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效難獲認可,被國外拋棄的細胞免疫療法卻早已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2020-11-23 每日經濟新聞

原標題:失控的免疫治療:投資幾十萬 年收上千萬

找家關係好的醫院,花幾十萬建個實驗室,說服幾十個癌症病人,一年就能掙到千萬以上。僅僅七八年,免疫治療這一利潤高到常人無法想像的生意火遍中國,醫院成為利潤的最大攫取者。

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下,腫瘤免疫治療是一項被許多癌症患者稱為救命稻草的治療方法:抽出病人的血液,在體外激活抗腫瘤的細胞並培養「一支狙殺癌細胞的軍隊」,再回輸到患者體內。也是一項部分患者的最後一搏:在手術、化療、放療後仍無緩解或癌症復發時,籌集重金為生存爭取最後一線希望。

然而,中國目前廣泛採用的細胞免疫療法(DC\CIK\DC-CIK等),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免疫療法存在技術路線上的巨大差別。

「大陸的自體血回輸如DC、CIK等根本不是目前國際上認可的免疫治療,也沒有被任何一個國家批准臨床治療。」 臺北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張文震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多位腫瘤免疫專家與其觀點基本一致。

但這一療效不明、國外基本放棄、未經審批的療法,卻早已納入各地醫保並用於臨床治療。

暴利食物鏈:醫院位於頂端,資本、企業蜂擁

「最低投資50-60萬,找家有腫瘤科的醫院,建個細胞培養實驗室,每個病人4-6個療程,至少得花15萬到20多萬,不到10個病人就可以收回投資,剩下的全是利潤。」當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諮詢該項目時,一位從事多年免疫療法的業內人士力勸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你考慮考慮,咱們一起幹吧。」

該業內人士是某生物公司的銷售人員,其提到的正是「魏則西事件」中使用DC-CIK等免疫療法,看著記者難以置信的表情,他進一步解釋:「假設一年有50個病人,總收入1000萬左右,刨去給醫院的提成和成本,可以剩下四五百萬的收入。」

記者心中計算,如果與三甲醫院合作,一年50個病人應該不難達到,該銷售人員目前所在的醫院即是一家北京知名三甲醫院,患者如潮。

然而,在免疫療法的食物鏈上,雖然出錢建設實驗室,但生物公司並非利益的最大獲得者。

「給醫院多少提成?」記者問道。

「根據協議內容的不同,醫院提15%-50%,」他強調,「是收入的15%-50%,不是利潤的。」

這家醫院與該生物公司顯然達成了多年合作,面前的銷售人員身著白大褂,與醫生無異。更為令人驚訝的是,他在這家三甲醫院中還有自己的辦公室和休息室。據他稱,這只是公司在北京的一家合作醫院,他同時還負責其他幾家。

事實上,如果一時拿不出幾十萬到一百萬的實驗室建設投資也沒關係,據該銷售人員介紹,可以僱傭第三方實驗室培養細胞,再送至醫院中為患者回輸,這一方法節省了初期投資,但也需支付第三方實驗室費用。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以北京為例,類似的第三方實驗主要分布於醫藥產業園區,如亦莊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

高昂的利潤吸引了眾多市場參與者,記者梳理細胞免疫治療相關公司發現,這些公司大多成立於5年時間內,2010年左右達到第一個小高峰。

如目前營收市場排名第一位的上海柯萊遜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8月,短短四年多就與3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了合作,據招商證券研究報告披露,該公司在2013年的收入接近5億元。

市場排名第二位的深圳中美康士緊隨其後,中美康士也成立於2008年,2013年收入4億元左右,與多家醫院合作建立GMP實驗室。

由於成立時間較晚,大多數免疫療法相關公司沒有「名氣」,並且公司規模較小,但數量極眾。

隨手在搜尋引擎中輸入關鍵字,即可看到數十家提供免疫治療的公司,除上述兩家龍頭公司外,還包括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邁迪生物科技公司、深圳博泰生物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蘇安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山東齊魯細胞治療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成都康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藍玉賽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曠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這些初創公司主要分布於北京、上海、深圳、四川、江蘇、山東、廣州等一線城市。

招商證券援引美國花旗銀行的分析,未來十年,免疫療法的市場規模可達到350億美元。資本市場對免疫療法的前景同樣看好,近年來,涉及免疫治療的併購案例也不斷出現。

如2014年10月19日,北陸藥業戰略投資深圳中美康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4億元;2009年,雙鷺藥業投資1000多萬元,與遼寧邁迪成立合資公司;2014年初,香雪製藥與解放軍第458醫院合作建立特異性T細胞治療新技術臨床研究中心,臨床技術研究階段總投資不低於1300萬元,合作期限為8年等。

