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2020新冠疫情衝擊,酒店業均在艱難求生,但嚴峻形勢下,仍有業者缺乏足夠的危機感和對行業基本的敬畏之心,進一步阻礙市場信心的恢復。
近日,多位網友反映稱,其在食用福建廈門康萊德酒店提拉米蘇後出現噁心、頭暈、腹瀉、發燒等症狀。隨著事件不斷發酵,6月3日,廈門思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事件進行了通報,經採樣檢測,發現廈門康萊德酒店製作的蛋糕部分衛生指標未能達到標準要求。目前,該局已責令該酒店停止蛋糕及其他烘焙類食品生產銷售,並責成其對消費者予以合理賠償。
廈門康萊德酒店隨後發布道歉信表示,酒店將依照法律規定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要求,對賓客給予合理賠償。酒店將進一步加強衛生管理,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01、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據了解,康萊德為希爾頓酒店集團旗下的高端酒店品牌,自1990年進入香港後,該品牌在中國的擴張一直處於蟄伏狀,而從2010年起,其擴張逐步起勢,相繼於三亞、大連、澳門、北京、廈門、廣州落點;進入2019年,康萊德的擴張更是迎來大躍進,杭州、天津、杭州、瀋陽四店相繼開業,包括深圳和寧波店也即將陸續開業。對比早前遲緩的擴張步伐,足見集團對康萊德中國戰略所給予的期待。
儘管看似順利,但與品牌方擴張加速相同步的,則是其在品質把控上的逐步降維。
2018年末,微博大V@花總丟了金箍棒曝光多家知名五星級酒店存在嚴重衛生問題,包括服務員在打掃時用客用浴巾、方巾當抹布,擦洗手池、浴室牆面、杯具甚至馬桶,在引發輿論譁然後,涉事酒店招致相關部門行政處罰,其中就有北京康萊德;而包括此次引發食品安全事件的廈門康萊德,儘管被營銷軟文稱為所謂的網紅打卡地,但參看其過往的用戶評論,包括服務、衛生、效率等環節,均遭到各種吐槽。
作為從屬於希爾頓集團的子品牌,顯然,業界不會將康萊德在中國的擴張進度獨立來看待,某種程度而言,其擴張節奏變化,可以看作是希爾頓入華多年曆程的縮影。
與康萊德類似,希爾頓集團早前在中國的擴張非常緩慢,自1988年進入中國起到2013年底,其門店數量不過50家,在國際巨頭入華跑馬圈地的彼時,希爾頓的謹慎可見一斑。但從2013年開始,希爾頓在中國的擴張開始大舉提速。僅3年時間,就完成了此前25年的開店數量。
而與之相呼應的,是希爾頓因管理不力導致負面事件頻發。翻看近幾年的報導,其因會員卡欺詐、衛生問題惡劣、排汙不達標等各種問題,連續遭遇北京、廣州、深圳等各地相關部門的警告與處罰。
典型如重慶希爾頓酒店,作為2002年開業的重慶老牌五星級酒店。該酒店曾在2010年因涉黑涉黃、容留婦女賣淫、違法經營和故意擾亂社會秩序而被停業過一段時間,後經整頓重新開業。而因衛生和消防安全問題嚴重、服務不規範問題突出,於2019年被摘去五星級酒店資格。
02、星移鬥轉,走下神壇
事實上,談及外資酒店品牌在中國的發展史,繞不開深刻的時代背景變遷。
在國內酒店業的上半場,出於提升房產溢價、迎合政府需求或是「師夷長技」等目的,國際品牌彼時在中國的發展擴張順風順水;但伴隨國內房地產形勢逆轉、民族酒店管理集團崛起以及本土市場需求升級,國際酒店集團僵化的輕資產合作模式遭遇嚴峻挑戰,重重矛盾導致撤牌事件頻出。而參見近年案例,希爾頓似乎成了典型。
