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念田
近些年來,在國際學術界和中國歷史學界,「內亞」這個詞逐漸熱了起來。顧名思義,「內亞」是「內陸亞洲」的簡稱,與之類似的是「中亞」,即亞州中部。相比之下,「內亞」出現和流行的時間都比較短,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學術場合使用。而「中亞」則不僅在學術界流通,也為社會大眾所熟知。那麼這兩個詞有區別嗎?有怎樣的區別呢?
在中國語境中,「中亞」指的就是蘇聯解體之後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獨立出來的中亞五國。這個地理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在1843年提出來的,指的是六個國家所處的亞洲中部,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前蘇聯官方不把阿富汗算在內,稱為「中亞五國」,中國官方也採納了前蘇聯的官方定義,故而在中國,「中亞」就等於「中亞五國」。

「中亞五國」是蘇聯解體遺留下來的產物,如今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俄羅斯。在當年的蘇聯解體風潮中,波羅的海三國率先宣布獨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進一步積極促成各國獨立。當時中亞五國是反對蘇聯解體的。但是俄羅斯自身經濟衰退,想要甩掉包袱,把中亞五國變成附屬國,既緩解壓力,也便於掌控,最終形成了中亞五大斯坦國。

學術上的「內亞」的含義要模糊的多,一般用來指以蒙古高原為核心的亞洲腹地一帶。這個詞最早提出來的時候就和中亞的族群密切相關,有學者將新大陸發現之前的世界歷史,解釋為歐亞大陸上位於南方的文明國家和北方的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對抗和交流互動,於是內亞就涵蓋了所有曾經在歐亞大陸上存在的遊牧民族的活動地域,西起南俄草原,東到中國東北。
不過這樣的地理概念實在太大,在使用過程中,「內亞」逐漸縮小到了中國東北、蒙古、新疆和西藏四大板塊,而以蒙古草原為中心。很明顯,內亞和中國東北、北部、西北和西藏基本上是重疊的,所以說內亞和中國有很多重疊的。
《黑氈上的北魏皇帝》書影,該書是國內研究內亞史的重要著作
活動在內亞地區的遊牧民族集團之間存在某種獨特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相對於華夏文化來講有獨立性和連續性。比如內亞民族可汗即位的要坐在毛氈上被人舉著,鮮卑族、突厥、回鶻、契丹和蒙古都有這個習俗。以往學者們都是從華夏的角度去看內亞,但如果能夠從內亞的角度看華夏文化,就可能會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中國歷史上有內亞民族「漢化」的一面,自然會有華夏被「內亞」文化影響的一面,只看哪一面都是不夠完善的。
參考文獻
羅新:《黑氈上的北魏皇帝》
鍾焓:《重釋內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