截至發稿,牽涉魏則西事件的上海柯萊遜及康新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官網已無法打開。據記者此前截屏柯萊遜官網,一條發自2014年7月31日的公司新聞稱,2013年11月22日「集團董事長陳新賢」蒞臨並指導工作。陳新賢是莆田系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陳新賢否認了與上述兩家公司的關係,「柯萊遜與我無半點關係,是有人刻意牽強的把我拉進來,想抹黑我影響我個人形象。康新公司也與我無關。」5月2日,陳新賢本人主動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微信表示。

查詢國家工商局企業信息公示系統顯示,陳新賢、陳新喜分別出資240萬和360萬,於1998年8月26日在上海註冊成立了上海康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另據上海柯萊遜2014年度報告顯示,陳新喜以9800萬元、持股比例98%,位列其第一大股東。2015年12月8日,中源協和發布公告,陳新喜將其持有的柯萊遜股權作價8.08億元全部轉讓給了融源瑞康。

此免疫非彼免疫:中外差別巨大

魏則西的遭遇使國人談起免疫這一代表腫瘤治療的先進技術而色變,但實際上,同樣冠以「免疫」字樣,中外卻存在巨大差別。

與中國廣泛採用的DC、CIK等自體血回輸療法不同,美國批准使用的僅僅是疫苗和藥物,並且僅適合極少數腫瘤及部分人群。

據悉,截至目前美國共批准了三個免疫類藥物:Provenge治療性疫苗用於前列腺癌;Yervoy用於治療黑色素瘤;去年3月,美國FDA批准了PD-1藥物用於黑色素瘤,在日本,該藥物也可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鱗癌。此外,免疫療法中的CAR-T路線,也在發達國家廣泛進行臨床試驗。但中國尚未有一例免疫藥物的案例。

事實上,由於療效難以獲得醫學界廣泛認可,魏則西使用的免疫療法在西方國家已基本棄之不用。

中國臺北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張文震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中國的自體血回輸如DC、CIK等根本不是目前國際上認可的免疫治療,也沒有被任何一個國家批准臨床治療。」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大陸專家的印證,「在美國,傳統的自體CIK技術已經不再做臨床實驗,再在國內開展類似的研究和臨床價值不大。」清華大學醫學中心免疫學研究所張明徽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具體至魏則西的情況,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羅志國表示,「與其他軟組織肉瘤一樣,手術是治療滑膜肉瘤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化療是晚期滑膜肉瘤最常用方法;至於免疫治療,迄今並無治療推薦共識。」

療效難以認定緣於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它不像手術、化療那樣,可以根據腫瘤的變化衡量治療效果,在評價免疫治療效果時,往往用到『緩解』一詞,但緩解是無法用數據量化的。」原上海東方肝膽醫院副院長連斌曾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即使拋開療效,在張明徽看來,中國一些醫院在使用時也存在不規範現象。事實上,免疫療法並非像廣告語中宣稱的在廣譜腫瘤、各個階段都可使用。

「關鍵要搞清楚,什麼樣的人群適合選擇細胞免疫治療方法,有的時候家長不理智,認為細胞免疫治療是救命稻草。」北大人民醫院、北大國際醫院兒童血液科主任張樂萍曾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稱,免疫治療必須根據個體病情、時機,以及掌控和防範其副作用。據悉,北大國際醫院主要採用CAR-T療法,這是發達國家正在廣泛進行臨床試驗的路線之一。

儘管CAR-T被看做是較為先進的免疫療法,但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張樂萍認為,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在於,回輸後是否能夠發揮持續療效,「國內的治療水平與法國國家有差距,回輸後往往待不住,兩三個月後就沒有效果了,還得再次回輸,這就像化療一樣,解決不了復發,而費城兒童醫院的案例顯示,其療效可以較長時期地發揮。」

然而,魏則西使用的DC、CIK及兩者聯合療法,這一未經食藥監局審批、療效未被廣泛認可的免疫療法,在某些商家的廣告詞中卻成了治癌利器。

一些醫院和公司的廣告語給了患者極大信心:「技術領先、療效確切、安全可靠。」深圳市某生物技術公司在宣傳彩頁中寫道,「手術聯合DC-CIK治療,可快速恢復手術創傷,清除術後腫瘤細胞等。」「可用於多種癌症的不同階段」。

