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老戰士與抗戰|馬達:硝煙烽火鍛造出的辦報能人

2020-11-25 澎湃新聞

【 編者按】

今年,是我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我國一大批新聞戰士,或奔赴抗戰前線,直接參戰,或肩扛如椽之筆,救亡圖存,激勵軍民抗戰。

即將在上海書展期間首發《新聞老戰士與抗戰》以口述筆錄的方式,採訪了當時親歷抗戰的老新聞工作者(或家屬),以他們的視角,反映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畫面。本文節選自該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授權澎湃使用。

1949年秋,馬達與邱楓的結婚照。

父親原是馬家唯一的「寶貝」

我父親1925年出生於安徽安慶。我從未謀面的爺爺,任職於當地回教的阿訇。祖上由青海遷徙安慶,是安慶的大戶人家,年輕時爺爺還做過安慶自治縣的縣太爺。但是爺爺不善於理財,到我父親出世,家境開始中落。幾房子嗣中沒有一男孩,直到我奶奶這房,才有了我父親。由於爺爺50歲晚年得子,又是幾房合一子,父親成為家族中唯一的「寶貝」。爺爺希望這唯一的兒子將來傳承家業,遵循回教,慈悲為懷,寬慰待人,為我父親取名馬慰慈。

父親13歲那年,也就是1937年抗戰爆發了。日本侵略軍為了進犯華中,對安徽廣德和安慶一帶進行狂轟濫炸。父親全家隨著逃難大軍逃到江西,以為可以暫時躲避一下。可到處是日寇的鐵蹄。全家走投無路,找不到安身之處。一天,在南昌碼頭邊碰巧遇到一位從上海到江西討債、在銀行任職員的親戚。我爺爺、奶奶喜出望外,跪地求情,要這位親戚將自己13歲的兒子帶到上海,找個求生的出路。

這位親戚拖著我父親上了從南昌到金華的火車。就這樣,在咆哮的凜冽海風聲中,我父親借著棉被掩護又「免票」來到「孤島」上海,寄居於上海法租界新樂路上這位富有的親戚、我的叔爺爺家中。

當時,儘管家道中落,爺爺還是許諾想辦法供父親在上海繼續讀書。懂事的父親一邊幫親戚家幹些活,一邊努力溫習功課,並考入上海著名的大同大學附屬中學,為初二插班生。在大同中學讀書的大多是上海本地人,也有一些從東北、從內地逃難過來的學生,被稱為「流亡學生」。父親是流亡學生中那個最敢於不「安分」的人,本來可以按部就班讀完中學、大學,為自己的將來奮鬥。但是,他偏偏不能忍受日本人的侵略和國民黨當局的軟弱、腐敗,受上海地下黨員的啟蒙,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說來奇怪,在五光十色又繁華的大上海,沒有什麼可以吸引我父親,唯一吸引他的是報紙。從叔爺爺家到學校電車有5站路,每天早晨上學,父親從不坐電車,而是邁開兩隻腳奔走。每天,家裡給他一副大餅油條的早餐錢,他都捨不得吃,省下錢跑到書報攤上買報紙。他最關心的是報上每天發表的戰報、戰況,最愛看戰地記者寫的戰地通訊和軍事評論文章。

當時,由流亡學生發起,辦一份名為《銀濤》的油印刊物,我父親每期都寫,有詩,有小評論,抒發同學們要求堅持抗戰、要求民主的心聲。可惜,這份《銀濤》油印刊物出版三期後,就被校方無理勒令停刊了。

1940年3月,汪精衛通電投降日寇,要求成立賣國的南京政府,在廣大人民中激起無比憤怒。地下黨上海學委發動全市一百多所大中學校發表聯合宣言,堅決表示「寧可玉碎,不為瓦全,決不承認汪偽」,並準備在30日汪偽政府粉墨登場時,舉行全市總罷課和遊行示威。父親是個熱血青年,國難當頭之際,在上海大同中學讀初中時,就開始接觸並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

