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亞」和「中亞」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2020-12-05 歷史研習社

文/念田

近些年來,在國際學術界和中國歷史學界,「內亞」這個詞逐漸熱了起來。顧名思義,「內亞」是「內陸亞洲」的簡稱,與之類似的是「中亞」,即亞州中部。相比之下,「內亞」出現和流行的時間都比較短,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學術場合使用。而「中亞」則不僅在學術界流通,也為社會大眾所熟知。那麼這兩個詞有區別嗎?有怎樣的區別呢?

在中國語境中,「中亞」指的就是蘇聯解體之後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獨立出來的中亞五國。這個地理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在1843年提出來的,指的是六個國家所處的亞洲中部,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前蘇聯官方不把阿富汗算在內,稱為「中亞五國」,中國官方也採納了前蘇聯的官方定義,故而在中國,「中亞」就等於「中亞五國」。

中國、蒙古和中亞五國示意圖

「中亞五國」是蘇聯解體遺留下來的產物,如今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俄羅斯。在當年的蘇聯解體風潮中,波羅的海三國率先宣布獨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進一步積極促成各國獨立。當時中亞五國是反對蘇聯解體的。但是俄羅斯自身經濟衰退,想要甩掉包袱,把中亞五國變成附屬國,既緩解壓力,也便於掌控,最終形成了中亞五大斯坦國。

蒙古高原示意圖

學術上的「內亞」的含義要模糊的多,一般用來指以蒙古高原為核心的亞洲腹地一帶。這個詞最早提出來的時候就和中亞的族群密切相關,有學者將新大陸發現之前的世界歷史,解釋為歐亞大陸上位於南方的文明國家和北方的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對抗和交流互動,於是內亞就涵蓋了所有曾經在歐亞大陸上存在的遊牧民族的活動地域,西起南俄草原,東到中國東北。

不過這樣的地理概念實在太大,在使用過程中,內亞」逐漸縮小到了中國東北、蒙古、新疆和西藏四大板塊,而以蒙古草原為中心。很明顯,內亞和中國東北、北部、西北和西藏基本上是重疊的,所以說內亞和中國有很多重疊的。

《黑氈上的北魏皇帝》書影,該書是國內研究內亞史的重要著作

活動在內亞地區的遊牧民族集團之間存在某種獨特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相對於華夏文化來講有獨立性和連續性。比如內亞民族可汗即位的要坐在毛氈上被人舉著,鮮卑族、突厥、回鶻、契丹和蒙古都有這個習俗。以往學者們都是從華夏的角度去看內亞,但如果能夠從內亞的角度看華夏文化,就可能會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中國歷史上有內亞民族「漢化」的一面,自然會有華夏被「內亞」文化影響的一面,只看哪一面都是不夠完善的。