收治魏則西的武警二院腫瘤生物中心官網資料顯示,一位名為「李志亮」的中心主任在接受貴州衛視《國醫養生堂》節目採訪時表示:「中晚期癌症患者不適合手術治療,化療、放療也耐受不了,而生物免疫細胞療法可以預計復發時間,在復發前可追加一次治療,可有效防止復發。」

「目前臨床使用最多的是DC和CIK或者是兩者聯合使用。DC細胞可清除異物和突變細胞。」李志亮稱,生物免疫細胞療法對於「耐藥患者、腫瘤細胞有轉移的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魏則西用百度搜索,「上面第一條就是某武警醫院的生物免疫療法,DC,CIK」,在這家醫院他們見到了腫瘤中心的李主任,稱治療技術是與斯坦福合作且「有效率達到百分之八九十,看著我的報告單,給我爸媽說保我二十年沒問題。」

事後,美國MD安德森癌症治療中心醫生張玉蛟評價,「國內病患缺乏權威性平臺去認知各種癌症的治療原則和預後;患者不現實的預期、醫生不負責任的誇大療效,最終花了錢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監管:混亂與空白

形式各樣的免疫療法之所以在中國盛行,監管制度的滯後難辭其咎,這一療法甚至在諸多省市被納入了醫保報銷。

2015年7月2日,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發布《取消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的通知》,進一步放開細胞免疫治療的準入門檻;此前一個月,國家衛計委取消了細胞免疫治療的三甲醫院限制,縣級醫院從此也可開展此項治療方法。

雖然有免疫治療相關的文件密集發布,實際上,這一治療技術目前卻處於行業標準空白區。

細胞免疫治療被衛生部列入第三類醫療技術,即一些新的技術,其臨床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驗證,只是理論上有效的,倫理上有些爭議的技術歸為第三類技術。衛生部(衛計委)也試圖將其納入監管範圍,但效果不十分理想。

據悉,2009年曾益新院士聯合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天津腫瘤醫院、北京302醫院和中國科技大學四家單位,從四個環節開展了標準研究和制定,包括細胞製備環節、細胞培養功能環節、細胞回收環節和細胞回收後的臨床評估。2013年底,項目結題並提交給衛計委,但至今沒有下文。

甚至免疫療法應歸衛計委還是食藥監局監管也未有定論。衛生部曾就此問題專門召開數次會議,但專家們始終爭論不休:究竟應該按照藥品還是技術管理?

而細胞免疫治療的最後一道監管環節醫院,在實際運行中也難以真正起到監管作用。

按照規定,進入醫院的治療技術需要經過「倫理審查」這一環節,但在實際中,大多數醫院的細胞免疫治療沒有歷經這一程序,而是採用默許狀態,為了規避倫理審查這一環節,醫院採取的應對方法普遍是:將病人使用的血液樣本拿到院外獨立第三方實驗室培養。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發現,現實中,對免疫療法真正起到監管作用的只有「實驗室GMP標準」,這一標準主要針對細胞的體外培養環節,有些細胞操作間建立在醫院內,有些則由生物技術公司建立在醫院外。

然而,在監管不明、標準缺乏、療效有限的情況下,細胞免疫療法卻早於八年前陸續進入了醫保報銷範圍。

2007年,國家發改委、原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關於生物細胞免疫治療酌情收費的通知,首次將免疫療法的價格納入監管範圍。自此以後,全國各地陸續將細胞免疫治療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在2012年版的《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範》中,細胞免疫治療的項目編碼為KND48101,計價單位為每次。

截至目前,細胞免疫療法已在全國多個地區納入醫保,報銷比例從50%到80%左右,最高的接近90%。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納入醫保的省市區至少包括河南、貴州、陝西、浙江、遼寧、福建、山東、山西、湖北、新疆建設兵團、內蒙古、黑龍江、廣東。