隻身投奔抗日根據地

1965年馬達在《解放日報》寫社論。

1941年1月,發生了國民黨反動派一手製造的反共慘案——皖南事變。父親看到報紙當天,就向地下黨組織提出要到解放區去。事變後的第三天,16歲的他,在地下黨的安排下,隻身一人,背著行囊,越過敵人封鎖線,來到蘇中抗日根據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並更名「馬達」,以此表示除舊迎新,這是當時熱血青年比較時尚的一種做法。之後,他一直用馬達這個名字。

1941年3月17日,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也是我父親永遠難忘的一天。這天,父親隨武裝宣傳隊在敵佔區周邊活動。當宣傳隊踏著晚霞,回到宿營地時,黨支部書記通知今晚舉行我父親的入黨儀式。儀式上,介紹人報告了泰東中心縣委的批示:縣委審查了馬達的入黨報告和要求提前入黨的申請,決定批准馬達的要求,把他的入黨時間,從黨章規定的18歲,提前到16歲。審查意見中寫著:該同志覺悟較高,鬥爭勇敢。

我父親一生熱愛報紙,從小嚮往當記者,但真正走上新聞工作崗位有點偶然性。

父親到達蘇中根據地東臺縣城的第二天,為了迎擊日偽軍突如其來的大「掃蕩」,他當晚就和教導隊一起下鄉打遊擊。接著,他被分配到泰東縣做民運工作,組建農抗會,發動農民實行「二五」減祖,擔任李堡區丁所武工隊指導員,參加除奸、反霸和向敵佔區開展政治攻勢,後來又調去開闢蘇中四大漁港之一的瓊港,在漁民辦事處工作。瓊港是蘇中解放區三大漁港之一,又是新四軍第一師對外海上重要運輸通道。父親和戰友們在瓊港發動群眾,建立民主政權,組織漁民抗敵協會,組織海上民兵和駐軍一起,開展反日寇「掃蕩」、打擊海匪等鬥爭。當時,新四軍第一師有一張《抗敵報》,設備從皖南運來,是面向部隊的。當時地方上還沒有報紙,而《抗敵報》駐地就在瓊港以北的海邊上。報社一位邰同志找到我父親,要他做《抗敵報》的通訊員。父親經常向他們投稿,報導瓊港的對敵鬥爭和建設情況。雖然寫的都是一些三五百字的新聞稿,但卻是他參加辦報實踐活動的開始。

可能是這個原因吧,組織上發現我父親還有點寫作基礎。1942年夏秋之交的一天,我父親接到通知要他到蘇中二地委談話。和藹的老大姐、老革命、地委書記章蘊親切地對我父親說:「地委決定辦《濱海報》,調你去當記者好嗎?」我父親聽了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她看出父親靦腆的表情,拍拍父親的肩膀說:「等報紙辦起來了,慢慢學著幹唄。」還沒等父親反應過來,章書記已被人叫去開會了。就這樣,父親拿了黨的組織關係介紹信,背起挎包,一路小跑著奔向報社幹部的集合地。那年,他才17歲,儘管沒有思想準備,但抱著一切為了抗戰勝利,一切服從黨的需要的純樸之心,投身新聞工作的行列。那時他也沒有想到,這一去,就在新聞工作崗位上跌打滾爬,一直幹了六十多個年頭。

邁出辦報生涯第一步

我父親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曾這樣寫道:回顧我在辦報生涯中邁出的第一步,感受到最艱苦,最緊張,卻又充滿團結、熱烈的戰鬥氣氛的,是在辦油印《濱海報》的那段日子。

