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將測試秋水仙鹼作為COVID-19重症病例的潛在療法

2020-11-30 cnBeta

據外媒BGR報導,Recovery團隊宣布將測試秋水仙鹼作為COVID-19重症病例的潛在療法。Recovery是英國一項大規模的冠狀病毒藥物試驗,負責尋找地塞米松的救命功能。除了用於痛風治療的秋水仙鹼,Recovery試驗目前還在研究阿司匹林、阿奇黴素和其他幾種藥物。

目前數十種現有的藥物已經被研究為潛在的COVID-19療法。在疫苗的幫助下預防嚴重感染只是解決了COVID-19難題的一部分,疫苗不會對已經被感染並與疾病作鬥爭的人起作用。醫生們已經做了一項不可思議的工作,找到了減少部分患者免疫反應加重的方法,挽救了更多的生命。而對於如何治療出現併發症的患者,醫生們也沒有窮盡辦法。

最新的努力來自於英國一項著名的試驗。Recovery試驗已經取得了成果,包括發現地塞米松可以挽救一些最終出現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的患者。該團隊最近宣布將研究低劑量阿司匹林在COVID-19治療中的應用,最新的工作涉及秋水仙鹼,這是一種已經廣泛使用並常規用於治療痛風的藥物。

秋水仙鹼是一種抗炎藥,醫生希望它能減少一些患者加重的免疫反應。Recovery團隊宣布將在一項大型隨機試驗中研究該藥物。據路透社報導,該藥物將隨機給予至少2500名住院患者。還有2500名患者將只接受標準護理。

牛津大學教授、該試驗的聯合首席研究員Peter Horby說:「秋水仙鹼是在恢復試驗中評估的一種有吸引力的藥物,因為它非常好理解,價格便宜,而且廣泛可用。如果它有效,這將是另一種COVID-19治療方法,可以立即在全球範圍內使用,甚至在最貧窮的國家。」

「炎症在COVID-19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已經證明,使用一種抗炎藥--地塞米松進行治療,可以減少病情最嚴重的COVID-19患者的死亡,」Martin Landray教授在一份聲明中說。「秋水仙鹼非常廣泛地用於治療痛風和其他炎症,如心包炎。通過將秋水仙鹼納入RECOVERY試驗,我們將能夠確定它是否有助於解決COVID-19的最嚴重後果。」

研究人員計劃最初使用1000微克秋水仙鹼的劑量,然後每12小時服用500微克,共10天或直到出院。然後,研究人員將測量28天時的死亡率。他們還將觀察對住院時間的影響和對通風的需求。這項研究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提供結果,因為這一切都取決於招募率。

和地塞米松一樣,秋水仙鹼也是負擔得起的,而且廣泛可用。這種藥物的成本為124美元(30粒),這比批准用於COVID-19治療的最知名的藥物之一瑞德西韋便宜得多。瑞德西韋可以加速康復,但它不能挽救生命,世衛組織實際上最近警告不要使用這種實驗性藥物。

而地塞米松則可以減輕炎症,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因為病情嚴重者往往需要重症監護、氧療,甚至機械通氣。

除了阿司匹林和秋水仙鹼,Recovery團隊還在研究另一種抗炎藥--託西利珠單抗,今年的研究結果喜憂參半。最新的相關研究顯示,這種療法很有前景。Recovery試驗還在評估阿奇黴素、倖存者的療養血漿以及Regeneron的REGN-COV2單克隆抗體組合(casirivimab和imdevimab)的療效,該組合最近在美國被批准緊急使用。此前的Recovery研究包括羥氯喹和抗HIV組合洛匹那韋/利託那韋,但均未發現是有效的新冠治療方法。