2016年1月,崑山花橋希爾頓逸林酒店正式更名為崑山維景國際大酒店,由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全面接手所有業務;同年5月,無錫靈山元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由於希爾頓酒店管理公司管理不善等原因,公司決定終止雙方的代管合同,並禁止職級L9以上員工進入酒店管理區域。公告中所指的,正是無錫靈山元一希爾頓逸林酒店。
而2017年9月,希爾頓酒店集團宣布,因合約到期,上海希爾頓酒店將在2018年1月1日撤牌,該事件引發業界持續熱議。據了解,上海希爾頓酒店於1988年6月28日正式開業,作為第一家落戶中國的全外資國際品牌五星級酒店,可以說其見證了中國酒店業的發展史。而摘牌後,酒店未來將由錦江集團旗下的崑崙飯店掛牌經營。
或許是意識到單品牌策略在市場競爭上的「力有不逮」,近年來,希爾頓調整其入華策略,包括旗下華爾道夫、康萊德等頂級酒店品牌以及中端品牌希爾頓花園,均明顯加快了擴張步伐,但如上所言,快速規模化帶來對品牌方管理運營能力的挑戰,始終難言輕鬆。
以希爾頓逸林為例,該品牌為希爾頓酒店及度假村旗下的酒店品牌之一,按照希爾頓酒店集團大中華區及蒙古總裁錢進的說法,2019年預計有6家希爾頓逸林酒店進入粵港澳、長三角等熱門經濟區,佔亞太地區該品牌開業數量近50%。
但從上述提及的系列撤牌案例來看,該品牌的運營管理能力似乎並不如業主預期;而進入2020年,包括西雙版納融創希爾頓逸林度假酒店、海南七仙嶺希爾頓逸林溫泉度假酒店接連與品牌方解約撤牌,這無疑為其接下來的中國市場擴張帶來濃重陰影。
03、疫後市場劇變,運營效率為王
從當前形勢看,全球肆掠的新冠疫情無疑對國際酒店集團造成了巨大衝擊。希爾頓財報顯示,2020年第1季度,其RevPAR按固定匯率計算同比下降了22.6%。其中亞太地區降幅最大,為44.1%。平均每日房價下跌了3%。第一季度淨利潤為1800萬美元,同比下降89%。而由於歐美地區的疫情爆發相對滯後,其業績承壓將在第二季度財報進一步顯現。
按照希爾頓的說法,其在亞太地區的業務已開始恢復。截至5月4號,中國地區的希爾頓酒店入住率從2月初的9%上升到40%左右。5月8日,希爾頓集團宣布,中國大陸所有酒店全面恢復正常運營。儘管已經觸底回暖,但結合當前現狀,其運營壓力仍不容樂觀。
概括來看,早期國際品牌的擴張優勢主要在於品牌美譽度高、服務品質高、運營管理系統效率高以及其可以帶來大量國際客源等,但伴隨行業競爭格局劇變、本土品牌快速成長和民族信心持續提升,國際酒店品牌的加盟性價比正逐步喪失。
在業者看來,由於當前國外疫情還在持續,短時間內國際商務活動受到限制,國際酒店無法接到跨國的差旅、會議訂單,經營一時難以明顯提振。如果形勢持續萎靡,國內酒店業主將回歸性價比和現金流的基礎考量,由合作轉向撤/換牌或直接關店。
受此壓力影響,當前豪華酒店低價賣房、送餐飲外賣潮起,客觀而言,這類自救舉措無論是對於提振業主合作信心還是加快現金回流,均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但此次廈門康萊德酒店事件,則為行業再次敲響了警鐘。非常時期,管理方如果沿襲此前的運營慣性,在基礎的衛生安全環節疏於管理,以極致的成本壓縮持續消耗市場信心,其復甦周期將進一步拉長,乃至壓垮業主合作預期的最後一根稻草。
據了解,截止到目前,希爾頓在華管理規模突破200家,根據錢進在2019年的說法,按計劃,到2025年,希爾頓集團在中國的酒店管理規模將達到1000家。而置身劇變的疫後酒店市場,某種程度上,希爾頓對此次廈門康萊德事件的危機認知高度與運營調整效率,將決定該目標能否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