父親是1942年冬開始記者生涯的。記者是獨立的工作,為了方便到敵後,到農村,到邊遠地區採訪,他脫下軍裝穿上便衣,用當地農民織的土棉布,縫製成單衣和棉襖,以免遭遇到敵偽軍時暴露身份。採訪地點大多在報社駐地幾十裡以外,他背上背包和挎包,穿著草鞋,無論酷暑還是寒冬,不停地長途跋涉。他們通過各區縣隱蔽的地下交通站,由交通員做嚮導前往目的地。沒有他們帶路,記者無法在碉堡林立的據點之間潛行,也不可能隻身穿越敵偽軍日夜巡邏的封鎖線。那時,沒有電報、電話,報社的有關報導指示信和我父親寫成的新聞稿件,都由交通站一站一站地傳送。

記者經常要下鄉。下鄉第一件事情是勞動,通過勞動才能和農民拉家常,了解當地情況。挑菜、抬水、清理豬舍,樣樣都幹,沒有活時,就幫大娘揀揀洗洗野菜。只要一兩天勞動下來,彼此的距離就拉近了,他們叫我父親「小馬達」、「小指導員」(他當過武工隊指導員),聽起來怪親熱的。

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想像七十年前是在怎樣的條件下搞新聞工作的。那時,為了適應戰爭環境,剛建立的濱海報社經常隨著部隊一起長途行軍,在行軍的空隙抓緊出報。

所謂報社,實際上是一輛小小的獨輪車。戰爭年代,報社沒有固定駐地,也不與軍區、區黨委和二地委機關宿營在一起,但報社的行動全由蘇中軍區統一安排,按照參謀處指定的行軍路線、宿營地、聯絡口令、遭遇敵人時的緊急處置方案等辦事。父親和戰友們隨身帶著五萬分之一比例的地圖,幾乎三天兩頭要行軍一次,在敵人「掃蕩」時,他們曾一天內行軍六次,走了一百多裡。在這頻繁的行軍中,木製的小獨輪車顯示出它不小的優越性:能載重,又靈活,任何羊腸小道都通行自如。在獨輪車上,放著電臺的天線、大電池,印刷用的油印機、油墨和成捆的白報紙,少量的圖書資料,還有糧食和鍋盆瓢勺。報社的「電臺」、「印刷廠」、「資料室」、「炊事房」都在這一部小小的獨輪車上。獨輪車就是報社。

當時油印的《濱海報》,不定期出版,八開兩版。除開中共中央文件、新華社社論、蘇中區黨委和二地委的重要決定和活動外,主要內容是戰報,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在各個戰場的戰報,本地區主力和地方武裝的戰報,以及蘇聯紅軍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報,全國新聞的主要來源是延安新華社,那裡父親他們還看不到延安出版的《解放日報》。每次行軍到達駐地後,放下背包,第一件事,就是動手架設天線,讓報務員儘快第一個上崗工作。晚上,大家圍坐在電臺旁,等候延安傳過來的電訊,立即幫著翻譯。一有重要捷報,馬上翻閱資料,繪製地圖,編寫說明,進行編輯、謄寫和印刷,通宵達旦地工作。由於經常行軍,加上延安廣播電臺的信號弱,收到的電訊稿經常有遺漏,報紙上常常會看見一條新聞裡有個括號,寫著「下漏三十六字」,「下漏二十五字」,遇到這種情況,編者和讀者都感到說不出的難受。

由於敵人頻繁「掃蕩」,報社無法固定在一個地方印刷,而且在敵人嚴密封鎖下,即便是簡陋的油印器材也極為缺乏。辦報人員謄寫的鐵筆用壞了,就用縫被子的針,在石頭上精心磨細磨圓,綁在一根筷子上刻寫。油印機上的橡膠滾筒損壞了,就從小學校借來一把米達尺,在石頭上磨平磨滑,再裝上一個木把手,做成了一隻新的「滾筒」。印刷時靠手的來回擺動,動作要平穩、輕快、一張刻好的蠟紙,可以印刷到一千到二千張,不破、不皺。油印報刻的字體有楷體、方體和各種美術字,版面有圖表、花邊、頭花,琳琅滿目。

我常聽父親講,戰爭年代在那樣艱苦的環境和簡陋的條件下,尚且會發揮創造性,講究報紙編排,吸引讀者,今天有這樣好的條件,難道不應該把報紙編得更加豐富多彩嗎?