相關焦點

  • 突破性研究或可解釋為何有些患者會發展為COVID-19重症病例
    據外媒BGR報導,來自英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2700名需要重症監護的新冠患者和健康人群之間的遺傳差異,確定了可能導致嚴重COVID-19病情的五個關鍵遺傳問題。這一突破可能導致發現新的療法,專門針對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的基因失衡類型。
  • NASA超級計算機助力COVID-19研究
    ARDS是COVID-19的一種併發症,是由於肺部積液太多,沒有足夠的氧氣進入血液和器官的一種現象。ARDS患者通常需要呼吸機的幫助才能呼吸。那些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於太空生物學變化研究的NASA研究人員正在探索這類遺傳變異。
  • 英國科學家開始檢測卡介苗對重症COVID-19的保護作用
    這項試驗目前在英國、澳大利亞、荷蘭、西班牙和巴西均設有研究中心,將招募超過1萬名醫護人員,他們要麼接種卡介苗,要麼注射安慰劑。在之前的研究中,有人認為卡介苗(BCG)可以降低對一些病毒所致感染的易感性,這些病毒與引起COVID-19的SARS-CoV-2相似。
  •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重症COVID-19遺傳易感基因
    截至2020年6月23日為止,全球已確診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超過922萬,死亡總數超過47萬。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感染者的表現各異,大多數僅出現輕度症狀,甚至沒有症狀,而嚴重的Covid-19患者伴有呼吸衰竭、肺間質性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
  • Cell Rep Med:揭示免疫系統在重症COVID-19感染過程中扮演的關鍵...
    2020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重症COVID-19患者機體的免疫系統激活機制進行深入分析識別出了多種細胞類型,其在機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產生的免疫反應過程以及嚴重病例機體所產生的過度炎症反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 西班牙研究稱一種抗癌藥物用於治療COVID-19時可能比瑞德西韋更有效
    據外媒BGR報導,研究人員近日測試了一種名為plitidepsin的癌症藥物作為新冠療法,發現它可以阻止病毒的複製能力。研究人員稱,使用plitidepsin僅7天後就降低了病毒載量,並改善了炎症的血液測試標記。在有限的一組接受不同劑量的plitidepsin的患者中,近40%的患者在住院8天後就出院了。
  • 最大規模新冠臨床試驗迎失望結局,4款候選療法均以失敗告終
    而羥氯喹同樣沒有傳出好消息,Recovery在羥氯喹試驗中也招募了數千名患者,其中1542名用於測試羥氯喹的效果,另外3123名作為對照接受常規治療。在28天後,羥氯喹組和對照組的死亡率分別為25.7%和23.5%,從數據上來看,使用了羥氯喹的死亡率還要略高一些。
  • 積極發現與管理病例:遏制COVID-19大流行的關鍵措施
    各項工作都強調落實的及時性,醫院須在2小時內報告確診/疑似病例,實驗室須在12小時內報告檢測結果,各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須在24小時內完成病例初步流行病學調查。通過研究模型估計,如果沒有實施這些圍堵措施,中國COVID-19患者數將增加67倍。
  • 幹細胞療法有效對抗COVID-19肺炎
    他們沒有找到下一個達菲,而是開始測試幹細胞是否可以用來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以抵禦COVID-19肺炎。金博士說,早期的發現是有希望的,他們在國際上對這種治療方法進行測試的努力將作為一項長期研究,在中國對更多患者進行測試。"我很自豪能成為與COVID-19戰鬥的團隊中的一員,"金博士說。"
  • JAMA子刊:臨床試驗表明高劑量氯喹輔助治療重症COVID-19患者時具有...
    2020年5月7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高劑量氯喹二磷酸鹽(CQ)作為重症COVID-19住院患者的輔助治療時,具有潛在的安全隱患。巴西熱帶醫學基金會的Mayla Gabriela Silva Borba博士及其同事們在一項涉及81名因患上COVID-19而住院的成年患者的IIb期臨床試驗中研究兩種CQ劑量的安全性和療效。這些患者被分配接受高劑量或低劑量CQ(每天兩次每次600mg,持續10天;第一天兩次每次450mg,接下來的四天每天一次450mg)。
  • 哈佛大學權威專家:COVID-19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引發不同程度的...