相關焦點

  • 細胞免疫療法: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細胞免疫療法的投資併購火熱近幾年,細胞免疫療法憑藉新穎的科學理論和治療癌症患者的顯著療效,頻頻佔據新聞頭條。細胞免疫療法以其魅力掀起了醫療領域的一場革命,不僅給患者帶來了潛在的巨大臨床治療價值,而且提升了人們對疾病治療方式的認知。
  • 暴利下的癌症免疫治療:投資幾十萬年收上千萬
    但這一療效不明、國外基本放棄、未經審批的療法,卻早已納入各地醫保並用於臨床治療。  暴利食物鏈:醫院位於頂端,資本、企業蜂擁  「最低投資50-60萬,找家有腫瘤科的醫院,建個細胞培養實驗室,每個病人4-6個療程,至少得花15萬到20多萬,不到10個病人就可以收回投資,剩下的全是利潤。」
  • 解讀醫保關於肝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納入報銷的新規定
    日前,市勞動保障局出臺了《關於肝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醫療費用報銷試行辦法》,並從4月1日起執行。這就意味著4月1日之後,本市醫保參保人員進行肝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醫療費將納入到醫保報銷範疇。這一舉措將解決這一部分醫保危重症患者「看病貴」的難題。
  • 達伯舒被納入醫保 PD1免疫治療不再昂貴
    PD-1/PD-L1抑制劑作為免疫治療中的代表,是近年來抗腫瘤領域內最具突破性的藥物,不僅具有廣譜性、療效相對持久及比傳統化療毒副作用更小等優勢,更有讓患者達到長期生存的潛力。在包括醫保在內的國家政策支持,以及各大慈善組織和藥企共同努力下,免疫治療的費用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
  • 腫瘤大事件∣美國將CAR-T療法納入醫保 我國進口抗癌藥實現零關稅
    本周內,腫瘤行業還有哪些大事件不容錯過,我們一起來看~【國際視野】☉抗癌疫苗再獲突破 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的最新一項試驗性的臨床試驗表明:一種全新類型的個性化癌症疫苗可以在接受常規治療的患者中,對復發的、III期和IV型卵巢癌的標準療法進行組合,從而引發強有力的免疫反應。
  • 免疫腫瘤藥物能否進醫保?-虎嗅網
    作為中國大陸首個獲批的腫瘤免疫治療藥物,也是目前唯一有中國III期臨床數據、唯一用於二線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去年8月正式在中國上市,填補了國內免疫腫瘤治療的市場空白,為中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了長期生存的希望。
  • 2020醫保目錄國產PD-1,4款重磅靶向藥納入醫保,價格大幅下降
    ),但國外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全軍覆沒。 在醫保談判階段,雖然某款國外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報價為全球最低價的 70%,但依然與醫保談判底價相差過大,最終國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全部脫靶。 根據公開的目錄情況來看,除了信迪利單抗公布了價格外,其他 PD-1 抑制劑官方尚未公開其具體談判價格,據央視報導降價幅度在 80% 以上。
  • 唯一醫保PD1/PD-1藥物達伯舒(信迪利單抗)報銷開始執行,將改變淋巴...
    納入醫保目錄後,達伯舒(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價格降幅達64%, 在2019年國家醫保談判中,信達生物和禮來共同開發的合資PD-1藥物達伯舒(信迪利單抗)突出重圍,成為唯一一款進入國家乙類醫保目錄的PD-1抑制劑。
  • 2021醫保談判結束,又有哪些抗癌藥納入醫保?
    而今年可能新增的抗癌藥更是表現亮眼,恆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單抗的四個適應症(霍奇金淋巴瘤、肝癌、非小細胞肺癌、食管癌)全部納入醫保範圍,價格也由近2萬元降至3000元,降幅達80%,如果按照2+2,4+18的贈藥方案,醫保70%的比例報銷,那麼每年患者的藥費會由11.8萬降至不足1.5萬,能節省十萬的藥費。
  •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納入醫保 千億市場放量第一步
    國慶前還傳出消息,腫瘤用藥基因檢測項目已進入北京醫保,這正是提升醫保資金使用效率的重要舉措。北京在6月份醫耗聯動後,已經將腫瘤用藥基因檢測項目納入到北京醫保報銷範圍中,報銷比例高達90%。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為廣大癌症患者減低質量費用,同時有效利用醫保資金。「基因檢測也不是萬能的。但總的來說,可以大大提高很多患者的用藥效率。」
  • 醫保報銷的「三個目錄」是啥?「甲類」和「乙類」藥品什麼區別...