記者要敢為人先勇於闖

馬達(右)與《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胡績偉談辦報。

父親曾對我說,那時候當記者根本沒有老師帶,起初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也不知道好不好。主要靠自己琢磨,通過比較、學習別人的寫法來提高自己的水平。作為戰地記者,能隨部隊在前線採訪,無疑是緊張而又令人興奮的,同時也充滿了危險,往往是子彈在頭頂上飛過,炸彈在身旁炸響。

父親也曾多次被人問道,跟隨部隊上前線,當戰地記者出生入死,您怕過嗎?父親說,我17歲做記者,23歲做總編,之前在解放區的武工隊做指導員。我這個人就是比較敢闖。在農村採訪,主要有兩件事情,一個是打仗,一個是生產,就是根據地建設。一開始趴在陣地前沿採訪心裡也很害怕,但是看看人家都這樣,便融合在這個戰鬥集體裡了。那時叫作「部隊前進你前進,部隊後退你後退」。

一生「敢闖」的父親,在圈內被稱作「馬大膽」。戰爭年代的炮火、「文革」時的不公平待遇、辦報時期的政治壓力都擊不倒他。從戰火中煉就的闖勁,為他辦報工作中「敢為人先」的作風打下了基礎——這也是其特立獨行的性格使然。

父親經常隨區縣地方武裝打遊擊,指揮員、戰士和記者一同生活,一同戰鬥。由於許多事情都是親身經歷,所以寫出的戰地通訊都很生動。

記得在一次伏擊戰中,他和戰士們一起埋伏於一條種滿玉米的田裡,從半夜蹲守到拂曉,渾身衣著全被露水浸溼。敵人乘武裝快艇向戰士們襲擊,父親和戰士們在戰壕裡,沉著地阻擊著敵人,一會兒,他為戰士們傳遞指揮員的命令,一會兒,又為前方運送手榴彈……那一刻,分不出誰是指戰員,誰是記者。直到戰鬥結束大家忙著打掃戰場,清理繳獲的武器彈藥,他就趁這個空隙,掏出筆記本,採訪幾位作戰英勇的指戰員的事跡……

記者必須敢講真話

1987年,在巴金家中,馬達(右)問巴金今後對《文匯報》有什麼期望時,巴金回答說:「堅持講真話。」

抗戰進入最後階段,隨著武裝鬥爭的勝利和解放區各項建設的發展,報紙也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並從無到有地鍛鍊出一支新聞工作者的隊伍。到了1943年,隨著反掃蕩、反清剿鬥爭的節節勝利,為擴大報紙容量,蘇中軍區正式出版區黨委機關報——鉛印的《濱海報》和出版以一師師長粟裕將軍為社長的區黨委機關報——《蘇中報》。在這兩個報社,我父親都擔任二分區特派記者。這也標誌著1943年,我父親已經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戰地記者。

此刻,作為《蘇中報》記者的父親,1944年初正在臺北縣(今大豐)採訪。《蘇中報》總編輯林淡秋和編輯蒯斯勳先後寫信給我父親說,黨中央來電報,抗戰處於最後階段,好比黎明前的黑暗,鬥爭會很艱苦,要注意做好知識分子和開明士紳的工作,可以採寫一些有關民主人士的報導。說實在的,在當時根據地的氣氛下,寫打仗的戰士、寫苦大仇深的農民是最保險不過的,而寫開明士紳那肯定要擔風險,這一點父親是很清楚的。

但父親認為,記者應當敢講真話。只要正確領會上級的精神,選對被採訪的對象,就沒什麼可怕的。於是,父親與縣委商量後,決定採訪臺北縣參政會會長葉東。他先後向六七位人民代表了解,大家一致反映,葉東擁護抗戰,擁護人民政府,在辦好中小學教育和組織農村冬學方面,有不小的貢獻。在廣泛了解的基礎上,他訪問了葉東,寫了一篇《葉東先生訪問記》的長篇通訊,發表在《蘇中報》第一版上。