參考文獻

羅新:《黑氈上的北魏皇帝》

鍾焓:《重釋內亞史》

相關焦點

  • 中亞國家國名中為何多帶「斯坦」,「斯坦」究竟什麼意思?
    蘇聯解體後,中亞出現了五個斯坦共和國,即: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這幾個國家不約而同地在其國名中使用了斯坦這個後綴,這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原因呢?其實這兩者是沒有什麼關係的,真正的原因需要我們回到歷史中重新尋找。原來,在兩千年前的中亞地區,曾經屹立著偉大的波斯帝國,並且波斯文化對中亞地區產生過深刻影響,於是,來源于波斯語的「斯坦」,作為指代國家或地區性的名詞,在歷史的長期發展中,不斷為中亞後來的國家所使用,所以這些地區都廣泛地接受了用「斯坦」來代指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地理區域的用法。
  • 中古亞非文學的發展:非洲,中亞和小亞細亞地區文化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中古亞非文學的發展。中亞和小亞細亞地區歷史上文化影響和政治版圖變動都比較複雜。古代曾先後受波斯、希臘和羅馬的控制;中古時期先後有突厥民族、阿拉伯民族、塞爾柱民族、蒙古民族和奧斯曼民族興起;18世紀後又成為俄國的勢力範圍。
  • 內亞武德到底是什麼鬼
    而近幾年「內亞」一說在國內突然興起,網絡上也充斥著「內亞武德」的說法,雖然很多讓你對這個說法一頭霧水,但也不耽誤有些人對此鸚鵡學舌。那麼「內亞」究竟是指的那裡,現代網絡上所說的「內亞武德」,究竟又是指什麼呢?
  • 訪談︱鍾焓:「內亞視角」能給歷史研究帶來什麼
    而他對遼史的關注,也因為他所採取的「內亞視角」,體現出了非同一般的學術廣度與深度。鍾焓像(李媛 繪)何謂「內亞研究」澎湃新聞:內亞是當下中國歷史研究的熱門詞,但是不同學者、不同文獻提到這個詞的時候,所指往往不一。在您看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內亞」這個概念?
  • 亞投行是什麼?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AIIB是一帶一路提款機麼?
    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今日閉幕,而關於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的討論才剛剛開始。 博鰲論壇上,歐美國家扎堆擠進亞投行,創始成員國從發起成立時的21個增加到現在的42個。昨天,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 亞投行是什麼?
  • 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即便如此,在同一研究範式內,也會因假定前提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為了促進知識的向上增長,我們需要在特定理論範式下討論中國中亞外交哲學。為此,我們需要釐清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釐清外交哲學的基本概念;二是釐清不確定性與中國中亞外交哲學的關係;三是釐清選擇新古典現實主義作為理論範式的原因;四是釐清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外交的內在邏輯。
  • 智見:中國與中亞五國的新能源合作前景與方向
    中亞五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舉措(一)立法和戰略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一般由專門法確定,發展目標由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確定,中亞五國也不例外。目前除土庫曼斯坦外,其他中亞國家都頒布了有關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專門法和戰略規劃。哈薩克斯坦制定了三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
  • 米華健談絲綢之路、中亞與新清史:發掘「被遺忘」的人群
    之所以選擇「絲綢之路」這個題目,是因為我知道出版社和編輯肯定對「絲綢之路」更感興趣,如果我提議寫一本「內亞史」或者 「中亞簡史」之類的書,他們大概會表示拒絕。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本身有市場方面的考慮。讀者更喜歡這個題目,不管是去博物館看展覽,還是選擇旅行社、飯店,「絲綢之路」顯然更有魅力。音樂也是這樣,馬友友就出了「絲綢之路」專輯。
  • 怛邏斯戰役——唐朝如何退出中亞(上)
    自此唐朝騎兵再也沒有到達過蔥嶺以西,暢通上百年的絲綢之路就此中斷,對中國而言,依託於絲路的繁華貿易開始沉寂,脫離了唐朝控制的中亞開始了伊斯蘭化進程。 盛世危機,博弈中亞 6 世紀到8 世紀,歐亞大陸上有三個大帝國正處於興盛期。
  • 研究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中亞地區全新世乾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土耳其與中亞國家關係的現狀及前景
    時至今日,很多國家對中亞的了解仍然粗淺。但對於土耳其來說,中亞一直是其關注的重點,因為新獨立的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四個國家的主體民族均屬突厥語民族。國內底蘊深厚的泛突厥主義推動土耳其成為最早進入中亞的外部大國。
  • 中亞黃皮書: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16)
    2015年,國際與地區政治經濟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如烏克蘭危機、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嚴厲經濟制裁、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本幣幣值貶值、「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出現,等等。新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正在形成。中亞地區政治、經濟、安全和國際關係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威脅和挑戰增多。
  • 你們知道一光年是究竟是什麼概念嗎?
    筆者小時候以為一光年就是光過了一年的時間,那時候以為光年是時間單位,後來有人告訴我光年是距離單位,一光年就是光跑一年的距離,這時候我雖然知道了光年的正確含義,但是對一光年這個距離長度仍然沒什麼概念,其實不只是我,很多人都無法在腦子裡想像一光年究竟有多長。
  • 富饒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何成中亞火藥桶?
    ▲蘇聯遺留下來最出名的飛地可能就是加裡寧格勒了和加裡寧格勒相比,費爾幹納盆地地緣格局更複雜。在這裡,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個國家犬牙交錯、你中有我,這裡聚集生活著100多個民族、1100多萬人,地理、民族、經濟問題的複雜程度遠超一戰前的巴爾幹半島。當然,由於複雜的地緣格局,這裡也就成了中亞著名的火藥桶。
  • 基於CiteSpaceIII的國外中亞研究分析
    圖5是中亞研究共被引聚類圖,共有54個結點,59條連線,在關鍵詞的共現分析中,節點大小反映的是關鍵詞的頻次,關鍵詞出現頻次越高,則節點越大,頻次高的關鍵詞常被用來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和重要主題[2]。關鍵詞的頻次和中心性排序如表1所示。
  • 光年究竟是什麼概念?是誰提出了光年這個難以想像的距離單位?
    光年究竟是什麼概念?是誰提出了光年這個難以想像的距離單位?在生活中,你所用眼睛看到傳播速度最快的是什麼?當然是光,光甚至要比聲音的傳播速度更快,雖然在我們眼中光可以一瞬間到達位置,不過光的速度也是有衡量單位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光速,真空中的光速是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真空中的光速為299,792,458米/秒,這個數據是個什麼概念呢?讓光在真空中圍繞地球轉動,那麼經過計算,它可以在一秒鐘轉7.5圈,那光年又是什麼呢?
  • 水體中亞硝酸鹽的轉化,是養殖成功的關鍵之一
    養殖水質的好壞,主要看以下幾個水質指標:氨態氮、亞硝態氮、硝態氮、pH值、化學耗氧量、硫化氫等七個指標。水產養殖水體中,如何讓含氮有機物進行有效的轉化,以確保養殖水質長期維持良好,是養殖成功的關鍵之一。
  • 中亞五國概況(圖)
    航空知識網站資料圖 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亞」一詞所指的範圍,學者們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初的規定,中亞的範圍西起裏海,東到大興安嶺;北自阿爾泰山、薩彥嶺,南至喜馬拉雅山。全部或部分屬於中亞地區的國家有7個,即:阿富汗(北部)、中國(新疆、西藏、青海、甘肅河西走廊、寧夏、內蒙古)、印度(西北部)、伊朗(北部)、蒙古國、巴基斯坦(北部)和原蘇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
  • 體制內單位究竟有什麼魔力?看完這篇就懂了
    大多數父母都極其想讓孩子吃上「國家飯」,但孩子卻又特想逃離體制內,認為「外面」的待遇更好,發展更高。老一代的人認為,穩定是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但放到年輕人的眼裡,就變成了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那麼,體制內外的工作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除了待遇,還有別的因素嗎?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具體說一說。1.體制是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