    醫保報銷的「三個目錄」是啥?藥品目錄中的「甲類」和「乙類」什麼區別?近日省醫保局針對醫療保險熱點問題進行權威解讀什麼是醫保的「三個目錄」?為保障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用藥需求,合理控制醫療費用支出,規範基本醫療保險用藥、診療等方面的管理,保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健康運行,醫療保障部門規定了基本醫療保險對藥品、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的報銷範圍,俗稱「三個目錄」。參保人員使用藥品、發生診療項目或使用醫療服務設施發生的費用,如果屬於「三個目錄」內的,可以按規定進行報銷;不屬於「三個目錄」內的,醫保不予報銷。
  • 大病醫保包括哪些病 大病醫保報銷比例範圍、額度介紹
    大病醫保都包括哪些病?  一些城市醫療保險所保障的大病,不是按照病種,而是按照居民個人花費決定的。舉個例子:只有「符合北京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的費用,在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後」的高額費用,才納入北京市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支付範圍,進行「二次報銷」。
  • 抗癌「神藥」PD-1納入醫保,價格或將下降80%以上​!
    國產PD-1入醫保後究竟多少錢? PD-1/PD-L1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是當前備受全世界矚目、正掀起腫瘤治療的革命,引領癌症治療的變革,但是進口PD-1的年花費達到30萬元,大部分的國內家庭甚至美國家庭都無法承受!近兩年,我國加快了抗癌藥入市的步伐,並且我國抗癌藥物研發也迅速崛起。
  • 政解|國務院要求H7N9患者治療費納入醫保 專家:重症患者治療費高達...
    會議指出,保證藥物供應,將相關治療費用納入醫保。  冬春季是H7N9及其他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2017年1月以來,全國已有16個省份報告H7N9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專家預判,當前疫情可防可控,但如果不採取堅決果斷措施,疫情將進一步蔓延擴散。
  • 2020年醫保新政解讀,這些高價藥可以報銷了?
    這樣一來,更多救急救命的好藥被納入醫保範圍,而那些有效性存疑、銷量畸高的藥品則被剔除掉,大家看病用藥的負擔會比之前小很多。2.擴大甲類藥範圍我們在《醫保報銷有技巧》中曾講過,醫保都會有一個報銷目錄,包含藥品、診療項目及服務設施這三項,具體的報銷費用必須要在目錄規定範圍內。
  • 細胞免疫產業專題報告:CAR-T療法大顯神威
    以 CAR-T 為代表的細胞免疫療法引領抗癌治療進入新時代。CAR-T 療法大展神威,細胞免疫行業迎來市場機遇以 CAR-T 療法為代表的免疫療法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癌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特別是集採及醫保目錄 談判等新機制的出臺,顯著提升患者的支付意願及能力,細胞免疫將逐步解決目前臨床上未滿足的重大需求
  • 精神病醫保報銷比例較低 病人易拖垮全家
    這可能與治療費用未納入醫保報銷有關。重症精神疾病治療費用極高,廣州的精神疾病中目前只有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老年痴呆症納入了醫保慢性病門診報銷,若住院治療,報銷額度僅為每人每天180元/天,也就是說,一個月不超過5400元。 對於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要採取電擊等治療手段,一次花費2000多元,但醫保報銷額度卻很小。
  • 民生熱線丨生長激素可納入醫保報銷嗎?老小區安電梯補貼標準是多少?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羅丁山)生長激素可納入醫保報銷嗎?我聽說不少其他地區已將生長激素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想問一下,我市能否也能納入報銷範圍?達州市醫療保障局回覆:現根據《四川省醫療保障局關於肝豆狀核變性、普拉德·威利症候群和原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納入門診特殊疾病管理的通知》精神,我市於2020年1月30日轉發通知並明確規定,將對應診療「三種疾病」所需用藥及檢查費用納入醫保報銷。
  • 卵巢癌靶向藥物納入省醫保報銷 僅限鉑敏感性復發患者
    中原網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邢進)昨日,記者從省腫瘤醫院獲悉,卵巢癌靶向藥物奧拉帕利已經納入省醫保。根據醫保類型不同,患者每月只需自付3000~6000元,即可使用這種最先進的靶向藥物治療卵巢癌,患者的經濟負擔大大減輕。 據介紹,卵巢癌是女性最常見且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
  • 27種藥品納入湖南省醫保特殊用藥,涉及淋巴瘤、白血病、前列腺癌等...
    日前,湖南省宣布27種藥品續(籤)約成功納入醫療保險特殊藥品使用管理範圍,給許多因病致貧家庭帶來了福音。 為保障湖南重特大疾病及罕見病患者的用藥需求,將更多醫保目錄內的好藥通過降價納入特藥使用管理範圍,7月30日,省醫保局下發了《關於湖南省醫療保險特殊藥品續(籤)約的通知》,將27個藥品續(籤)約成功納入我省醫療保險特殊藥品使用管理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