不料文章發表後,區黨委保衛部門就派人找我父親談話,問他了解葉東過去是國民黨員、參議員嗎。我父親說,當然了解。又問他為什麼寫葉東訪問記。我父親如實回答。他們又到報社了解我父親的歷史,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於是不了了之。

2012年5月9日上午,馬達落葬儀式在「人文紀念公園」——上海福壽園舉行,馬達先生的夫人邱楓深情望著馬達的墓碑。高劍平 澎湃資料

馬達簡歷

回族,安徽安慶人。1925年出生。中國著名報刊活動家,傑出的黨的新聞工作者——新聞記者、新聞評論員、高級編輯、新聞學家。1941年2月,在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加入新四軍,參加組織地方武裝和民運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42年始,先後任蘇中《濱海報》、《蘇中報》特派記者,《群眾報》記者、通聯科長,新華社蘇中二支社(高郵分社)副社長,《人民報》總編輯,華中《新華日報》地方版主編。

1949年後,歷任《蘇南日報》副總編輯,蘇南《工人生活報》編委會書記,《勞動報》總編輯、社長,中共上海市委副秘書長,《解放》雜誌評論員,《解放日報》黨委書記、總編輯,《文匯報》黨委書記、總編輯,《文匯報》社及《東方早報》顧問,上海新聞學會會長,全國新聞學會副會長。2011年9月6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烽火」燃燒在冀魯邊
    這條喜訊飛傳冀魯邊區,打破了1941年抗戰進入最艱難歲月的沉悶。  原來,寧津縣長官鎮長楊村的楊長路想參加八路軍,抗日區長曹茂先安排他到鬼子據點裡「燒澡塘」,刺探情報。數月後,楊長路得到鬼子隊長杉蒲的信任。這期間,鬼子下鄉討伐、搶糧都沒得手,杉蒲問楊長路怎麼回事,楊長路出「主意」說:「你這樣騎馬扛槍去,八路遠遠地看見早跑了。
  • 懷念馬達:斯人為報而生
    辦報生涯60年》裡的一張照片,那是馬老參觀美國舊金山森林公園時的留影,照片中,他雙手撫摸著老虎的背,照片旁邊的注釋是:老虎也沒有什麼可怕。馬達在辦報生涯中邁出的第一步,是在敵後鬥爭十分艱苦、到處都是封鎖線的環境下創辦的油印《濱海報》。他說那段日子他感到最艱苦、最緊張。
  • 弘揚抗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堅決跑好我們這一代人的接力棒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近日,省領導劉奇、易煉紅、姚增科、趙力平、周萌、胡強走訪慰問了抗戰老戰士老同志代表,轉達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愛護,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革命前輩致以崇高敬意。
  • 繪出烽火中的丹青畫卷(銘記·抗戰中的美術)
    中國」;漫畫家揭露了日寇的醜惡嘴臉——「這就是殺害東亞和平的劊子手」;國畫家勾勒了民族命運的憂思和覺醒的民族精神——悲鴻奔馬,同仇敵愾;油畫家為國難寫真——吹響藝術救國的「七七的號角」;雕塑家在中華大地上矗立起第一座抗戰紀念碑——「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抗戰美術展覽開到了街頭巷尾,義賣募捐在國內外開展,抗戰美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美術在抗戰宣傳中成為先鋒力量。
  • 戰旗獵獵: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不忘硝煙裡的鐵血榮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為了這一天  中華兒女浴血奮戰  用無數革命烈士的生命換來了和平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  100面鮮紅的戰旗整齊列陣  接受黨和人民檢閱  75年後的今天  我們回首那些在抗戰硝煙中飄揚的戰旗
  • 廣東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曾國歡:沿高鐵尋訪抗戰印記
    從8月15日起,廣東廣播電視臺旗下廣東衛視的《廣東新聞聯播》、廣東電臺調頻FM91.4的《全省新聞聯播》,以及荔枝網同期推出10集大型系列報導——《高鐵沿途的抗戰印記》。根據這一主題的邏輯關係,梳理出整個報導的兩個關鍵詞:抗戰精神、中國夢。 一個好的報導,離不開好的立意或者說獨特的視角。當今,最讓中國人自豪的成就之一就是堪稱世界第一的中國高鐵,高鐵不但是中國高速發展的見證,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
