因就是科技。
  • 對抗精神瘟疫,美國亞裔要向「美白」說不
    這次疫情當中,由於收入、就業和健康差距以及美國醫保體系長期存在的不平等,非裔和拉丁裔群體無論是在感染、死亡還是經濟損失方面,遭受的打擊尤為嚴重。在反亞裔襲擊出現後,針對非裔美國人的種族暴力和警察的暴力執法,在疫情期間震動了美國,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在全美引發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反對種族不公的抗議浪潮。 我們的鬥爭很難與非裔美國人相比。
  • 亞裔財富正趕超美國白人 專家稱重視教育是主因
    中新網3月18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聯儲會的最新數據顯示,亞裔美國公民過去25年來在收入和財富上都有明顯增長,正在趕上、甚至超過白人,成為最富有的群體。  據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報導,聖路易斯聯儲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按照族裔分類列出收入增長,發現白人家庭的通脹調整後的收入仍然排名第一。
  • 「2020美國亞裔文學研究高端論壇」舉行
    關注當代美國亞裔文學研究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郭英劍簡要回顧了美國亞裔文學研究高端論壇的發展歷程。他表示,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疫情之思:變局中的美國亞裔文學」。疫情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成為2020年關鍵詞。
  • 美華裔教授:美國亞裔時常因優秀而遭歧視,被罵"滾回去"
    吳華揚認為美國一些大學招生中出現限制亞裔學生名額的現象就是一種歧視。2014年,加州旨在尋求提高拉美裔和非洲裔入學比例的SCA5提案遭到了很多亞裔族人士的強烈關注和極力反對。報導稱,吳華揚舉的另外一個例子是美國高校中亞裔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數在減少,雖然在高校裡擔任教授和高級教授職位的華裔和亞裔並不少。
  • ,美國亞裔藉助社交媒體反抗歧視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4月4日,美聯社刊發《亞裔美國人用社交媒體發起反擊》一文。
  • 亞裔和口罩
    在世界範圍來看,民族主義現在喧囂塵上,面對新冠病毒這個未知的恐懼,人種之間的表現真的有差異嗎?這實在是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 有一種稅叫「亞裔稅」 哈佛大學被控招生政策歧視亞裔學生
    就在同一天,哈佛大學在其自己的聲明中否認了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稱過去10年亞裔錄取率已增至29%。而哈佛大學即將卸任的校長弗斯特(Drew Faust)於當地時間12日,在一封電郵中回應道,哈佛試圖創建一個多元化的學生群體,招生中考慮多種因素,「哈佛的做法既合法又公平」。  SFFA與哈佛大學的司法戰役始於2014年,至今仍未結束。
  • 一個特別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
    儘管2020年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現場慶祝活動受疫情所限,但隨著汙名化與騷擾事件的持續增加,亞裔精英和社區正努力通過線上會議、社交媒體宣傳、募款、志願服務等多種方式,建立起新一輪「統一戰線」,以「強化泛族裔認同」為底色,揭露並譴責各類種族主義劣行。王聰悅2020年的「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對亞太裔美國人而言可謂心中五味雜陳。
  • 美頂尖大學招生:亞裔生面臨「亞裔稅」,多元性或成歧視藉口
    一個時期以來,關於美國高校的招生政策是否對亞裔不公平,一直存在爭議。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美國頂尖高校招生時,亞裔學生需要表現得比其他族裔學生更加優秀,才可以獲得平等的錄取機會。這一現象令不少亞裔學生不滿,認為受到了歧視。然而,校方則援引美國最高法院的一份裁決稱,學校有權將膚色作為招生時的一項考量因素,因為這樣做可以保障校園的「種族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