    但近日,哈佛大學神經病學權威專家表示,COVID-19不僅會損傷人體的呼吸系統,還會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大腦功能損傷。近日,《阿爾茨海默症雜誌》(Th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對COVID-19對神經系統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綜述,將COVID-19導致的腦損傷分為了三個階段。
  • 英國醫學雜誌:康復期血漿對新冠療效有限,未影響重症或死亡風險
    多項觀察性研究支持康復者恢復期血漿對COVID-19的潛在臨床益處,而來自中國和荷蘭的小型隨機對照試驗則由於提前終止未得出足夠有力的結論。近日,《英國醫學雜誌》(BMJ)發表了一項來自印度的隨機對照試驗(PLACID試驗),在超過400例中症患者中,血漿療法未能影響患者發展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
  • 美國史丹福大學《Nature》秋水仙鹼合成的發現與工程化
    Sattely教授(通訊作者)結合了轉錄組學,代謝邏輯學和途徑重構的原理,闡明了近乎完整的秋水仙鹼生物合成途徑,而無需事先了解生物合成基因,測序的基因組或天然宿主中的遺傳工具。研究發現了用於生物合成N-甲醯基秋水仙胺的八個基因,其作為一種秋水仙鹼的前體,其中含有特徵性的螺環和藥效團。
  • 美國COVID-19研究面臨猴子供給短缺
    大西洋月刊》報導稱,COVID-19的疫苗和療法通常需要先在猴子身上進行測試,然後才能用於人類,但目前這些靈長類動物供不應求。但根本沒有建成這樣一個儲備,當COVID-19在2019年末出現後,全球對猴子的需求都在飆升。去年,美國5分之3的研究用猴子都是來自中國,現如今這條至關重要的供應鏈已經被切斷,使得問題更加嚴峻。今年的1月和2月,中國針對野生動物的運輸和銷售下達了嚴格的禁令,本國國內的研究者也需要進行政府申請流程才能得到猴子。
  • 研究人員發現導致COVID-19患者形成血栓的有害「自身抗體」
    由於這些COVID-19併發症可能會危及生命,醫生們一直在用血液稀釋劑治療患者。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確定了一種導致血栓形成的抗體,但他們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些新冠患者會出現這些有害的「自身抗體」。研究人員發現,大約50%的COVID-19症狀患者有高水平的自身抗體和 「超活化中性粒細胞」,這是一種 「破壞性的、爆炸性的白血球」。他們拿這兩種化合物在小鼠身上測試,看看效果如何。
  • 科學家識別出有望幫助開發COVID-19療法的新型關鍵基因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愛丁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與嚴重疾病形式相關的5個關鍵基因,或有望幫助開發COVID-19的新型潛在療法。他們將ICU中COVID-19患者的遺傳信息與其它研究中健康志願者樣本的遺傳信息進行比較,比如英國生物樣本庫等。
  • 2020年首個獲批上市的幹細胞療法已出現 適應症為重症下肢缺血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幹細胞療法將給重症下肢缺血的臨床治療帶來哪些變化,在臨床研究中,幹細胞療法對患者帶來了哪些改善? 幹細胞改寫重症下肢缺血的臨床治療局面 重症下肢缺血(CLI)是一種嚴重的外周動脈疾病,通常導致疼痛或潰瘍,未經治療甚至可能導致特定的肢體截肢。
  • NEJM:臨床試驗表明5天瑞德西韋療程對重症COVID-19患者有益
    2020年6月5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中,對於不需要機械通氣的重症 COVID-19 患者來說,5 天和 10 天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療程似乎沒有顯著差異。
  • 從「老藥新用」到RNAi療法 COVID-19研發最新進展盤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在一些重症COVID-19患者中,IL-6水平的升高與「細胞因子風暴「的發生有重要聯繫。託珠單抗是羅氏(Roche)公司開發的IL-6受體抑制劑。它在2010年獲得FDA獲批,治療中重度類風溼性關節炎。在2017年,它還獲得FDA批准,治療因為CAR-T細胞療法引發的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
  • Nat Med:屏障免疫有望降低COVID-19疫情擴散
    2020年5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雖然人們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COVID-19死亡人數和新病例上,但另一個統計數字---康復患者人數---可能對在解除就地收容令後實現最大限度地降低大流行感染率的目標同樣重要。