  • 尋訪抗戰遺蹟 傳承愛國精神|穿越烽火寄雁翎
    「尋訪抗戰遺蹟 傳承愛國精神」系列報導之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 穿越烽火寄雁翎 邪惡勢力再強大,最終結局也逃不出滅亡。隨著一次次突襲成功,雁翎隊很快成為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抗戰奇兵。 敵人當然不甘心失敗。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對白洋澱實施了殘酷的封鎖,想把雁翎隊困死在茫茫大澱中。
  • ...千秋尚凜然 ——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
    9月3日,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技館專委會承辦,江蘇科技館、江蘇廣電總臺荔枝讀書會和優漫卡通衛視協辦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
  • 《在太行山上》:築起全民抗戰的「鐵壁銅牆」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氣焰千萬丈!聽吧!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今年90歲的山西陵川人武文德再次唱起這首《在太行山上》時,歲月滄桑的臉上難掩激動之情,思緒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瀰漫著烽火硝煙的年代。  抗日戰爭爆發後,太行山特殊的地理形勢與革命鬥爭成果,使這裡成為一個精英雲集、風雲際會的地方,一批批青年學生和文化精英向這裡匯聚。
  • 建軍節,老照片、老物件回望冀東大地抗戰烽煙
    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了第91個建軍節,時光荏苒,硝煙不再,祖國富強。在這個日子裡,我們一起回望抗戰烽煙四起的年月,不忘歷史,致敬軍人。當年,正是他們浴血奮戰,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尊嚴。有冀東八路軍抗戰攝影第一人之稱的雷燁烈士拍攝的照片《冀東是我們的》。冀東,曾經作為一個正式的行政區域,來源於解放前的河北省冀東道公署。包括當今的唐山、秦皇島,天津東部、北部的寧河、寶坻、薊州,廊坊北部的三河、香河、大廠,北京東部的通州、順義、平谷、密雲等地。
  • 打過日本關東軍的蘇聯老戰士舒德洛將軍走了!
    記者張光政 攝 11月3日,蘇聯衛國戰爭老戰士舒德洛少將永遠離開了人世!驚聞噩耗,我感到很突然,一時間百感交集。舒德洛將軍8月底曾在家中接受我的採訪,沒承想這次見面竟成了永訣。我清楚地記得,我去採訪時,他親自下樓來迎接。1.90米多的大高個兒,拄著拐杖,走路顫顫巍巍。但他那個時候的精神狀態還是挺好的,說話不緊不慢,思路清晰。
  • 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戰憶:太行山上 日軍「名將之花」凋謝處
    千山萬壑,鐵壁銅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開始前,由軍樂團、合唱團奏唱的歌曲《太行山上》氣勢恢宏,將人們的記憶帶回了那個抗日烽火連天的歲月。從北京坐汽車出發向西南行駛約兩個半小時,就會到達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炎炎夏日,這座在太行山腳下的小城卻涼爽宜人。傍晚後,街道上行人悠閒地散步。
  • 台州唯一健在的抗戰女兵薛冽真:未殺敵一個卻救戰友無數
    她說她也想去參加抗戰,而且她的男朋友能聯繫到部隊的人,可以介紹參軍。  當時一起去的,有好幾個年紀相仿的姑娘,我們一開始的目的地是延安,聽說那裡有新四軍。  一行人沿路北上,走到金華的時候,就遇到打仗了。去不了延安,我們想,在哪裡抗戰都一樣,就地在86軍67師的野戰醫院參了軍,從一名普通護士變成戰地護士。
  • 記錄24位抗戰老兵
    【深圳商報訊】(記者 魏沛娜)廣西作家劉玉新書《烽火青山》發布會昨日在深圳舉行。該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記錄了24位抗戰老兵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個人悲歡,部分還原了桂柳戰役、臺兒莊戰役、老河口大撤退、桂林保衛戰及遠徵軍赴印緬作戰的慘烈史實。 作者劉玉表示,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鬥的人們大多已作古,有的正在老去,正在失去記憶。
