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拉薩路小學五年級學生蔣子祺是班上的「小化學家」,平時喜歡做各種化學實驗。這個假期,他還在兒童學習平臺上直播了一堂化學實驗課。
一堂化學實驗課,邊做邊講半個多小時,講到了小蘇打與醋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講到了過飽和溶液,驗證了二氧化碳比空氣重,還試驗了用二氧化碳滅火。這位能說會道的「小講師」,是南京市拉薩路小學五年級學生蔣子祺,這是他第一次通過兒童學習平臺,給同學們直播做實驗。蔣子祺最早喜歡上化學實驗,是三年級時在學校科學課上看了相關視頻,而真正沉迷其中,是從爸爸帶他去化玻儀器店買「瓶瓶罐罐」開始。
「爸爸知道我很喜歡,給我多買了一些量杯、量筒、鐵架臺之類的,後來每次我表現好,他就獎勵我去化玻儀器店任選三件東西。」 蔣子祺向記者展示了他滿滿一架子的化學儀器及試劑,其中大部分都是爸爸給他的「獎勵」。
蔣子祺的爸爸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是一位標準「理工男」,目前在一家研究所工作。他不僅支持兒子囤積「瓶瓶罐罐」,還給兒子買了許多科學實驗類書籍,和兒子一起做化學實驗,驗證書上的科學知識。他告訴記者,支持孩子動手做實驗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幫助孩子拓展在學校、在書本、在網上學習到的知識,「畢竟興趣是學習的第一驅動力。」
「通過實驗探索驗證後的化學知識,不用背就能記住,還能舉一反三。」 蔣子祺告訴記者,有一次他把浸泡了硫酸銅的鑷子放在酒精燈上加熱,發現火焰變成了綠色,去查了化學書,才知道這叫「焰色反應」,「我想到生日蠟燭的火焰也有很多種顏色,會不會綠色火焰的蠟燭裡也有硫酸銅呢,我又去書上尋找答案,結果跟我想的是一樣的。」
沉迷化學實驗近兩年時間,蔣子祺成了班上的「化學小達人」,還經常帶同學來家裡一起做實驗。不過,很多化學試劑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要在爸爸的監督下才能使用。對於這個「超綱」學習初中甚至高中化學知識的小傢伙,學校老師沒有反對,而是鼓勵他去積極探索。
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學程周研發中心」主任郭曉燕說,作為教育者,老師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遞,更主張兒童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品嘗鮮活的知識帶來的樂趣,能夠在自主活動中實現創新,尋找自我的成長,「很高興看到在這個超長的假期裡,蔣子祺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又有了提高。」
江蘇省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高級教練員、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化學高級教師張新橋,在肯定孩子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同時,也給家長提了幾條小建議:兒童在做化學實驗的時候,必需要有具備一定化學知識的成人在旁邊指導,做好安全防護工作。例如用酒精燈加熱物質的時候,要防止燙傷或酒精灑落引發著火的風險;有些化學反應很劇烈,孩子要佩戴護目鏡,防止液體濺入眼睛產生傷害;有些化學藥品具有腐蝕性或毒性,有些雖然本身沒有毒性,但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可能有害身體健康,所以最好在通風良好的條件下進行。如果實驗用到的化學藥品屬於管制類危化品,要主動向主管部門報備,像是一些強酸、強鹼等,家長一定要嚴格保管好。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姚偉 吳紅鯨 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