  • 抗日老戰士:香港抗日烈士紀念碑被凃汙 要學習歷史
    香港抗日烈士紀念碑被凃汙 抗日老戰士:要學習歷史 分清敵我【解說】香港唯一一個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在"9.18事變"88周年前夕被塗汙和破壞。碑身多處地方被噴塗上「反送中」「反送中列士(烈士)」等字樣。
  • 小江軍科技:寒冬慰問抗戰老兵 真情傳遞溫暖人心
    四川民生報導網訊(伍雪梅 王梅 綿陽報導)四川小江軍科技有限公司每月開展一次團建活動,在豐富員工們的業餘生活的同時,也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合進來,2020年正值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小江軍銘記歷史,十月團建組織觀看電影《金剛川》,十一月的團建更是格外的有意義——"慰問抗戰老兵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睡獅」的醒來
    抗日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但戰爭喚起的偉大民族覺醒、形成的偉大抗戰精神,仍然是激勵我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實現強國強軍夢想的不竭精神動力。十八世紀後半葉西方工業革命的馬達轟鳴,沒有驚醒東方大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 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伴隨著帝國主義的不斷侵略、中國人民的不斷抗爭,在昏昏沉沉、懵懵懂懂中睜開雙眼的。 1840年,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雖然失敗了,但當時的中國人並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危機。因為大清輸給的是西方強國,即使割讓土地,也是邊緣不毛之地。
  • 今天抗戰勝利紀念日,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中國抗日戰爭|雲南|抗戰...
    新華社發這一天舉國歡慶,萬人空巷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第一次抗擊外侵的全面勝利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歷史轉折點慶祝抗戰勝利的遊行隊伍。至1943年初日軍佔領了怒江以西約3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雲南從戰略大後方變為抗戰最前線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雲南成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戰場的結合部抗戰爆發後我國東南沿海港口被日軍封鎖。此後,圍繞國際援華物資運輸和對日空中作戰,雲南成為中國抗戰最重要的戰略基地。圖為雲南各族人民積極參與修築機場。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就在淞滬抗戰進行之中,部分電影公司及其從業者便投入抗戰新聞紀錄片和抗戰動畫片的拍攝。這些影片相當及時地報導與宣傳了淞滬抗戰,展現了中國軍民抗敵禦侮的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當時最值得一提的影片應該說是以抗日為背景的《風雲兒女》,此外還有《共赴國難》《漁光曲》《狼山喋血記》《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等一批優秀的、堪稱經典的民族電影作品。
  • 抗戰文學《長城證明》獲首屆唐山文學獎
    原標題:抗戰文學《長城證明》獲首屆唐山文學獎頒獎詞:獻給冀東抗戰的良心之作法制網唐山「《長城證明》可貴之處在於用詳實的歷史資料作為骨骼,建構了一部冀東地區烽煙四起的抗戰史。簡潔的語言,畫面感十足的敘述,成就了這部底蘊豐厚的文學作品。英雄不朽,長城作證!是一部獻給冀東所有抗戰英雄的良心之作!」頒獎典禮上,評獎委員會給與《長城證明》的頒獎詞如是說。「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接受來自家鄉的獎勵,很溫暖,很激動。感謝各位評委對《長城證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